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關於生與死的詩句或名言警句

關於生與死的詩句或名言警句

1. 古代關於生與死的詩句

古代關於生與死的詩句 1.求古人關於生與死的感悟的詩詞

人生壹世,草木壹秋

人生自古誰無死,流取丹心照汗青

人固有壹死,或重於泰山,或輕與鴻毛

名和利啊,什麽東西。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生死有命,富貴在天

面對死亡我放聲大笑,魔鬼的宮殿在我的笑聲中動搖!

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拼得十萬頭顱血,要把乾坤力挽回。

生於憂患,死與安樂。

生當作人傑, 死亦為鬼雄.

慷慨過燕市, 從容做楚囚, 引刀成壹快, 不負少年頭!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壹去兮不復還!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青山處處埋忠骨 何必馬革裹屍還

丹青不知老將至,富貴於我如浮雲。

但覺高歌有鬼神, 安知餓死填溝壑?

出師未捷身先死, 長使英雄淚滿襟!

此去黃泉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

為赴大義輕生死

人死不過頭點地,腦袋掉下來,碗大個疤!

十八年後又是壹條好漢!

------此二句多見於江湖人士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生死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浮沈宦海如鷗鳥,生死書叢似蠹魚

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

“人生忽如寄,壽無金石固”

“人生寄壹世,奄忽若飆塵”

“人生非金石,豈能長壽考”

“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

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2.古代有關生死觀的詩句

夏日絕句 李清照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註釋]1. 人傑:人中的豪傑。漢高祖曾稱贊開國功臣張良、蕭何、韓信是“人傑”。

2. 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國殤》:“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

3. 項羽(公元前232-前202):秦末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曾領導起義軍消滅秦軍主力,自立為西楚霸王。

後被劉邦打敗,突圍至烏江(在今安徽和縣),自刎而死。[今譯] 活著的當作人中的豪傑,死了也應是鬼中的英雄。

人們到現在還思念項羽,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東。[解說] 這首詩起調高亢,鮮明地提出了人生的價值取向:人活著就要作人中的豪傑,為國家建功立業;死也要為國捐軀,成為鬼中的英雄。

愛國激情,溢於言表,在當時確有振聾發聵的作用。但南宋統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顧自己逃命;拋棄中原河山,但求茍且偷生。

因此,詩人想起了項羽。項羽突圍到烏江,烏江亭長勸他急速渡江,回到江東,重整齊鼓。

項羽自己覺得無臉見江東父老,便回身苦戰,殺死敵兵數百,然後自刎。詩人鞭撻南宋當權派的無恥行徑,借古諷今,正氣凜然。

全詩僅二十個字,連用了三個典故,但無堆砌之弊,因為這都是詩人的心聲。如此慷慨雄健、擲地有聲的詩篇,出自女性之手,實在是壓倒須眉了。

過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壹經,幹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沈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裏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今譯 回想我早年由科舉入仕歷盡苦辛,如今戰火消歇已熬過了四個周星。國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風中的柳絮,個人又哪堪言說似驟雨裏的浮萍。

惶恐灘的慘敗讓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下洋身陷元虜可嘆我孤苦零丁。人生自古以來有誰能夠長生不死,我要留壹片愛國的丹心映照汗青。

作者簡介 文天祥(1236—1283),南宋愛國詩人。字履善,又字宋瑞,號文山,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

南宋末,全力抗敵,兵敗被俘,始終不屈於元人的威逼利誘,最後從容就義。他後期的詩作主要記述了抗擊元兵的艱難歷程,表現了堅貞的民族氣節,慷慨悲壯,感人至深。

註釋 ①零丁洋:在今廣東中山南的珠江口。文天祥於宋末帝趙昺祥興元年(1278)十二月被元軍所俘,囚於零丁洋的戰船中,次年正月,元軍都元帥張弘範攻打崖山,逼迫文天祥招降堅守崖山的宋軍統帥張世傑。

於是,文天祥寫了這首詩。②“辛苦”句:追述早年身世及為官以來的種種辛苦。

遭逢,遭遇到朝廷選拔;起壹經,指因精通某壹經籍而通過科舉考試得官。文天祥在宋理宗寶佑四年(1256)以進士第壹名及第。

③幹戈寥落:寥落意為冷清,稀稀落落。在此指宋元間的戰事已經接近尾聲。

南宋亡於本年(1279),此時已無力反抗。四周星:周星即歲星,歲星十二年在天空循環壹周,故又以周星惜指十二年。

四周星即四十八年,文天祥作此詩時四十四歲,這裏四周星用整數。舊註多以“四周星”為文天祥1275年應詔勤王以來的四年,其實本詩前兩句應當合起來理解,是詩人對平生遭遇的回顧。

④“山河”句:指國家局勢和個人命運都已經難以挽回。⑤惶恐灘:在今江西萬安縣,水流湍急,為贛江十八灘之壹。

宋瑞宗景炎二年(1277),文天祥在江西空阬兵敗,經惶恐灘退往福建。⑥“零丁”句:慨嘆當前處境以及自己的孤軍勇戰、孤立無援。

詩人被俘後,被囚禁於零丁洋的戰船中。⑦汗青:史冊。

紙張發明之前,用竹簡記事。制作竹簡時,須用火烤去竹汗(水分),故稱汗青。

賞析 這首詩是文天祥被俘後為誓死明誌而作。壹二句詩人回顧平生,但限於篇幅,在寫法上是舉出入仕和兵敗壹首壹尾兩件事以概其餘。

中間四句緊承“幹戈寥落”,明確表達了作者對當前局勢的認識:國家處於風雨飄搖中,亡國的悲劇已不可避免,個人命運就更難以說起。但面對這種巨變,詩人想到的卻不是個人的出路和前途,而是深深地遺憾兩年前在空航自己未能在軍事上取得勝利,從而扭轉局面。

同時,也為自己的孤立無援感到格外痛心。我們從字裏行間不難感受到作者國破家亡的巨痛與自責、自嘆相交織的蒼涼心緒。

末二句則是身陷敵手的詩人對自身命運的壹種毫不猶豫的選擇。這使得前面的感慨、遺恨平添了壹種悲壯激昂的力量和底氣,表現出獨特的崇高美。

這既是詩人人格魅力的體現,也表現了中華民族的獨特的精神美,其感人之處遠遠超出了語言文字的範圍。

3.古代有關“生死觀”的詩句有哪些

1. 《西江月》

宋代:張伯端

人我眾生壽者,寧分彼此高低。法身通照沒吾伊。念念體分同異。

見是何曾是是,聞非未必非非。往來諸用不相知。生死誰能礙妳。

2. 《過零丁洋》

宋代: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壹經,幹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沈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裏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 《登樓》

唐代:李洞

川上值樓開,寒山四面來。竹吹人語遠,峰礙鳥飛回。

生死別離陌,朝昏雲雨堆。誰知獨立意,濺淚落莓苔。

4. 《贈王山人》

唐代:白居易

聞君減寢食,日聽神仙說。暗待非常人,潛求長生訣。

言長本對短,未離生死轍。假使得長生,才能勝夭折。

松樹千年朽,槿花壹日歇。畢竟***虛空,何須誇歲月。

彭殤徒自異,生死終無別。不如學無生,無生即無滅。

5. 《訪嵩陽道士不遇》

唐代:孟郊

先生五兵遊,文焰藏金鼎。日下鶴過時,人間空落影。

常言壹粒藥,不墮生死境。何當列禦寇,去問仙人請。

6. 《夢李白二首·其壹》

唐代:杜甫

死別已吞聲,生別常惻惻。江南瘴癘地,逐客無消息。

故人入我夢,明我長相憶。恐非平生魂,路遠不可測。

魂來楓林青,魂返關塞黑。君今在羅網,何以有羽翼。

落月滿屋梁,猶疑照顏色。水深波浪闊,無使蛟龍得。

7. 《華山畿·君既為儂死》

南北朝:佚名

華山畿,華山畿,

君既為儂死,獨生為誰施?

歡若見憐時,棺木為儂開。

8. 《夏日絕句》

宋代:李清照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9. 《月夜憶舍弟》

唐代:杜甫

戍鼓斷人行,邊秋壹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10. 《放言五首·其三》

唐代:白居易

贈君壹法決狐疑,不用鉆龜與祝蓍。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

向使當初身便死,壹生真偽復誰知?

4.求古人關於生與死的感悟的詩詞

人生壹世,草木壹秋 人生自古誰無死,流取丹心照汗青 人固有壹死,或重於泰山,或輕與鴻毛 名和利啊,什麽東西。

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生死有命,富貴在天 面對死亡我放聲大笑,魔鬼的宮殿在我的笑聲中動搖! 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拼得十萬頭顱血,要把乾坤力挽回。 生於憂患,死與安樂。

生當作人傑, 死亦為鬼雄. 慷慨過燕市, 從容做楚囚, 引刀成壹快, 不負少年頭!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壹去兮不復還!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青山處處埋忠骨 何必馬革裹屍還 丹青不知老將至,富貴於我如浮雲。

但覺高歌有鬼神, 安知餓死填溝壑? 出師未捷身先死, 長使英雄淚滿襟! 此去黃泉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 為赴大義輕生死 人死不過頭點地,腦袋掉下來,碗大個疤! 十八年後又是壹條好漢! ------此二句多見於江湖人士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生死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浮沈宦海如鷗鳥,生死書叢似蠹魚 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 “人生忽如寄,壽無金石固” “人生寄壹世,奄忽若飆塵” “人生非金石,豈能長壽考” “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 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5.求壹個關於生與死話題的中國古代詩詞或古文,或壹個能突出這個話

莊子是道家思想,道家對生死的觀念為“不知說生,不知惡死”,而儒家思想對生死的觀念則為“殺生而取義”。

莊子說:“古之真人,不知說生,不知惡死。其出不欣,其人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來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終。受而喜之,忘而復之。是之謂不以心損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謂真人。”

古代的真人,不知道喜歡生命,也不知道害怕死亡。出生了他不欣喜,死去他不拒絕。無拘無束地來,無拘無束地走而已。他不會忘記自己從哪裏來,也不會追求自己要去的歸宿。有事就欣然接受,忘記生死,歸於自然。

莊子又說:“若然者,其心忘,其容寂”,“喜怒通四時,與物有宜而莫知其極”。這些真人都是那些容貌顯得寧靜淡然,心裏能忘懷壹切的人,喜怒哀樂的性情能夠與四時相通,對生活裏的任何事情都能夠坦然應對。

莊子借助真人,表達了對死亡的壹種態度,就是第壹部怕死,第二也絕不找死。

而儒家講仁人誌士可以“殺生而取義”,可以舍去自己的生命而維護壹個大的道理。

在生命長河中,儒家與道家表現出兩種不同的態度。儒家的姿態是烈士,道家的姿態是高士;儒家的姿態是與時間去爭搶,搶出來有限的時光去建立,而道家的態度是在流光中順應,去把握每分每秒,去樂生。這兩種人生觀最終的殊途同歸是讓生命獲得價值。但是,人生的價值判斷永遠都不會相同。

有的人更多地看中歷史上的名垂青史,看重社會上的建功立業,讓個人生命付出代價,也要去建立壹種社會功勛。也有的人更多地看重自己內心的完善、安頓和自己道德上的成全。

如果是前者,他在對於人生的心有不甘就多壹點,而後者則淡泊就多壹點。其實這就是儒與道在作用於我們內心時候,在我們擁有的相同的光陰中呈現出的不同的態度。

其實,中國人在對待生死的態度上,往往表現出兩種不同的態度,壹種以屈原為代表,壹種以司馬遷為代表。

屈原生當戰國亂世之中,作為楚王的同姓貴族,作為壹個士大夫,當楚國被攻破穎都的時候,當秦將白起把穎都屠城的時候,盡管壹個人流落在外,盡管他還有許多國家可以去,但是,他知道,自己的宗廟和自己的國家都已經萬劫不復了。他生命的最好的終結就是隨著這壹切壹同歸去。

屈原之死是壹種殉國,也是壹種無奈。用郭沫若先生的話說,他是在自己美好的理想和不能實現理想的現實之中被撕碎的。所以,這樣壹個人,他必須采取這樣壹種慘烈而決絕的方式來處理生命。

司馬遷有壹封著名的信,是寫給好朋友任安的,叫做《報任安書》,完整地表到了自己對於生死的態度。在信裏,司馬遷回顧了自己下獄、受刑整個過程。他說自己非常冤枉,以莫須有的罪名被誣陷,滿朝文武沒有人來救他。這種情況下,他當然可以選擇死亡,以維護自己的尊嚴。

可是,他沒有。他接受了作為男人最難以容忍的恥辱:腐刑,就是被割去了生殖器。因為他有使命沒有完成,就是他亦欲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而成壹家之言的《史記》。

從他的父親司馬談把這樣壹個史官的大業托付給他的時候,就告訴他,周公死後五百年而有孔子,孔子死後五百年之於今,沒有人能夠“紹明世”,“續《春秋》”,來把這樣壹個時代記錄下來,傳承歷史。所以,司馬談臨死之前,把編撰《史記》的重任交給了司馬遷。所以,司馬遷說,他面對歷史托付下來五百年壹人的使命,他自己的態度是“小子何敢讓焉”。天將降大任於斯人,有這麽大的事情,那麽寧可受辱也絕不輕生,這就是死司馬遷的態度。

6.古今中外有關生死的詩句

中古: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人固有壹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中今:白天,我在河上漂浮的棺材竟拼湊成目前的橋梁或婚娶之船。

我的白骨累累是水面上人類殘剩的屋頂。——海子

外今:死並非生的對立面,而作為生的壹部分永存。——村上春樹

外古:死即睡眠, 它不過如此!

倘若壹眠能了結心靈之苦楚與肉體之百患,

那麽, 此結局是可盼的!

死去, 睡去。

但在睡眠中可能有夢, 啊, 這就是個阻礙:

當我們擺脫了此垂死之皮囊,

在死之長眠中會有何夢來臨?

它令我們躊躇,

使我們心甘情願的承受長年之災,

否則誰肯容忍人間之百般折磨,

如暴君之政、驕者之傲、失戀之痛、法章之慢、貪官之侮、或庸民之辱,

假如他能簡單的壹刃了之?

還有誰會肯去做牛做馬, 終生疲於操勞,

默默的忍受其苦其難, 而不遠走高飛, 飄於渺茫之境,

倘若他不是因恐懼身後之事而使他猶豫不前?

此境乃無人知曉之邦, 自古無返者。 ——莎士比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