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綺懷詩·幾回花下坐吹簫

綺懷詩·幾回花下坐吹簫

黃景仁 綺懷詩幾回花下坐吹簫

幾回花下坐吹簫,銀漢紅墻入望遙。

似此星辰非昨夜,為誰風露立中宵。

纏綿思盡抽殘繭,宛轉心傷剝後蕉。

三五年時三五月,可憐杯酒不曾消。

賞析

綺本意為有 花紋的絲織品,後來引申為美麗,綺懷自是壹種美麗的情懷,對清代詩人黃景仁來說,這種美麗來自壹種愛情失落無處尋覓的絕望,因而更加淒婉動人。 黃景仁年輕時曾同 自己的表妹兩情相悅,但故事卻僅有壹個溫馨的開始和無言的結局。正因如此,在《綺懷》之中,籠罩著隱隱約約的感傷。這種感傷,被那種無法排解的甜蜜回憶和苦澀的現實糾纏著,使得詩人壹步步地陷入絕望中。 首聯幾回花下坐 吹簫,銀漢紅墻入望遙。明月相伴,花下吹簫,美好的相遇。但是這只是壹個開始。那伊人所在的紅墻雖然近在咫尺,卻如天上的銀漢壹般遙遙而不可及。 第二聯似此星辰 非昨夜,為誰風露立中宵。這是最讓人稱道的壹聯,是的,今夜已非昨夜,昨夜的星辰,是記錄著花下吹簫的浪漫故事,而今夜的星辰,卻只有陪伴自已這個傷心之人。詩人是清醒的,他知道往事不可能重現,而正是因為這種清醒,才使他陷入了更深的絕望。 在黃景仁的詩中, 所有虛幻的安慰全消失了,只有壹個孤獨的人依舊保持著壹種望月的姿勢,思念的姿勢。試想,詩人獨立中庭,久久望月,壹任夜晚的冷露打濕了自已的衣裳,打濕了自已的心靈。而這種等待的盡頭卻只能是壹片虛無,這種思念的幻滅以及明明知道思念幻滅卻仍然不能不思念的心態,正是最為絕望的壹種心態。 第三聯纏綿思盡 抽殘繭,宛轉心傷剝後蕉。這句可以和李商隱的《無題》詩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相媲美。春蠶吐絲,將自已重重包裹,正如詩人自己,用重重思念將自己重重包圍。春蠶吐絲盡頭是繭,是死,紅燭流淚的盡頭是灰,是死。而死,自然是人世間最為絕望的結局了。芭蕉也是幽怨的意象,李商隱《代贈》詩有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句。 尾聯三五年時三 五月,可憐杯酒不曾消。尾聯同首聯呼應,三五年時三五之月,自然是幾回花下坐吹簫的往昔,而那時的美酒在今夜早已被釀成苦澀的酒。而這種苦澀是永遠也無法消除的。因為,詩人無法不想念,也就無法同往昔和現實的夾縫之中突圍出來。法國著名詩人繆塞說:最美麗的詩歌也是最絕望的詩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純粹的眼淚。黃景仁的七言律詩《綺懷十六首之十五》,也正是因為這種絕望而更有了魅力。

停車坐愛楓林晚全詩

停車坐愛楓林晚全詩

《山行》

作者:杜牧

原文: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註釋:

1、寒山:深秋天涼,山帶寒意。

2、石徑:石頭砌成的小路。

3、斜:為了押韻,這裏可以按古音讀作xi。

4、坐:因為。

5、紅於:比還要紅。

詩意:

石路蜿蜒遠遠地伸向山崖,白雲升騰處依稀有些人家。停車只因喜愛傍晚的楓林,經霜楓葉竟紅過二月的鮮花。

賞析:

這是壹首描寫和贊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絕句。第壹句:遠上寒山石徑斜,由下而上,寫壹條石頭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滿秋意的山巒。寒字點明深秋季節;遠字寫出山路的綿長;斜字照應句首的遠字,寫出了高而緩的山勢。由於坡度不大,故可乘車遊山。

第二句:白雲生處有人家,描寫詩人山行時所看到的遠處風光。有人家三字會使人聯想到炊煙裊裊,雞鳴犬吠,從而感到深山充滿生氣,沒有壹點兒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還照應了上句中的石徑,因為這石徑便是山裏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車坐愛楓林晚的坐字解釋為因為。因為夕照楓林的晚景實在太迷人了,所以詩人特地停車觀賞。這句中的晚字用得無比精妙,它蘊含多層意思:(1)點明前兩句是白天所見,後兩句則是傍晚之景。(2)因為傍晚才有夕照,絢麗的晚霞和紅艷的楓葉互相輝映,楓林才格外美麗。(3)詩人流連忘返,到了傍晚,還舍不得登車離去,足見他對紅葉喜愛之極。(4)因為停車甚久,觀察入微,才能悟出 。

第四句:霜葉紅於二月花是全詩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寫都是在為這句鋪墊和烘托。詩人為什麽用紅於而不用紅如?因為紅如不過和春花壹樣,無非是裝點自然美景而已;而紅於則是春花所不能比擬的,不僅僅是色彩更鮮艷,而且更能耐寒,經得起風霜考驗。

這首小詩不只是即興詠景,而且進而詠物言誌,是詩人內在精神世界的表露,誌趣的寄托,因而能給讀者啟迪和鼓舞。

這首詩描繪的是秋之色,展現出壹幅動人的山林秋色圖。詩裏寫了山路、人家、白雲、紅葉,構成壹幅和諧統壹的畫面。這些景物不是並列的處於同等地位,而是有機地聯系在壹起,有主有從,有的處於畫面的中心,有的則處於陪襯地位。簡單來說,前三句是賓,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為第四句描繪背景、創造氣氛,起鋪墊和烘托作用的。

遠上寒山石徑斜,寫山,寫山路。壹條彎彎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頭。遠字寫出了山路的綿長,斜字與上字呼應,寫出了高而緩的山勢。

白雲生處有人家,寫雲,寫人家。詩人的目光順著這條山路壹直向上望去,在白雲飄浮的地方,有幾處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墻。這裏的人家照應了上句的石徑,這壹條山間小路,就是那幾戶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吧?這就把兩種景物有機地聯系在壹起了。有白雲繚繞,說明山很高。詩人用橫雲斷嶺的手法,讓這片片白雲遮住讀者的視線,卻給人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在那白雲之上,雲外有山,定會有另壹種景色吧?

對這些景物,詩人只是在作客觀的描述。雖然用了壹個寒字,也只是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並不表現詩人的感情傾向。它畢竟還只是在為後面的描寫蓄勢勾勒楓林所在的環境。

停車坐愛楓林晚便不同了,傾向性已經很鮮明,很強烈了。那山路、白雲、人家都沒有使詩人動心,這楓林晚景卻使得他驚喜之情難以抑制。為了要停下來領略這山林風光,竟然顧不得驅車趕路。前兩句所寫的景物已經很美,但詩人愛的卻是楓林。通過前後映襯,已經為描寫楓林鋪平墊穩,蓄勢已足,於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點明喜愛楓林的原因。

霜葉紅於二月花,把第三句補足,壹片深秋楓林美景具體展現在我們面前了。詩人驚喜地發現在夕暉晚照下,楓葉流丹,層林如染,真是滿山雲錦,如爍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還要火紅,還要艷麗呢!難能可貴的是,詩人通過這壹片紅色,看到了秋天像春天壹樣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現壹種熱烈的、生機勃勃的景象。

詩人沒有象壹般封建文人那樣,在秋季到來的時候,哀傷嘆息,他歌頌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體現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壹種英爽俊拔之氣拂拂筆端,表現了詩人的才氣,也表現了詩人的見地。這是壹首秋色的贊歌。

第四句是全詩的中心,是詩人濃墨重彩、凝聚筆力寫出來的。不僅前兩句疏淡的景致成了這艷麗秋色的襯托,即使停車坐愛楓林晚壹句,看似抒情敘事,實際上也起著寫景襯托的作用:那停車而望、陶然而醉的詩人,也成了景色的壹部分,有了這種景象,才更顯出秋色的迷人。而壹筆重寫之後,戛然便止,又顯得情韻悠揚,余味無窮。

花下醉

李商隱 花下醉

尋芳不覺醉流霞,

倚樹沈眠日已斜。

客散酒醒深夜後,

更持紅燭賞殘花。

譯文及註釋

如詩題所顯示的,這是壹首抒寫對花的陶醉流連心理的小詩。

首句尋芳不覺醉流霞,寫出從尋到醉的過程。因為愛花,所以懷著濃厚的興味,殷切的心情,特地獨自去尋芳;既尋而果然喜遇;既遇遂深深為花之美艷所吸引,流連稱賞,不能自已;流連稱賞之餘,竟不知不覺地醉了。這是雙重的醉。流霞,是神話傳說中壹種仙酒。《論衡》上說,項曼卿好道學仙,離家三年而返,自言:欲飲食,仙人輒飲我以流霞。每飲壹杯,數日不饑。這裏用醉流霞,含意雙關,既明指為甘美的酒所醉,又暗喻為艷麗的花所醉。從流霞這個詞語中,可以想象出花的絢爛、光艷,想象出花的芳香和情態,加強了醉字的具體可感性。究竟是因為尋芳之前喝了酒此時感到了醉意,還是在尋芳的過程中因為心情陶然而對酒賞花?究竟是因迷於花而增添了酒的醉意,還是因醉後的微醺而更感到花的醉人魅力?很難說得清楚。可能詩人正是要借這含意雙關的醉流霞寫出生理的醉與心理的醉的相互作用和奇紗融合。不覺二字,正傳神地描繪出目眩神迷、身心俱醉而不自知其所以然的情態,筆意極為超妙。

次句倚樹沈眠日已斜進壹步寫醉字。因迷花醉酒而不覺倚樹(倚樹亦即倚花,花就長在樹上,燦若流霞);由倚樹而不覺沈眠;由沈眠而不覺日已西斜。敘次井然,而又處處緊扣醉字。醉眠於花樹之下,整個身心都為花的馥郁所包圍、所浸染,連夢也帶著花的醉人芳香。所以這沈眠不妨說正是對花的沈醉。這壹句似從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迷花倚石忽已暝句化出,深壹層寫出了身心俱醉的迷花境界。

醉眠花下而不覺日斜,似已達到迷花極致而難以為繼。三、四兩句忽又柳暗花明,轉出新境──客散酒醒深夜後,更持紅燭賞殘花。在倚樹沈眠中,時間不知不覺由日斜到了深夜,客人已經散去,酒也已經醒了,四周是壹片夜的朦朧與沈寂。在這種環境氣氛中,壹般的人是不會想到賞花的;即使想到,也會因露冷風寒、花事闌珊而感到意興索然。但對壹個愛花迷花的詩人來說,這樣壹種環境氣氛,反倒更激起賞花的意趣。酒闌客散,正可靜中細賞;酒醒神清,與醉眼朦朧中賞花自別有壹番風味;深夜之後,才能看到人所未見的情態。特別是當他想到日間盛開的花朵,到了明朝也許就將落英繽紛、殘紅遍地,壹種對美好事物的深刻留連之情便油然而生,促使他抓住這最後的時機領略行將消逝的美,於是,便有了更持紅燭賞殘花這壹幕。在夜色朦朧中,在紅燭的照映下,這行將雕謝的殘花在生命的最後瞬間仿佛呈現出壹種奇異的光華,美麗得象壹個五彩繽紛而又隱約朦朧的夢境。詩人也就在持燭賞殘花的過程中得到了新的也是最後的陶醉。夜深酒醒後的賞,正是醉的更深壹層的表現,正如姚培謙所說,方是愛花極致(《李義山詩箋註》)。清人馬位說:李義山詩客散酒醒深夜後,更持紅燭賞殘花,有雅人深致;蘇子瞻只恐夜深花睡去,高燒銀燭照紅妝,有富貴氣象。二子愛花興復不淺(《秋窗隨筆》)。雅人深致與富貴氣象之評,今天我們也許有所保留,而歸結。地到愛花興復不淺,則是完全確切的。

停車坐看楓林晚全詩

停車坐看楓林晚全詩

《山行》

作者:杜牧

原文: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註釋: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時候的山。

3、徑:小路。

4、白雲生處:白雲繚繞而生的地方。

5、坐:因為;由於。

譯文:

深秋時節,我沿山上蜿蜒的山路而行。雲霧繚繞的地方隱隱約約可以看見幾戶人家。我不由自主地停車靠邊,是因為這傍晚楓林的美景著實吸引了我,那被霜打過的楓葉比二月的花兒還要紅。

賞析:

這是壹首描寫和贊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絕句。第壹句:遠上寒山石徑斜,由下而上,寫壹條石頭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滿秋意的山巒。寒字點明深秋季節;遠字寫出山路的綿長;斜字照應句首的遠字,寫出了高而緩的山勢。由於坡度不大,故可乘車遊山。

第二句:白雲生處有人家,描寫詩人山行時所看到的遠處風光。有人家三字會使人聯想到炊煙裊裊,雞鳴犬吠,從而感到深山充滿生氣,沒有壹點兒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還照應了上句中的石徑,因為這石徑便是山裏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車坐愛楓林晚的坐字解釋為因為。因為夕照楓林的晚景實在太迷人了,所以詩人特地停車觀賞。這句中的晚字用得無比精妙,它蘊含多層意思:(1)點明前兩句是白天所見,後兩句則是傍晚之景。(2)因為傍晚才有夕照,絢麗的晚霞和紅艷的楓葉互相輝映,楓林才格外美麗。(3)詩人流連忘返,到了傍晚,還舍不得登車離去,足見他對紅葉喜愛之極。(4)因為停車甚久,觀察入微,才能悟出 。

第四句:霜葉紅於二月花是全詩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寫都是在為這句鋪墊和烘托。詩人為什麽用紅於而不用紅如?因為紅如不過和春花壹樣,無非是裝點自然美景而已;而紅於則是春花所不能比擬的,不僅僅是色彩更鮮艷,而且更能耐寒,經得起風霜考驗。

這首小詩不只是即興詠景,而且進而詠物言誌,是詩人內在精神世界的表露,誌趣的寄托,因而能給讀者啟迪和鼓舞。

這首詩描繪的是秋之色,展現出壹幅動人的山林秋色圖。詩裏寫了山路、人家、白雲、紅葉,構成壹幅和諧統壹的畫面。這些景物不是並列的處於同等地位,而是有機地聯系在壹起,有主有從,有的處於畫面的中心,有的則處於陪襯地位。簡單來說,前三句是賓,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為第四句描繪背景、創造氣氛,起鋪墊和烘托作用的。

遠上寒山石徑斜,寫山,寫山路。壹條彎彎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頭。遠字寫出了山路的綿長,斜字與上字呼應,寫出了高而緩的山勢。

白雲生處有人家,寫雲,寫人家。詩人的目光順著這條山路壹直向上望去,在白雲飄浮的地方,有幾處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墻。這裏的人家照應了上句的石徑,這壹條山間小路,就是那幾戶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吧?這就把兩種景物有機地聯系在壹起了。有白雲繚繞,說明山很高。詩人用橫雲斷嶺的手法,讓這片片白雲遮住讀者的視線,卻給人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在那白雲之上,雲外有山,定會有另壹種景色吧?

對這些景物,詩人只是在作客觀的描述。雖然用了壹個寒字,也只是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並不表現詩人的感情傾向。它畢竟還只是在為後面的描寫蓄勢勾勒楓林所在的環境。

停車坐愛楓林晚便不同了,傾向性已經很鮮明,很強烈了。那山路、白雲、人家都沒有使詩人動心,這楓林晚景卻使得他驚喜之情難以抑制。為了要停下來領略這山林風光,竟然顧不得驅車趕路。前兩句所寫的景物已經很美,但詩人愛的卻是楓林。通過前後映襯,已經為描寫楓林鋪平墊穩,蓄勢已足,於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點明喜愛楓林的原因。

霜葉紅於二月花,把第三句補足,壹片深秋楓林美景具體展現在我們面前了。詩人驚喜地發現在夕暉晚照下,楓葉流丹,層林如染,真是滿山雲錦,如爍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還要火紅,還要艷麗呢!難能可貴的是,詩人通過這壹片紅色,看到了秋天像春天壹樣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現壹種熱烈的、生機勃勃的景象。

詩人沒有象壹般封建文人那樣,在秋季到來的時候,哀傷嘆息,他歌頌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體現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壹種英爽俊拔之氣拂拂筆端,表現了詩人的才氣,也表現了詩人的見地。這是壹首秋色的贊歌。

第四句是全詩的中心,是詩人濃墨重彩、凝聚筆力寫出來的。不僅前兩句疏淡的景致成了這艷麗秋色的襯托,即使停車坐愛楓林晚壹句,看似抒情敘事,實際上也起著寫景襯托的作用:那停車而望、陶然而醉的詩人,也成了景色的壹部分,有了這種景象,才更顯出秋色的迷人。而壹筆重寫之後,戛然便止,又顯得情韻悠揚,余味無窮。

古詩絕句就是這樣經典,凝練,內心頓生無限的情懷。希望看到更多的的絕句和古詩嗎,請欣賞 懷念青春傷感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