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大雁的詩句與象征

大雁的詩句與象征

1. 關於大雁的象征詩句

關於大雁的象征詩句 1.有關大雁的詩句 象征意義及意思

雨霽雞棲早,風高雁陣斜。

-------陸遊《幽居》

今年寒到江鄉早,未及中秋見雁飛。

----------陸遊《夜歸》

風翻白浪花千片,雁點青天字壹行。

-------白居易《江樓晚眺景物鮮奇》

吊影分為千裏雁,辭根散作九秋蓬。***看明月應垂淚,壹夜鄉心五處同。

--- 白居易

千裏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唐代高適《別董大》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蘇軾《和子由澠池懷舊》

天山漠漠長飛雪,來雁遙傳沙塞寒。

-----------唐代賀朝《從軍行》

十月邊塞寒,四山江陰積。雨雪雁南飛,風塵景西迫。----唐代崔湜《塞垣行》

蘆酒燒蓬媛,霜鴻撚箭看。黃河古城道,秋雪白漫漫。----唐代李廓《送振武將軍》

洞庭壹夜無窮雁,不待天明向北飛。

------唐代李益《春夜聞笛》

落葉寄秋菊,愁雲低夜鴻。

-----唐代錢起《宿畢侍禦宅》

胡雁哀鳴夜夜飛,胡兒眼淚雙雙落。

------唐代李頎《古從軍行》

2.關於大雁的詩詞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範仲淹《漁家傲·秋思》

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李清照《壹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

千裏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高適《別董大二首》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王維《使至塞上》

月黑雁飛高,單於夜遁逃。——盧綸《和張仆射塞下曲·其三》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李清照《聲聲慢·尋尋覓覓》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王灣《次北固山下》

長風萬裏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李白《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雲》

鴻雁在雲魚在水。——晏殊《清平樂·紅箋小字》

誰憐壹片影,相失萬重雲?望盡似猶見,哀多如更聞。——杜甫《孤雁》

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李白《與夏十二登嶽陽樓》

人歸落雁後,思發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歸》

淮南秋雨夜,高齋聞雁來。——韋應物《聞雁》

木落雁南度,北風江上寒。——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懷》

舉頭忽見衡陽雁。——陳達叟《菩薩蠻·舉頭忽見衡陽雁》

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溫庭筠《商山早行》

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劉徹《秋風辭》

戍鼓斷人行,邊秋壹雁聲。——杜甫《月夜憶舍弟》

孤雁不飲啄,飛鳴聲念群。——杜甫《孤雁》

玉珰緘劄何由達,萬裏雲羅壹雁飛。——李商隱《春雨》

故園渺何處,歸思方悠哉。——韋應物《聞雁》

殘星幾點雁橫塞,長笛壹聲人倚樓。——趙嘏《長安晚秋》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杜牧《九日齊山登高》

塞雁高飛人未還,壹簾風月閑。——李煜《長相思·壹重山》

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杜甫《天末懷李白》

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曹操《蒿裏行》

雁聲遠過瀟湘去,十二樓中月自明。——溫庭筠《瑤瑟怨》

何處秋風至?蕭蕭送雁群。——劉禹錫《秋風引》

3.古詩中雁象征意義

壹、點綴秋冬景象。

同樣是秋景,壹則以雁陣驚寒之聲寫月白霜清之夜,壹則以長空秋雁之形寫晴空萬裏之日,前者淒清冷寂,後者逸興遄飛。“雁燕無心,太湖西畔隨雲去。”(姜夔《點絳唇》)時值冬日,北地的大雁隨了流雲,沿著太湖西畔悠悠飛去,雲本無心,雁亦天然,正像漂泊詩人任真自然的性情。

二、寄托詩人對故鄉、親人的思念。

因為大雁是候鳥,秋季由北往南,“陽月南飛雁,傳聞至此回”(宋之問《題大庾嶺北驛》),據說飛到湖南衡陽的回雁峰就停下了,次年春季又飛回北方。這種有規律而自由的飛翔在宦遊、遊學而有家不能歸或者遭遇戰亂無家可歸的人看來是值得羨慕的。

有趣的是,詩人在思鄉的時候寫的多是秋天的北雁南飛,很少寫春天的南雁北飛,仿佛春天專屬活潑可愛的小燕子;而且多虛寫雁之聲,少實寫雁之形。

三、雁”還有壹重意思,就是信使。

所謂“鴻雁傳書”,與青鳥、鯉魚類似,可以傳遞愛情、親情、友情之書。關於雁足傳書的由來,相傳西漢武帝時,蘇武在匈奴北海牧羊十九年,漢朝使者對匈奴單於稱:大漢天子在上林苑獵到壹只大雁,雁足上有蘇武親手寫的書信,單於被迫放蘇武歸漢。

書信倒不壹定真有,但據科學考察,大雁每年要飛行好幾萬英裏,壹天就可以飛越數百英裏,所以從匈奴飛回漢朝完全有可能。與之相關的還有“雁丘”的故事。

據說元好問曾道逢壹捕雁者,將捕獲的雙雁殺死其壹,另壹只脫逃後在死雁的上空盤旋哀鳴,後來壹頭撞在地上,殉情而死。元好問聽說後便買下這對大雁的屍體,在河邊築了壹座墳塋,名之為“雁丘”,並賦下了傳頌千古的《摸魚兒?問世間》。

四、大雁還是自然、人事的見證,這壹點和舊時燕子的作用相似。

“不見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飛。”(李嶠《汾陰行》)昔時金階白玉堂,即今唯見青松在,富貴榮華,桑田碧海,只有慣看秋月春風的大雁是人事變遷的見證人,是自然永恒的代表者,可是它面對這壹切仿佛毫不關心,如此無情。

五、比喻兄弟之情。

大雁飛行的時候,排列整齊而有次序,這樣的隊列能減少阻力,而且大雁之間能隨時不斷地互相鼓舞,從而保證雁群長時間遠距離的飛行,這樣的情況被稱為“雁行(háng)”。

“叔於田,乘乘黃。兩服上襄,兩驂雁行。”(《詩?鄭風?大叔於田》)鄭莊公的兄弟***叔段乘著四匹馬拉的車子去打獵,兩匹服馬在中央,兩邊驂馬像雁行。雁行的整齊有序和互相幫助很像兄弟之間的關系。《禮記?王制》:“父之齒隨行,兄之齒雁行,朋友不相逾。”

“雁行,並行而稍後也。”後因以比喻兄弟。

4.大雁在古代的象征意義

大雁在古代的婚禮中有象征意義。此結論出自這裏哦。雍雍鳴雁,旭日始旦。士如歸妻,迨冰未泮。本章意思:大雁雍雍鳴和之聲,響於旭日初升的清晨。這個時候也是男方納采用雁之時(開始行路),納采用雁日期要趕在“迨冰未泮”的正月中以前,因為到了二月就將正式舉行昏禮。

大雁是鳥類中“情摯”的典型:母雁失去公雁,或公雁失去母雁,再不會去另尋新偶。這種“之死矢靡他”的特性自然使人想起“摯而有別”的雎鳩為何受到古人的青睞。雁作為兩性之間穩固關系的象征,就這樣自古及今保留在傳說和民間風俗中。在古代中國和現代,浙東等地據說訂婚時要依照古時風俗,南方需送壹對雁作彩禮。後來由於雁缺,便用鵝代替了。這也是雁的特有象征性的另壹旁證吧!

5.大雁象征什麽,關於大雁的資料

大雁象征什麽

1、古稱書信為“魚雁”

在我國古代,魚雁和書信有著密切的淵源,古詩文中留有許多記載,如“關山夢魂長,魚雁音塵少”、“魚書欲寄何由達?水遠山長處處同”等。因為傳說古代剖鯉魚時,看見魚肚裏有書信,“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漢樂府《飲馬長城窟行》)後來人們便把書信叫做魚書,而鴻雁是候鳥,往返有期,故人們想像雁能傳遞音訊,因而書信又被稱作“飛鴻”、“鴻書”等,而古稱信使為“魚雁”,也叫“鴻鱗”。唐代著名詩人王昌齡有詩曰:“手攜雙鯉魚,目送千裏雁。”

2、“歸雁”指遠離他鄉,思念家鄉,回家的人

《歸雁》杜甫 春來萬裏客,亂定幾年回?腸斷江城雁,高高向北飛。

3、大雁還是情種,忠貞不渝愛情的象征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說的就是大雁,因為大雁是壹旦配偶死去,就不再相配的禽類。

4、代指誌向高遠的人,才能不壹般的人

“鴻鵠”指鴻雁與天鵝。三國魏阮籍《詠懷》之四三:“鴻鵠相隨飛,飛飛適荒裔。”“燕雀焉知鴻鵠之誌哉?”自《史記》中《陳涉世家》是我國歷史上第壹次農民起義的發起者陳勝在未起義前,在農村被人雇用去務農時對傭著說的話,現已簡化成常用成語“鴻鵠之誌”,用來形容遠大的誌向。

5、指君子

大雁是候鳥,古人認為大雁冬去春歸,是很講信用的,“信也”;大雁南飛的時候排成整齊的雁陣,是很有禮貌的,“禮也”;大雁晚上休息的時候是有放哨的,很聰明,“智也”;同伴受傷了,也不離棄,是很講義氣的,“義也”。古人有很多贊美大雁的詩詞,只不過是對人性的壹種寄托罷了。

大雁愛情,大雁從不獨活,壹群大雁裏很少會出現單數。壹只死去,另壹只也會自殺或者郁郁而亡。

大雁適應性強,屬雜食性水禽,常棲息在水生植物叢生的水邊或沼澤地,采食壹些無毒、無特殊氣味的野草、牧草、谷類及螺、蝦等。有時也在湖泊中遊蕩,喜歡在水中交配。合群性強,善爭鬥。春天10~20只壹起小群活動,冬天數百只壹起覓食、棲息。宿棲時,有大雁警戒,發現異常,大聲驚叫,成群逃逸。群居時,通過爭鬥確定等級序列,王子雁有優先采食、交配的權力。

6.鴻雁在古詩詞中有什麽象征意義

鴻雁來指代書信。

出處:唐·杜甫《天末懷李白》

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

應***冤魂語,投詩贈汨羅。

白話釋義:

涼風颼颼地從天邊刮起,妳的心境怎樣呢?令我惦念不已。

我的書信不知何時妳能收到?只恐江湖險惡,秋水多風浪。

創作文最忌諱坦蕩的命途,奸佞小人最希望好人犯錯誤。

妳與沈冤的屈子同命運,應投詩於汨羅江訴說冤屈與不平。

擴展資料

寫作背景:

此詩當作於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秋,和《夢李白二首》是同壹時期的作品,當時詩人棄官遠遊客居秦州(今甘肅天水)。前二首詩中的懷疑總算可以消除了,但懷念與憂慮卻絲毫未減,於是杜甫又寫下《天末懷李白》表達牽掛之情。

文章賞析:

對友人深沈的懷念,進而發為對其身世的同情。“文章憎命達”,意謂文才出眾者總是命途多舛,語極悲憤,有“悵望千秋壹灑淚”之痛:“魑魅喜人過”,隱喻李白長流夜郎,是遭人誣陷。

此二句議論中帶情韻,用比中含哲理,意味深長,有極為感人的藝術力量,是傳誦千古的名句。高步瀛引邵長蘅評:“壹憎壹喜,遂令文人無置身地。”這二句詩道出了自古以來才智之士的***同命運,是對無數歷史事實的高度總結。

這首因秋風感興而懷念友人的抒情詩,感情十分強烈,但不是奔騰浩蕩、壹瀉千裏地表達出來,感情的潮水千回百轉,縈繞心際。

吟誦全詩,如展讀友人書信,充滿殷切的思念、細微的關註和發自心靈深處的感情,反復詠嘆,低回婉轉,沈郁深微,實為古代抒情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