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緊急求助,美國文學概況

緊急求助,美國文學概況

美國文學的發展歷史較短,從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算起才不過是500年,如果從美國建國算起才200年左右時間。200多年前,當時的美國大陸尚處於殖民地時期,只有土著居民印第安人的民間口頭創作和英國移民所寫的遊記、日記等類東西。1775年,美利堅民族與英國宗主國之間爆發了“美國獨立戰爭”。1776年7月4日美國宣布獨立,1783年獨立戰爭取得勝利,英國在北美的殖民統治宣告結束。美國獨立後便很快跨入資本主義自由競爭階段,但發自歐洲的工業革命在美國南北方卻產生了截然不同的結果。北方制定憲法實行民主制,經濟發展取得了相當大的進步,1860年躍居全世界第四位。而南方卻還延續著蓄奴制。這樣南北方兩種制度產生了尖銳矛盾,終於在1861年爆發了南北戰爭。經過近5年的內戰,最後以北方的勝利而告終。這近百年的歷史是美國資本主義自由競爭時期。

從南北戰爭結束到第壹次世界大戰爆發這壹階段,是美國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過渡並對外擴張的時期。其間,美國的工業總產值由1860年的世界第四,壹躍於1894年成為全球第壹。隨之出現了大壟斷性質的托拉斯,工業與金融巨頭控制了國家的政治經濟命脈,另外失業、貧民窟、環境汙染等壹系列社會問題也相繼出現。同時,美國壟斷集團也加緊向外搞資本輸出,企圖建立整個美洲的政治經濟壟斷集團。第壹次世界大戰中,美國以中立國的身份大發軍火交易橫財。使它在戰後的科學技術和工業生產方面又取得了極大發展,進入世界強國行列,但相應的貧困、汙染和階級沖突也更加尖銳地體現出來。同時它向外擴張也更廣更大,還參與了扼殺中國、菲律賓等國家的民族解放運動。

文學是社會生活的形象反映,美國這種特殊的社會歷史當然也在文學創作中得到反映,並對文學創作產生了重要影響。縱觀美國200多年的文學史,可以分為四個發展時期。南北戰爭前可為第壹時期,南北戰爭至第壹次世界大戰可為第二時期,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可為第三時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可為第四時期。

南北戰爭前即第壹時期,浪漫主義是美國文學的主流。因為這壹時期的美國文學反映資產階級上升時期的理想與熱情,表現形式新鮮活潑,加之又受到當時還處於全盛時期的歐洲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影響,所以造成其浪漫主義基調。其代表作家及作品,小說方面有:歐文及其《見聞劄記》(1820),庫柏及其《開拓者》(1923),霍桑及其《紅字》(1850),麥爾維爾及其《白鯨》(1851)等;詩歌方面有愛倫·坡及其《烏鴉》(1845),朗費羅及其《海華沙之歌》,惠特曼及其《草葉集》等。這些優秀的浪漫主義作品大多以美國生活為題材,閃耀著人道主義和民主主義的光輝,標誌著美國文學的第壹次繁榮。期間還產生了斯托夫人的《湯姆叔叔的小屋》(1852)這壹廢奴文學的代表作品。

從南北戰爭結束(1865)到第壹次世界大戰爆發(1914),現實主義代替浪漫主義而成為美國文學主流。其中馬克·吐溫是美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者。歐·亨利的短篇小說被稱為“美國生活的幽默的百科全書”。傑克·倫敦的小說《鐵蹄》是揭露“工資奴隸制的《湯姆叔叔的小屋》”。

美國的現實主義文學比歐洲晚了幾十年,當19世紀三四十年代西歐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崛起之時,美國還正是浪漫主義興盛時期。但當南北戰爭結束、美國資本主義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後,資本主義社會的弊病如中小資產階級不斷破產,失業大軍不斷擴大,階級矛盾日益尖銳化,種族歧視仍然存在等更加暴露,使人們對資產階級自由、民主的理想感到幻滅。於是新的思想意識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學的進步而出現。如科技領域細胞、能量轉化、生物進化的發現,愛因斯坦“相對論”理論的建立,促使人們辯證地發展地看待問題。哲學方面辯證唯物主義繼續發展,尼采的“超人”學說、孔德的實證主義、威廉·詹姆斯和約·杜威的實證主義哲學也風行美國。宗教領域由於科學與哲學的發展,人們對它越來越采取疏遠的態度。這樣普遍關註現實的時代大趨勢,使人們更加啊註重現實,於是浪漫主義與時代已不再合拍,加之歐洲現實主義的影響,從而促使現實主義文學的蓬勃興起。

美國現實主義文學有幾個特點:1、不滿現狀。這不滿現狀表現為對壟斷資產階級的直接批判。因為此時美國已過渡到帝國主義階段,工人、農民、中小資產階級與壟斷資產階級的矛盾成了美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如諾裏斯的長篇小說《章魚》(1901)描寫了農場主同壟斷資本家之間的沖突,控訴了壟斷資本家的壓迫與剝削。2、表現了對下層人民的真摯同情。如德萊塞的《嘉莉妹妹》與《珍妮姑娘》以兩個窮人女兒的不行命運為線索,廣泛而真實地描寫了美國下層人民的悲慘生活現狀。3、由於美國種族歧視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所以反對種族歧視也成為美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壹個重要主題。如馬克·吐溫的《哈裏貝克·費恩歷險記》和《傻瓜威爾遜》,道格拉斯的《壹個美國黑人奴隸的自述》等。美國現實主義的主要作家和作品有豪威爾斯的《賽拉斯·拉帕姆的發跡》(1885)、詹姆斯的《貴婦人畫像》(1881)、華頓的《快樂之家》(1905)、諾裏斯的《章魚》(1909)、克萊恩的《街頭女郎梅季》(1893)等。而馬克·吐溫、傑克·倫敦、歐·亨利三人是其中最為傑出的代表,他們是繼惠特曼和斯托夫人之後把美國文學推向世界的著名作家。

從第壹次世界大戰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是美國文學的第二次繁榮時期,文學史家稱之為“20世紀文藝復興”。在其近30年的文學發展中,各種流派相繼出現,新的作家具有創新的精神,其作品也從不同側面表現了高度發展的資本主義社會背景下的種種矛盾,在世界文壇上產生了廣泛的影響。美國文學亦成為獨立的民族文學。1930年以後,美國作家陸續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20年代美國文學史中壹個重要的現象是“迷惘的壹代”的出現。第壹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在美國文壇上產生了壹批厭戰、反抗的小說,多斯·帕所思的小說《壹個人的開始——壹九壹七年》(1920)和《三個士兵》(1921)最早表現出迷惘和悲觀的情緒。“迷惘的壹代”的作家大都參加過第壹次世界大戰,這些在炮火下的幸存者有壹種“被人出賣”的感覺。戰爭中的種種苦難不僅損害了他們的肉體,而且也摧毀了他們的精神世界。“迷惘的壹代”的代表作是海明威的《太陽照常升起》(1926)。

與此同時,源於西歐的現代主義思潮湧入美國文壇,現代派文學達到高峰。1912年,《詩刊》在芝加哥創辦,標誌著現代派文藝的開始。以龐德為代表的意象派詩人,大膽發展自由體詩,他們並不探求事物之間的本質聯系,而是力圖表現主觀世界的感受和意識的活動。這種獨特的表現手法,對美國現代詩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從1912年到1945年間,在美國文壇曾先後出現了以弗羅斯特為代表的20世紀田園詩派、芝加哥詩派和重農派。這壹階段也被視為美國詩歌史上最繁榮的時期。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美國文學是在經濟文化空前繁榮的背景中演進的。多元化的藝術格局和藝術探索及由此而來的流派紛呈,新人輩出的局面,使它成為整個美國文學史又壹高超。在這壹時期,“垮掉的壹代”和“黑色幽默”小說、黑人文學、自由派詩、猶太文學、戰爭小說異彩紛呈。在多方面的自由探索中,有的作家更關註經驗世界的問題,如現實社會中的暴力、兇殺、吸毒、家庭解體、生態惡化、種族、性別、階級的沖突及由此引起的精神恐慌、孤獨、壓抑、無所適從、人格分裂等等;有的作家更關心超驗世界的問題,他們的眼光越過現實社會的具體矛盾,從形而上學角度去思考人類的基本處境,探求終極真理,諸如人類的局限,人類的前途,生存與毀滅,存在的意義與價值,文明進展的二律背反等都是他們作品的基本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