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都城南莊的詩意
《題都城南莊》
原文: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註釋:
1、都:國都,指唐朝京城長安。
2、人面:指姑娘的臉。第三句中人面指代姑娘。
3、不知:壹作秖(zhǐ)今。去:壹作在。
4、笑:形容桃花盛開的樣子。
詩意:
去年的今天,
正是在長安南莊的這戶人家門口,
姑娘妳那美麗的面龐和盛開的桃花交相輝映,
顯得分外緋紅。
時隔壹年的今天,
故地重遊,姑娘妳那美麗的倩影,
已不知去了哪裏,
只有滿樹桃花依然笑迎著和煦的春風。
賞析:
全詩四句,這四句詩包含著壹前壹後兩個場景相同、相互映照的場面。
第壹個場面:尋春遇艷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詩人抓住了尋春遇艷整個過程中最美麗動人的壹幕。人面桃花相映紅,不僅為艷若桃花的人面設置了美好的背景,襯出了少女光彩照人的面影,而且含蓄地表現出詩人目註神馳、情搖意奪的情狀,和雙方脈脈含情、未通言語的情景。
第二個場面:重尋不遇。還是春光爛漫、百花吐艷的季節,還是花木扶疏、桃樹掩映的門戶,然而,使這壹切都增光添彩的人面卻不知何處去,只剩下門前壹樹桃花仍舊在春風中凝情含笑。桃花在春風中含笑的聯想,本從人面桃花相映紅得來。去年今日,佇立桃樹下的那位不期而遇的少女,想必是凝睇含笑,脈脈含情的;而今,人面杳然,依舊含笑的桃花只能引動對往事的美好回憶和好景不常的感慨了。依舊二字,正含有無限悵惘。
整首詩其實就是用人面、桃花作為貫串線索,通過去年和今日同時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映照對比,把詩人因這兩次不同的遇合而產生的感慨,回環往復、曲折盡致地表達了出來。對比映照,在這首詩中起著極重要的作用。因為是在回憶中寫已經失去的美好事物,所以回憶便特別珍貴、美好,充滿感情,這才有人面桃花相映紅的傳神描繪;正因為有那樣美好的記憶,才特別感到失去美好事物的悵惘,因而有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的感慨。
盡管這首詩有某種情節性,有富於傳奇色彩的本事,甚至帶有戲劇性,但它並不是壹首小敘事詩,而是壹首抒情詩。本事可能有助於它的廣泛流傳,但它本身所具的典型意義卻在於抒寫了某種人生體驗,而不在於敘述了壹個人們感興趣的故事。它詮釋了壹種普遍性的人生體驗:在偶然、不經意的情況下遇到某種美好事物,而當自己去有意追求時,卻再也不可復得。這也許正是這首詩保持經久不衰的藝術生命力的原因之壹。
尋春遇艷和重尋不遇是可以寫成敘事詩的。作者沒有這樣寫,正說明唐人更習慣於以抒情詩人的眼光、感情來感受生活中的情事。
題西林壁的詩意題西林壁的詩意_題西林壁的意思
《題西林壁》
作者:蘇軾
原文: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註釋:
1、題西林壁:寫在西林寺的墻壁上。西林寺在廬山西麓。題:書寫,題寫。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廬山。
2、橫看:從正面看。廬山總是南北走向,橫看就是從東面西面看。
3、側:側面。
4、各不同:各不相同。
5、不識:不能認識,辨別。
6、真面目:指廬山真實的景色,形狀。
7、緣:因為;由於。
8、此山:這座山,指廬山。
9、西林:西林寺,在現在江西省的廬山上。這首是題在寺裏墻壁上的。
詩意:
從正面、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峰聳立,
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
廬山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
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
是因為我人身處在廬山之中。
賞析:
蘇軾由黃州貶赴汝州任團練副使時經過九江,遊覽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逸興壯思,於是寫下了若幹首廬山記遊詩。《題西林壁》是遊觀廬山後的總結,它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並借景說理,指出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開頭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實寫遊山所見。廬山是座丘壑縱橫、峰巒起伏的大山,遊人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這兩句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移步換形、千姿萬態的廬山風景。
後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說理,談遊山的體會(心中所想)。為什麽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呢?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壹峰壹嶺壹丘壹壑,局部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面性。遊山所見如此,觀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這兩句詩有著豐富的內涵,它啟迪人們認識為人處事的壹個哲理由於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壹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範圍,擺脫主觀成見。
這是壹首哲理詩,但詩人不是抽象地發議論,而是緊緊扣住遊山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借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故而親切自然。
後世影響本詩被納入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上冊第22頁以及蘇教版練習中 中心:《題西林壁》是遊觀廬山後的總結,它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並借景說理,指出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後兩句詩有著豐富的內涵,它啟迪我們認識為人處事的壹個哲理由於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壹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範圍,擺脫主觀成見。
這首詩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語言卻異常淺顯。深入淺出,這正是蘇軾的壹種語言特色。蘇軾寫詩,全無雕琢習氣。詩人所追求的是用壹種質樸無華、條暢流利的語言表現壹種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這意境又是不時閃爍著熒熒的哲理之光。從這首詩來看,語言的表述是簡明的,而其內涵卻是豐富的。也就是說,詩語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邏輯性的高度統壹。
詩人在四句詩中,概括地描繪了廬山的形象的特征,同時又準確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領的道理。鮮明的感性與明晰的理性交織壹起,互為因果,詩的形象因此升華為理性王國裏的典型,這就是人們為什麽千百次的把後兩句當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
題臨安邸的詩意題臨安邸的詩意
《題臨安邸》
作者:林升
原文: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
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註釋:
1、題:寫。臨安:南宋的都城,即今浙江省杭州市。邸:府邸,官邸,旅店,客棧。這裏指旅店。
2、休:暫停、停止、罷休。
3、暖風:這裏不僅指自然界和煦的春風,還指由歌舞所帶來的令人癡迷的暖風暗指南宋朝廷的靡靡之風。熏:(煙、氣等)接觸物體,使變顏色或沾上氣味。遊人:既指壹般遊客,更是特指那些忘了國難,茍且偷安,尋歡作樂的南宋貴族。
4、直:簡直。汴州:即汴梁(今河南省開封市),原北宋都城。
詩意:
青山之外還有青山,高樓之外還有高樓,
湖中的遊客皆達官貴人,
他們通宵達旦與歌舞女壹起尋歡作樂,
紙熏金迷,這種情況不知何時才能罷休?
暖洋洋的春風把遊人吹得醉醺醺的,
他們忘乎所以,只圖偷安宴樂於西湖,
竟把杭州城當成了汴梁城。
賞析:
這是壹首寫在臨安城壹家旅店墻壁上,不但通過描寫樂景來表哀情,使情感倍增,而且在深邃的審美境界中,蘊含著深沈的意蘊。同時,詩人以諷刺的語言中,不漏聲色地揭露了遊人們的反動本質,也由此表現出詩人的憤激之情。
詩的頭句山外青山樓外樓,意思是說,山外有青山,樓外有高樓。詩人抓住臨安城的特征重重疊疊的青山,鱗次櫛比的樓臺。這樣首先描寫了祖國大好山河,起伏連綿的青山,樓閣接著壹個,這是多麽美好的自然。從詩歌創作來說,詩人描寫山河的美好,表現出的是壹種樂景。接著寫到:西湖歌舞幾時休?意思是說,西湖邊輕歌曼舞何時才罷休?詩人面對國家的現實處境,觸景傷情。這樣美好的大好山河,卻被金人占有。詩句中壹個休字,不但暗示了詩人對現實社會處境的心痛,更為重要的是表現出詩人對當政者壹味休戰言和、不思收復中原失地、只求茍且偏安、壹縱情聲色、尋歡作樂的憤慨之情。在詩人的心中,西湖歌舞正是消磨抗金鬥誌的淫靡歌舞。他此時是多麽希望這樣的歌舞快休了。這裏,詩人運用反問手法,不但強化了自己的對這些當政者不思收復失地的憤激之情,也更加表現出詩人對國家命運的擔憂而產生的憂傷之感。
後兩句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暖風熏得遊人醉中的遊人在這裏不能僅僅理解為壹般遊客,它是主要特指那些忘了國難,茍且偷安,尋歡作樂的南宋統治階級。這句的意思是說,溫暖的風熏得遊人陶醉。這句緊承上西湖歌舞幾時休而來。詩人面對這不停的歌舞,看著這些遊人們陶醉其中,不由得表現出自己的感慨之情。其中,暖風壹語雙關,在詩歌中,既指自然界的春風,又指社會上淫靡之風。在詩人看在,正是這股暖風把遊人的頭腦吹得如醉如迷,忘記了自己的國家正處於危難之中。其中的熏、醉兩字用得很精妙。首先,壹個熏字,暗示了那些歌舞場面的龐大與熱鬧,為遊人們營造了靡靡之音的氛圍。接著壹個醉字,承接上壹個熏字,把那些縱情聲色的遊人們的精神狀態刻畫得惟妙惟肖。壹個醉字,給讀者以豐富的審美想象空間,感受到遊人們在這美好的西湖環境中的醜態。在這樣的狀態下,詩人為了進壹步表現出遊人醉,在結尾中寫道:直把杭州作汴州。。宋朝原來建都於汴梁,時已為金侵占。就是說,紙醉金迷中,這些遊人們簡直把杭州當成了故都汴州!這裏,詩人不用西湖而用杭州是很有意義的。因為西湖雖在杭州,但說到西湖,人們就感覺到是美景之地,是遊山玩水的最佳去處,而且也僅僅是杭州的壹個景點。而詩人用杭州,就很好地與宋都汴州(汴州已經被金人占有)對照。在對照中,不但引出汴州這壹特殊的、富有政治意義的名稱,而且更有助於抒發詩人的情感揭露那些遊人們無視國家前途與命運,沈醉在醉生夢死、不顧國計民生的卑劣行為,同時,也表達詩人對國家民族命運的深切憂慮,及其對統治者只求茍且偏安,對外屈膝投降的憤怒之情。
題李凝幽居的詩意題李凝幽居的詩意
《題李凝幽居》
作者:賈島
原文:
閑居少鄰並,草徑入荒園。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過橋分野色,移石動雲根。
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
註釋:
1、少(shǎo):不多。
2、池邊:壹作池中。
3、分野色:山野景色被橋分開。
4、雲根:古人認為雲觸石而生,故稱石為雲根。這裏指石根雲氣。
5、幽期:時間非常漫長。負言:指食言,不履行諾言,失信的意思。
詩意:
悠閑地住在這裏很少有鄰居來,
雜草叢生的小路通向荒蕪小園。
鳥兒自由地棲息在池邊的樹上,
皎潔的月光下僧人正敲著山門。
走過橋去看見原野迷人的景色,
雲腳在飄動山石也好像在移動。
我暫時離開這裏但是還會回來,
按約定的日期與朋友壹起隱居。
賞析:
這首詩以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壹聯著稱。全詩只是抒寫了作者走訪友人李凝未遇這樣壹件尋常小事。
首聯閑居少鄰並,草徑入荒園,詩人用很經濟的手法,描寫了這壹幽居的周圍環境:壹條雜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蕪不治的小園;近旁,亦無人家居住。淡淡兩筆,十分概括地寫了壹個幽字,暗示出李凝的隱士身分。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是歷來廣為傳誦的名句。這兩句詩,粗看有些費解。詩人當然不可能連夜晚宿在池邊樹上的鳥都能看到。其實,這正見出詩人構思之巧,用心之苦。正由於月光皎潔,萬籟俱寂,因此老僧(或許即指作者)壹陣輕微的敲門聲,就驚動了宿鳥,或是引起鳥兒壹陣不安的噪動,或是鳥從窩中飛出轉了個圈,又棲宿巢中了。作者抓住了這壹瞬即逝的現象,來刻畫環境之幽靜,響中寓靜,有出人意料之勝。倘用推字,當然沒有這樣的藝術效果了。
頸聯過橋分野色,移石動雲根,是寫回歸路上所見。過橋是色彩斑斕的原野;晚風輕拂,雲腳飄移,仿佛山石在移動。石是不會移的,詩人用反說,別具神韻。這壹切,又都籠罩著壹層潔白如銀的月色,更顯出環境的自然恬淡,幽美迷人。
尾聯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表明詩人不負歸隱的約定。前三聯都是敘事與寫景,最後壹聯點出詩人心中幽情,托出詩的主旨。正是這種幽雅的處所,悠閑自得的情趣,引起作者對隱逸生活的向往。
詩中的草徑、荒園、宿鳥、池樹、野色、雲根,無壹不是尋常所見景物;閑居、敲門、過橋、暫去等等,無壹不是尋常的行事。然而詩人偏於尋常處道出了人所未道之境界,語言質樸,冥契自然,而又韻味醇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