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林廟歷代題詠集 收題詠371篇,分別錄自孟子林墓、孟府,孟母林墓祠廟,孟母三遷處、斷機堂,子思書院等處的歷史石刻;明代成化本《孔顏孟三氏誌》、嘉靖本《三遷誌》、萬歷本《孟誌》、天啟本《三遷誌》,清代雍正本《三遷誌》、光緒本《重纂三遷誌》,以及歷代《鄒縣誌》等有關書籍。
本書收錄題詠的時限,起自漢代,截至清末。在這壹時限內,上述石刻與史籍所載之關於孟子或與孟子有密切關系的孟母、子思的題詠,凡能見到者均全部收入。
本書在收集有關資料時,堅持采用原始出處的原則。凡既有石刻又有刊印者,壹律采用石刻,或石刻已毀而刊印又有多種版本者,壹律采用最早版本。
本書內容包括:拜謁亞聖鄒國公墓留題、敬謁先師鄒國公祠、騶弱孟子廟碑鉻、太師右丞相過鄒孟子之碑頌、首謁亞聖公題詩等內容。 孟子林廟歷代題詠集/中國孔子基金會文庫下載 大眾點評 書評 鄒,孟子故裏。
春秋時稱邾、邾婁,戰國時為鄒國,秦漢時置騶縣。後又稱鄒縣,現在其境內設鄒城市。
這裏有孟子的林墓、祠廟,還有孟母三遷處、斷機處,子思作《中庸》處,子思書院、子思祠等與孟子有關的古代遺跡、遺址及紀念性建築。如崗如阜的陵墓,檜柏掩映的殿廡,歷盡滄桑的遺址,是歷代人們憑吊、拜謁、祭祀孟子的聖地,也是學士文人對儒學尋根求源的聖地。
人們前來憑吊、拜謁、祭祀孟子,總會為壹種情感所驅動;而憑吊、拜謁、祭祀之後,又會使這種情感得到慰藉並進壹步升華,以至感慨萬千。這種情感的表述,題詠當然是最雅的形式。
“鄒城南去有名祠,滿地豐碑滿壁詩。”“題勒半窮鳧嶧石,可能寫得七篇終?”這是拜謁者對孟廟題詠之多而發出的贊美與感嘆。
然而,孟廟並不是在孟子歿後就有,而是在北宋景佑四年(1037年)由孔子45代孫孔道輔創建。當時,孟子雖再度受到孫復、胡瑗、石介三先生的推崇,但官方尚未認可。
直到元豐六年 (1083年),才被追封為鄒國公。隨之,孟廟也由遠離鄒城三十余裏的四基山孟子墓側遷至鄒城東郭。
因地勢低窪易遭水患,宣和三年(1121年)又由邑士徐祓等捐資,由縣城東郭移至南門外道左,即今址。因此,在北宋之前是沒有孟廟題詠的。
但是,早在西漢,就有了對孟母的贊頌。這些贊頌,名日贊頌孟母,實由孟子而引發,在贊頌孟母中,也蘊含了對孟子的贊許。
西漢劉向《列女傳》中《孟子頌》曰:“子學不進,斷機示焉。子遂成德,為當世冠。”
西晉左芬《孟母贊》曰:“斷機激子,廣以墳奧。
聰達知禮,敷述聖道。”這是詠孟詩歌的萌芽。
北宋題詠孟子的詩歌,也並非存於孟廟,而是存於尊崇孟子的部分學者、政治家的詩詞文集之中。如,與範仲淹齊名的韓琦作《孟子贊》,進壹步肯定了唐代韓愈對孟子的贊譽:“醇而醇者,孟氏而止。”
“較其大功,蓋禹之比。”“孔子之後,壹人而已。”
王安石則吟出七絕:“沈魄浮魂不可招,遺編壹讀想風標。何妨舉世嫌迂闊,故有斯人慰寂寥。”
成為孟子千余年之後的知音。 北宋雖然創建了孟廟,然而人們對它的接受還有壹個過程。
還未等人們詩興作起,女真人便趕走了徽、欽二帝,鄒縣也就成了金朝的領地。因無人間津,孟廟荒蕪了。
“先師立教尊姬孔,其土壹祠猶草萊。”這是;通判趙鼎謁廟後留下的哀嘆。
拜謁者悄悄來到孟廟,或將題詠刻於碑陰,或將題詠藏於橐囊,以待來日。金代的題孟詩歌雖然很少,但留存於孟廟的題孟詩歌卻從這個朝代始見。
元朝蒙古族統治者將孔孟都追封了最高的爵位,壹個是大成至聖文宣王,壹個是鄒國亞聖公。連孟子父母也分別追封為“邾國公”、“邾國宣獻夫人”。
這時孟廟得到重修、擴建,謁廟者與日俱增。然不知何故,題名者有之,題詠者罕見。
所留下的幾篇詩句僅系於碑文之末。如孔顏孟三氏子孫教授張頸,在《騶孟子廟碑銘》中替孟子疾呼:“天欲平治兮舍我其誰?安得所遇兮性之身之,無有乎爾兮孰知我悲?” 明太祖壹統天下之後,雖崇儒重道,但當讀到《孟子》中“土介”、“寇仇”之語時,卻大為反感,不僅命劉三吾作《孟子節文》,刪去《孟子》85章,而且將孟子牌位逐出孔廟。
在孟子遭受冷落的情況下,鄒縣的地方官吏仍競相重修孟廟。首任知縣桂孟謁廟後寫道:“書藏老屋蒼苔雨,廟枕荒郊古木風。
藻薦壹杯澆斷礎,擬將微力效前功。”。
因孟廟鄰近古道,鄒縣境內又設邾城、界河兩處驛站,途經的朝廷要員絡繹不絕地到孟廟拜謁,他們用最美妙的詩句,盡情地頌揚孟子。如,書吏尤存作《祀孟子之歌》:“泰山巖巖,配禹超荀,功業熾兮。
命世亞聖,醇乎其醇,崇仁義兮。紹堯繼舜,道傳其身,賴不墜兮……”專供主祀者祭孟時吟頌。
河東薛碹書律詩:“鄒國叢祠古道邊,滿林松柏帶蒼煙。遠同闕裏千年祀,近接宣尼百歲傳……”刻石鑲於祠壁。
其後王華商、邵賢等競相次其韻誌感。監察禦史陳洙、李欞則在同謁孟廟後,分別用同韻五言古風“發明孟夫子命名之意”。
多人同詠壹題者比比皆是,壹人題詠多題者屢見不鮮。如,東官後學盧瑛田謁廟後口占自警詩三章,改亭山人徐炳分別以孟廟、孟林、孟母祠等為題以五言古風及七絕賦詩六首,陽明學的繼承。
2.人們對莊子,孟子,老子,司馬遷等等等等歷史上人的評價(較有名的孔子62歲時,曾這樣形容自己:“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
當時孔子已帶領弟子周遊列國9個年頭,歷盡艱辛,不僅未得到諸侯的任用,還險些喪命,但孔子並不灰心,仍然樂觀向上,堅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安貧樂道 孔子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在孔子心目中,行義是人生的最高價值,在貧富與道義發生矛盾時,他寧可受窮也不會放棄道義。
但他的安貧樂道並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貴,只求維護道,這並不符合歷史事實。孔子也曾說:“富與貴,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貧與賤,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
如不可求, 從吾所好。”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孔子以好學著稱,對於各種知識都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因此他多才多藝,知識淵博,在當時是出了名的,幾乎被當成無所不知的聖人,但孔子自己不這樣認為,孔子曰:“聖則吾不能,吾學不厭,而教不倦也。”
孔子學無常師,誰有知識,誰那裏有他所不知道的東西,他就拜誰為師,因此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張直道而行,他曾說:“吾之於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
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記》載孔子三十多歲時曾問禮於老子,臨別時老子贈言曰:“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
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
這是老子對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壹些毛病,就是看問題太深刻,講話太尖銳,傷害了壹些有地位的人,會給自己帶來很大的危險。 與人為善孔子創立了以仁為核心的道德學說,他自己也是壹個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樂於助人,待人真誠、寬厚。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躬自厚而薄責於人” 等等,都是他的做人準則。 [編輯本段] 政治思想 德治主張 同孔子的仁說和禮說相聯系,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
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這種方略把德、禮施之於民,實際上已打破了傳統的禮不下庶人的信條,打破了貴族和庶民間原有的壹條重要界限。
孔子的仁說,體現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禮說,則體現了禮制精神,即現代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義這是人類永恒的主題,對於任何社會,任何時代,任何壹個政府都是適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會則是建立人類文明社會的基本要求。
孔子的這種人道主義和秩序精神是中國古代社會政治思想的精華。 [編輯本段] 近世發展 孔子學說在近現代以來的新發展是指近代西方文明輸入中國以後,在中西文明碰撞交融條件下產生的新儒學。
新興的“大眾儒學”是當代新儒學發展的最高成果。 儒學大會: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孔子,“德侔天地,道貫古今,刪述六經,垂憲萬世”的文化聖人;儒學,以孔子學說為基礎,以歷代儒家宗師的理論為主體形成的價值觀念和思想體系。
日前,在孔子故裏山東曲阜,由文化部、山東省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第壹屆世界儒學大會隆重舉行。它是國際性的文化論壇、高規格的學術盛會,它的召開是世界儒學界的壹大盛事。
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許嘉璐,文化部副部長周和平,日本前內閣官房長官武村正義與來自中國內地和香港、澳門、臺灣地區以及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美國、法國、英國、比利時、丹麥、澳大利亞等22個國家和地區、86個儒學研究機構的172位專家學者、各界人士***襄盛舉。這些來自不同國度、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專家學者、各界人士,圍繞儒學的歷史研究、儒學的當代價值、儒學的現代闡釋、儒學的世界傳播、儒學與和諧文化等議題,進行了深入研討與廣泛對話。
曾幾何時,北京第29屆奧運會開幕式淋漓盡致地在全世界面前展現了輝煌燦爛的五千年中華文明。有識之士指出,它的主線就是“樂禮善學,尚中貴和”的儒學精髓。
2008名演員擊缶而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在古琴聲中,身穿古袍、手持竹簡的孔門弟子,齊聲誦讀《論語》:“四海之內,皆兄弟也”“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禮之用,和為貴”等儒家經典名句;887塊活字印刷字盤變換出3種不同字體的“和”字,表達了“和而不同”“和為貴”的中華人文理念。以儒學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借此在五大洲進壹步傳播,“孔子熱”“儒學熱”更加“薪助火傳”。
周和平說,在歷史的長河中,儒學既保持著其仁愛、和諧的精神特質,又帶有不同時代的文化烙印,它以開放的姿態生發擴展,為世界文明形態的延續做出了重要貢獻。在第壹屆世界儒學大會上,新世紀的儒學又壹次發出了合乎歷史發展、合乎人類利益的時代聲音。
儒學:當今社會的濟世良藥 毋庸置疑,當今社會出現了種種問題,生態危機、精神危機、道德危機和價值危機正深刻影響人類社會的健康發展,人類命運、地球的命運又壹次受到嚴峻的挑戰。孔子研究院院長傅永聚教授指出,儒家思想資源可以為治療化解這些問題提供寶貴的智慧理念。
斯洛伐克***和國黑山博士說,為了創造壹個沒。
3.怎麽評論孟子的名言孟子(前372年~前289年),戰國時期魯國人,漢族。名軻,字子輿,又字子車、子居。父名激,母鄒氏。孟子遠祖是魯國貴族孟孫氏,後家道衰微,從魯國遷居鄒國。孟子三歲喪父,孟母艱辛地將他撫養成人,孟母管束甚嚴,其“孟母三遷”、“孟母斷織”等故事,成為千古美談,是後世母教之典範。生於周烈王四年,死於周赧王二十六年。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之壹。著有《孟子》壹書,屬語錄體散文集。《孟子》壹書是孟子的言論匯編,由孟子及其弟子***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仁政、兼愛、非攻,主張和平,反對戰爭)和政治行動的儒家經典著作。孟子師承孔伋(孔子之孫壹般來說是師承自孔伋的學生),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壹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並稱為“孔孟”。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遊說各國。但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退隱與弟子壹起著書。有《孟子》七篇傳世:《梁惠王》上下;《公孫醜》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 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壹起稱“四書”。從此直到清末,“四書”壹直是科舉必考內容。孟子的文章說理暢達,氣勢充沛並長於論辯。孟子在人性問題上提出性善論。註意是人性向善,不是人性本善。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壹,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並不很高。自中唐的韓愈著《原道》,把孟子列為先秦儒家中唯壹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開始,出現了壹個孟子的“升格運動”,孟子其人其書的地位逐漸上升。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年),《孟子》壹書首次被列入科舉考試科目之中。元豐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為“鄒國公”,翌年被批準配享孔廟。以後《孟子》壹書升格為儒家經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為“四書”,其實際地位更在“五經”之上。元朝至順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為“亞聖公”,以後就稱為“亞聖”,地位僅次於孔子。明朝朱元璋輯有《孟子節文》,刪掉《孟子》裏的章句,如“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殘賊之人謂之壹夫,聞誅壹夫紂矣,未聞弒君也”等。
4.有關孟子的詩詞《讀孟子》年代: 宋 作者: 王令去梁無故又辭齊,弟子紛紛益不知。
天下未平雖我事,己身已枉更何為。後來誰是聞風者,當世何嘗不召師。
士要自高無顧世,遺編今亦有人疑。《孟子》年代: 宋 作者: 王安石沈魄浮魂不可招,遺編壹讀想風標。
何妨舉世嫌迂闊,故有斯人慰寂寥。《聖人之孝十首·孟子》年代: 宋 作者: 林同如何年稍長,汲汲子思師。
知是為兒日,三遷感母慈。《讀孟子》年代: 宋 作者: 曾鞏千載士推無此擬,壹編吾喜竊窺觀。
茍非此道知音少,安有茲人得誌難。機巧滿朝論勢利,瘡痍連室嘆饑寒。
先生自是齊梁客,誰作商巖渭水看。
5.有關孔子和孟子的名言警句,並對此評析學而時習之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學而》:“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悅)乎?’”王肅註:“誦習以時,學無廢業,所以為悅。”王釋“學”與“習”為壹義,似專指誦讀。但孔子教人學“六藝”,包括禮、樂、射、禦、書、數,“誦習”僅是“壹端”(見劉寶楠《論語正義》)。皇侃疏“時習”說:“凡學有三時。”壹指年歲,二指季節,三指晨夕。近人蔣伯潛認為“學是知新,習是溫故”(《十三經概論》)。
敏於事而慎於言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學而》:“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又《論語·裏仁》:“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義相同。意為做事勤奮敏捷,說話卻謹慎。朱熹註:“敏於事者,勉其所不足。慎於言者,不敢盡其所有余也。”(《論語集註》)又釋:“事難行,故要敏;言易出,故要謹。”(《朱子語類》卷第二十二)另外在《荀子·子道》、《韓詩外傳》、《說苑·雜言》等篇都有孔子語子路“慎言不嘩”的記載。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為政》:“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罔”,迷惘。鄭玄註:罔,猶罔罔無知貌。“殆”有兩義:壹為危殆,疑不能定。壹為疲殆,精神疲怠無所得。當從前解。此句可與“溫故而知新”章合參。近人楊樹達註:“溫故而不能知新者,學而不思也,不溫故而欲知新者,思而不學也。”(《論語疏證》)孔子首倡學思並重,對孔門弟子有很深影響。如子夏言博學近思,《中庸》言博學慎思,都認為學思不可偏廢。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為政》“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鄭玄註:“不知可者,言不可行也”。孔安國註:“言人而不信,其余終無可”。朱熹說:“人面無真實誠心,則所言皆妄。”(《朱子語類》卷二四)近人蔣伯潛區分信有二義:“說話必須真實;說了話必須能踐言。”(《語譯廣解》)孔子及後儒極重信,“言忠信,行篤敬”(《論語·衛靈公》)是孔門的處世原則。
訥於言而敏於行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裏仁》:“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包鹹註:“訥,遲鈍也。言欲遲而行欲疾。”朱熹引謝良佐註曰:“放言易,故欲訥;力行難,故欲敏。”《論語》中尚有許多同義之句:“慎言其余,則寡悔”(《為政》)、“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裏仁》)、“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憲問》)等,均可反映孔子壹以貫之之重行慎言思想。參見“敏於事而慎於言”。
孟子名言
(1)不以規矩,不成方圓。
譯文不用圓規和曲尺,就不能正確地畫出方形和圓形。
(2)權,然後和輕重;度,然後知長短。
譯文稱壹稱,才曉得輕重;量壹量,才曉得長短。
(3)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
譯文人要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
(4)雖有天下易生之物,壹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譯文即使有壹種最容易生長的植物,曬它壹天,又凍它十天,沒有能夠再生長的。
(5)其進銳者,其退速。
譯文前進太猛的人,後退也會快。
(6)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
譯文心這個器官職在思考,思考才能獲得,不思考便不能獲得。
(7)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譯文憂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樂足以使人死亡。
(8)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於眾也。
譯文只有道德高尚的仁人,才應該處於統治地位。如果道德低的不仁者處於統治地位,就會把他的罪惡傳播給群眾。
(9)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
譯文天子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天下;諸侯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國家;卿、大夫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宗廟;壹般的老百姓不行仁,便保不住自己的身體。
(10)國君好仁,天下無敵焉。
譯文壹國的君主如果喜愛仁德,整個天下便不會有敵手。
(11)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n^u)。
譯文減免刑罰,減輕賦稅,讓百姓能深耕細作,早除穢草。
(12)仁者無敵。
譯文仁德的人是無敵於天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