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簡述初唐四傑及陳子昂對唐詩興盛的貢獻

簡述初唐四傑及陳子昂對唐詩興盛的貢獻

陳子昂(約659—700),唐代文學家。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屬四川)人。

因曾任右拾遺,後世稱為陳拾遺。

生平陳子昂青少年時家庭較富裕,輕財好施,慷慨任俠。

成年後始發憤攻讀,博覽群書,擅長寫作。

同時關心國事,要求在政治上有所建樹。

24歲時舉進士,官麟臺正字,後升右拾遺,直言敢諫。

時武則天當政,信用酷吏,濫殺無辜。

他不畏迫害,屢次上書諫諍。

武則天計劃開鑿蜀山經雅州道攻擊生羌族,他又上書反對,主張與民休息。

他的言論切直,常不被采納,並壹度因“逆黨”反對武則天的株連而下獄。

垂拱二年(686),曾隨左補闕喬知之軍隊到達西北居延海、張掖河壹帶。

萬歲通天元年(696),契丹李盡忠、孫萬榮叛亂,又隨建安王武攸宜大軍出征。

兩次從軍,使他對邊塞形勢和當地人民生活有了較為深刻的認識。

聖歷元年(698),因父老解官回鄉,不久父死。

居喪期間,權臣武三思指使射洪縣令段簡羅織罪名,加以迫害,冤死獄中(沈亞之《上九江鄭使君書》)。

文學創作唐代初期詩歌,沿襲六朝余習,風格綺靡纖弱,陳子昂挺身而出,力圖扭轉這種傾向。

在《與東方左史虬修竹篇序》壹文中,他慨嘆“漢魏風骨,晉宋莫傳”;批評“齊梁間詩,采麗競繁,而興寄都絕”。

他稱美東方虬的《詠孤桐篇》“骨氣端翔,音情頓挫,光英朗練,有金石聲”;“不圖正始之音,復睹於茲,可使建安作者,相視而笑”。

這些言論,表明他要求詩歌繼承《詩經》“風、雅”的優良傳統,有比興寄托,有政治社會內容;同時要恢復建安、黃初時期的風骨,即思想感情表現明朗,語言頓挫有力,形成壹種爽朗剛健的風格,壹掃六朝以來的綺靡詩風。

他的詩歌創作,即是這種進步主張的具體實踐。

陳子昂存詩***100多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感遇》詩38首,《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7首和《登幽州臺歌》。

《感遇》詩不是壹時壹地之作,內容頗為豐富,反映了較廣闊的社會生活和復雜的思想感情。

其中如“蒼蒼丁零塞”、“朝入雲中郡”篇,反映北方邊塞戰士和人民的苦難。

“丁亥歲雲暮”篇反映並批評武後準備開鑿蜀山經雅州道攻擊生羌,“聖人不利己”篇批評武後崇拜佛教,大興土木,都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

“貴人難得意”、“翡翠巢南海”等篇,以較曲折的方式諷刺武後濫施刑罰,使臣僚不得善終;“逶迤勢已久”篇申述骨鯁之臣沒有出路;“蘭若生春夏”篇慨嘆自己的抱負無法施展,都從不同角度對時政進行了批判。

還有部分詩篇,感嘆禍福無常,向往神仙和隱逸生活,表現了消極遁世的苦悶情緒。

《感遇》詩有意識地學習阮籍《詠懷詩》,在運用五言古體和質樸的語言,以較隱晦曲折的方式表現時政的黑暗和詩人仿徨苦悶的心情方面,的確逼近阮詩。

但其中少數篇章,註意反映邊塞風光和下層人民苦難,風格豪放明朗,表現出鮮明的創造性。

《薊丘覽古》7首和《登幽州臺歌》都是陳子昂隨武攸宜北征契丹時所作。

陳子昂在武攸宜幕中參謀軍事,屢有建議,均不被采納,失意無聊,因登薊北樓(即幽州臺),作《薊丘覽古》詩7首贈其好友盧藏用,通過吟詠薊北壹帶古人古事來抒發懷才不遇的悲哀。

“丘陵盡喬木,昭王安在哉!”(《燕昭王》)對禮賢下士的燕昭王的懷念,實際上是慨嘆自己當前的不遇知音。

同時用歌行體寫下傳誦千古的《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更是俯仰古今,在廣闊的背景中表達了他深沈的憂憤。

清翁方綱說:“伯玉《薊丘覽古》諸作,郁勃淋漓,不減劉越石(劉琨)”(《石洲詩話》),指出了這些篇章慷慨悲歌的特色。

他還有壹部分抒情短篇也寫得頗好。

像五律《晚次樂鄉縣》《渡荊門望楚》《春夜別友人》《送魏大從軍》等,抒情寫景,形象鮮明,音節瀏亮,風格雄渾,顯示出近體詩趨向成熟時期的特色和他自己剛健有力的詩風。

方回認為其五律可與同時的沈佺期、宋之問、杜審言諸人媲美,都是唐人“律體之祖”(《瀛奎律髓》)。

陳子昂的詩歌創作,在唐詩革新道路上取得很大成績。

盧藏用說他“橫制頹波。

天下翕然質文壹變”(《陳伯玉文集序》)。

宋劉克莊《後村詩話》說:“唐初王、楊、沈、宋擅名,然不脫齊梁之體,獨陳拾遺首倡高雅沖淡之音。

壹掃六代之纖弱,趨於黃初、建安矣。

”金元好問《論詩絕句》也雲:“沈宋橫馳翰墨場,風流初不廢齊梁。

論功若準平吳例,合著黃金鑄子昂。

”都中肯地評價了他作為唐詩革新先驅者的巨大貢獻。

但他的部分詩篇,還存在著語言比較枯燥、形象不夠鮮明的缺點。

陳子昂的詩歌,以其進步、充實的思想內容,質樸、剛健的語言風格,對整個唐代詩歌產生了巨大影響。

其後張九齡的《感遇》詩、李白的《古風》,都以他的《感遇》詩為學習物件。

杜甫對他評價極高:“公生揚馬後,名與日月懸。

……終古立忠義,《感遇》有遺篇。

”(《陳拾遺故宅》)杜甫不少關心國事民生的詩篇,可明顯地看出是受了他的影響。

白居易《與元九書》、元稹《敘詩寄樂天書》都談到他們努力寫作諷諭詩,是受到陳子昂《感遇》詩的啟發。

白居易還把陳子昂與杜甫相提並論,說:“杜甫陳子昂,才名括天地。

”(《初授拾遺》)

陳子昂的散文也很著名,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前驅者。

《新唐書陳子昂傳》說:“唐興,文章承徐庾余風,天下祖尚,子昂始變雅正。

”他的散文,雖然還夾雜壹部分駢偶語句,但大體上質樸疏朗,接近先秦兩漢的古文,改變了唐代初期的文風。

唐代古文家對他的散文,常給以很高的評價。

如蕭穎士認為“近日陳拾遺子昂文體最正”(李華《蕭穎士文集序》引);梁肅說“陳子昂以風雅革浮侈”(《補闕李君前集序》);韓愈說“國朝盛文章(包括詩文),子昂始高蹈”(《薦士》詩);柳宗元也說著述、比興二道,即文、詩二者,作者罕能兼美,陳子昂則是“稱是選而不怍者”(《楊評事文集後序》)。

但其散文的成就,不及詩歌突出。

本集和研究資料陳子昂死後,其友人盧藏用為之編次遺文10卷。

今存《陳伯玉文集》是經後人重編的。

刻本中以明弘治間楊澄校刻楊春本《陳伯玉文集》10卷收輯作品比較多,並附錄《新唐書》本傳等有關材料。

《四部叢刊》本即據此本影印。

《世界文庫》本,曾據明、清各本作過若幹校訂。

今人徐鵬校點《陳子昂集》,以《四部叢刊》本為底本,校以《全唐詩》《全唐文》《文苑英華》等書,補入詩文10余篇,成為較完備的本子,後附今人羅庸《陳子昂年譜》。

今人彭慶生有《陳子昂詩註》,後附其所編《陳子昂年譜》及“諸家評論”。

岑仲勉有《陳子昂及其文集之事跡》壹文(載《輔仁學誌》第14卷第壹、二合期)。

(選自《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文學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年版)

還有:繼四傑之後,以更堅決的態度起來反對齊梁詩風的統治,在理論和創作實踐上都表現了鮮明的創造革新精神的詩人,是陳子昂。

陳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縣)人。

自幼具有豪俠浪漫的性格。

少年時代曾閉門讀書,遍覽經史百家,樹立了遠大的政治抱負。

二十四歲舉進士,上書論政,得到武後的重視,任為麟臺正字,再遷為右拾遺。

他壹方面支持武後的政治改革,另壹方面對武後的不合理的弊政也屢次提出尖銳的指責。

他曾在二十六歲、三十六歲兩次從軍邊塞,對邊防軍事問題提出過壹些有遠見的建議。

後壹次出塞,因為和主將武攸宜意見不合,遭受排斥打擊。

三十八歲後就辭職還鄉。

最後被武三思指使縣令段簡加以迫害,冤死獄中。

陳子昂的思想是很復雜的,他既好縱橫任俠,又好佛老神仙,但儒家兼善天下的精神,仍然是他思想的主導方面。

從他的許多政論奏疏中,我們可以看到他洞察國家安危的遠見,關懷人民疾苦的熱情。

例如在《上蜀川安危事》的奏疏中,他曾經對諸羌的進犯感到憂慮,對蜀川人民“失業”、“逃亡”深表同情,對“官人貪暴”、“侵漁”、“剝奪”百姓的罪惡加以憤慨的指責。

《資治通鑒》引用他的奏疏、政論有四、五處之多。

王夫之《讀通鑒論》認為陳子昂“非但文士之選”,而且是“大臣”之材,這是完全正確的。

他的政治熱情是他從事詩歌革新的動力。

陳子昂在著名的《修竹篇序》裏,曾經提出了詩歌革新的正面主張:

東方公足下: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漢魏風骨,晉宋莫傳,然而文獻有可征者。

仆嘗暇時觀齊梁間詩,彩麗競繁,而興寄都絕,每以永嘆,思古人,常恐逶迤頹靡,風雅不作,以耿耿也。

壹昨於解三處見明公《詠孤桐篇》,骨氣端翔,音情頓挫,光英朗練,有金石聲。

遂用洗心飾視,發揮幽郁。

不圖正始之音,復睹於茲;可使建安作者,相視而笑。

……

在唐詩發展史上,陳子昂這篇短文好象壹篇宣言,標誌著唐代詩風的革新和轉變。

我們知道,劉勰、鍾嶸反對南朝 *** 詩風,曾經標舉過“比興”、“風骨”的傳統。

王勃反對龍朔前後的宮廷詩風,也指責他們是“骨氣都盡,剛健不聞”。

陳子昂繼承了他們的主張,壹針見血地指出初唐宮廷詩人們所奉為偶像的齊梁詩風是“彩麗競繁,而興寄都絕”,指出了“風雅興寄”和“漢魏風骨”的光輝傳統作為創作的先驅榜樣,在倡導復古的旗幟下實現詩歌內容的真正革新。

態度很堅決,旗幟很鮮明,號召很有力量。

“興寄”和“風骨”都是關系著詩歌生命的首要問題。

“興寄”的實質是要求詩歌發揚批判現實的傳統,要求詩歌有鮮明的政治傾向。

“風骨”的實質是要求詩歌有高尚充沛的思想感情,有剛健充實的現實內容。

從當時情況來說,只有實現內容的真正革新,才能使詩歌負起時代的使命。

同時,我們還應該看到,由於“四傑”等詩人的積極努力,新風格的唐詩已經出現,沿襲齊梁的宮廷詩風已經越來越為人們所不滿,詩歌革新的時機更加成熟了。

陳子昂的革新主張在這個時候提出,不僅有理論的意義,而且富有實踐的意義;不僅抨擊了陳腐的詩風,而且還為當時正在萌芽成長的新詩人、新詩風開辟道路。

陳子昂的詩歌創作,鮮明有力地體現了他的革新主張。

《感遇詩》三十八首,正是表現這種革新精神的主要作品。

這些詩並不是同時之作,有的諷刺現實、感慨時事,有的感懷身世、抒發理想。

內容廣闊豐富,思想也矛盾復雜。

首先值得註意的是那些現實性很強的邊塞詩,例如:

朝入雲中郡,北望單於臺。

胡秦何密邇,沙朔氣雄哉!籍籍天驕子,猖狂已復來。

塞垣無名將,亭堠空崔嵬。

咄嗟吾何嘆,邊人塗草萊。

這是他從征塞北時的作品,詩中對將帥無能,使邊民不斷遭受胡人侵害的現實,深表憤慨。

在從征幽州時所寫的“朔風吹海樹”壹篇中,又對邊塞將士的愛國熱情遭到壓抑表示深刻的同情。

“丁亥歲雲暮”壹篇更明白地揭發了武後開蜀山取道襲擊吐蕃的窮兵黷武的舉動。

這些內容都初步突破了泛擬古題的邊塞詩傳統風氣。

他對武後內政方面的弊端也有所諷刺。

在“聖人不利己”壹詩裏,他指責了武後雕制佛像、建造佛寺,浪費人力物力的佞佛行為。

在“貴人難得意”壹詩裏,他更勇敢地諷刺了武後對待臣下時而信任、時而殺戮的作風。

從這些現實性很強的詩篇中,我們清晰地看到他的政治抱負和他的詩歌革新主張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系。

他的那些感懷身世的詩,也寫得很動人:

蘭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獨空林色,朱蕤冒紫莖。

遲遲白日晚,裊裊秋風生。

歲華盡搖落,芳意竟何成?

這裏,美好理想無法實現的深沈的苦悶,借楚辭草木零落、美人遲暮的意境,宛轉蘊藉地表現出來。

但是,他這種苦悶,在不同的時間境遇之下,又轉為憤激慷慨之音。

如:

本為貴公子,平生實愛才。

感到思報國,拔劍起蒿萊。

西馳丁零塞,北上單於臺。

登山見千裏,懷古心悠哉!誰言未忘禍,磨滅成塵埃。

《感遇詩》裏也有壹些嘆息人生禍福無常,贊美隱逸求仙,發揮佛老玄理的作品,例如“市人矜巧智”、“玄天幽且默”等篇,都有濃厚的佛老消極思想。

《登幽州臺歌》和《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七首也是他傑出的代表作。

這幾首詩是他隨建安王武攸宜出征契丹的時候寫的。

盧藏用《陳氏別傳》說:

子昂體弱多疾,感激忠義,常欲奮身以答國士。

自以官在近侍,又參預軍謀,不可見危而惜身茍容。

他日又進諫,言甚切至,建安謝絕之,乃署以軍曹。

子昂知不合,因箝默下列,但兼掌書記而已。

因登薊北樓,感昔樂土、燕昭之事,賦詩數首。

乃泫然流涕而歌曰:“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時人莫不知也。

他在《薊丘覽古》中,曾經歌頌了禮賢下士、知人善任的燕昭王、燕太子,感激知遇、乘時立功的樂毅、郭隗等歷史人物。

俯仰今古,瞻望未來,他更深刻地體驗到生不逢時、理想無法實現的痛苦和悲哀,也更深刻地體會了古往今來許多仁人誌士在困扼境遇中激憤不平的崇高感情。

也正是這種不可遏止的理想和 *** ,使他唱出了這首浪漫主義的《登幽州臺歌》。

盡管由於歷史條件的限制,他的苦悶無法解決,使這首詩的情調顯得相當孤獨。

但是,也正是這首詩,在當時和後代得到無數讀者的深刻同情,盧藏用說這首詩“時人莫不知也”,就是有力的證明。

這不愧是齊梁以來兩百多年中沒有聽到過的洪鐘巨響。

陳子昂的律詩比較少,但是象《度荊門望楚》,也是初唐律詩中的佳作:

遙遙去巫峽,望望下章臺。

巴國山川盡,荊門煙霧開。

城分蒼野外,樹斷白雲隈。

今日狂歌客,誰知入楚來。

詩人用氣勢流暢的筆調,寫出了他初次離蜀途中所見的巴楚壯麗山川。

風格和其他詩人是有所不同的。

陳子昂仰慕“建安作者”和“正始之音”,他的詩受建安、正始詩人影響較深。

唐皎然《詩式》說:“子昂《感遇》,其源出於阮公《詠懷》。

”象“蘭若生春夏”、“貴人難得意”等比興托諷的詩篇,以及那些感慨人生禍福無常的詩,的確和阮籍相似。

此外如《燕昭王》乃至《登幽州臺歌》等,和阮詩“駕言發魏都”、“獨坐空堂上”等詩也有意境相通之處。

而“丁亥歲雲暮”、“本為貴公子”、“朔風吹海樹”、“蒼蒼丁零塞”等邊塞詩,則和建安詩中“梗概而多氣”的寫時事之作比較接近。

他的詩中,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同時存在。

那些現實主義的作品,有的敘事慷慨沈痛,有的還兼有政論鋒芒。

那些偏於抒發理想之作,有的寄興幽婉,有的又 *** 奔放,這又是浪漫主義的不同表現。

總的來說,他的詩風格並不完全統壹。

當然,陳子昂的詩在藝術上也存在壹些缺點。

他對漢魏南北朝的樂府民歌學習得不夠。

對七言詩這種新形式也不重視,集中竟沒有壹首七言詩(註:只蜀刻本《陳子昂先生全集》有《楊柳枝》七絕壹首,真偽難定。

)。

《感遇詩》中甚至還有壹些作品受玄言詩影響,讀起來有些枯燥乏味。

但是,他的全部詩作絕沒有壹點齊梁浮艷的氣息,這是更難能可貴的。

總之,他是唐詩開創時期在詩歌革新的理論和實踐上都有重大功績的詩人,杜甫稱贊他:“有才繼騷雅,哲匠不比肩。

公生揚馬後,名與日月懸。

……千古立忠義,《感遇》有遺篇。

”韓愈稱贊他:“國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

”都對他在唐詩發展上的功績有高度的肯定,也反映了唐代詩人的公論,至於他的《感遇詩》直接啟發了張九齡《感遇》和李白《古風》的創作,李白繼承他以復古為革新的理論,進壹步完成唐詩革新的歷史任務,更是眾所周知的事實。

陳子昂在散文革新上也是有功績的。

他文集中雖然也還有壹些駢文,但那些對策、奏疏,都用的是比較樸實暢達的古代散文,這在唐代,也是開風氣之先。

所以唐代古文家蕭穎士、梁肅、韓愈都對他這方面的努力有較高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