偉大而深刻的愛情帶給人的不僅僅是深沈而甜蜜的幸福,伴隨著這幸福而來的常常是刻骨銘心的巨大的痛苦和酸楚。壹往情深的癡戀未必能得到愛人的懷抱,卻往往收獲心碎的果實。當葉芝抱怨他的壹腔柔情“真像是奉獻給了帽商櫥窗裏的模特兒”時,他心中的悲傷,甚至怨恨不難想見。然而痛定思痛,愛情的火焰卻並非理智所能扼殺的,詩人仍然壹往情深地癡戀著那傷了他的心的女人,也許就像《荊棘鳥》中的那只鳥,唯有當荊棘穿透它的血管和心臟時才能唱出最美妙的歌聲,葉芝也用他被愛情紮傷得鮮血淋淋的心為我們獻上了壹曲深情的歌。正像奧地利詩人裏爾克所說的壹樣:“只有那種終極的愛才能使人達到在無望中去愛壹個人。”詩人的愛情就是那麽美麗壯烈,那麽憂傷絕望。
這首詩是獻給詩人的意中人——愛爾蘭著名的女演員茅德?6?1岡的。茅德?6?1岡雖是女性,卻積極地投身於愛爾蘭的民族自治運動,主張用暴力和流血鬥爭實現愛爾蘭自治的政治理想。詩人24歲時認識了茅德?6?1岡,立即被她那無與倫比的美麗和“朝聖者的心”深深吸引,狂熱地愛上了她。然而事與願違,茅德?6?1岡雖然也愛著葉芝,卻始終拒絕了他的求婚,她在1903年嫁給了和她並肩戰鬥的麥克布萊德少校。葉芝的這首詩便作於1893年詩人29歲時.
現在我們壹起來欣賞這首詩吧:
當妳老了
當妳老了,白發蒼蒼,睡意蒙眬,
在爐前打盹,請取下這本詩篇,
慢慢吟誦,夢見妳當年的雙眼
那柔美的光芒與青幽的暈影;
多少人真情假意,愛過妳的美麗,
愛過妳歡樂而迷人的青春,
唯獨壹人愛妳朝聖者的心,
愛妳日益雕謝的臉上的哀戚;
當妳佝僂著,在灼熱的爐柵邊,
妳將輕輕訴說,帶著壹絲傷感:
逝去的愛,如今已步上高山
在密密星群裏埋藏著它的赧顏。
“當妳老了”這四個字輕輕壹念,便讓人有壹種欲哭的感覺。當年輕時的愛情被遭到拒絕,詩人無奈地幻想多年以後——“當妳老了”的壹刻,他期待著那壹刻,“妳”將會真正明白“我”曾經對“妳”的偉大而無私的愛。全詩以壹個假設性的時間狀語開頭,接著便想象自己的愛人年老時白發蒼蒼,睡意蒙眬,青春和美麗不再的情景。到那時,當她打開那昔日的戀人的詩篇,在爐火邊輕輕吟誦時,她將回憶起過去的壹切,她的美麗和她年輕時眼睛裏柔美的光芒和幽深的暈影。當多年以後,“妳”在爐火邊壹面讀著“我”的詩篇,壹面慢慢地回憶起過去的壹切。那時候“妳”壹定會明白,許多人不過是愛“妳”的美麗的青春,而只有詩人自己,卻是被“妳”那“朝聖者的心”深深打動,哪怕那青春的綠蔭紛紛落盡,“我”也會依然深愛著“妳”臉上的哀戚和皺紋。因為詩人的愛情,乃是比壹般人更加深沈,更加真摯,更加純潔無瑕的愛情。他愛“妳”“朝聖者的心”,更甚於愛“妳”的肉體和歡樂的青春。而到第三節,分明有壹絲淡淡的埋怨隱於其中了。當“妳”終於明白過來詩人的愛情是“妳”曾經拒絕的最無價的珍寶時,詩人也已經老了,或者不在人世了,而那愛情的遺憾和傷痛也將永遠成為無法開解的死結,再也沒有機會彌補或者撫平。詩人那高尚的靈魂也許已經在星群中間沈睡,到那時,“妳”除了痛苦的回憶,除了後悔年輕時的驕傲與不知珍惜,又還能做什麽呢?“當妳老了”,壹切都已經成為過去,而“妳”在年輕時卻吝惜著不肯把愛情交與“我”,老了之後除了後悔與遺憾還能做什麽呢?讀完全詩,我的心情也似乎被霧水打濕了壹般,沈重而憂傷。
詩中所有的情節和人物都是虛擬的,語言也是那般樸素平易,不過細細讀起來時,卻似乎有壹種超驗的、神秘的氣息撲面而來。因為詩人在寫下這首詩之後所經歷的情感歷程以及漫長的歲月都證實了當初他寫這首詩時的感知,茅德?6?1岡的婚姻並不幸福,我們甚至也可以想象,當她真正老了時,她會像詩人詩中預言的壹樣,回憶過去,回味詩人的愛情。詩人仿佛壹直義無反顧地朝著自己假設的、虛擬的時空走去,如同走向壹種信仰,是無意中言中?還是生命本身的預感?還是人在極端的情感迷醉時筆下會透露出冥冥之中的“神啟”?所有這些,都使這首詩蒙上了壹層宗教般虔誠的色澤。
單戀是世界上最痛苦的壹種感情,那是無限的付出而不見分文的回報,那是壹往情深卻只能自己安慰自己受傷的心,那最執著的情感必將導致最痛苦最強烈的愛的災難。也許詩人原本就需要在痛苦中磨煉,就像鉆石需要烈火煉鑄?也許正是這不幸的情感經歷反而成全了詩人葉芝創作上的幸運。這位美麗的有著朝聖者靈魂光輝的女性成了詩人創作的力量和源泉,成了愛情的信仰、理想的象征。正如歌德詩中所說:“永恒的女性,引導我們上升”,葉芝後來也投身於愛爾蘭民族自治運動。
創作這首詩二十三年後,即1916年,茅德?6?1岡的丈夫麥克布萊德少校在鬥爭中獻身去世,葉芝再次向茅德?6?1岡求婚,仍舊遭到拒絕,由此我們也可以想見葉芝壹生對茅德?6?1岡的癡情和其感情挫折帶給他的巨大痛苦。
“當妳老了”,這不是詛咒,唐曉渡老師認為“設想自己心目中的美人的老態並不是壹件令人愉快的事,但詩人當時需要這樣做,否則不足以平衡他巨大的心理創傷,他指望時間的幻術來挽回他在現實中落空的愛情。”我想詩人的目的並非要平衡自己的心理,而是沈浸於愛情的痛苦中,絕望時所作的壹種掙紮。他相信自己的真心是時間可以驗證的,沒有誰能夠騙得過時間,把時空的幃幕拉到多年以後,也是戀愛中人時常的心境。沈迷於愛河裏的眾生,總希望有壹個將來,希望從現在走到永恒,希望對方的心如果有期限的話最好是壹萬年。而詩人,在現實中他的愛情是那麽無望,他只好設想多年之後對方能理解自己的壹片苦心。爐火和詩篇是那麽溫暖,詩人的語言像羽絨壹樣輕柔,愛和痛惜,在字裏行間像落葉壹樣紛紛飄落。每壹顆癡情的心靈總是固執地相信自己的愛情是世界上最偉大最深刻的愛情,對方不可能找到比自己的愛更豐富更博大更有價值的愛情,葉芝便有這這樣的堅信。他的語調是那麽柔和而溫暖,像是黃昏時的日光,又像是壹曲大提琴如泣如訴的歌唱,他只是溫和地引導戀人提前進入那時光的隧道——“當妳老了”,“妳”的雙眼不再清澈透亮,“妳”昔日的秀發已變成白發蒼蒼,“妳”的臉龐不再光潔燦爛,而是布滿了皺紋和衰老帶來的哀戚,“妳”的身子佝僂,靠著爐火打盹,“我”卻依然為“妳”的衰老而隱隱心痛,“我”卻依然為“妳”敲響那愛情的鐘聲,到那時“妳”才會明白“我”的深情與忠誠。詩人引導對方設想多年之後的場景,其實是希望戀人看到這首詩後能早壹點明白他壹片癡情的苦心,而不要等到多年以後,當壹切都已經成為永久的心痛。
詩人的語言沒有熱烈宣泄的激動,只有平靜而真摯的傾訴;他似乎站在局外,冷靜地為戀人指出了將來的結局。這首詩的語言非常的樸素含蓄,毫無故作姿態的抒情;詩的調子優雅而舒緩,在流動和飄逸的畫面中透出壹抹淡淡的哀傷,卻不乏親切與溫馨。那溫暖的爐火的意象不知影響了多少後來的詩人。詩人的心是那麽堅定,愛已經成為壹種信念。他“壹個人愛妳那朝聖者的心,愛妳日益雕謝的臉上的哀戚。”這是多麽深刻脫俗撼人魂魄的愛情。這首詩透射出令人傾慕的精神美麗,我想每壹個讀過它的人都會留下難忘的印象;尤其是對那些懷有美好的情愫,執著地追求人間真愛的理想型女性,她們更會在詩人創造的這個永恒的情感空間裏遐思不已,感動不已。
詩的結尾特別讓人感到壹種聖潔的悲劇美,猶如那種經過了歲月滄桑洗禮、過濾了的情感向著純凈的、隱隱泛著幻夢般紫光的崇高境界升華、升華……仿佛是人性對神性的親近,又仿佛是把短暫的人生升華成永恒的藝術。對於結尾可以做多種解釋,我比較同意課堂上老師的理解。我想用李商隱的兩句詩來表明我對於結尾的理解——“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是的,到那時,“妳”會惆悵,惘然。
愛情是永恒的主題。詩中那深沈的愛,那超凡脫俗的情感,已遠遠超出了文字所能表達的內容,隨著年齡的增長,每個人理解也會更加深刻。讀這首詩,的確需要有壹顆“曾經滄海”的心,因為它與壹般的愛情詩迥異其趣。詩裏沒有華麗的詞藻,沒有壹點點讓人心跳的柔情蜜意,甚至聽不到壹句愛的誓言,然而詩人卻用那略帶悲哀的語調,訴說著不可挽回的愛情。無人能夠理解他心底泣血的悲哀,因為當他的戀人開始明白他的心時,她已經老了,詩人自己,也老了。
讀完這首詩,我心裏久久不能平靜,誰能夠預知將來的事情?當我們老了,對於昨天或者今天的壹切,對於生命中無法挽回的美麗,我們又會怎樣的哀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