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霽雞棲早,風高雁陣斜。
-------陸遊《幽居》
今年寒到江鄉早,未及中秋見雁飛。
----------陸遊《夜歸》
風翻白浪花千片,雁點青天字壹行。
-------白居易《江樓晚眺景物鮮奇》
吊影分為千裏雁,辭根散作九秋蓬。***看明月應垂淚,壹夜鄉心五處同。
--- 白居易
千裏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唐代高適《別董大》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蘇軾《和子由澠池懷舊》
天山漠漠長飛雪,來雁遙傳沙塞寒。
-----------唐代賀朝《從軍行》
十月邊塞寒,四山江陰積。雨雪雁南飛,風塵景西迫。----唐代崔湜《塞垣行》
蘆酒燒蓬媛,霜鴻撚箭看。黃河古城道,秋雪白漫漫。----唐代李廓《送振武將軍》
洞庭壹夜無窮雁,不待天明向北飛。
------唐代李益《春夜聞笛》
落葉寄秋菊,愁雲低夜鴻。
-----唐代錢起《宿畢侍禦宅》
胡雁哀鳴夜夜飛,胡兒眼淚雙雙落。
------唐代李頎《古從軍行》
2. 有關雁的詩句,說明它的含義1.月黑雁飛高, 單於夜遁逃。——盧綸《塞下曲》
2.天高雲淡,望斷南飛雁。——毛澤東《清平樂·六盤山》
3.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李清照《壹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
4.千裏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高適《別董大》
5.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王維《使至塞上》
6.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範仲淹《漁家傲·秋思》
7.江上柳如煙,雁飛殘月天。——溫庭筠《菩薩蠻·水精簾裏頗黎枕》
8.戍鼓斷人行,邊秋壹雁聲。——杜甫《月夜憶舍弟》
9.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杜牧《九日齊山登高》
10.長風萬裏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
11.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王勃《滕王閣序》
12.初聞征雁已無蟬,百尺樓高水接天。——李商隱《霜月》
13.雁聲遠過瀟湘去,十二樓中月自明。——溫庭筠《瑤瑟怨》
14.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15.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王勃《蜀中九日》
16.鴻雁於飛,肅肅其羽。——《詩經》
17.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王灣《次北固山下》
18.寒泉註射隴水開,胡雁翻飛向天沒。——李紳《悲善才》
19.暮潮江勢闊,秋雨雁行斜。 ——竇鞏《早秋江行》
20.澤雁和寒露,江槎帶遠薪。——周賀《旅懷》
21.蘆筍穿荷葉,菱花罥雁兒。——王維《戲題示蕭氏甥》
22.不惜西津交佩解,還羞北海雁書遲。——王勃《采蓮曲》
23.雲陰出浦看帆小,草色連天見雁遙。——李端《送周長史》
24.人歸山郭暗,雁下蘆洲白。——韋應物《夕次盱眙縣》
25.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劉徹《秋風辭》
26.洞庭無過雁,書疏莫相忘。——杜甫《潭州送韋員外牧韶州》
27.重陽秋雁未銜蘆,始覺他鄉節候殊。——劉商《重陽日寄上饒李明府》
28.孤雁歸兮聲嚶嚶。樂人興兮彈琴箏。——蔡文姬《悲憤詩》
29.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杜甫《天末懷李白》
30.玉珰緘劄何由達,萬裏雲羅壹雁飛。——李商隱《春雨》
3. 雁在古詩詞中的象征意義雁
相傳鴻雁能夠傳書。李煜在《清平樂》中說:“雁來音信無憑”,春天大雁從南方飛歸北方,主人公眼見南方的大雁飛來,心頭頓時生出壹線希望,興許大雁會帶來故國江南的音信。可等待半天,大雁飛過,音信全無,留下的只是更深的失望.
在中國古代文化中,大雁的形象往往延伸出“雁陣”、“雁序”、“雁行”這些相應的形象來。強調的群體、***同飛翔的意義。
“雁行”:謂相次而行,如群雁飛行之有序列。《詩經?鄭風?大叔於田》中有“兩服上襄,兩驂雁行”的詩句。
“雁序”:飛雁的序列。杜甫有詩《天池》:“九秋驚雁序,萬裏狎魚翁。”更有用“雁序”來喻兄弟的。
還有“雁陣”:雁飛行時排成的隊形。漢代焦延壽的《易林?二復之豐》:“九雁列陣,雌獨不群。”這些詩文都是強調大雁和雁群的關系。所謂“斷鴻”,是失群孤雁。柳永的《樂章集?夜半樂詞》有:“凝淚眼,杳杳神京路,斷鴻聲遠長久。”張久齡雲:“孤鴻海上來。”
4. 古詩中雁象征意義雁在在古詩中主要有兩種意義:壹是寄托詩人對故鄉的思念。
如範仲淹的《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異”字領起全文,寫出邊疆秋來,景色與家鄉蘇州的差異,從而引起了世人對故鄉的思念。
雁朝衡陽飛去了,而詩人卻只能長留邊疆苦思家鄉。“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夜晚因思念家鄉而難以入睡。”畢竟這麽多年了,雁兒都回南方去了,自己什麽時候能像雁兒壹樣回歸呢?這種意象還有:王維《使至塞上》中“歸雁入胡天”。
二是,表達詩人對友人的思念。如杜甫的《孤雁》,“孤雁不飲啄,飛鳴聲念群。
誰憐壹片影,相失萬重雲。” 寫此詩時,詩人帶著家人離開成都,滯留夔州。
晚年多病,朋友失散零落,處境艱難,心裏充滿痛苦心情。自己就像這只孤雁壹樣,離群落單,和家人離開故地,與友人分散。
詩人通過描寫孤雁,和那念群的叫聲,充分表達了詩人對友人的思念。這種意象還有:王灣《次北固山下》中“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韋應物《聞雁》中“淮南秋雨夜,高齋聞雁來”等。
由於大雁入秋南徙,因此雁是秋景中經常出現的意象。比如:韋應物《聞雁》中“淮南秋雨夜,高齋聞雁來”;範仲淹的《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李白“長風萬裏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等等。
5. 有關雁的詩句 全詩有關“雁”的詩句或詩有:
1. 孤雁不飲啄,飛鳴聲念群。— —杜甫《孤雁》
2. 淮南秋雨夜,高齋聞雁來。— —韋應物《聞雁》
3. 旅雁向南飛,風雨群初失。— —朱敦儒《蔔算子·旅雁向南飛》
4. 萬裏人南去,三春雁北飛。— —韋承慶《南中詠雁詩》
5. 雁帖寒雲次第,向南猶自怨歸遲。— —納蘭性德《於中好·雁帖寒雲次第飛》
6. 人去西樓雁杳。敘別夢、揚州壹覺。— —吳文英《夜遊宮·人去西樓雁杳》
1、杜甫《孤雁》
7. 原詩如下:
孤雁不飲啄,飛鳴聲念群。
誰憐壹片影,相失萬重雲?
望盡似猶見,哀多如更聞。
野鴉無意緒,鳴噪自紛紛。
8. 譯文:
壹只離群孤雁,不想飲水,不肯進食,只是低飛哀叫,思念追尋它的同伴。
雁群消失在雲海之間,誰來憐惜著天際孤雁?
放眼望盡天涯,好像看到同伴身影;哀鳴響震山谷,好像聽到同伴的聲音。
野鴉不解孤雁心情,只顧自己鳴噪不停。
2、韋應物《聞雁》
9. 原詩如下:
故園渺何處,歸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齋聞雁來。
10. 譯文:
故園遠隔雲山究竟在何處?歸思悠長上心頭情滿胸懷。
淮南秋雨綿綿的漫漫長夜,高齋獨坐聽雁聲陣陣傳來。
3、朱敦儒《蔔算子·旅雁向南飛》
11. 原詩如下:
旅雁向南飛,風雨群初失。饑渴辛勤兩翅垂,獨下寒汀立。
鷗鷺苦難親,矰繳憂相逼。雲海茫茫無處歸,誰聽哀鳴急。
12. 譯文:
遠行的大雁向南飛翔,風雨中與雁群失散。饑渴辛苦的大雁雙翅無力地下垂,只好獨宿於清冷的河中小洲。
沙鷂和白鷺苦於難以親近,時刻擔心被弓箭射殺。茫茫雲海中找不到歸宿,有誰來聽鴻雁的聲聲哀號。
4、韋承慶《南中詠雁詩》
原詩如下:
萬裏人南去,三春雁北飛。
不知何歲月,得與爾同歸?
譯文 :
我被流放到萬裏之外、土地荒蕪的南方,路途中看到三春時的大雁正朝北飛去。不知道到哪年哪月,我才能與妳們壹道回到北方?
5、納蘭性德《於中好·雁帖寒雲次第飛》
原詩如下:
雁帖寒雲次第,向南猶自怨歸遲。誰能瘦馬關山道,又到西風撲鬢時。
人杳杳,思依依,更無芳樹有烏啼。憑將掃黛窗前月,持向今宵照別離。
譯文:
秋風正濃,大雁迫不及待,匆促南飛,惟恐落後。而自己有家難回,猶白騎著瘦馬,壹年又壹年,迤邐在古道之上,讓西風撲面而來。
離人杳無蹤跡,佳人愁思依依,再無心情尋芳弄草,整日待在深閨中,任憑月落烏啼。無聊之極,隨手閑拂窗前月光,想起這月光也正落在離人身上。
6、吳文英《夜遊宮·人去西樓雁杳》
13. 原詩如下:
人去西樓雁杳。敘別夢、揚州壹覺。雲淡星疏楚山曉。聽啼烏,立河橋,話未了。
雨外蛩聲早。細織就、霜絲多少。說與蕭娘未知道。向長安,對秋燈,幾人老。
14. 譯文:
人離去後西樓就變得空空如也,鴻雁也早已經飛往遠方而渺無蹤影。與舊日朋友暢敘別離之情也只能在那虛幻的夢境。我和妳站立在河橋上,傾述著分別以後的彼此的相思與深情。話還沒有說完,卻被窗外鳥兒的啼聲驚醒了。只見外面雲淡星稀,天才剛剛拂曉,楚山迷蒙不清。
秋雨淅淅瀝瀝地下個不停,夾雜著蟋蟀的哀鳴,仿佛織布機梭在來往穿行,織出了我那如同繁星般的滿頭白發。這種淒清艱苦的境況,即使我告訴伊人,恐怕也難以體會到我現在的心情。我遙望京師,獨自壹人對著壹盞熒熒秋燈,怎能不百愁俱生,那絲絲白發,怎能不再添幾莖?
6. 關於"雁"的古詩句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 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癡兒女。
君應有語。 渺萬裏層雲,千山暮雪,只影為誰去。
橫汾路,寂寞當年蕭鼓,荒煙依舊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自啼風雨。
天也妒,未信與,鶯兒燕子俱黃土。千秋萬古。
為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丘處。 元好問(西元1190-1257)字裕之,號遺山,金代秀容縣人氏(即今之山西省忻州市),七歲能詩。
宣宗貞佑年中,蒙古揮軍南侵,元好問為避兵禍南下,居福山縣(今河南省宣陽縣西六十裏)。三十二歲進士及第,時為興定五年,後金亡不出仕,自號遺山真隱。
與李治、張德輝友善,時號龍山三友。 [題解] 這首詞作於金章宗泰和五年(1205),當時元好問年僅十六歲。
在赴並州(今山西太原)應試途中,他被壹只大雁殉情的事深深感動。他買雁葬於汾水旁,並寫了這首詞。
後又據[摸魚兒]詞調加工改定。詞作高度贊美了大雁殉情之可貴,譜寫了壹曲堅貞愛情的頌歌。
乙醜歲赴試並州,道逢捕雁者雲:“今日獲壹雁,殺之矣。其脫網者悲鳴不能去,竟自投於地而死。”
予因買之,葬之汾水之上,累石為識,號曰雁丘。時同行者多為賦詩,予亦有《雁丘辭》。
舊所作無宮商,今改寫之。 恨人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歡樂趣,別離苦,是中更有癡兒女。
君應有語。渺萬裏層雲,千山暮雪,只影為誰去? 橫汾路,寂寞當年簫鼓。
荒煙依舊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自啼風雨。
天也妒。未信與,鶯兒燕子俱黃土。
千秋萬古。為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丘處。
恨人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大雁的生死至情深深地震撼了作者,他將自己的震驚、同情、感動,化為有力的詰問,問自己、問世人、問蒼天,究竟“情是何物”?起句陡然發問似雷霆萬鈞,破空而來;如熔巖沸騰,奔湧而出。正如後來湯顯祖在《牡丹亭.題詞》中所說:“情之所至,生可以死,死可以復生,生不可以死,死不可以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情至極處,具有起死回生的力量。情是何物,竟至於要生死相許?作者的詰問引起讀者深深的思索,引發出對世間生死不渝真情的熱情謳歌。
在“生死相許”之前加上“ 直教”二字,更加突出了“情”的力量之奇偉。 詞的開篇用問句,突如其來,先聲奪人,猶如盤馬彎弓,為下文描寫雁的殉情蓄足了筆勢,也使大雁殉情的內在意義得以升華。
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 這二句寫雁的感人生活情景。大雁秋天南下越冬而春天北歸,雙宿雙飛。
作者稱他們為 “雙飛客”,賦予它們的比翼雙飛以世間夫妻相愛的理想色彩。“天南地北” 從空間落筆,“幾回寒暑” 從時間著墨,用高度的藝術概括,寫出了大雁的相依為命、相濡以沫的生活歷程,為下文的殉情作了必要的鋪墊。
歡樂趣,別離苦,是中更有癡兒女—— 是中:於此,在這裏面。這幾句是說大雁長期以來***同生活,既是團聚的快樂,也有離別的酸楚,在平平淡淡的生活中形成了難以割舍的壹往深情。
長期以來,這對“雙飛客”早已心心相印,癡情熱愛,矢誌不渝。“癡兒女”三字包含著詞人的哀婉與同情,也使人聯想到人世間更有許多真心相愛的癡情男女。
君應有語。渺萬裏層雲,千山暮雪,只影為誰去—— 君:指殉情的大雁。
這四句是對大雁殉情前心理活動細致入微的揣摩描寫。當網羅驚破雙棲夢之後,作者認為孤雁心中必然會進行生與死、殉情與偷生的矛盾鬥爭。
但這種猶豫與抉擇的過程並未影響大雁殉情的摯誠。相反,更足以表明以死殉情是大雁深入思索後的理性抉擇,從而揭示了殉情的真正原因:相依相伴,形影不離的情侶已逝,自己形孤影單,前路渺茫,失去壹生的至愛,即使荀活下去又有什麽意義呢?於是痛下決心, “自投於地而死”。
“萬裏”、“千山”寫征途之遙遠,“層雲”、“暮雪”狀前景之艱難。此四句用烘托的手法,揭示了大雁心理活動的軌跡,交待了殉情的深層原因。
橫汾路,寂寞當年簫鼓。荒煙依舊平楚—— 這幾句借助對歷史盛跡的追憶與對眼前自然景物的描繪,渲染了大雁殉情的不朽意義。
“橫汾路”指當年漢武帝巡幸處。“寂寞當年簫鼓”是倒裝句,即當年簫鼓寂寞。
楚:即從莽,平楚就是平林。這幾句說的是,在這汾水壹帶,當年本是帝王遊幸歡樂的地方,可是現在已經壹片荒涼,平林漠漠,荒煙如織。
據《史記.封禪書》記載,漢武帝曾率文武百官至汾水邊巡祭後土,武帝做《秋風辭》,其中有“泛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簫鼓鳴兮發棹歌”之句,可見當時是簫鼓喧天,棹歌四起,山鳴谷應,何等熱鬧。而今天卻是四處冷煙衰草,壹派蕭條冷落景象。
古與今,盛與衰,喧囂與冷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這幾句中,詞人用當年武帝巡幸,炫赫壹時,轉瞬間煙消雲散,反襯了真情的萬古長存。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自啼風雨—— 些,句未象聲詞。《楚辭.招魂》句尾均用“些”字,所以稱“楚些”。
這句意思是 武帝已死,招魂無濟於事。山鬼自啼風雨——《楚辭.九歌》中有《山鬼》篇,描寫山中女神失戀的悲哀。
這裏說的是山鬼枉自悲啼,而死者已矣。以上兩句借《楚辭。
7. 古詩中雁象征意義壹、點綴秋冬景象。
同樣是秋景,壹則以雁陣驚寒之聲寫月白霜清之夜,壹則以長空秋雁之形寫晴空萬裏之日,前者淒清冷寂,後者逸興遄飛。“雁燕無心,太湖西畔隨雲去。”(姜夔《點絳唇》)時值冬日,北地的大雁隨了流雲,沿著太湖西畔悠悠飛去,雲本無心,雁亦天然,正像漂泊詩人任真自然的性情。
二、寄托詩人對故鄉、親人的思念。
因為大雁是候鳥,秋季由北往南,“陽月南飛雁,傳聞至此回”(宋之問《題大庾嶺北驛》),據說飛到湖南衡陽的回雁峰就停下了,次年春季又飛回北方。這種有規律而自由的飛翔在宦遊、遊學而有家不能歸或者遭遇戰亂無家可歸的人看來是值得羨慕的。
有趣的是,詩人在思鄉的時候寫的多是秋天的北雁南飛,很少寫春天的南雁北飛,仿佛春天專屬活潑可愛的小燕子;而且多虛寫雁之聲,少實寫雁之形。
三、雁”還有壹重意思,就是信使。
所謂“鴻雁傳書”,與青鳥、鯉魚類似,可以傳遞愛情、親情、友情之書。關於雁足傳書的由來,相傳西漢武帝時,蘇武在匈奴北海牧羊十九年,漢朝使者對匈奴單於稱:大漢天子在上林苑獵到壹只大雁,雁足上有蘇武親手寫的書信,單於被迫放蘇武歸漢。
書信倒不壹定真有,但據科學考察,大雁每年要飛行好幾萬英裏,壹天就可以飛越數百英裏,所以從匈奴飛回漢朝完全有可能。與之相關的還有“雁丘”的故事。
據說元好問曾道逢壹捕雁者,將捕獲的雙雁殺死其壹,另壹只脫逃後在死雁的上空盤旋哀鳴,後來壹頭撞在地上,殉情而死。元好問聽說後便買下這對大雁的屍體,在河邊築了壹座墳塋,名之為“雁丘”,並賦下了傳頌千古的《摸魚兒?問世間》。
四、大雁還是自然、人事的見證,這壹點和舊時燕子的作用相似。
“不見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飛。”(李嶠《汾陰行》)昔時金階白玉堂,即今唯見青松在,富貴榮華,桑田碧海,只有慣看秋月春風的大雁是人事變遷的見證人,是自然永恒的代表者,可是它面對這壹切仿佛毫不關心,如此無情。
五、比喻兄弟之情。
大雁飛行的時候,排列整齊而有次序,這樣的隊列能減少阻力,而且大雁之間能隨時不斷地互相鼓舞,從而保證雁群長時間遠距離的飛行,這樣的情況被稱為“雁行(háng)”。
“叔於田,乘乘黃。兩服上襄,兩驂雁行。”(《詩?鄭風?大叔於田》)鄭莊公的兄弟***叔段乘著四匹馬拉的車子去打獵,兩匹服馬在中央,兩邊驂馬像雁行。雁行的整齊有序和互相幫助很像兄弟之間的關系。《禮記?王制》:“父之齒隨行,兄之齒雁行,朋友不相逾。”
“雁行,並行而稍後也。”後因以比喻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