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不天則下不遍覆,心不地則物不必載。太山不立好惡,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擇小助,故能成其富。故大人寄形於天地而萬物備,歷心於山海而國家富。上無忿怒之毒,下無伏怨之患,上下交樸,以道為舍。故長利積,大功立,名成於前,德垂於後,治之至也。(《韓非子·大體》 )
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厭人,故能成其眾;士不厭學,故能成其聖。 (《管子·形式解》 )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論語·雍也》 )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論語·子罕》)
徐子曰:“仲尼亟稱於水,曰:‘水哉,水哉!’何取於水也?”
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晝夜,盈科而後進,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爾。茍為無本,七、八月之間雨集,溝澮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聲聞過情,君子恥之。”(《孟子·離婁下》)
孟子曰:“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觀於海者難為水,遊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觀水有術,必觀其瀾。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誌於道也,不成章不達。”(《孟子·盡心上》)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老子》第八章)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 (《老子》第六十六章)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老子》第七十八章)
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 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孫子·虛實篇》)
2. 求有關描寫山水的古代文言文,詩,詞1)“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
既寫眼前之景,又抒發了孤獨之感:天上幾只鳥兒高飛遠去,直至無影無蹤;寂寥的長空有壹片白雲,卻也不肯停留,慢慢地越飄越遠,似乎世間萬物都厭棄詩人遠離而去。“盡”、“閑”兩個字,把讀者引入壹個“靜寂”的境界;在飄忽的白雲消失之後感到特別的清幽平靜。
這兩句詩中“動”中有“靜”。無論是“靜”與“動”,都烘托了詩人心靈的孤獨和寂寞。
這種生動形象的寫法,暗示了詩人在敬亭山遊覽靜觀之久,表現出他“獨坐”時孤寂的情景,也為下聯“相看兩不厭”作了鋪墊。 (2)“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運用擬人的手法寫詩人與敬亭山的相知之情。鳥兒飛走了,雲飄遠了。
詩人只有靜靜地凝視著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壹動不動地看著詩人。此刻詩人十分動情,世上大概只有它還願和我做伴吧,真是難得壹知己!“相看兩不厭”,表達了詩人與敬亭山之間的互為知己的感情。
“相”“兩”二字同義重復,把詩人與敬亭山緊緊聯系在壹起,表現出壹種惜惜相憐的感情。結句中“只有”兩字也是經過提煉的,突出了詩人對敬亭山的喜愛。
(1)“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總寫洞庭湖的秋色。
在月光皎潔的秋夜,洞庭湖的波光和皎潔的月光互為映襯,顯得那麽和諧、寧靜。在月光的映照下,無風的洞庭湖平靜得像壹面沒有打磨過的鏡子,朦朧中帶著壹種寧靜、柔和的美。
洞庭湖其實面積很大,方圓數百裏。說“潭面”,是作者有意把很大的洞庭湖說成是小小的水潭,意味著作者十分廣闊的胸懷。
(2)“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裏壹青螺。”詩人以奇特的想象,確切的比喻,描繪洞庭湖的山水。
先寫從遠處看洞庭湖的山光水色;再把洞庭湖的水色比喻成“銀白色的盤子”將洞庭湖中的群山比喻成壹只小小的“青螺”。銀白色的盤子裏擺放壹只小小的青螺,顯得小巧玲瓏,十分精致,又和月光籠罩下的湖水、山色相稱。
也是對上壹句作的補充說明。 宋人黃庭堅《雨中登嶽陽樓望群山》中的“可惜不當湖水面,銀山堆裏看青山”,便是從這兩句中脫化而出。
(1)“江南好”這是詩人對江南春天的贊美。“風景舊曾諳。”
“舊”:從前,指詩人年輕時遊過杭州。“曾”:曾經。
“諳”:熟悉。我對江南的美麗風景曾經是多麽的熟悉,多麽的了解。
(2)“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春回大地的時候,百花盛開,每當太陽從東方升起,陽光普照大地,遍地開放的鮮花更加艷麗,春光水碧,綠波粼粼,由於紅日映照,所以紅花更紅,像燃燒的火焰;由於江花紅,所以江水更顯得碧綠,“藍”字,形容春水深碧的美好景象。
(3)“能不憶江南?”江南的這種風光在洛陽是看不到的,所以詞的結尾用反問句說,江南的風景這樣美好,能不讓人回憶嗎? 文人心態錄——山水田園詩的審美主體 華夏歷史悠久、壹統時間長為山水田園詩提供了審美時間,美麗風光為古代詩人提供了審美空間,創作出至美的山水田園詩。西方風光也自具美的特色,為何其山水田園詩遠不如中國興盛,且其內蘊遠不如中國古代山水田園詩那麽深遠婉曲復雜有味呢?除了前文所說審美時間的限制影響了審美空間外,更重要的是審美主體的原因,即古代文人心態的原因。
愛國之情——山水田園詩的高亢主調 以名山大川為筋骨血脈,以田園為肌肉的神州大地是華夏民族獲取生活資料賴以生存的源泉。山水田園哺育人,人必熱愛山水田園,產生壹種深沈的山河之戀、鄉土之情。
這種山河之戀與鄉土之情隨著時代、社會的發展而愈益濃烈,到民族國家形成時便成為愛國主義崇高感情的壹個重要組成部分,並促使愛國主義最終形成。反過來,古代山水田園詩人又在愛國主義精神的激勵之下遍遊山水,飽覽田園,謳歌華夏風光,創作出優美的山水頌歌,使山水田園詩獲得很高的思想意義,為我國的愛國主義文學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亦為愛國主義傳統的繼承與發揚起了不容忽視的作用。
遙遠的上古時代,華夏民族就有許多祭祀山川、旅遊、隱逸的傳說。黃帝遊天下,封禪五嶽;巢父、許由因自標高潔不受天下而遁跡山林;虞舜東巡狩,登南山,觀河渚,南巡蒼梧而死,葬於九嶷山; 《詩經·周頌·殷》歌頌武王克商,天下統壹,疆域遼闊,群山環嶽,百川匯河的壯美景象;魏武侯遊於西河,贊嘆“美哉山河之固!此魏國之寶也”。
孔子遊緇維之林,坐杏壇之上,又出遊少源之野、戎山之上,提出“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的著名觀點;屈原在《招魂》中描繪楚國“川谷徑復,流潺湲些。光風轉蕙,汜崇蘭些”; “層臺累榭,臨高山些”,以故國山川美勝,光景可人,呼喚楚王之魂歸來。
六朝以後山水田園詩大盛,歌頌描寫山水田園以表山河之戀、故土之情的作品不勝枚舉,借山水直抒愛國之情的作品也紛至沓來。高適有“禮樂光輝盛,山河氣象幽”之頌(《奉酬睢陽李太守》);儲光羲作《遊茅山詩》五首,極寫茅山風光的清美與野逸的情趣,詩中“此意在觀國,不言誌遠遊”,“天地朝光滿,江山春色明”,意在歌頌處於鼎盛時期的大唐帝國;杜甫有“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之嘆(《春望》);陸遊抒“三萬裏河東入海,五千仞嶽上摩天。
3. 描寫山水的古文山水記
吾嘗與孔過江至山,累於腳下,數千裏路皆壹壹過。至山得泉,欣然飲之,笑曰有礦物質。悔未帶瓶罐以乘之。 後常念,曰有余山未登以為憾。 便與孔 、鄧前往,三人皆天蠍也! 旦,躍床而起,匆匆至相約地,購面包壹饑,水以飲,亦欲乘之泉水也。過江,路荒蕪群房,雜草肆意,嘆之。 望山而行,山近而路遠。繞於田地,險掉稻田。見壹河繞山,苦於河礙,欲尋橋以過,有漫漫長路,終見壹似橋。孔前往探之,吾與鄧隨後既去。細看,無橋,有石路以鋪之,被水漫些許。問壹農婦何壹過橋? 答曰只此壹路,須赤腳壹過。又望水以靜過石,以急下石。不知下流深淺。憂郁之時見二童赤腳而面過,問之石滑否水急否?答否。於是脫鞋襪,相扶以過。未覺急,倒有好玩之意,不敢停。過河而望,嘆吾等只偉大,亦若英雄。 過河既為山,無路以上,鄧衣裙,諸多不便。尋多處未有可上之路。幸周山不止壹,另尋以上。見壹山有道,上之。見諸多竹立與山,山路以土葉覆之。吾以無泉而棄瓶以減負。 上半腰卻無路以上,下。 下山見前有房,院內有井,吾等引水以取之。覺清爽怡然,凈臉、飲之。又欲乘與瓶,怪瓶已仍,無奈離開。 前走又遇壹竹林,入之,有山見之,無先爬至頂,無所獲,又下。 孔、鄧皆言已餓,見有村,地面有包裝袋,便問壹村婦何處賣之?村婦遙指前方。藐藐未見,便返,取井水以充饑。 後遇壹蜘,以其腳邊字母為奇,身壹紅黃色以奇。不知何哉。 又至河邊,卻見水以漫全路,下更急。然必返,只得前。至河中,見水之急,心生恐,勸言不望河下。寸步以移,水已至膝。過河,放才放心。又言欲去旁沙灘歇息,至灘,又望旁有水池,活水也,水流入江。池水不深,及膝不險。下水,後坐與水中。 擊水以戲,憋氣以娛賽。後躺與水中。水力大,未遊。涼爽身以忘時,孔言時已至午,念之舒而不願離。後起身撲於水面,片刻即浮,無險而有爽。陽升正,至沙灘,燙腳,至水邊,洗腳以上路,濕衣而悅。 然來時心有望,歸時心已疲。言腿腳已無力,漫漫路所望無盡。 終至家,累至以膝行路或坐而不動。看新聞,偶見壹蜘同與所見。言其字母為固網也。 休息半日,未消腿腳之疲,然換得人生之樂,言值。本性悲也,樂過即悲,愈加懷念樂時。 斷腸人子念於貳零零柒年柒月三日記。
4. 古人對愛惜水的古文▲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論語·雍也》▲丘山積卑以不高,江河合水而為大. ——《莊子·則陽》▲原清則流清,原濁則流濁. ——《荀子·君道》▲遠水不救近火. ——《韓非子·說林上》▲土敝則草木不長,水煩則魚鱉不大. ——《禮記·樂記》▲流水不腐,戶樞不蠹. ——《呂氏春秋·盡數》▲見壹葉落,而知歲之將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 ——漢·劉安《淮南子·說山訓》▲循流而下易以至,順風而馳易以遠. ——漢·劉安《淮南子·主術訓》▲欲致魚者先通水,欲致鳥者先樹木. ——漢·劉安《淮南子·說山訓》▲坎井之蛙,不知江海之大. ——漢·桓寬《鹽鐵論·復古》▲行遠道者假於車,濟江海者因於舟. ——漢·桓寬《鹽鐵論·貧富》▲衣缺不補則日以甚,防漏不塞則日以滋. ——漢·桓寬《鹽鐵論·申韓》 ▲反水不收,後悔何及. ——《後漢書· 光武帝紀》 ▲揚湯止沸,莫若去薪. ——《後漢書·董卓傳》 ▲金以剛折,水以柔成. ——晉·葛洪《抱樸子·廣譬》。
5. 古人對愛惜水的古文▲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論語·雍也》
▲丘山積卑以不高,江河合水而為大. ——《莊子·則陽》
▲原清則流清,原濁則流濁. ——《荀子·君道》
▲遠水不救近火. ——《韓非子·說林上》
▲土敝則草木不長,水煩則魚鱉不大. ——《禮記·樂記》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 ——《呂氏春秋·盡數》
▲見壹葉落,而知歲之將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 ——漢·劉安《淮南子·說山訓》
▲循流而下易以至,順風而馳易以遠. ——漢·劉安《淮南子·主術訓》
▲欲致魚者先通水,欲致鳥者先樹木. ——漢·劉安《淮南子·說山訓》
▲坎井之蛙,不知江海之大. ——漢·桓寬《鹽鐵論·復古》
▲行遠道者假於車,濟江海者因於舟. ——漢·桓寬《鹽鐵論·貧富》
▲衣缺不補則日以甚,防漏不塞則日以滋. ——漢·桓寬《鹽鐵論·申韓》
▲反水不收,後悔何及. ——《後漢書· 光武帝紀》
▲揚湯止沸,莫若去薪. ——《後漢書·董卓傳》
▲金以剛折,水以柔成. ——晉·葛洪《抱樸子·廣譬》
6. 描寫山水的古文山水記
吾嘗與孔過江至山,累於腳下,數千裏路皆壹壹過。至山得泉,欣然飲之,笑曰有礦物質。悔未帶瓶罐以乘之。 後常念,曰有余山未登以為憾。 便與孔 、鄧前往,三人皆天蠍也! 旦,躍床而起,匆匆至相約地,購面包壹饑,水以飲,亦欲乘之泉水也。過江,路荒蕪群房,雜草肆意,嘆之。 望山而行,山近而路遠。繞於田地,險掉稻田。見壹河繞山,苦於河礙,欲尋橋以過,有漫漫長路,終見壹似橋。孔前往探之,吾與鄧隨後既去。細看,無橋,有石路以鋪之,被水漫些許。問壹農婦何壹過橋? 答曰只此壹路,須赤腳壹過。又望水以靜過石,以急下石。不知下流深淺。憂郁之時見二童赤腳而面過,問之石滑否水急否?答否。於是脫鞋襪,相扶以過。未覺急,倒有好玩之意,不敢停。過河而望,嘆吾等只偉大,亦若英雄。 過河既為山,無路以上,鄧衣裙,諸多不便。尋多處未有可上之路。幸周山不止壹,另尋以上。見壹山有道,上之。見諸多竹立與山,山路以土葉覆之。吾以無泉而棄瓶以減負。 上半腰卻無路以上,下。 下山見前有房,院內有井,吾等引水以取之。覺清爽怡然,凈臉、飲之。又欲乘與瓶,怪瓶已仍,無奈離開。 前走又遇壹竹林,入之,有山見之,無先爬至頂,無所獲,又下。 孔、鄧皆言已餓,見有村,地面有包裝袋,便問壹村婦何處賣之?村婦遙指前方。藐藐未見,便返,取井水以充饑。 後遇壹蜘,以其腳邊字母為奇,身壹紅黃色以奇。不知何哉。 又至河邊,卻見水以漫全路,下更急。然必返,只得前。至河中,見水之急,心生恐,勸言不望河下。寸步以移,水已至膝。過河,放才放心。又言欲去旁沙灘歇息,至灘,又望旁有水池,活水也,水流入江。池水不深,及膝不險。下水,後坐與水中。 擊水以戲,憋氣以娛賽。後躺與水中。水力大,未遊。涼爽身以忘時,孔言時已至午,念之舒而不願離。後起身撲於水面,片刻即浮,無險而有爽。陽升正,至沙灘,燙腳,至水邊,洗腳以上路,濕衣而悅。 然來時心有望,歸時心已疲。言腿腳已無力,漫漫路所望無盡。 終至家,累至以膝行路或坐而不動。看新聞,偶見壹蜘同與所見。言其字母為固網也。 休息半日,未消腿腳之疲,然換得人生之樂,言值。本性悲也,樂過即悲,愈加懷念樂時。 斷腸人子念於貳零零柒年柒月三日記。
7. 請問贊美水的文言文有哪些呢冰寒於水 不服水土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杯水車薪 白山黑水 白水鑒心 巴山蜀水 跋山涉水 背水壹戰 不通水火 抽刀斷水 春風沂水 出水芙蓉 車水馬龍 出山泉水 殘山剩水 啜菽飲水 尺水丈波 臣心如水 吹皺壹池春水 打落水狗 滴水不漏 滴水成冰 滴水穿石 淡水交情 登山臨水 鬥升之水 簟紋如水 風起水湧 芙蓉出水 反水不收 覆水難收 風行水上 高山流水 火耕水耨 黃河水清 河水不洗船 洪水橫流 洪水猛獸 渾水摸魚 混水摸魚 海水群飛 交淡若水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鏡花水月 蛟龍得水 救民於水火 井水不犯河水 積水成淵 近水樓臺 近水樓臺先得月 積土為山,積水為海 落花流水 落花有意,流水無情 流年似水 廉泉讓水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 流水朝宗 流水落花 綠水青山 流水桃花 流水無情 木本水源 牛不喝水強按頭 逆水行舟 (本文摘自《百度文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