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幽居的詩句 1.描寫冬天的詩句——《幽居冬暮》
幽居冬暮
作者:李商隱
羽翼摧殘日,郊園寂寞時。
曉雞驚樹雪,寒鶩守冰池。
急景忽雲暮,頹年浸已衰。
如何匡國分,不與夙心期。
《幽居冬暮》是唐代詩人李商隱創作的壹首五律。此詩首聯概括作者壹生受挫、晚年困頓的實況,點出幽居題意;頷聯以曉雞和寒鶩自喻,形象地描繪出作者不諳世務、進退兩難的處境;頸聯照應詩題,並為下壹聯的抒憤寄慨蓄勢;尾聯緊應上聯,發出內心的呼喊。全詩在藝術風格上別具壹格,沒有刻意錘煉和精心藻飾,沒有組織故實的手法,也沒有警策深微、使人猛省或沈思的寓意,卻真實具體地表達當時當地的感受與心情。
2.《題李凝幽居》的詩句
壹、《題李凝幽居》最後敲定的詩句是: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二、擴展知識:
1、原詞欣賞:題李凝幽居
閑居少鄰並,草徑入荒園。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過橋分野色,移石動雲根。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
2、作品簡介:《題李凝幽居》是唐代詩人賈島的作品。此詩雖只是寫了作者走訪友人未遇這樣壹件尋常小事,卻因詩人出神入化的語言,而變得別具韻致。詩人以草徑、荒園、宿鳥、池樹、野色、雲根等尋常景物,以及閑居、敲門、過橋、暫去等尋常行事,道出了人所未道之境界,表達了作者對隱逸生活的向往之情。全詩語言質樸簡練,而又韻味醇厚,充分體現了賈島“清真僻苦”的詩風。其中“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兩句歷來膾炙人口。
3、作者簡介:賈島(779~843),唐代詩人。字浪仙。範陽(今北京房山)人。早年出家為僧,號無本。後還俗,屢舉進士不第。文宗時任長江(今四川蓬溪)主簿。開成五年(840年)遷普州司倉參軍。有《長江集》。
4、詩中典故:關於此詩的創作,還有壹個故事:壹天,賈島在京城長安騎驢在官道上行走,吟成《題李凝幽居》這首詩,其中有兩句是:“鳥宿池中樹,僧推月下門。”賈島覺得詩中的“推”字,用得不夠恰當,想把“推”字改為“敲”字,可他又著“敲”也有點不太合適,不如“推”好。不知是“敲”還是“推”好。於是他在驢背上,壹面嘴裏念叨著,壹面用手反復做著推門和敲門兩種動作。不知不覺地,他撞上了京兆尹韓愈的儀仗隊,隨即被人押至韓愈面前。韓愈十分生氣地對賈島說:“妳騎著驢子怎麽不朝前面看路?”賈島慌忙向韓愈賠禮,並將自己剛才在驢上得詩,因斟酌“推”“敲”二字,專心思考不及回避的情形講了壹遍。韓愈聽後,不但沒有責備他,反而立馬思之良久,對賈島說:“我看還是用‘敲’好,即使是在夜深人靜,拜訪友人,還敲門,代表妳是壹個有禮貌的人!而且壹個‘敲’字,使夜靜更深之時,多了幾分聲響。再說,‘敲’字讀起來也響亮些。”賈島聽了連連點頭稱贊,於是把詩句定為“僧敲月下門”。從此他和韓愈成了朋友。這就是“推敲”典故的由來。
3.《題李凝幽居》的詩句是什麽
賈島《題李凝幽居》賞析
作者: 加入日期:08-04-02
題李凝幽居 唐·賈島
閑居少鄰並,草徑入荒園。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過橋分野色,移石動雲根。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
本詩抒寫了作者走訪友人李凝未遇這樣壹件尋常小事。語言質樸,流暢自然,表達了詩人悠閑自得的情趣和對隱逸生活的向往。
“閑居少鄰並,草徑入荒園。”附近沒有人家為鄰,壹切是那麽閑適寧靜,壹條長滿青草的小路,通向了龐雜荒蕪的庭院。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月光皎潔,萬籟俱寂,鳥兒棲息在池邊的樹上,壹位僧人披壹身月色,深夜來訪,敲響了這座庭院的門。
“過橋分野色,移石動雲根。”沒想到主人不在,往回走的路上,過了橋格外引人註目的是風光秀麗的原野景色,夜風輕拂,天上的雲隨風飄移,仿佛山石在移動。
“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我這只是暫時回去,過壹段時間再來,***同歸隱的約定,我是不會失言的。
4.題李凝幽居詩句
1. 《題李凝幽居》是唐代詩人賈島的作品。原文:
閑居少鄰並,草徑入荒園。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過橋分野色,移石動雲根。
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
2. 註釋:
⑴李凝:詩人的友人,也是壹個隱者,其生平事跡不詳。
⑵少(shǎo):不多。鄰並:鄰居。
⑶池邊:亦作“池中”。
⑷分野色:山野景色被橋分開。
⑸雲根:古人認為“雲觸石而生”,故稱石為雲根。這裏指石根雲氣。
⑹去:離開。
⑺幽期:時間非常漫長。負言:指食言,不履行諾言,失信的意思。
3. 譯文:
悠閑地住在這裏很少有鄰居來,雜草叢生的小路通向荒蕪小院。
鳥兒自由地棲息在池邊的樹上,皎潔的月光下僧人正敲著山門。
走過橋去看見原野迷人的景色,雲腳在飄動山石也好像在移動。
我暫時離開這裏但是還會回來,按約定的日期與朋友壹起隱居。
5.幽居初夏古詩
幽居初夏
幽居初夏 陸遊
湖山勝處放翁家,槐柳陰中野徑斜。
水滿有時觀下鷺,草深無處不鳴蛙。
籜龍已過頭番筍,木筆猶開第壹花。
嘆息老來交舊盡,睡來誰***午甌茶。
[註]籜龍,就是筍。木筆,又名辛夷花。兩者都是初夏常見之物。
第壹句寫詩人家居的地點,第二句寫住所來往的道路,第三句寫所見,第四句寫所聞,第五六句擴展視野,令境界開闊,最後兩句抒孤寂之情。
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表現怡然自得閑適之情,尾聯的“嘆息”有兩層意思:壹是嘆誌士空老,報國無成;二是嘆舊交零落殆盡,頓感寂寞惆悵。
詩歌緊扣壹個“幽”字,其突出表現是:以景寫“幽”, 以動襯“幽”。以“湖山勝處”“槐柳陰中”“野徑斜”“水滿”“草深”等意象寫出環境之幽靜、初夏景色之幽美;以“下鷺”“鳴蛙”反襯環境之幽靜,很有特色。
本詩的另壹特色是以樂景贈哀愁(以樂景寫哀情)。
陸遊(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 南宋詩人。漢族,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 12歲即能詩文,壹生著述豐富,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等數十種存世。陸遊具有多方面文學才能,尤以詩的成就為最。自言“六十年間萬首詩”,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其中許多詩篇抒寫了抗金殺敵的豪情和對敵人、賣國賊的仇恨,風格雄奇奔放,沈郁悲壯,洋溢著強烈的愛國主義激情,在思想上、藝術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稱,不僅成為南宋壹代詩壇領袖,而且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是我國偉大的愛國詩人。 為南宋四大家詩人之壹。詞作量不如詩篇巨大,但和詩同樣貫穿了氣吞殘虜的愛國主義精神。陸遊的著作有《放翁詞》壹卷,《渭南詞》二卷。
6.題李凝幽居全詩
作者:賈島題李凝幽居閑居少鄰並,草徑入荒園。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過橋分野色,移石動雲根。
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註釋 ①雲根:古人認為“雲觸石而生”,故稱石為雲根。
這裏指石根雲氣。 ②幽期:再訪幽居的期約。
言:指期約;不負言:決不食言。 ③.題:寫。
幽居:僻靜的居所。譯文 悠閑地住在這裏,很少有鄰居往來,只有壹條雜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蕪的小園。
鳥兒歇宿在池邊的樹上,壹位僧人(作者)正在月下敲響山門。 走過小橋呈現出原野迷人的景色,雲腳正在飄動,好像山石在移動。
我暫時要離開這裏,但不久還要回來,要按照約定的日期再來拜訪,決不食言。賞析 這首五律是賈島的名篇。
全只是抒寫了作者走訪好友李凝未遇這樣壹件尋常小事。它之所以膾炙人口,主要在頷聯“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首聯“閑居少鄰並,草徑入荒園”,詩人用很概括的手法,描寫了這壹幽居的周圍環境:壹條雜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蕪不治的小園;近旁,亦無人家居住。淡淡兩筆,十分概括地寫了壹個“幽”字,暗示出李凝的隱士身份。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是歷來傳誦的名句。“推敲”兩字還有這樣的故事:賈島初次參加科舉考試,往京城裏。
壹天他在驢背上想到了兩句詩:“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又想用“敲”字來替換“推”字,反復思考沒有定下來,便在驢背上繼續吟誦,伸出手來做著推和敲的動作。
看到的人感到很驚訝。當時韓愈任京兆尹(京城的地方長官),他正帶車馬出巡,賈島不知不覺,直走到韓愈儀仗隊的第三節,還在不停地做推敲的手勢。
於是壹下子就被韓愈左右的侍從推搡到京兆尹的面前。賈島詳細地回答了他在醞釀的詩句,用“推”字還是用“敲”字沒有確定,思想離開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回避。
韓愈停下車馬思考了好壹會,對賈島說:“用‘敲’字好,因為月夜訪友,即使友人家門沒有閂,也不能莽撞推門,敲門表示妳是壹個懂得禮貌的人;更能襯托出月夜的寧靜,讀起來也響亮些。” 這兩句詩,粗看有些費解。
詩人應不能連夜晚宿在池邊樹上的鳥都能看得到。其實,這正見出詩人構思之巧,用心之苦。
正由於月光皎潔,萬籟俱寂,因此老僧(或許即指作者)壹陣輕微的敲門聲,就驚動了宿鳥,或是引起鳥兒壹陣不安的騷動,或是鳥從窩中飛出轉了個圈,又棲宿巢中了。作者抓住了這壹瞬即逝的現象,來刻畫環境之幽靜,響中寓靜,有出人意料之勝。
倘用“推”字,當然沒有這樣的藝術效果了。 頸聯“過橋分野色,移石動雲根”,是寫回歸路上所見。
過橋是色彩斑斕的原野;晚風輕拂,雲腳飄移,仿佛山石在移動。“石”是不會“移”的,詩人用反說,別具神韻。
這壹切,又都籠罩著壹層潔白如銀的月色,更顯出環境的自然恬淡,幽美迷人。 最後兩句是說,我暫時離去,不久將再來,決不負***同歸隱的約定。
前三聯都是敘事與寫景,最後壹聯點出詩人心中幽情,托出詩的主旨。正是這種幽雅的處所,悠閑自得的情趣,引起作者對隱逸生活的向往。
詩中的草徑、荒園、宿鳥、池樹、野色、雲根,無壹不是尋常所見景物;閑居、敲門、過橋、暫去等等,無壹不是尋常的行事。然而詩人偏於尋常處道出了人所未道之境界,語言質樸,冥契自然,而又韻味醇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