騷體,也稱楚辭體,因戰國時代楚國屈原的作品《楚辭》而得名,是指運用楚地的詩,這句話是不對的。
楚辭的介紹:
楚辭,也作“楚詞”,是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創作的壹種新的詩歌體裁。屈原的抒情長詩《離騷》,具有浪漫主義風格,是楚辭的代表作,楚辭因此又稱為“騷體”。
體裁沿革:
《楚辭》作品或者效仿楚辭的體例,被稱為“楚辭體”或“騷體”。“楚辭”之名,始見於西漢武帝之時,這時“楚辭”已經成為壹種文學體裁。“楚辭”是指具有楚地特色的樂調、方言、名物而創作的詩賦。
進壹步說,楚辭的直接淵源應該是以《九歌》為代表的楚地民歌。《九歌》原為祭祀時之巫歌,後經屈原加工而保留下來,而《離騷》等其他作品則是在這基礎上發展而來的。由於楚辭和漢代賦作之間的淵源關系,所以屈原作品又有“屈賦”之稱。
楚辭,本為楚地的歌辭。戰國時期楚國的屈原吸收其營養,創作出《離騷》等巨制鴻篇,後人仿效,名篇繼出,成為壹種有特點的文學作品,通稱楚辭。西漢劉向編輯成《楚辭》集,東漢王逸又有所增益,分章加註成《楚辭章句》。
唐孟浩然《陪張丞相自松滋江東泊渚宮》詩:“臘響驚雲夢,漁歌激楚辭。”《朱子語類》卷壹三九:“楚詞平易,後人學做者反艱深了,都不可曉。”宋魏慶之《詩人玉屑·詩體上》:“有楚辭,屈宋以下,效楚辭體者,皆謂之楚辭。”
姚華《論文後編·目錄中》:雖‘鳳兮’‘滄浪’,已載前籍,而《騷》尤深遠,其辭若跌宕怪神,其思則繾綣惻怛,故能義兼《風》《雅》,體先詞賦,於是楚辭代《詩》而興,蔚然成家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