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對萬物的雅稱美到極致---《山》
「山」的別稱
1、雲:高聳入雲的山峰。
“雲城在空碧,天宇***高明。”——宋·王質《水調歌頭·九日》“故園渺何處,萬裏隔雲幟。”——元·陳乎《李老峪聞杜鵑呈應奉馮昂霄》
2、峭:高峰,高崖。
“披荒榛之蒙龍,陟峭之崢嶸。”——《文選·孫綽》
“西馳峭鱷,山連白雉之郊。”——唐·王勃《梓州通泉縣惠普寺碑》
3、巒岫:山峰。
“元氣結巒岫,獻此大寳珠。”——元·祖銘《徑山五峰·推珠峰》
4、玉嶂:形容積雪的山巒。
“玉嶂擁清氣,蓮輋開白花。”——唐·呂溫《吐蕃別館望白水山作》“瓊崋埋積翠,玉嶂掩飛流。”——唐·皎然《晨登樂遊原望終南積雪》
5、黛:青黑色的山峰。
“夕沒銜於黛,朝隋爽於火雲。”--唐·李邕《日賦》
“黃花紅樹謝芳蹊,宮殿參差黛西。”——唐·溫庭筠《清涼寺》
6、峻嶺:高峻的山嶺。
“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晉·王羲之《蘭亭序》
7、翠微:青綠的山色,也泛指青山
“播筆望白雲,開簾當翠微。”——唐·李白《贈秋浦柳少府》“千家山郭靜朝暉,日日江樓坐翠微。”——唐·杜甫《秋興》
8、鑒岌:高險的山。
“玄猿綠羆,舔敵崟岌,危柯振石,駭膽栗魄。”
——唐·李白《鳴臯歌送岑徵君》
9、嵽:高峻的山。
“淩晨過驪山,禦榻在嵽Q。”——唐·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10、介丘:大山。
“以登介丘,不亦惠乎。”《史記·司馬相如列傳》
“翠鳳透迤登介丘,仙鶴徘徊天上遊。”——唐·盧照鄰《登封大雨歌》
11、岑嶺:高山。
“岑嶺飛騰而反覆,五嶽鼓舞而相。”——《文選·木華《海賦>》“得四明心,何須蹈岑嶺。——唐·皎然《答俞校書冬夜》
12、崇阿:高山。
“儼驟腓於上路,訪風景於崇阿。”——唐·王勃《膝王閣序》“建眺崇阿,寓目高林。”——晉·謝萬《蘭亭》
“瞻彼崇阿,維雲茫茫。”——明·劉基《黃華壹首送葉師仁省兄還括蒼》
13、崇丘:高山。
“振策隴崇丘,案譽遵平莽。”——晉·陸機《赴洛道中作》“嘗升崇丘望,最戰見相湊。”——唐·韓愈《南山詩》
14、崇山:高山。
“崇山矗矗,龍峻崔巍。"-—漢·司馬相如《上林賦》“深谷邈無底,崇山郁峨。”——晉·陸機《從軍行》
15、崔鬼:有石頭的士山,後泛指高山。“千尋佛閣倚崔巍,眺胥臺,漫生哀。”
——清·陳維崧《江城子·春雨新晴過吳城西禪寺次雲臣南水賦》
16、嵽嵲[din ie] :高峻的山。
“淩晨過山,禦榻在嵽。”——唐·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逾梁下阪鼓咽,嵽蝶遂走玄宮間。”——唐·韓愈《豐陵行》
17、峻岑:高山。
“故不登峻岑,不知天之高。”—北齊·劉晝《新論·崇學》“蜀國之風,蜀人之心,錦江清波,玉壘峻零,入海際天,如公德音。”——唐·裴度《蜀丞相諸葛亮祠堂碑銘》
18、危嬌:險峻的山。
“回廊迤迤穿危嬌,側潤滑涓露淺沙。”——宋·沈與求《石壁寺》
19、喬嶽:高山。本指泰山,後成泛稱。“懷柔百神,及河喬嶽。”——《詩·周頌·時邁》
“河濱無洗耳之士,喬嶽無巢居之民。”——三國·曹植《七啟》
20、鬼岌:高聳的山。
“常愛南山遊,因而盡原隘。數朝至林嶺,百仞登鬼岌。”——唐·王灣《奉使登終南山》
21、崎[yan qi:險峻的山。
“碧山倚崎兮,象海水碣石。”——南朝·江淹《學梁王兔園賦》
22、巖岑:高山。
“同調閑巖岑,秦越罕投贈。”——清·黃景仁《舟中詠懷》
嶽:壹般形容高大的山
丘:壹般形容小山或小士丘嶺:壹般形容較為高大的山,也可以形容山脈、山麓峰:可以形容又高又尖的山,也可以單獨形容山頂巔:壹般指山頂
峻:山高而陡
峭:壹般形容高而陡峭的山崗:四周陡峭,頂上較平的山巒:巒壹般形容又小又尖的山嶂:形容高險像屏障的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