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關於贛州通天巖的詩句

關於贛州通天巖的詩句

1.贛州通天巖的景點介紹和壹些流傳的故事

通天巖風景名勝區位於贛州城西北郊6.8公裏處,面積為6平方公裏,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4A級風景旅遊區。

這裏巖深谷邃,樹木參天,丹崖絕壁,風景秀麗,是壹處發育十分典型的丹霞地貌景區。因為“石峰環列如屏,巔有壹竅通天”而得名通天巖。

自唐代以來,風光旖旎的通天巖就被開創為石窟寺。至北宋時期,通天巖石窟造像的開創達到了高潮。

盡管與我國眾多的石窟比較,通天巖石窟造像的分布範圍,石龕的體積、數量以及造像尺度、規模都不算大,但相對而言,它卻是我國南方最大的壹處石窟,同時,它又是我國地理位置最南端的壹處石窟群,因此,被譽為“江南第壹石窟”。現保存著唐宋以來摩崖造像358尊,北宋至民國的題刻128品,是壹座珍貴的石窟藝術寶庫。

通天巖風景區包括古代石刻區和現代休閑區二部分。古代石刻區是景區的核心和精華部分,它主要是由觀心巖、忘歸巖、龍虎巖、通天巖、翠微巖等五個巖洞組成。

進入景區山門,沿著片石鋪就的石徑,踏汀步、繞山塘、登石級,穿過壹條幽靜的山谷,眼前豁然出現壹僻靜的洞窟。這裏林木茂盛,道路崎嶇,這就是明代著名哲學家王陽明先生講學之處。

此外大洞套小洞。小洞內,陽明先生正在給其弟子陳九川、鄒守益講授他的“致良知”,要求學生強調自我修身,並斷言“萬事萬物之理不外乎吾心”、“心明就是天理”,所以後人把他講學之處叫“觀心巖”。

王陽明又名王守仁,是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的理學家。正德十壹年(公元1516年),王陽明在贛州任贛南巡撫,後官至南京兵部尚書。

當時,王陽明在贛南平定“宸濠之亂”。閑遐之時,曾在觀心巖結廬講學,收鄒守益等二十三人為弟子。

他在贛州講學期間,為其發展宋明理學奠定了理論基礎。沿石級而行,山腰有壹風化剝落形成的丹霞穿洞,盛夏時節,遊人行至此處,但覺清風徐徐,疲憊頓消,令人樂不思歸,故題名為“忘歸巖”。

關於此丹霞穿洞,流傳著壹個優美而動聽的故事。從古至今,贛州城就是壹個山靈水秀的好地方,但卻壹直沒有出過壹個有名的人物,這是為什麽呢?按照風水學的說法,就是因為下遊贛江的泄口太大,好風水留不住,都隨滾滾的江水北流而走了,所以贛州城下遊的吉安壹帶倒出了不少名人。

古時曾有壹位大仙想保住贛州城的好風光,他在蓬萊仙境挑選了兩座十分漂亮的仙山,想把這兩座山放在儲潭西岸和東岸的儲山壹起鎖住水口。當這位大仙挑山走到通天巖附近時,不料被這裏的土地公公發現了,這位土地公公看見如此漂亮的兩座仙山,心想何不把它留在本地呢?於是這位土地公公便學公雞叫。

神仙是不能在錠廠赤斷儔登稠券椽猾白天做事的,因為他們怕被凡人看破,回不了仙界。這位大仙正挑山行走,忽聞公雞報曉,以為天就要亮了,便慌忙將兩座山撂下就走了,以後,這兩座仙山便留在了通天巖。

至今,通天巖景區的忘歸巖和禮佛巖,各有壹個貫通的山洞,傳說就是當年那位大仙挑山時用竹扛串出來的。傳說歸傳說,其實,幾十萬年前這裏是壹片海洋,後來隨著地殼運動,陸地上擡,海水下退,又經過風雨侵蝕,形成了現在這個樣子。

我們往上看,這壹層壹層的巖層,就是海水沖刷留下的痕跡。瞧!這裏巖深谷邃,石竅玲瓏,在紅色基巖上發育的溝谷縱橫交錯,溝谷的兩側,是高達數十米的丹崖赤壁,溝谷的底部,生長著茂密的森林,蘊藏著勃勃生機,這是丹霞地貌的典型代表。

在忘歸巖左側陡峭的山壁上有壹品巨大的題刻,這品題刻高3.5,寬2.3,全文36字,出自南宋李大正之手,氣勢磅礴,如日月行空。李大正是南宋福建建甌人,與辛棄疾交往甚厚,曾在贛州任提點坑治壹職(管鑄造錢幣的官)。

當時,贛州是全國鑄造錢幣的壹個點,由此可說明,早在八百多年前,贛州經濟就很繁榮,冶金業很發達。大家看看,這品題刻的側上方,有尊羅漢雕像,據說是李大正花錢請來專門看守這品題刻的,他目不轉睛,多麽盡心盡責,惟妙惟肖啊!在整個忘歸巖題刻中,要數明代理學家王陽明先生的這首五言詩最有價值了。

這首詩是這樣寫的:“青山隨地佳,豈必故圓好,但得此身閑,塵寰亦蓬島。西林日初暮,明月來何早,醉臥石床涼,洞雲秋未掃”。

它即寫景也表達了王陽明先生的復雜的心理活動。其中石床涼就是指這個洞兩邊的供遊人休憩的石床。

這首詩對其後四百余年影響頗大,壹些文人墨客來遊,因仰慕陽明先生之名,所作詩篇多為步陽明先生之韻而唱和。穿過忘歸巖,眼前豁然開朗,滿目翠色撲面而來,擡頭仰望,但見峭壁淩空,在懸崖絕壁中,保存有題刻18品,十八羅漢像保存有6尊。

大家看這壹尊北宋時期雕刻的“送子羅漢”,這尊左手支撐頭部,右手托麒麟放於小腹部,左腿盤而右腿屈,是壹尊能給人帶來歡迎和喜慶的羅漢。不知從何年開始,贛州的百姓中出現了這麽壹習俗,即已婚的育齡婦女,背向這尊羅漢而立,用小石子向後拋打,如果打中了這尊羅漢的生殖器部位,就壹定會生下胖兒子。

據老輩人說,向這尊羅漢投石求子是十分靈驗的。數百年來,這尊羅漢不僅沒有享受到人間煙火,反而不知挨了多少石子,現在已是遍體鱗傷,面目全非了。

有些習俗的東西。

2.關於贛洲通天巖作文600~1000字

前面加個開頭。

情苑 人間真情之兄弟情、夫妻情、同誌情、戀情、愛情,情感交融妳看,風動石的門樓,從風動、石動到心動、行動,將人間各種情在通天巖的情苑裏演繹出來。相伴著藍天、白雲和芳草,仰臥在草地上,盡情享受大自然的美麗。

“鴛鴦戲水”、“心心相印”、“丘比特神箭”、“情竇初開”等壹組組生機勃勃的植物藝術造型帶給您星星點點的回味任您陶醉、任妳釋懷和遐想。此外,在情苑綠草地上,9.99米高的滴水觀音正接受天下眾生的祈盼。

龍鳳苑 龍鳳苑與情苑相連,這是新石器時代遺址,考古工作者曾在此采集過石斧、石錛、石鏃和較多的料石及打制石坯後拋棄的石料殘片,還有籃紋、繩紋等紋飾的印紋陶片。證明早在四千多年前,通天巖就已經有了人類的活動。

龍鳳苑高坡處,坐落著高12.99米高的如意塔,塔上雕刻著“風調雨順”四大開王。隨著旅遊事業的發展,又建了生態迷品、噴水疊泉、嬉水旱泉、人生薈萃園、通天桂、百米長廊、十二生肖園等壹批遊樂休閑景點。

觀心巖 進入景區山門,沿著青片石鋪就的石徑,踏汀步、繞水塘、登石級,穿過壹條幽靜的山谷,眼前豁然出現壹僻靜的洞窟。林木茂盛,道路崎嶇,這就是明代著名哲學家王陽明先生講學之處。

此處大洞套小洞。小洞內,陽明先生正在給其弟子陳九川、鄒守益講授他的“致良知”,要求學生強調自我修身,並斷言“萬事萬物之理不外乎吾心”、“心明就是天理”,所以後人把他講不之處叫“觀心巖”。

王陽明又名王守仁,是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的理學家。正德十壹年(公元1516年),王陽明在贛州任贛南巡撫,後官至南京兵部尚書。

當時,王陽明在贛南平定“宸濠之亂”。閑遐之時,曾在觀心巖結廬講學,收鄒守益等二十三人為弟子。

他在贛州講學期間,為其發展宋明理學奠定了理論基礎。忘歸巖 沿石級而行,山腰有壹風化剝落形成的丹霞穿洞,盛夏時節,遊人行至此處,但覺清風徐徐,疲憊頓消,令人樂不思歸,故題名為“忘歸巖”。

在忘歸巖左側陡峭的山壁上有壹品巨大的題刻,這品題刻高3.5米,寬2.3米,全文藝報6字,出自南宋李大正之手,氣勢磅礴,如日月行空.李大正是南宋福建建甌人,與辛棄疾交往甚厚,曾在贛州任提點坑治壹職(管鑄造錢幣的官)。在整個忘歸巖題刻中,要數明代理學家王陽明先生的這首五言詩最有價值了。

這首詩是這樣寫的:“青山隨地佳,豈必故園好,但得此身閑,塵寰亦蓬島。西林日初暮,明月來何早,醉臥石床涼,洞雲秋未掃。”

它既寫景也表達了王陽明先生的復雜的心理活動。穿過忘歸巖,眼前豁然開朗,滿目翠色撲面而來,擡頭仰望,但見峭壁淩空,在懸崖絕壁中,保存有題刻18品,十八羅漢像保存有6尊。

大家看這壹尊北宋時期的“送子羅漢”,這尊左手支撐頭部,右手托麒麟放於小腹部,左腿盤而右腿屈,是壹尊能給人帶來歡樂和喜慶的羅漢。龍虎巖 龍虎巖是壹處丹霞洞穴,和約壹百米,因有金龍和雙虎石雕而得名。

這尊造像叫龍樹王,他是大乘佛教中觀學派的創始人,金龍和雙虎是其護衛神。在他的左邊刻著壹條金龍,金龍的後身掩在石巖之中,前爪張開象在悠閑行走的樣子。

右邊是兩只白虎石雕,它們好象在龍樹王身邊玩耍嬉戲。整座雕像構成了壹幅生動的《龍虎閑情嬉戲圖》。

在這組造像的旁邊巖石上,刻著“同心巖”三個字,這是明代劉昭文題寫的。當時他遊通天巖,看到這組雕像後頗有感觸,慨然題下了“同心巖”三字於巖石上,以表達自己憂國憂民的思想,希望朝廷上下官員不要“龍虎相鬥”、“龍虎相爭”,要友好相處,同心協力,把國家治理好。

另外山巖上這兩尊降龍、伏虎羅漢像,同屬於沿忘歸巖壹線的十八羅漢系列,都是宋代造像。龍虎巖也是通天巖景區中保存摩崖題刻最多的巖穴。

***有歷代名人題刻39品。其文體形式有題名、題記、詩詞、造像記、吉祥文字等,其內容涉及政治、歷史、宗教、文化等各個方面。

是研究我國書法石刻藝術和地方歷史的寶貴資料。其中有壹篇遊記是通天巖文字最多的題刻,全文406字。

在這眾多的題刻中,宋代陳世雄的題刻,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這篇遊記作於南宋紹興期間。

其時,贛南山區多次發生農民起義,而這篇遊記的前半部分,記述的就是朝廷派兵鎮壓發生在大余縣境內的壹次農民起義,其時間、地點、人物都確鑿可信。這對於農民戰爭史和贛南地方史的研究,都是壹份難得的史料。

明朝萬歷年間的唐邦佐,在通天巖留下了三品詩文,其書法藝術具有極高的造詣。他的手跡,是通天巖摩崖題刻中的藝術精品,其書法筆力沈雄剛健,氣勢飄逸灑脫,融諸家之長,無論是運筆、結構還是章法,都有獨到之處。

唐邦佐是浙江蘭溪人,進士出身,因得罪權貴,被貶到贛州任通判,相當於幕僚顧問這類職務,是個閑職。此公雖才華橫溢,但有壹個壞毛病,就是自以為懷才不遇而目空壹切,他在鐫刻自己的作品時,往往是刻在比他官職大的人旁邊,並將前人的題刻鑿去,以發泄他的不滿。

這壹點,自然要受到後人的指責。通天巖 石窟的中心景區——通天巖了,這是壹處天然環形山壁。

通天巖風景區包括古代石刻區和現代休閑區二部分。古代石刻區是景區。

3.描寫通天巖的作文

星期天的下午,我和幾位非常要好的同學去通天巖遊玩。

壹進通天巖的大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美麗的瀑布,瀑布從山上流下來,非常壯觀,聲音很響,真是‘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啊!瀑布下方有個水池,那裏的池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池底的沙石;那裏得池水真凈啊,凈得好像經過過濾的飲用水;那裏的池水真美啊,美得可以看到千萬朵盛開的白蓮。

我們開始向山上發起進攻,在路上看到最多的要數樹木了,那兒的大樹長的非常粗壯,上山的路非常危險,要不是有兩旁大樹,不知道會有多少人在通天巖受傷呢!

很快我們到了山上,站在山下往上望還並不覺得山上很美,但站在山上時卻覺得山上的景物比山下的景物更加美麗。站在山上望遠處,真是太美了!壹座座山連綿不斷,像壹個個蒙古包壹樣。這時,我和我同學壹起坐了下來,因為,我們實在太累了,真想今晚就睡在這裏了呢!我們都拿著自己喜歡的東西,壹起分享。吃完了東西,我們繼續向山裏走去,我們來到觀音巖,巖洞內有觀音、如來、兵將,有的坐著,有的臥在那裏,有的蹲在那裏,有的……

我們遊覽這些景點後,有和同學壹起體驗了吊橋,那裏的吊橋真的很危險,中間壹根粗的鐵絲、兩邊有兩個把手,那個把手也是粗鐵絲人站在上面,搖搖晃晃,非常危險。

然後我們就下山了。在下山的過程中,我們還差點迷路了呢!

4.有關通天巖的作文

江南第壹石窟——通天巖

位於贛州西北大約8公裏的地方,有國家4A級風景區——通天巖,它是古代贛州八大名勝之壹。

走進通天巖大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瀑布。我站在臺前,看著從高處落下的瀑布,不僅讓人想起“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這句詩句。瀑布從高處流下,好像給峭壁上的巖石拉上了壹層薄薄的水簾。瀑布落下時,總是會發出嘩嘩的響聲,好像在演奏壹曲優美的旋律。

順著臺階向上爬,我們來到了壹塊大石壁底下,這塊石壁就像壹個龐然大物矗立在我們面前。我在石壁上發現了壹個洞,洞裏還有許多的礱糠,這不由得讓我想起了和尚心大吃礱糠的傳說。相傳古時這個洞自動漏出白米來,廣福寺的方丈把這個秘密告訴了壹個小和尚,吩咐他每天晚上去接米,這個小和尚很貪心,他用壹把鑿子把石洞鑿大了,結果還沒等他高興,他就傻眼了,哪來的白米呀,全都是礱糠。

穿過壹片狹窄的通道,我們來到了石窟的面前。我看見巖石壁上面有許多人物畫像,有的手裏拿著兵器,好像正要往前沖殺似的;有的擺出壹副招架的姿勢,好像要和別人打起來壹樣;有的身體擺成直角,壹動不動地坐在那裏,好像在念經;還有的坐立不安,好像有什麽急事還沒有辦似的……整個石窟壹眼望不到頭,足有三四公裏長,這就是可能就是通天巖獲得江南第壹石窟美稱的由來。

看完石窟,我們登上了通天巖的最高點——觀景臺。我迫不及待地跑了上去,向四周壹看,整個贛州市盡收眼底。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新建的高高大大和諧鐘塔和非比尋常的贛州大橋;其次看到的是波濤洶湧的章江和貢江,它們像壹條玉帶壹樣把贛州市緊緊地圍了起來;再次看到的是長龍似的夏蓉高速和環城高速,它們從贛州向其他地方延伸……

下了觀景臺,我們壹路來到“不走回頭路”的晃橋前。晃橋由三根鐵索和壹張網罩組成的,遠遠望去,就像壹條綠色的大蛇左右搖擺的橫跨在兩岸之間;走近壹看,就像壹條在風中搖曳的綠絲帶鏈接在兩山之間。過完晃橋,我覺得晃橋非常刺激、有趣、好玩,但如果妳沒有足夠的膽量和信心,妳是不能過去的,妳到了壹半的時候,整會把妳嚇得渾身打抖、心驚膽戰。

這就是江南第壹石窟——通天巖。這裏有堪稱天下奇觀的石窟,讓人驚心動魄的晃橋以及許多古老的傳說。這裏可以使妳壹飽眼福。

5.南方石窟代表石窟

杭州靈隱寺旁的飛來峰,是靈隱地區的主要風景點,也是杭州的名勝。作為禪宗五山之首,靈隱寺飛來峰石刻造像是中國南方石窟藝術的重要作品,這些雕琢於石灰巖上的佛像時代跨度從五代十國至明,在470多尊造像中,保存完整和比較完整的有335尊,妙相莊嚴,彌足珍貴。飛來峰石刻是江南少見的古代石窟藝術瑰寶,可與重慶的大足石刻媲美。蘇東坡就曾用“溪山處處皆可廬,最愛靈隱飛來峰”這樣的詩句來形容這裏的風景。

贛州通天巖石窟,主要是由觀心巖、忘歸巖、龍虎巖、通天巖、翠微巖等五個巖洞組成。在通天巖的懸崖峭壁上,雕鑿著8尊唐代的造像,是通天巖石窟最早的作品。妳看這尊雙手合十的觀音造像,她頭戴寶冠,面像豐圓,披垂肩,寶繒下垂,佩項圈臂釧,短瓔珍,裙帶穿環從腰際垂下,足踏蓮臺,雖經千年風雨剝蝕,仍栩栩如生,沈從文先生稱其為價值連城。中科院專家宿白於1991年對通天巖石龕造像考察後曾作詩:“早刊菩薩像,晚補羅漢群,創始雲晚唐,千古映贛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