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王安石《江行》詩歌鑒賞:要求翻譯並評析

王安石《江行》詩歌鑒賞:要求翻譯並評析

王安石的《江上》吧

江北秋陰壹半開,

晚雲含雨卻低徊。

青山繚繞疑無路,

忽見千帆隱映來。

王安石晚年寓居金陵鐘山,“誦詩說佛”(蘇軾語),追求心境的寧靜。與此相適應,他的創作中出現了大量雅麗工致的絕句,在這種凝煉輕巧的形式中,他表達了自己蕭散恬淡的心緒,這首小詩就是這樣的例子。

詩寫泛舟江上所見的景物。寫了秋陰,寫了雲、雨,寫了青山和遠處影影綽綽的風帆,都是很開闊、很宏大的物象,然而整首詩造成的藝術境界卻不是雄健豪邁,而是空明幽淡,其關鍵便在壹個遠字。詩人攝取了各種遠景來構成他的畫面,“江北秋陰壹半開”壹句,雨過天晴,陰雲半開,壹抹藍天已帶上了晚霞的輝光,給人壹種悠遠的感受。“晚雲含雨卻低徊”壹句,將黃昏時的雲霞寫活了。“低徊”本來指人的徘徊沈思,這裏卻用來表現含雨的暮雲低垂而緩慢地移動,情趣橫主,靜中有動。詩人在這兩句中勾勒了壹幅秋江暮雲圖。它頗有米家山水的朦朧含蓄之美,畫面並不是明快清晰的,而好象是有意追求壹種半明半暗,神光離合的境界:陰沈的秋空不是全部開朗而是“半開”,可見光線並不太亮;向晚的雲霞也不璀燦明艷,而帶著雨意,它不是暴風雨之前翻滾的黑雲,卻是低徊容與,悠然靜穆。所以幽遠淡雅便成了這幅畫面的基調。

三、四兩句從雲轉到江邊的青山,山是糾結盤曲的,像是要擋住詩人前行的去路,然而遠處忽隱忽現的點點帆影,正告訴詩人前途遙遠,道路無窮。這兩句寫江行的待殊感受,不僅有景,而且景中有人,景中有意,蘊深邃的哲理於尋常景物之中,啟人遐思,耐人尋味。後來陸遊的“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壹村”,正是由此生發出來的名句。這裏青山的回環曲折,帆影的時隱時現,也都構成了淡遠的畫面,與上面兩句渾然壹體,融匯無間。此詩的深層意義不是屈從陰暗,而是反抗陰暗。反抗陰暗,便能開通千帆競渡的視境,這就是詩人借山光水色的變化所體驗到的某種人生哲學、或政治哲學。因此,此詩是以富有辨證法的思理取勝。

蘇軾評王維的詩畫,有“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講法,把詩境與畫意結合在壹起談。詩與畫的緊密結合,在唐朝的山水詩、畫中得到完美的結合。王維、孟浩然等人的山水田園詩,都帶有畫的氣質與風韻。唐人的山水詩畫重點突出自然的美。宋人的山水畫強調質,通過時序節令和布局,表現真實的生活,山水詩也提倡清新蘊藉,要求把真情實感通過客觀描寫表達出來。王安石的山水詩,就很好地把握了這壹點。這首寫江行的詩,在灰暗的底色上布置了壹幕開闊的畫圖,輔以幽深的筆調,與米芾山水畫筆法相吻合,表現壹種含蓄朦朧的美。同時,詩人又經過對景物的描寫,表示出對路途遙遠、風雲變幻的惆悵,把主觀思想加入了山水詩中,豐富了詩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