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白居易諷喻詩與《新樂府》創作的得與失表現在哪些方面

白居易諷喻詩與《新樂府》創作的得與失表現在哪些方面

白居易的諷喻詩的藝術特點

總的看來,白居易的諷喻詩具有如下藝術特點:

壹、語言淺顯平易而又能警策動人。他的詩善敘事,但又善用壹二警策句統攝全篇,達到言淺意深、平淡中見奇警的效果。如《輕肥》前十四句全是鋪敘權貴的闊綽,最後兩句:“是歲江南旱,衢州人食人。”怵目驚心的對比了兩種不同的生活。《買花》前十六句敘述長安豪貴紛紛攘攘、爭相買花的情景,末尾以田舍翁的嘆息作結:“壹從深色花,十戶中人賦。”十分精警的揭示出豪貴的這種奢侈浪費的生活是建築在剝削的基礎上的。再如《重賦》的“剝我身上衣,買爾眼前恩”,《紅線毯》的“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奪人衣做地衣”等等,都是十分警策的句子。劉熙載《藝概》說:“常語易,奇語難,此詩之初關也。奇語易,常語難,此詩之重關也。香山用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

二、以敘事為主,又將敘事、抒情、議論相結合。白詩以善於敘事見長,但又將敘事抒情結合。其方式有三,壹是寓感情於敘事中,詩中雖無抒情的句子,感情卻洋溢於敘事中,如《賣炭翁》。二是以第壹人稱口吻代替人物抒情,如《上陽白發人》等。三是在敘事之後直接抒情,也即“卒章現其誌”,如《紅線毯》等。此外,白詩的敘事還有壹個特點,即脈絡分明,曲折生動,這以《賣炭翁》最出色。

三、白居易還善於刻畫人物形象。如《新豐折臂翁》、《賣炭翁》、《上陽白發人》等都善於刻畫出人物相近的命運卻各不相同的個性特點。這是白居易對詩歌藝術的又壹發展。如將杜甫的《兵車行》與白之《新豐折臂翁》對比,即可看出其特點。

但是白居易的詩也有壹些缺點:壹是理周辭繁,精煉不夠,二是言辭激切,含蓄不夠。務盡務詳,使詩歌給讀者想象的余地不足,加上議論過多,不免破壞了詩歌的形象性,這都削弱了其藝術力量。

不過,通俗的詩,容易得到流傳,產生較大的影響。白居易《與元九書》說:“自長安抵江西三四千裏,凡鄉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題仆詩者。士庶、僧徒、孀婦、處女之口,每每有詠仆詩者。”流傳之廣,確是前所未有。他的詩,生前已經傳至國外,當時新羅、日本都有傳寫者,對日本詩歌的影響尤大。

白居易的後期創作

下面我們再看看白居易的後期創作。白居易在後期詩歌創作中,閑適生活成了他主要的表現內容。他的這些閑適詩對後世士大夫影響很大。白居易很推崇陶淵明,他退居渭上時,寫過《效陶潛體詩十六首》,在江州還專門去訪問過陶淵明的故居。不過,雖然他的閑適詩也追求自然淡泊、悠遠平和的風格,但並不像陶詩那麽古樸,倒有些跳蕩的明麗與亮色,也不像陶詩那麽渾厚,倒有些悠長的理趣,語言也更顯得淺切流暢。如《大林寺桃花》:“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這首詩不僅寫出了在山寺看見遲開桃花的驚喜,還蘊含了人世間事所謂“別有壹番天地”的理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