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如何評價陳寅恪的詩句「食蛤哪知天下事,看花愁近最高

如何評價陳寅恪的詩句「食蛤哪知天下事,看花愁近最高

作者:馮慶

鏈接:/question/39004465/answer/130229113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

這首詩寫於1940年,當時陳寅恪到重慶參加中央研究院的會議,會後蔣公設宴招待與會人員,會後陳作此詩。

這首聯無非說不經意間來到重慶,對此從無奢望,甚至還怕蜀道難。時重慶為陪都,這話自然有點文人的清高在裏面了。

頷聯感慨歷史上這些征戰之用的堡壘遺跡之類尚在,只是當年的英雄們已經不見蹤跡。這當然是虛寫,並非親歷實地。大概有抗日無名將,乃至國事滄桑至此的感嘆。

頸聯寫心中所想,天下大事並非我等所知,只是看花畏愁怕登樓。大事參與不得,發點憂國之思罷了。

尾聯回到現實,看行都重慶秋冬傍晚壹派燈火,有時光荏苒之嘆。

這裏面有個“食蛤”的典故。典出《淮南子·道應訓》:

盧敖遊乎北海,經乎太陰,入乎玄闕,至於蒙谷之上,見壹士焉,深目而玄鬢,淚註而鳶肩,豐上而殺下,軒軒然方迎風而舞。顧見盧敖,慢然下其臂,遁逃乎碑。盧敖就而視之,方倦龜殼而食蛤梨。

壹個小故事,說盧敖在北海遇見壹個怪人,怪人見到了躲到僻靜處,自顧自剝著蛤蜊吃。後來以“食蛤”來比喻不問世事。宋人汪元量曾作有《鷓鴣天》:“水邊莫話長安事,且請卿卿吃蛤蜊。”

看來陳寅恪不過皆這個典故,以擺出不問世事、不預世事的文士之風來。

吳宓從對此做過註解,意思說陳在詩裏表達了對蔣介石的蔑視,這實在的解釋得太過度了。吳的註:

寅恪赴渝,出席中央研究院會議,寓俞大維妹丈宅。已而蔣公宴請中央研究院到會諸先生。寅恪於座中初次見蔣公,深覺其人不足為,有負厥職,故有此詩第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