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他的性格來說,他是屬於從邊遠地區走出去的官員,可是他在那些官宦面前表現出的是不卑不亢,甚至是對於當時的皇帝也是如此。當時正是武則天在位時期,他對武則天推行的新政,只支持對的,錯誤的就反對,這也表現出了他的骨氣,他的嚴正和對是非的堅持!就他的事跡來說。他剛剛到京城時,由於沒有什麽熟人,所以他壹直都沒進入仕途,後來,他花千金買了琴,吸引了很多人來他家,然後在很多人面前,將那千金的琴給砸壞,以此來表明他自己從仕途的決心,這也使他瞬間就成為名人,從此走入了仕途。所有的這些都表明了,他是壹個有才的,高風亮節之人,正因此,人們才會稱他為詩骨。
唐代初期的詩詞,還承載著六朝時期留下來的習慣,這些詩詞的風格艷俗而又孱弱,陳子昂有著遠大的理想和抱負,他想改變當時的狀況。陳子昂的詩歌,在當時是進步的,詩詞內容的充實,再加上好不花哨卻又簡譜、剛強的風格語言,在那時候,對整個唐代的文學產生了巨大的沖擊。以至於在陳子昂死後,他的好朋友盧藏用也為陳子昂編寫了他死後留下的十個卷宗。陳子昂的詩歌創作,主要都是表明了他當時的主張。陳子昂創作的三十八首感遇詩,像感遇詩第二十九首裏面的西山事甲兵。 贏糧匝邛道, 荷戟爭羌城,正是要表現這種革命創新精神的主要代表作品。感遇詩裏也有壹些感嘆人生世事無常,贊揚隱士求仙的意思,那些詩詞都有著濃厚的佛教還有玄言的消極思想。
不過,陳子昂的律詩比較少,但是像他創作的度荊門望楚——遙遙去巫峽, 望望下章臺。 巴國山川盡, 荊門煙霧開……,也是初唐律詩中的代表作品。陳子昂用了壹氣呵成的手法,表達了他本人第壹次離開蜀中的路上見到的壯麗山河風景。陳子昂的風格明顯和其他的詩人有所不同。可是,陳子昂的詩詞在藝術上也存在壹些缺點。這表現出了陳子昂對漢魏南北朝時期的樂府民歌學習得還不夠深入。對七言詩這種新形式也不重視,他的詩集中都沒有壹首七言詩。陳子昂在散文革新上也起到了壹定的推動作用。陳子昂的寫作中對那些對策建議什麽的,都用的是樸實無華的散文形式,這在唐代,是壹個新的開始。
陳子昂壹生當中,***作了近壹百首詩,但是,就陳子昂代表作來說,那就是他的感遇三十八首吧!陳子昂壹生中,被發配從軍兩次,感遇就是他在從軍中感受的真實表達,也是他對當時的時事政治的看法,同時也是他對自己人生經歷的感嘆。他善於用其他東西來比擬自己。例如,在感遇的第二篇中,他就通過幾種花的相互比較來說明自己的意誌。他說蘭花不像菊花清高,不像牡丹傲嬌,它就只保持自己的清雅。這其實就是代表了他自己,他在仕途中會壹直秉持著公正,不會隨波逐流,也不會孤芳自賞,不搞小群體,他會在堅持自己的堅持的前提下,同意別人對的東西。
從陳子昂代表作中可以看出,他在從軍的過程,有許多關於軍隊的見解,但是他提出來後,並沒有人采納。其實對於仕途他也是無奈的。他雖然有壹腔的才能,但是卻沒辦法施展出來。在第二首詩中,他感嘆秋天易到,蘭花容易雕零。其實是說,時間過得很快,自己都快老了,但是自己的政治抱負卻還沒能施展出來。而就其代表作第三十八首來說,它主要是反應當時朝廷建立了大批的寺廟,而建這些建築的錢都是來自民間,所以當時老百姓的生活並不幸福。他看到這壹點就直接將自己詩歌吐槽的對象指向了朝廷,表明他對此事的不滿。陳子昂代表作都是表達對當時政治的不滿,以及自己人生難以如願的憤慨。
大家在做了壹件特立獨行的事情後,會喜歡有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來感慨,那麽妳知道這句話是誰說的嗎?這句話是陳子昂的名言之壹,也就是他的詩作《登幽州臺歌》,其詩表現了他懷才不遇的寂寥,同時也表達了自己對當政者的不滿。陳子昂是壹個有誌青年,但是當他把自己的作品那個那些名門望族時,卻是備受譏諷的,所以他才會有感而發的寫下這段文字。當然這首詩也因為富有感染力而被人們傳誦。當然陳子昂的名言並不只有這壹句,其實他的佳作有很多。比如感時思報國,拔劍起蒿萊 以及達兼濟天下,窮獨善其時等,表述的是自己對當時的朝政的看法以及對於自我的要求和期望。
通過陳子昂的名言,我們能夠看出他是壹個對時政很有見解的人,同時他還敢於直諫,敢於將自己的思想表達出來,讓人們知曉。 也正是因為這樣,陳子昂被當權者排斥,當權者不能忍受像陳子昂這樣的人整天給自己找不痛快,所以最後陳子昂只得告老還鄉。在此之後的他,所作裏或多或少有著郁郁不得誌的憤慨,但是依舊對於我們有很多的借鑒意義。那些被廣為傳頌的陳子昂的名言,激勵著壹代又壹代的人們,要誌存高遠,忠心為國。當然也正是因為這樣,他的詩作改變了唐朝初期的萎靡之氣,使得後世的事更多的是勵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