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翰墨趣談·王羲之

翰墨趣談·王羲之

翰墨趣談·王羲之

《王羲之》:王羲之(303-361),東晉著名書法家。字逸少,瑯邪臨沂(今屬山東)人。曾做過 “右軍將軍”,世稱 “王右軍”。王羲之善書法,草隸、八分、飛白、章草、行書諸體皆工,尤擅長行草書,自成壹家。他的書法集眾家之長,壹變漢魏質樸的書風,創造了妍美流便的書體,在書法上有繼往開來的卓越成就。自東晉以來,王羲之的書法為歷代所師法,尤其在唐代影響最大。後世稱之為 “書聖”。歷代對王羲之書法評價頗高。梁武帝說: “羲之書字勢雄逸,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閣。” 李嗣真《書後品》評曰: “如清風出袖,明月入懷。” 唐太宗最佩服王羲之書法,親自作《王羲之傳論》,評曰: “詳察古今,研精篆素,盡善盡美,其惟王逸少乎? ” 主要作品有《十七帖》、《黃庭經》、《樂毅論》、《蘭亭序》(唐摹本)等。

羲之拜師

王羲之很小的時候,就對書法藝術表現出了超出常人的興趣和熱情,隨之開始了書法練習,勤奮而刻苦。但3年過去了,他還是進步不大。王羲之很是不解,就不斷琢磨是怎麽回事,後來就想: 是不是因為沒有名師的指點,沒有領悟到入門的精髓呢?如果能拜個神仙為師父,得到他的精心指點,他再賜給我壹支神筆,我不就成了天下最好的書法家了嗎?於是,懷著這個念頭的王羲之悄悄收拾好行裝,瞞著父母,出外尋仙拜師去了。

王羲之像

外面的世界對剛出門的王羲之來說,顯得新奇而遼闊,王羲之感受到了沒有絲毫束縛的自由,雖然心裏想著要去尋仙拜師,但並沒有到哪個山拜哪個師的明確念頭,因此他的行走漫無目的。後來,王羲之往人煙稀少的大山中走去,因為他聽人說,神仙都住在絕少人跡的深山老林。這樣,王羲之來到了沂蒙山上。他在山上行走的時候,看見了壹個老獵人,這個老獵人身挎彎弓,腰插利箭,正在尋獵。王羲之心想: 這個老獵人壹看就在山裏住了很長時間,肯定知道神仙住什麽地方,於是就上前和老獵人打招呼,說明了自己心中的想法,並請求老獵人給他指引拜仙的路。老獵人聽了王羲之的話後,馬上就笑了。這時候天上飛過來三只大雁,老獵人就指著大雁對王羲之說: “妳看看天空飛來的那三只大雁,等我把它們射下來後再告訴妳。”王羲之擡頭壹看,只見遼闊的藍色天空中果然有三個小黑點,但根本看不清楚小黑點是什麽。他心想: “妳能看清它們,已經很不容易,要想射下來,恐怕就更難了。”他心裏的疑問正在上升,只聽得“嗖嗖嗖”三聲,老獵人已經連發三箭。隨著三支箭飛向天空瞬間不見了影子,上面很快掉下來三只大雁。王羲之驚呆了,他急忙跑上去,這壹看,天哪! 三只利箭,支支都射中了大雁的頭,真是太準了。王羲之對老獵人佩服極了,就誠懇地對他說: “老人家,這麽說,您肯定是仙家的門徒吧? 要不然,怎麽能射得這麽準? ! ”

老獵人卻笑著搖頭答道: “自幼打獵在深山,從來沒拜神和仙。手中弓箭也壹般,本領全靠苦和汗。”說完,平靜地看了王羲之壹眼,就揀起地上的大雁,往山中走去。

王羲之聽了老獵人的話,先是壹怔,接著便如大夢初醒,他感到萬分羞愧,再也不想尋神仙、求神筆了。他向往深山中走去的老獵人拜了三下,就收拾好東西,返回到了家中。

從此,王羲之發奮練習書法,努力督促自己做到冬練三九、夏練三伏,不管遇到什麽事,也絕不間斷。他每天壹大早就坐在家門外水塘邊的石桌上臨摹書法,常常壹坐就是壹天,直到日落西山才涮筆洗硯。功夫不負有心人,勤學苦練加上博覽群書,王羲之最後終於成為了天下最有成就、聲名最大的書法家,並載入了中國書法藝術的永恒史冊。

池水盡黑

做學問講究家學,講究從小對於知識的熏染,為日後的厚積薄發打下堅實的基礎,書法藝術在很大程度上也有這方面的要求。王羲之出生於東晉書法世家,他的父親王曠、伯父王導、叔父王廙都是東晉非常有名的書法家,從小就對他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羲之聰明過人,勤奮好學,得到了書界女傑衛夫人的極大賞識,因此,他從7歲就開始跟著衛夫人學書。王羲之特別用功,善於鉆研和思考,所以進步很快。他寫出的字端莊秀美,內含筋骨,經常受到父輩們的贊賞。但王羲之還是壹如既往地勤奮練習,不驕不躁。12歲時,父親把漢代著名書法家蔡邕的《筆法》傳給了他,他深知這本書對於書法愛好者的重要作用,好像得到了絕世難見的寶貝壹樣收了下來。從此,王羲之更加勤奮用功,他經常把 《筆法》 放在案頭,壹有時間就拿出來,反復臨摹學習,百看不厭。在這本書的“指點”下,王羲之的書法大為長進,顯露出超出同齡人的氣度,他也被當時的人們稱為 “少年書法家”。

有壹次,不經意中,王羲之從父親那兒聽到漢代書法家張芝刻苦學習書法的故事,他深受感動,內心深處升起了對張芝的敬佩之情。“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為之黑”的學習精神在他心底烙下了重重的印痕,不僅深深打動了他,也極大地鼓舞和啟發了他,他決心向張芝學習。從此,王羲之就學張芝的樣,每天從早到晚都在門前的池邊練字,每次寫完字後,就在池中洗涮筆硯。日復壹日,年復壹年,從不間斷。由於王羲之經常在池中洗涮筆硯,時間長了,竟把壹池清水染成了黑色,他的書法藝術也隨之有了很大飛躍,比以前提高了很多。王羲之視野寬闊,博采眾家之長,結合自己的實際進行創造,逐漸形成了自己俊美超逸的獨特藝術風格,獲得了極大成功。王羲之刻苦練習書法的精神令世人深為感佩,為了紀念他,人們把他用來洗涮筆硯的水池稱為 “墨池”。

《姨母帖》 晉 王羲之

王羲之的墨池遺跡,確切地址沒有令人信服的考證,據後人相傳有會稽、永嘉、廬山、蘄水等多處,而以臨川的墨池最為有名。及至後來,唐宋八大家之壹的宋代文學家曾鞏還專門寫了壹篇《墨池記》,贊揚了王羲之卓越的書法藝術成就和勤力練習的精神品格。他認為王羲之在書法上之所以能取得那麽高的成就,不僅是靠天才,更是靠勤奮努力。最後,曾鞏還在文章中勉勵後學向王羲之那樣刻苦用功,努力深造,以取得彪炳史冊、為後人所敬仰的成就。

竊讀 《筆論》

大凡取得非凡成就的人,除了具有超出常人的天資之外,還得有壹般人所不及的勤奮努力。作為取得卓越成就的書法大家,王羲之也不例外。王羲之不僅天資聰穎,對事物具有深刻的領悟能力,而且勤奮好學,舍得下功夫,在書法上尤其如此,因此他7歲時就寫得壹筆好字,年少即有書名。

《喪亂帖》 晉 王羲之

黃庭經》 (局部) 晉 王羲之

王羲之12歲那年,有壹天,他去父親的臥室裏玩,無意中在父親的枕頭底下發現了壹本書。王羲之是個好奇心很強的人,就把書拿出來翻看。這壹看可高興壞了,因為這是壹本前人論書法的《筆論》。興奮異常的王羲之顧不了那麽多,也忘記了未經父親同意可能會遭到批評,就偷偷地翻閱起來。王羲之看著看著,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他沈浸到了書中講述的內容,手不由自主地在空中比畫起來,心裏也跟著默默記誦。大概翻看壹遍後,王羲之又悄悄地把書放回原處,他還是有點怕父親知道。但他父親對自己放的東西怎會心裏沒數?他當然發現了枕頭下的書被人動過,於是就問王羲之道: “妳是不是偷看了我枕下的那本書? ”王羲之心裏有些忐忑,他不知道父親會有怎樣的反應,只是點點頭承認。父親略微沈思了壹下,然後撫摸著王羲之的頭,親切地對他說: “妳現在年紀還小,理解能力還不夠,有些書難以讀懂,妳先不要急著看,等妳長大成人以後,再看也不晚,到時我會教給妳的。”王羲之壹聽卻急了,說道: “父親,這些書我能讀懂,現在就應該讓我去讀,要不然等我長大成人後再去讀,恐怕會有所耽誤,到那時再後悔就晚了。”父親聽了他的話,既吃驚又高興,他沒想到兒子具有這麽強的理解能力,心裏很為兒子的聰明早熟而欣喜,於是二話沒說,立即把那本 《筆論》 拿出來給了王羲之,讓他好好學習。

王羲之拿到《筆論》後,心裏十分高興,便經常把它帶在身邊,壹有時間就拿出來細細閱讀揣摩,領會理解其中的道理,並不斷地臨摹學習。不到兩個月,王羲之的書法水平就得到了很大提高,寫出的字和以前大不壹樣,甚至可以說有質的飛躍,這種變化讓他自己也感到有些吃驚。帶他入門的書法老師衛夫人也很吃驚,她由衷地贊嘆說: “這孩子壹定讀過什麽關於書法用筆的書。” 接著又感慨道: “不得了,照這樣下去,這孩子將來壹定會有大出息,必超過我的書法名氣。”

眼界大開

起點、天分、後天的努力和眼界,幾乎是每壹個取得卓越成就的人必須具備的“素質”,王羲之也是這種例子的典型。就起點而言,羲之少年時代就跟著名女書家衛夫人學習書法,起點很高; 就天分而言,他理解能力強,對事物尤其是書法藝術具有非常敏銳的領悟和接受能力; 在後天努力上,他也舍得下功夫,肯主動鉆研,刻苦到了不分晝夜的程度,這自然也是常人所不能及的。再加上衛夫人對他要求很高,指導也很精心,所以他進步很快,並經常受到大家的誇獎和贊揚。羲之自己也很高興。這時候的王羲之,眼界還不夠開闊,因此,他的書法基本上局限在衛夫人書法風格的框架之內,還沒有跳出來 。

《初月帖》 晉 王羲之

但後來,這種情況發生了變化,因為王羲之的眼界逐漸開闊起來。這源於他走出家門對祖國大好河山的遊覽和對前人書法藝術的觀摩。有壹次,王羲之渡江往北遊覽名山,見到了李斯和曹喜寫的碑石,頓覺眼前壹亮,再聯系到自己的字,就覺得跟他們相比差距實在太大了。他想,以前自己如同井底之蛙,局限在壹個小圈子裏,眼界和視野非常局促、狹窄,這樣怎麽利於書法技藝的提高呢?不能再將自己的視野限制在周圍的小圈子了,而應該走出家門,多觀摩別人的書法藝術,多感受前輩書法大家的風采,才能使自己的眼界更為開闊和高遠,才有利於技藝的發展和提高。有了這樣的認識後,王羲之就有意識地經常外遊名山大川,結交同道中人。之後不久,他來到了許昌,觀賞了鐘繇和梁鵠的字; 還到洛陽去看了蔡邕書寫的《三體石經》,在從兄王洽家裏見了張昶的《華嶽廟帖》。通過多處遊歷和觀賞名家書法作品,王羲之大為驚嘆。他深深體會到“山外有山,天外有天”這句古訓的價值,認識到除了衛夫人和父親之外,還有很多有名的書法家和眾多優秀的書法作品。基於這樣的認識,王羲之感悟到: 學習書法必須放寬眼界,多觀摩體會大家的作品,集眾家之長,廣采博取,融會貫通,從而形成自己的書法藝術風格。

從此以後,王羲之完全打破了原先狹小的格局,融今匯古,諸體兼修,終於形成了自己妍美流便、盡善盡美的書藝特色,集時代之大成而壹開新風,創造了卓越的藝術成就。

人各有體

王羲之最喜歡的書法家是漢代的張芝,對他的草書尤其偏愛,他覺得張芝的草書很有氣勢,筆力驚絕,縱橫無極。因此,他就將張芝作為模仿的對象,找來了許多他的法帖,刻苦研究,反復臨摹。王羲之的模仿和學習,努力做到壹筆壹畫,循規蹈矩,生怕脫離張芝的面貌。這樣學了壹年,王羲之雖然也能寫草書了,但寫出來的完全是張芝草書的翻版,而沒有壹點自己的風格。只是,王羲之並沒有意識到。

壹天晚上,王羲之又坐在床上讀張芝的法帖,他的妻子郗夫人已經睡下了。王羲之讀得非常投入,讀著讀著,不知不覺中就用手指在被褥上畫開了,畫著畫著,手指竟不由自主地挪到了妻子的背上。郗夫人醒來見王羲之這麽投入,就笑著推開他的手說: “人各有體,妳不在自己身上畫,在別人身上亂畫啥呢? ”“人各有體”,妻子說得無心,王羲之卻醍醐灌頂般想到了關於書法的言外之意,他沈思起來……

從那之後,王羲之悟出了壹個深刻的學書道理: 學習書法不但要用功,而且要用心,要有自己,最終形成自身的風格。悟出這個道理的王羲之再寫草書的時候,不再像以前那樣在筆法上亦步亦趨,而主要著眼於張芝草書的精神氣質了。此後他縱橫古今,吸收眾長,都著眼於尋找和豐富自己的風格特征,從而形成了集時代之眾美又超越於時代的鮮明的藝術風格特征,成為後世永遠敬仰和師法的 “書聖”。

羲之吃墨

王羲之寫字非常專心,經常達到廢寢忘食的程度,有些故事,也被後人世代相傳。

相傳有壹次,王羲之獨自在書房寫字,妻子郗夫人特意為他做了壹碗糯米糕,連同壹碟熬好的米糖送到書房。郗夫人見王羲之正專心寫字,怕打攪他,就把點心放到書桌上,並叮嚀他趁熱吃,吃完再寫。王羲之正寫在興頭上,頭也不擡地答道: “啊,好,好。” 郗夫人說完,就帶上門出去了。

過了壹會兒,郗夫人走進書房收拾碗碟,卻見桌上的點心原封沒動,王羲之還在寫他的字。郗夫人就催促道: “快吃吧! 都涼了。”“啊,對,對! ”王羲之還是頭也不擡地答道,手中筆雖然停了停,眼睛卻還盯在字帖上。

郗夫人第三次走進了書房,只見碗裏的糯米糕雖然少了幾個,碟子裏的米糖卻壹點也沒動。她擡頭看看丈夫,只見他嘴唇上塗滿了黑墨,她馬上明白了怎麽回事,便強忍住笑問道: “妳吃的米糖甜不甜? ”“甜,甜哪! ”王羲之低頭應道。郗夫人這時實在忍不住了,哈哈大笑起來。王羲之被妻子笑得莫名其妙,趕緊低頭看了看,他還以為妻子在笑他哪個字寫得不好呢,郗夫人卻指著他的嘴,笑得比剛才更厲害了。王羲之趕忙用手摸了壹下,壹看滿手是黑墨,這才恍然大悟,夫妻倆都開心地大笑起來。

《黃庭經》 換鵝

王羲之非常愛鵝,對鵝有很深的感情。他認為鵝遊於水,前後左右,靈活自如,可以作為書法用筆上的借鑒。

相傳會稽有壹位老婆婆養了壹只大鵝,那鵝不但雪白可愛,叫得也很好聽。王羲之知道後,就約了幾位好友前去觀看。老人聽說大書法家王羲之要來拜訪,十分高興。但拿不出好的食物招待貴客,沒有辦法,就狠狠心把心愛的白鵝殺了待客。王羲之知道後非常感動,但更婉惜和悲痛,壹口鵝肉也吃不下去。為此,王羲之傷心了好長時間,提起來就嘆息不止。

又傳說山陰有壹位道士養了壹群鵝,那群鵝五顏六色,姿態各異,十分招人喜歡。王羲之聽說後,當即前去觀賞。那道士見是王羲之,十分熱情,趕忙出門迎接。王羲之壹進山門,立刻被那群鵝吸引住了。只見它們有的在覓食,有的在喝水,有的在昂首高歌,有的在追逐嬉鬧。其中有壹只鵝羽毛雪白,鵝冠殷紅,姿態悠然,簡直把王羲之看迷了。見此情狀的道士心想: 人們都說書法家王羲之愛鵝如迷,真是名不虛傳哪!此時的王羲之越看越喜歡那只白鵝,禁不住問道士: “老道家,這只鵝可以賣給我嗎? ” 道士回答: “對不起,我的鵝是不賣的。”王羲之聽後異常失望地嘆了口氣。那道士見王羲之求鵝心切,就又說道: “我聽說先生的書法很有名。先生若肯為我寫壹卷《黃庭經》,我便把這群鵝作為答謝全部送給您。”王羲之聽了滿心歡喜,壹口答應。那道士讓人拿出文房用具放在石桌上,王羲之挽起雙袖,提筆蘸墨,稍壹凝神,揮手便寫,毫無遲滯,壹口氣寫完了 《黃庭經》,壹筆不茍,壹字不差,直把那道士看得目瞪口呆。寫完後,王羲之放下筆,喜滋滋地趕著鵝群回了家。這樁“買賣”可謂皆大歡喜,因為老道士非常喜歡書法,又特別喜愛王羲之的小楷,壹直想得到壹卷他的小楷作為臨習的範本,這次總算如願以償。王羲之也得到了大群的白鵝。

蕺山題扇

王羲之為人正直、性格骨鯁,眼裏容不得沙子,這給他的仕途帶來了壹定的影響。

王羲之少年時和王述齊名,但他很看不起王述的為人。後來,王羲之做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時,王述從骦騎將軍升為揚州刺史,官在王羲之之上。王述就利用職權之便,處處挑剔王羲之治下的會稽內政。王羲之極為憤慨,卻無法做出有力的反抗,因此幹脆稱病辭職。獲準後,他住到了蕺山下,每天吟詩作書,悠然自得,遠離了官場的是是非非。

這天下午,王羲之在山腳下散步的時候,碰見了壹個賣扇子的老婆婆。老婆婆滿臉愁雲,腳步沈重。王羲之很奇怪,忙走過去,滿臉關切地問道: “老人家,什麽事使您如此發愁呢? ”老人無力地指了指竹籃子裏的六角竹扇,嘆息道: “唉! 生活難哪! 這些扇子若賣不出去,我壹家老小可怎麽過活呀? ”老人的話引起了王羲之深深的同情,他就勸老人不要難過,說會有辦法的。說著,他讓老人把籃子裏的竹扇都拿出來,自己又去附近找來筆墨。然後就開始在竹扇上題字。老人見此,感到很疑惑,就說道: “先生,我的竹扇本來就賣不出去,您再用墨壹塗,恐怕更沒人買了! ”見老人沒明白,王羲之就耐心地解釋說: “放心吧,老人家! 您只要說這扇上的字是王右軍題的,就壹定會有人買的。”

王羲之題完字後,老人將信將疑地收好扇子,告別他往街上走去。她見人就說: “這扇子上有王右軍題的字,誰願意買啊? ”很快就有壹大群人圍了上來。眾人拿起竹扇,欣賞著王羲之的書法,並紛紛掏錢搶購,出價也越來越高。不壹會兒,籃中的竹扇就被買光了,有的人沒買到,還直嘆息呢! 老人拿著賣扇得來的錢,去米店買了米,高高興興回家了。

不足為奇

能夠口頭相傳的故事,常常都是生動有趣的。傳說有壹次,王羲之外出路過汾陽時,住在壹家客店裏。由於匆忙趕路,舟車勞頓,王羲之又累又餓。壹進店門,他就催店家趕快做飯,好早點吃完休息。

店主是壹位50多歲的老大嫂,她好像沒聽見王羲之的話壹樣,壹點也不著急,只是不慌不忙地把壹只茶壺放到火爐上,就轉身走開了。王羲之以為她沒聽見自己的話,就又催了壹遍,店主這才應道: “知道了,我馬上就做,您放心等壹會兒。”王羲之覺得奇怪,卻也不便再問,只有耐著性子等著店家上竈。

不壹會兒,壺裏的水開了,店主也走了過來。她壹手拿著壹團和好的面,壹手拿著削面刀,走到爐前,然後起手削面。只見刀起面落,那削下的小面片不偏不倚,正好壹片接壹片飛進壺口裏。王羲之看得出了神,不由得伸出大拇指,驚嘆道: “好手藝,好手藝! ”店家卻道: “這沒什麽,削的次數多,熟練罷了,和王羲之寫字壹樣,沒什麽可奇怪的! ”王羲之聽後連連點頭稱是,心裏卻也不由壹樂,自己都成了人家隨口的話題了。

《樂毅論》(局部) 晉 王羲之

入木三分

王羲之寫字非常註重腕力的運用,務求力透紙背,入木三分。他寫的字,雄健而遒媚,厚重又妍美,透出壹種微妙的力量之美。

相傳有壹天,王羲之去壹位學生家走訪。那學生見老師來了,非常高興,趕緊忙裏忙外,設家宴招待老師。王羲之頗為感動,就想給學生留幾個字作為答謝。他走進學生書房,看到了壹張新做的方木桌。木桌還未上漆,桌面又光又平,潔白如紙,很招人喜愛,桌上還放有筆墨。王羲之頓時書興大發,提起筆,蘸飽墨,在桌面上揮毫疾書,寫了壹半楷書,壹半草書。寫完後,就放下筆回家了。

當那個學生送走老師回到家時,只見父親正讓木匠刨桌上王羲之寫的字。他當時就急了,立即跑進書房奪下了木匠手中的刨子,並對父親說: “我跟老師學了好幾年書法,他輕易不給我寫字。今天老師高興,才給我留下幾個字,這是多麽珍貴的墨寶啊。我以後就可以把它作為臨池學習之用了,妳怎麽可以讓木匠刨掉呢? ”說著,他走到了桌邊。只見桌上的字雖然被木匠刨去了壹層,但筆畫還是很清晰。

後來,“入木三分”就成了壹條成語,用來比喻分析問題深刻、透徹。

書法嫁妝

傳說的故事,並不都是有趣的,也有讓人惋惜的。下面這個故事,就是壹個例子。

這天,是王羲之嫁女兒的大好日子。女方花轎剛擡到男方家大門口,婆婆就高興地出來迎接了。但當她看到女方只來了壹副轎子時,臉上的笑容立刻消失了。接著,她兩只眼睛直盯著花轎門。只見轎簾壹掀,新媳婦下了轎,卻是什麽也沒帶,轎子裏空空如也。不過下了轎的新媳婦懷裏卻抱著壹大卷紙。她走到婆婆跟前,雙手恭敬地遞上那卷紙,說道: “婆婆,這是我父親陪給我的嫁妝。”婆婆不聽則罷,壹聽這話,氣得兩眼都快進出火星來了。她原以為王羲之是個有名望的人,家裏壹定很富裕,這次嫁女兒,說什麽也得陪上許多貴重的嫁妝。沒想到卻只帶來了壹大卷“破紙”。她看都沒看,拿起紙卷,就往後屋走去。

《得示帖》 晉 王羲之

到了拜堂的時候,新郎新娘拜完天地後,要給公婆跪拜。可大堂上只有公公壹人,婆婆卻不見蹤影,左等右等都沒有來。眾人等得著急,都亂嚷嚷起來。公公也著急了,只好親自去找。三找兩找,終於在後屋找到了老伴。卻見屋內煙霧繚繞,紙灰飛揚,老伴正跪在竈前壹個勁地燒紙。老頭忙問:“都要拜堂了,妳還在這燒啥呀? ”老伴沒好氣地回道: “是大名鼎鼎的王羲之給他女兒的陪嫁唄! ”老頭聞聽此言,趕緊拿起剩下的半張,壹看,原來是王羲之的墨寶! 他氣得對老伴說: “妳瘋啦,怎麽燒起寶貝來了! ”“什麽寶貝,全是壹堆破紙! ”老伴說著,壹把搶過老頭手中那半張紙,擡手扔進了火中,老頭忙沖上前,伸手就向火堆裏搶,卻已經晚了,那半張紙全燒成了灰。老頭氣得直搖頭,壹句話也說不出來。

十八缸水

王羲之除了自己酷愛書法藝術,還經常教育兒女們學習書法,以繼承家族教育的優良傳統。在他的耐心引導和精心培養下,他7個兒子中有5個喜歡書法並有所成就,其中以七子王獻之最為突出。

王羲之對子女學習書法要求很嚴,並用現身說法的方式教育他們,經常給他們講述自己刻苦學書的事跡,以達到勉勵的效果。他7個兒子當中,最小的王獻之最為聰明好學,王羲之也最喜歡他,對他的學習也更為關註。王獻之跟著父親學習書法,起初很用功,每天都能按時完成父親布置的練習作業。但學著學著,隨著時間慢慢過去,他最初的熱情和積極性減退了,加上練字常常練到手腕酸疼,雖然學會了父親傳授的方法,卻好像沒什麽大的進步。他心想:照這樣學下去,我什麽時候才能成為書法家呢?

這天,王羲之正在書房寫字,王獻之推門進來了。剛壹進門,他就迫不及待地問:“父親,我學書法都這麽長時間了,還是長進不大,我什麽時候才能成為書法家呢?父親肯定知道學習書法的秘訣,您就早點告訴我吧! ”王羲之聽了兒子的話,又驚又喜: 驚的是,兒子不想吃苦,想走捷徑; 喜的是,兒子想學習,有追求。他想了想,就笑著對王獻之說“妳要找學習書法的秘訣嗎?那我告訴妳吧,它就在家中的十八只水缸裏。妳只要把這十八缸水都寫完了,那秘訣自然就能找到。”王獻之壹聽,十分高興,就按著父親的話去做了。

從這以後,王獻之就用水缸的水研墨練字,日復壹日,年復壹年。等到他用完了家裏的十八缸水,答案也找到了——他已經練出了壹手俊美秀潤、超逸風流的好字,成了著名的書法家。

從王獻之成功的事跡中,我們不難看出,王羲之告訴兒子的秘訣不是別的,正是刻苦勤奮,持之以恒。

壹點之功

王羲之書名很大,向他拜師學藝的人很多,他都盡力 *** 他們,但免不了還是有太貪玩而被“掃地出門”的,下面要講的就是其中壹個。

東晉時有個寡婦,丈夫很早就去世了,只給她留下了壹個10歲的獨生子,寡婦自然把獨生子看作掌上明珠,望子成龍,於是省吃儉用,供他讀書。寡婦聽說王羲之書法很有名,為使兒子早日成才,她就托熟人說情,讓兒子拜王羲之為師,學習書法。

3個月過去了。壹天,寡婦的兒子帶著自己寫的字,回家讓母親過目。他想: 我跟王羲之學了3個月書法,寫了那麽多字,壹定會受到母親誇獎的。因此壹進家門,他叫了壹聲“娘”,就迫不及待地把自己寫的字拿出來給母親看,笑嘻嘻地等著母親的贊揚。誰知,母親看著看著卻皺起了眉頭,嘆息道:“吾兒學書三月整,只有壹點像羲之。”

這是怎麽回事呢?原來,寡婦的兒子嬌生慣養,學習書法吃不了苦,別的學生都在刻苦練字,他卻只顧貪玩。王羲之多次引導、規勸他,可他就是聽不進去。沒辦法,3個月後,王羲之把他打發回了家。

那“壹點像羲之”又是怎麽回事呢?原來有壹天,這個學生寫好作業,拿去讓王羲之批點,其中有個字少寫了壹點,王羲之便順手補了上去。只此壹點,便超出尋常,壹下子就被寡婦給辨認出來了。也就是這壹點,已足可見王羲之的功力。

《十七帖》(局部) 晉 王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