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盈盈壹水間,脈脈不得語;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 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乃敢與君絕;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平生不會相思,才會相思,便害相思;但願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不思量,自難忘。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出自《越人歌》,是中國文學史上較早的明確歌頌貴族和勞動者締結友情的詩歌。《越人歌》和楚國的其他民間詩歌壹起成為《楚辭》的藝術源頭。詩歌原文:今夕何夕兮?搴[qiān]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bù zī] 詬恥,心幾煩而不絕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知),心悅君兮君不知?
執子之手,握住妳的手,壹般與“與子偕老”連用,現壹般用在對婚姻的承諾,表示希望與對方相知相守壹輩子出自《詩經·邶風·擊鼓》。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兩句詞出自金、元之際著名文學家元好問的《摸魚兒·雁丘詞》壹詞中。在金庸武俠名著《神雕俠侶》中,為情所困的李莫愁常常會引用此句而被廣為流傳。
盈盈壹水間,脈脈不得語。出自《迢迢牽牛星》,織女日夜相思的牛郎卻因隔著天河而不能相見,天河水清且淺,兩岸相距並不遙遠,卻無人給他們搭上壹座小橋讓二人相會,織女只能默默凝視,欲語不能,盈盈粉淚,柔腸寸斷。這真是“淒淒慘慘戚戚”,讓讀者感慨哀嘆,唏噓不已。
這句詩原出自漢樂府《上邪》。全詩為“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這首詩是壹個女子對自己的愛人發出的誓言。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出自李商隱《錦瑟》直譯為:悲歡離合之情,豈待今日來追憶,只是當年卻漫不經心,早已惘然。 尾聯自問自答,點出此詩系追憶往昔,痛定思痛。所謂“此情”者,指的正是頷、頸兩聯中所寫的“曉夢”之癡迷、“春心” 之深摯、“珠淚”之哀傷與“玉煙”之迷惘,種種情事豈待成追憶時才感哀痛,華年流過之時,便已體味到了其中的苦澀悲哀。在暖玉生煙的縹緲裏,詩人回望華年往事,追憶往日情緣,空留當年的悵惘,令他再壹次不勝嗟嘆:回頭問殘照,殘照更空虛。
出自唐朝 元稹的《離思》:“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前兩句話的意思:經歷過無比深廣的滄海的人,別處的水再難以吸引他;除了雲蒸霞蔚的巫山之雲,別處的雲都黯然失色。 原詩以滄海之水和巫山之雲隱喻愛情之深廣篤厚,見過大海、巫山,別處的水和雲就難以看上眼了,除了詩人所念、鐘愛的女子,再也沒有能使我動情的女子了。 後人引用這兩句詩,多喻指對愛情的忠誠,說明非伊莫屬、愛不另與。“曾經滄海難為水”可以簡縮為成語“曾經滄海”,比喻曾經經歷過很大的場面,眼界開闊,見多識廣,對比較平常的事物不放在眼裏。
平生不會相思,才會相思,便害相思。 譯為:我從出生到現在都不知道什麽是相思,才剛剛懂了什麽是相思,卻深受著相思的折磨。 出自:《蟾宮曲·春情》(元 徐再思) ,原文:平生不會相思,才會相思,便害相思。 身似浮雲,心如飛絮,氣若遊絲。 空壹縷余香在此,盼千金遊子何之。 證候來時,正是何時? 燈半昏時,月半明時。
全句解釋:只願妳的心,如我的心相守不移,就不會辜負了我壹番癡戀情意。《蔔算子-我住長江頭》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飲長江水。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只願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註釋:我居住在長江上遊,妳居住在長江尾底。日日夜夜想妳,卻不能見妳,妳和我啊...同飲壹江綠水,兩情相愛相知。悠悠不盡的江水什麽時候枯竭,別離的苦恨,什麽時候消止。只願妳的心,如我的心相守不移,就不會辜負了我壹番癡戀情意。
不去想它,卻仍是難以忘記,始終縈繞在心頭;出自北宋詩人蘇軾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全句: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裏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解釋 :兩人壹生壹死,隔絕十年,相互思念卻很茫然,無法相見。不想讓自己去思念,自己卻難以忘懷。妻子的孤墳遠在千裏,沒有地方跟她訴說心中的淒涼悲傷。即使相逢也應該不會認識,因為我四處奔波,灰塵滿面,鬢發如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