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字子瞻,自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 (今四川眉山縣)人。生於北宋中期,仁宗景佑三年十二月十九日,卯時 (午前六時),出生於書香門第,其父蘇洵是著名的文學家,他誌在科舉,但懷才不遇。蘇軾道觀私塾裏度過童年, 蘇軾在天慶觀的私塾裏讀了三年,由於蘇軾從小天資聰穎,十歲時母親教他後漢書,在母親教導下進步非常快。
第 二 卷 應 試 及 第
仁宗嘉佑元年(公元1056),21歲的蘇東坡和蘇轍在父親的陪伴下趕赴京城參加科舉考試,壹舉進士及第。殿試時,獻上二十五篇進策,深得仁宗皇帝的心,被評為翰林學士。
歐陽修很賞識他,提拔他,後來蘇軾及蘇轍便拜歐陽修為師。
嘉佑二年四月,母親程氏去世,蘇家父子三人在京,趕緊回鄉料理喪事。
嘉佑四年,母喪期滿,父子三人再度赴京都。
嘉佑六年,蘇軾、蘇轍二人在恩師歐陽修推薦下參加制科考試。是年舉行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的考試。蘇軾以三等、蘇轍以四等的成績分別考中入選。
第 三 卷 出 任 鳳 翔
嘉佑六年十壹月十九日,蘇軾出任簽書鳳翔府判官事 ,離開父親和弟弟,蘇轍壹路送到京都外城鄭新門才與兄長道別。
任職期間,鬧過的水災和旱災,都得到很好的處理。但疲乏的工作加上官場的妳爭我鬥,蘇軾漸漸感到無比的憂戚。終於在英宗治平二年(1065)冬,鳳翔的任期屆滿,蘇軾迫不及待的奔回父親及弟弟居住的都城開封。不料第二年他妻子死了,不到壹年,父親去世,帶著沈重的心情,蘇軾乘船運送父親及妻子的靈柩回故鄉眉山。
第 四 卷
王 安 石 變 法
熙寧元年,神宗即位,服父喪期滿的蘇軾在繼室王氏的陪同下離開故鄉,第二年出任監官誥院。
此時宋神宗為重建面臨困境的國家財政,任用王安石為相,推行新法。 蘇軾由於有不同的政治思想,受到排擠。 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年方36歲的蘇軾落敗,被迫請調杭州 (今浙江省杭州市),心中不免有些難過及挫敗感。蘇軾在辦完公務後,壹得空便四處遊玩,以解煩憂。結識了許多知交,也作了不少優秀詩歌。如著名的<飲湖上初晴後雨>、<六月二十七日於望湖樓醉書>等。政治上的挫敗反而促使東坡體驗了更豐富的人生,開拓了壹片更寬廣的文學領域。
熙寧七年(1074),蘇軾自願調任密州 (今山東省諸城縣),因那兒離蘇轍任職的濟南很近。也在密州作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文學名作如<超然臺記>、<水調歌頭 - 中秋懷子由>、<江城子 - 密州出獵>等流傳於世。
第 五 卷
烏 臺 詩 案
後來蘇軾被調任到徐州 (今江蘇省銅山縣)、湖州 (今浙江省吳興縣)。神宗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時,在他移任湖州的第三個月的壹天,,壹位朝廷欽差,為了要討好王安石,把蘇軾捉拿進京,指稱他誹謗朝廷,請皇上下令司法官員判他的罪。不久蘇軾就被送入獄中,這就是著名的“烏臺詩案”。
案子轟動壹時,除湖、杭州等地的百姓請和尚念經為他祈福,許多賞識他的官員都舍身挽救,加上神宗原本就喜愛他的文學,生病的曹太後為他說情,最後只定 “譏諷政事”之罪。後受皇帝恩賜,判他流放黃州,免於壹死。
第 六 卷
流 放 黃 州
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蘇軾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初到黃州,衣食住行都成問題。後來自力更生,開荒種地。在平淡地生活中找到喜悅,並堅定要艱險、樂觀地在人生坎坷的道路上前進。壹年後,蘇軾在東坡旁築了壹間書齋,命名其為「東坡雪堂」,從此自號“東坡居士”。文章無論在思想還是在題材上都有了擴展。如 <前赤壁賦>, <念奴嬌 - 赤壁懷古>、<後赤壁賦>等,此時的蘇軾在文學藝術的造詣上已達極高的境界 !
元豐七年,神宗下令蘇軾離開黃州,改授汝州 (今河南省汝南縣) 團練副使。旅途中曾遇王安石,二人雖有不同政治簡介,卻談得非常投機,王安石對他評價極高。
第 七 卷
元 佑 更 化
元豐七年,蘇軾恢復名譽,被起用為登州 (今山東省蓬萊縣)知事,不到十天,受朝廷之召出任禮部郎中。12月調回京都開封,任起居舍人。
元豐八年(公元1085年)三月,神宗崩逝,10歲的哲宗登基,逐次廢除新法。新法派被排斥。昔日重臣重新掌政。史家稱為「元佑更化」。
元佑元年(1086),蘇軾晉升為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同時兼任侍讀。但此時的蘇軾已對做官沒有興趣了。對王安石及新法的認識使他對新法有保留壹件,保守派的人便說他是王安石的新法派了;新法派又不把他當作自己人,所以東坡便變成夾縫裏的人物。
元佑四年,蘇軾擺脫派閥之爭,請調轉任杭州知事。蘇軾在知事任內修築了西湖蘇堤。
元佑六年又奉召出任翰林學士承旨,並兼任侍讀,但遭排斥,不到幾個月又被調任穎洲(今安徽省阜陽市)知事。離開朝廷,次年轉任揚州(江蘇省陽州市)知事。
元佑七年(公元1092年)九月,蘇軾又被召回朝廷,出任兵部尚書,十壹月晉升為禮部尚書,此即蘇軾從政的最高職位。
第 八 卷南 行 千 裏
晉升高位後,受到的黨派攻擊也越來越多,郁郁不樂的蘇軾請奏調任江南,末獲批準。繼室王氏又去世。
元佑八年九月,出任定州(今河北省定縣)知事。同月,太皇太後高氏崩逝。「元佑更化」宣告結束。18歲的哲宗開始親政,重新推行新法。
紹聖元年(公元1094)四月,59歲的蘇軾被指稱誹謗朝廷,貶為嶺外英州 (廣東省英德縣)知事,六月在轉任英州的途中 (都還沒到呢 !)又受命流放惠州 (今廣東省惠州市)。在惠州的兩年中,蘇軾生活困窘,有時連釀酒的米也沒有,吃菜也靠自己種。可是蘇軾這壹輩子,對磨難早就習慣了;對這壹切安之若素,覺睡得還是那麽香甜。朝廷奸人仍不罷休,蘇軾被放逐到自古所說的天涯海角 - 儋州。在儋州,蘇軾壹貧如洗,他壹邊讀書,讀他最愛讀的柳詩和陶詩 (他也只帶了這兩本書),作詩自娛;結交平民朋友,生活雖然淒苦,但深具特色又有內涵的蘇軾,仍然超然灑脫,自得其樂。
最 終 之 卷
永 存 的 詩 人 心
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正月,哲宗崩逝,徽宗即位。五月,蘇軾獲赦免於流放海外之罪,此時,蘇軾壹家死了九口人 !然而此時,蘇軾因旅途辛苦早已染病在身。
建中靖國元年(公元1101年)六月,蘇軾臥病常州 (江蘇省常州市)並上奏致仕。七月二十八日,蘇軾逝世。
66年的歲月裏,或許波瀾重重,或許生活窘困,蘇軾始終未曾因而頹唐喪誌,壹直堅強的活下去。而最難得的,應屬他始終保有,那顆溫柔細膩的詩人心。
蘇軾這個牛小子 文 / 蓼灘碧浪
——蘇軾的飄逸與曠達
壹、蘇軾其人
蘇軾(1036—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
蘇軾是我國北宋時代的大文豪,他是壹位在文學藝術具有多方面才能和成就的傑出作家。
他出身在壹個富有文化教養的家庭,父親蘇洵是著名的散文家,長於策論,文風縱橫恣肆,對蘇軾有明顯的影響。蘇軾的散文、詩詞、繪畫等卓越成就的取得壹方面靠的是自己的勤奮,另壹方面,蘇洵對他是深有影響的。
蘇軾因散文成就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壹,進而又被列為“韓柳歐蘇四大家”;他寫的詩歌被尊為“宋詩的典範”;他的詞,被稱為“為詞立法”,是公認的豪放派的代表和開創之人;他在繪畫方面與米沛、李龍眠,並稱宋代四大家,擅長畫墨竹,其實他的書法也有獨特的造詣。
蘇軾壹生經歷坎坷。二十歲中進士,之後仕途多舛,走過了壹條曲折艱險的人生道路,蘇軾真的是歷盡苦難,完成自我的壹個詩人。
蘇軾生存的年代適逢王安石變法新黨與司馬光舊黨鬥爭,由於堅持正義,夾在兩種勢力中間,屢遭貶謫與磨難。足跡所履進20處:四川—開封—風翔—京城—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黃州—常州—登州—京城—杭州—穎州—宣州—惠州—儋州等。
蘇軾壹生雖然走過壹條極其曲折艱險的人生道路,但他從未消沈絕望過,而是在歷盡苦難中完成自我,實現了壹種真正的超脫,任何挫折、不幸都不能在精神上擊垮他,戰勝他。
在坎坷的境遇中,蘇軾就是蘇軾,他擺脫了精神上的苦悶與壓抑,在事業上終於成就壹番作為,他所到之處,都積極為民眾辦是實事,處處留有“政聲”。在風翔他被稱為:“蘇賢能”;在杭州疏浚西湖,修建蘇堤;在海南他又建醫院,學校等。在文明創作上,他的最優秀詩篇都是在貶低中寫就;在生活方面,所到之處都能密切聯系群眾,深得當地人民愛戴。蘇軾在民間影響極大,東坡巾、東坡帽、東坡扇、東坡酒等等,或時髦壹時,或流傳至今。足見蘇軾在民間影響之大。
蘇軾留下的遺產也為數不少,除了四川眉山有“三蘇祠”外,全國上下有百處關於蘇軾的遺跡。三蘇祠有朱德親筆題詞:
壹門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詩賦傳千古,峨眉***比高。
二、蘇軾曠達性格形成的原因
由於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古代讀書人都希望有所作為,建功立業,所謂“大丈夫當以天下 為己任”,“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等,當這種理想無法實現或遭遇挫折時,會有以下表現:壹、殉道。即用生命去殉自己的理想,如屈原自沈汨羅江。二、抱怨。即在詩中抒發窮困愁苦、懷才不遇的怨氣。
陶淵明的詩多有貧病愁苦之嘆,以及對仕途郁郁不得誌的抱怨。以李白的豪放也不免頹廢;杜甫關心國計民生,但抱負不能施展,多有失意的悲愁之吟。像《登高》中“親朋無壹字,老病有孤舟”;陳子昂之“念天地之幽幽,獨愴然而涕下”;李白之“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等。
但到了蘇軾則完全成就了壹派豪放天然、飄逸豁達的詞風,對人生的富泰窮通充滿諒解了,表現出壹種“成固欣然,敗亦同樣有所作為”的胸懷。這應當是人生境界的壹個新的拓展,表現了人類智慧大大前進了壹步。
蘇軾是何以達到這種境界的呢?我認為這與蘇軾少年時代就具備的兩種個性有壹定的關系。
蘇軾少年讀書時,就能把儒道兩家最好的品格和修養融到自己的修養當中,這是非常值得我們去註意的地方。壹方面他從小就有堅定的儒家用世的誌向,即“大丈夫當以天下為己任”的思想。《宋史·蘇軾傳》中有這樣的記述:蘇軾少時,母親程氏教其漢書《範謗傳》。範謗是東漢黨爭時受迫害的壹個忠臣,任命為清詔使的時候,慨然有澄清天下的誌向。後受迫害時,不茍且偷生,寧願付出生命,像“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的譚嗣同壹樣。臨別辭母時說:“為兒不孝,沒能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範母說:“壹個人既想成就名節,又想富貴壽考,豈能兩全?母親願妳去完成理想。”讀到這裏時,小蘇軾發誓自己長大了也要做範謗。蘇母說:“妳能做範謗,難道我就不能做範母嗎?”
蘇軾壹生,不阿新黨,也不附舊炎。他每次不管受到什麽樣的政治迫害,只要回到朝廷上,仍然堅持自己的理想,不盲從哪壹派人物,也不願隨波逐流。因此,才遭受到那麽多的貶逐,但其誌願、理想、操行始終壹致。關鍵時候,總是忍不住要說真話,用他的話說就是“如蠅在口,不吐不快”。
蘇軾少年時代也深受莊子思想的影響。他自幼喜歡《莊子》。《莊子·逍遙遊》有這樣壹個比喻:“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熱。”這個比喻是描述壹種很高的修養。說是在藐姑射的山上,有壹得道真人,肌膚像冰雪樣潔白,姿態像處女樣美麗,洪水滔天而不會被淹死,大旱使金石融化、土山枯焦而他不會被傷害。——這實際上表達的是道家在精神上自我保全的壹種操守。此外,《莊子·養生主》中還講了壹個庖丁解牛的故事:“今臣之刀近十九年矣,所解牛數千矣,而刀刃如新發於硎。”這講的是修養的問題。而在《莊子·逍遙遊》中還有這樣壹個故事:“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幾千裏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幾千裏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將徙於南冥。南冥東,天池也。”這種高遠的、不受拘束的、超遠曠達的修養和想象的故事,《莊子》裏還講了很多。蘇軾小時侯讀《莊子》他說:“吾昔有見未能言,今見是書,得吾心矣。”(宋史·蘇軾傳)他是說從前內心也有些見解,自己不能說出來,現在在讀《莊子》,發現《莊子》正好說出了自己心中所想的,這是非常奇妙的。說明蘇子自幼就像佛家說的有慧根,對道學家說精髓有早悟。蘇軾在幼小讀書時就能把儒道兩家的最美好的品格和修養融合到自己的修養之中,這是蘇軾成材的壹個重要因素。
通過前面的分析,我們對蘇軾的兩點做人的態度會有教深壹步的認識:
蘇軾兩點做人態度:他對於自己的苦難挫折采取超然曠達的態度處理,正如他自己所言:“進退得喪,齊齊久矣,皆不足道。”而對於國家、人民的忠愛之心,則是始終執著,沒有改變的。所以只要回到朝廷去,他應該說什麽正直的話,還照樣說。經過多少危苦患難,仍然是那樣忠直。而且貶官在外時,盡力為民辦實事。在風翔被人民稱為“蘇賢能”,在密救過旱災,在徐州救過水災,在杭州修西湖、建醫院,惠州修橋梁,在儋州建醫院、學校,盡力為民辦實事,所到之處均有極好的政聲。苦難鑄就了蘇軾偉大的人格。
三、蘇軾的詩詞
說起蘇軾不說其詩詞就像到了杭州沒去看西湖壹樣。
(壹)蘇軾的詩文
蘇軾的文學創作,以詩歌的數量最多,現存的詩中,數量最多、藝術價值最高的作品,是抒發個人情感和歌詠自然景物的詩。
蘇軾歌詠自然景物的詩作,往往能把尋常景物寫得精警動人,極富情趣或理趣。如《惠崇春江晚景》、《飲湖上初晴後雨》等詩作,筆下描繪的湖光山色,風姿雨態及江南早春畫面,無不曲盡其妙,具有悠然不盡的情致。《題西林壁》則由看山引發壹個具有深刻哲理意味的問題。它告戒人們:由於各自觀點立場不同,困難問題的出發點不壹,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壹定的片面性,要對事物有正確而全面的認識,就必須超越自己的狹小範圍,擺脫個人偏見。它也啟迪人們在認識復雜事物的過程中,對整體與部分,宏觀與微觀,分析與綜合大呢個關系的思辯,以及在探索真理的過程中“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警戒。蘇軾詩中這種引人入勝的景色與耐人尋味的詩意以及發人深省的這裏融為壹體,就是所謂的宋詩“理趣”。
反映社會現實,關心民生疾苦,是蘇軾詩歌的另壹主要內容。蘇軾是有誌於經世濟民的詩人。他出身寒素,入仕後累遭貶謫,接近下層民眾,這為他寫作此類詩提供了基礎,像《吳中田婦嘆》等詩篇都是此種精神的反映。
蘇軾還常常借用歷史題材,揭露現實政治弊端。《荔枝嘆》是這類詩的名作。表現了詩人敢於抗爭的精神。
蘇軾無事不可入詩,散文化、議論化是蘇詩的特點,各種題材,他都能恰當地點染,融觸處生春,無不如意。
蘇軾的散文與韓愈、柳宗元、歐陽修並稱,有“韓如潮水,柳如泉。歐如瀚,蘇如海”之喻。
蘇軾的論說文包括奏議、進策、經解、雜說等,其中重要的是史論和政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壹篇《教戰守策》是論述居安思危、教民武備戰之文,作者針對北宋茍安的現狀,提出戰守策略,非常切中時弊。
蘇軾的記敘文包括碑傳文、山水遊記和亭臺樓堂記等。數量雖不多,卻在蘇文中藝術價值最高,最具獨創性,碑傳文代表作有《方山子傳》、《書劉庭式事》。山水遊記《石鐘山記》是壹篇帶有科學考察性質的文章。它以探求石鐘山得名的原因組織成文,旨在說明“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
雜文小品在蘇軾散文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數量大,藝術成就也很高,它包括隨筆、序跋、書信、雜著等,此類文章大都是隨手拈來,信筆寫成,展現作者的襟懷和個性,且極富神韻和情趣。如《日喻》等。
蘇軾的賦作,以前後《赤壁賦》名聲最著。《前赤壁賦》寫名月秋夜,與友人泛舟赤壁,在水光月色之中,借景抒懷,探索人生與宇宙的哲理,雖有壹定的消極情緒,但主要表達了超脫的人生態度和樂觀的情懷。《後赤壁賦》寫作者在東夜月下,登高覽物,表現出從清風明月和挾仙遨遊中擺脫苦悶的瀟灑和超脫。兩賦語言駢散相間,聲韻鏗鏘和諧,主賓問答自然,是宋代文賦的佳篇。
(二)蘇軾的詞
蘇軾在中國詞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他的詞在題材內容、風格意境和語言音律等方面都有新的突破。他將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成果推廣到詞的領域,開創了詞的創作的新階段。
蘇軾對詞的貢獻,首先在於提高了對詞的認識與評價。他打破詩詞有別的人為界限,促使詞成為真正獨立的抒情詩作。
在題材內容上,蘇軾把詞人的視野從傳統的“花間”“尊前”引向了人間社會,以至贏得了“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的評價。蘇詞眾多的題材中,以抒情詞、詠物詞和田園詞的成就最高。
就抒情詞而言,除了傳統的風月柔情之外,蘇軾大膽開拓,把詞體逐漸轉化為文人言誌抒情的工具。他用詞表現自我,用詞直接抒發自己的為政、愛國、懷古以至廣泛的人倫之情。如《沁園春》(孤館燈青)抒寫“致君堯舜”“用舍由時”的為政抱負。《江城子》(老夫聊發少年狂)寫密州出獵的盛況,抒發了自己的愛國情懷。其中又有壹首詞人四奶奶愛妻王弗的悼亡作。即“十年裏生死兩茫茫……”,借用夢境抒胸臆訴悲苦,情真意摯,沈痛斷腸。
詠物詞多達30余首,且藝術精湛,不但重形似描寫,而且重神似描寫,不但能寫出物象,而且能寫出寄托。如《水龍吟》(似花還似非花)。
蘇軾的田園詞是對宋詞題材的壹個突破。他在徐州所做的組詞《浣溪沙》五首,描寫了農村風光、農民形象、勞動生活和鄉風民俗,宛如壹曲清新優美的田園牧歌。
在詞風上,蘇軾可謂開創了豪放的意境。最具代表的是《念奴嬌》(大江東去,浪淘盡),詞人揮灑如椽之筆,描畫雄奇壯美的江山景色,又驅使無限時空,贊美古代英雄的豐功偉績,慨嘆自己的懷才不遇,感情豪邁而又沈郁。
蘇軾還開創了曠達詞。所謂曠達,指豁達通脫、疏狂不羈、瀟灑超俗、樂觀開朗的創作個性。曠達是蘇軾為人的性格特征,曠達詞在蘇詞中數量很多,所以曠達可以稱為蘇詞的主要風格。如《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此詞通篇吟月,卻處處關合人事。詞人似與月對談,探討人生意義,最終從大自然中得到慰藉,擺脫了人生苦惱,實現了曠達。此類詞還有《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蘇軾傳統婉約詞的創作,也多佳制。如《水龍吟》(似花還似非花),《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等。
在語言和音律上,蘇軾也有創新。蘇詞的語言清新樸素、簡潔暢達,不似柳詞的俚俗,更沒有花間詞的脂粉氣,而以清雄韶秀見長。在詞調上,他引進不少慷慨豪放的曲調。如《沁園春》、《永遇樂》、《水調歌頭》、《賀新郎》等。
總之,蘇軾終究以蘇軾的姿態成就了壹代文豪!
蘇軾軼事
少立範滂誌 生十年,父洵遊學四方,母程氏親授以書,聞古今成敗,輒能語其要。程氏讀東漢《範滂傳》,慨然太息,軾請曰:“軾若為滂,母許之否乎?”程氏曰:“汝能為滂,吾顧不能為滂母耶?”(《宋史·蘇軾列傳》)
文驚歐公 嘉佑二年,試禮部。方時文磔裂詭異之弊勝,主司歐陽修思有以救之,得軾《刑賞忠厚論》,驚喜,欲擢冠多士,猶疑其客曾鞏所為,但置第二,復以《春秋》對議居第壹,殿試中乙科,後以書見修,修語梅聖俞曰:“吾當避此人壹頭地。”聞者始嘩而厭,久乃信服。(《宋史·蘇軾列傳》)
何須出處 東坡《刑賞忠厚之至論》用“臯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梅聖俞為小試官,以示歐公,公曰:“此出何書?”聖俞曰:“何須出處!”及揭榜,見東坡姓名,歐公曰:“此郎必有所據。”及謁謝,首問之,東坡亦對曰:“何須出處!”與聖俞語合。公賞其豪邁。(《宋人軼事匯編》)
名懾舉子 (東坡)初赴制舉之召到都下,是時同召試者甚多。相國韓魏公語客曰:“二蘇在此,而諸人亦敢與之較試,何也?”此語既傳,於是不試而去者,十蓋八九矣。(《宋人軼事匯編》)
老兵有鑒識 東坡在玉堂,壹日,讀杜牧之《阿房宮賦》凡數遍,每讀徹壹遍,即咨嗟嘆息,至夜分猶不寐。有二老兵皆陜人,給事左右,坐久甚苦之。壹人長嘆操西音曰:“知他有甚好處,夜久寒甚不肯睡。”連作冤苦聲,其壹曰:“也有兩句好。”其人大怒曰:“妳又理會得甚底?”對曰:“我愛他道‘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叔黨臥而聞之,明日以告。’”東坡大笑曰:“這漢子也有鑒識。”(《宋人軼事匯編》)
作文先有意 有問作文之法於東坡,坡曰:“譬如城市中種物,欲致為我用,有壹物焉,曰錢,得錢則物皆為用。作文先有意,則經史皆為我用。”(《宋人軼事匯編》)
平生快意事 東坡嘗謂:“某平生無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則筆力曲折,無不盡意。自謂世間樂事無逾此矣。”(《宋人軼事匯編》)
換羊肉書 黃魯直戲東坡曰:“昔右軍書為換鵝書,近日韓宗儒性饕餮,每得公壹帖,於殿帥姚麟家換羊肉數斤,可名公書為換羊書矣。”公在翰苑,壹日宗儒致簡相寄,以圖報書。來人督索甚急,公笑曰:“傳語本官,今日斷屠。”(《宋人軼事匯編》)
回答者:沒有網名的網民 - 同進士出身 七級 9-28 21:18
--------------------------------------------------------------------------------
蘇東坡,即蘇軾(公元1037年—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少時博通經史,於宋仁宗嘉?二年(公元1057年)中進士,深受歐陽修贊賞,名滿京師。但在北宋激烈的變法運動及新舊黨爭的政治漩渦裏,屢遭貶謫,先後貶至黃州、惠州、儋州,最後病死於常州。
蘇東坡***留下2700多首詩、300多首詞以及卷帙浩繁的散文,是我國作品數量最多、質量最優的作家之壹。他在書法、繪畫、飲食、醫藥、禪學等方面也有極其豐碩的建樹。
回答者:楊董 - 魔法學徒 壹級 9-30 00:08
--------------------------------------------------------------------------------
蘇軾(1037-1101)字子瞻,壹字和仲,號東坡,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詩人,畫家,書法家。“唐宋八大家”之壹。
蘇軾壹生經歷了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他初入仕途,正是北宋政治與社會危機開始暴露,士大夫改革呼聲日益高漲的時候。宋神宗熙寧年間,王安石實行新法,希望改變宋朝積貧積弱的局面。蘇軾雖主張改革,反對因循守舊,抑制豪強,但也不同意王安石的變法理論,蘇軾認為"欲速則不達",建議神宗特殊政策皇帝不要"求治太速,進人太稅,進言太廣"。由於這些意見和建議遭到變法派的
反對,蘇軾被迫外調,先通判杭州,以後又做過密州,徐州湖州等地的知州。在他為官之處,註意了解民情,關心百姓的生產和生活,所到之處都受到人民群眾的擁戴和熱愛。
蘇軾是繼歐陽修之後宋代古文運動的領袖,散文作品留存至今約四千余篇。他的重大貢獻在於和歐陽修壹起建 樹了壹種穩定成熟的散文風格,世稱"歐蘇"。他的詩清新自然,逢源自始,似信手拈來,亦莊亦諧,大巧若拙,題材廣闊,內容豐富,風格多樣化,是宋詩走向成熟的標誌。其代表作品:<<飲湖上初晴後雨>>,<<海棠>>,<<題西林壁>>,<<惠崇春江晚景>>,<<贈劉景文>>,<<春夜>>,<<荔枝嘆>>等。蘇軾的詞對題材,意境,風格,語言,技巧都進行了大膽開拓與創新,與南宋的辛棄疾並稱為"蘇辛"詞派,開了壹代豪放詞風。其代表作品有<<念奴嬌.赤壁懷古>>,<<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記夢>>,<<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蔔算子>>.(缺月掛疏桐).<<水調歌頭.丙辰中秋>>等。蘇軾是宋代著名書法家,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四大家"。蘇軾是宋代著名畫家,"湖州墨竹派"創史人之壹,蘇軾善畫枯木絲竹,兼擅人物花鳥,尤善畫佛。他畫的墨竹,運筆清拔,英風勁色,使人應接不暇,枯槎壽木,絲竹斷山,放筆直取如入風煙無人之境。
蘇軾以儒家思想為本,又能博采佛道之長,奉儒而不迂執,好道而不厭世,參禪而不佞。處順境時不驕惰逸樂,在逆境 中能隨遇而安,用樂觀,灑脫的態度堅持對人生,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因此,蘇軾得以實現從現實人生到藝術人生的轉化,使他的坎坷境遇化作充滿藝術審美情趣的人生,並體現在他豐富多彩的文學藝術創件中。
蘇 軾
蘇軾(1037-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傑出文學家、書畫家,與父蘇洵、弟蘇轍並稱“三蘇”。蘇軾二十壹歲中進士,神宗時期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臺詩案”受誣陷被貶黃州任團練副使,在黃州四年多曾於城東之東坡開荒種田,故自號“東坡居士”。哲宗即位後,曾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並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貶惠州、儋州。大赦北還,途中病死在常州,葬於河南郟縣,追謚文忠公。
在任地方長官期間,蘇軾關心民眾疾苦,做了許多利民的好事,深受民眾擁戴。蘇軾博學多才,是著名的散文家,為唐宋八大家之壹,其文學作品標誌著北宋文學創作的最高成就;蘇軾是著名詩人,他同宋代著名詩人黃庭堅並稱為“蘇黃”;蘇軾為傑出的詞人,開辟了豪放詞風,他同傑出詞人辛棄疾並稱為“蘇辛”,對後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蘇軾是著名的書法家,他同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蘇軾還是著名的畫家。此外,在農田水利、教育、音樂、醫藥、數學、金石、美學、烹飪等方面也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蘇軾(1037-1101)
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 (今四川眉山縣) 人。是北宋時詩壇成就卓越的大家,他既反對王安石比較急進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馬光盡廢新法,因而在新舊兩黨間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他是宋仁宗景佑三年生,嘉佑二年進士,累官至端明殿學士兼翰林侍讀學士,禮部尚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