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牛漢的資料是什麽?

牛漢的資料是什麽?

牛漢,現當代著名詩人,原名史承漢(因為有壹次牛漢考試時,寫“承”字少寫了壹筆,因此沒有得100分,所以改名,在他的作品《我的第壹本書》中有提到。),曾用筆名谷風。遠祖系蒙古族。1923年10月生於山西定襄縣壹個窮苦的農民家庭。14歲之前壹直在鄉村,放牛、拾柴火、唱秧歌、練拳、摔跤、弄泥塑、吹笙、打群架,是村裏最頑皮的孩子,渾身帶著傷疤,壹生未褪盡。上了兩年小學連自己的名字也寫不對,總把“承”字寫錯。父親是個具有藝術氣質和民主自由思想的中學教員,大革命時期在北京大學旁聽過,舊詩寫得頗有功力。他十歲以後就入迷地翻看父親所藏的那些似懂非懂的書刊。母親教他誦讀唐詩。母親生性憨直倔強,他的性格上繼承了她的某些感情素質。抗日戰爭爆發後,隨父親流亡到陜西,在西安叫賣過報紙,學過幾個月繪畫,徒步攀越隴山到達天水,進入壹個專收戰區流亡學生的中學讀書。入迷地畫畫寫詩,幾次想去陜北魯藝學習未成。1940年開始發表詩,1941年在成都發表詩劇《智慧的悲哀》,1942年發表在桂林《詩創作》上的《鄂爾多斯草原》,引起詩歌界的註視。同時,他被《詩墾地》壹群年輕詩人鄒荻帆、阿壟、曾卓、冀汸、綠原等清新的詩作強烈吸引。1943年考入設在陜西城固的西北大學俄文專業。1945年初在西安主編文藝期刊《流火》。1948年夏出版詩集《彩色的生活》,1948年8月進入華北解放區。建國初期,在大學、部隊工作過。1955年5月因胡風案被拘捕審查,直到1980年秋才得到平反。70年代在湖北鹹寧幹校勞動期間,詩從悲憤的心靈裏突然升起。1979年以來,創作了約二三百首詩。曾寫過《滹沱河和我》,描寫了小時侯與滹沱河的往事經歷。

牛漢是40年代成長起來的詩人,《經過了長期的悼念壹棵楓樹》獲1981年-1982年文學創作獎,《溫泉》獲全國優秀新詩集獎。

坎坷磨難之後,在中國文學的新時期,他又恢復了詩的活力。他的詩集《溫泉》榮獲中國作家協會優秀詩集獎。牛漢的詩,兼有歷史的深度和心靈的深度,兼有對於社會現實的體驗和生命的體驗,兼有思想性和藝術性。牛漢自述說,他三四十年來,喜歡並追求壹種情境與意象相融合而成形的詩。這種詩,對於現實、歷史、自然、理想等的感受,經過長期的沈澱、凝聚或瞬間的升華和爆發,具有物象和可觸性。詩不是再現生活,而是在人生之中經過拚搏和壹步壹滴血真誠的探索思考,不斷地發現和開創生活中沒有的情境,牛漢說他每寫壹首詩,總覺得是第壹次寫詩,它與過去任何壹首詩都無關系,懷著近乎初學寫詩時的虔誠和神秘感。在人生和詩歌領域,不停地抗爭、探索、超越、發現,沒有發現新的情境,決不寫任何壹行詩。評論家當然可以從他幾十年的詩作之中看出來可尋的軌跡,而事實上他壹生的創作,是奔突飛馳的,不是有岸的河流。他寧願在創作中壹生不成熟、不老練、走不到盡頭,生命永遠帶著令人可嘆的新的創傷。詩集《溫泉》裏的詩,可以說都是情境詩,這裏的詩多數都寫於”文化革命”中的“五七幹校”。如果把這些詩從生活情境剝離開來,把它們看作是壹般性的自然詩,就難以理解這些詩意象的暗示性與針對性,很難理解產生這些情緒的生活境遇。在“五七幹校”,他默默地寫的這些詩有著同壹的感情動向與構思的脈絡,幾乎成了條件反射,許多平凡小事當時常常會突然點燃他隱藏在深心的某些情緒。那時,對他來說,只有詩才能使靈魂在窒悶中得到舒暢的呼吸。因此這些他心裏壹直覺得很沈重的詩,都不可避免地帶著悲淒的理想主義的基調。《鷹的誕生》讓人想起壹句西方格言:“鷹有時比雞飛得低,但雞永遠也飛不到鷹那麽高。”這首詩寫詩人對於鷹的向往,“五七幹校”這艱險危難的地理政治環境,是可以比喻成誕生鷹的窠的。《毛竹的根》表現了詩人非常善於從日常生活中發現那屬於詩的東西。幹涸發燙的土地裏,斫斷的毛竹根沁出了壹絲清水。這本是很平常的詩,但它激起了詩人的想象和體驗,毛竹的生命力啟發了詩人的生命力。《蛇蛋》富於藝術刻畫,而且通篇是藝術刻畫,詩人借此抒發了對於生命的復雜而奇異的感受。《悼念壹棵楓樹》是壹首發掘很深的詩。砍樹是很尋常的事,砍樹也確是可以象征什麽,然而,在這首詩裏,詩人有獨到的發現,和深入的開掘,這就不尋常了:“但它的生命內部/卻貯蓄了這麽多的芬芳”,而且,“芬芳/使人悲傷”。這些刻畫與描寫,使我們想起有壹種偉人,當他倒下之後,人們才感覺到他的價值。人們愈認識這價值,就愈悲傷。《巨大的根塊》的構思也是奇異的:頑強的生命總是深深地埋在地底下,最耐燃燒的東西裏都有長久凝聚的熱力。《華南虎》是壹首名詩,藝術刻畫給人非常深刻的印象。可以這樣說,自從裏爾克那首《豹》問世以來,任何詠動物的詩都要在它的面前經受考驗,因為《豹》實在太好了。比之於《豹》,牛漢有自己獨特的觀察角度和深刻的屬於自己的感受。在這裏,除了正面描寫虎的血淚、悲憤之外,詩人從觀眾與老虎的關系觀察,用觀眾的膽怯、絕望、可憐、可笑來襯托虎的安詳而臥。華南虎是壹切受迫害的偉人的象征,而那些觀眾則象征著壹切偉大壯麗的東西被毀滅時以可悲看客身份出現的支持者;這些人是渺小的,然而他們卻有在籠外張望老虎的權利。《蘭花》很有詩趣,意味深長:找不到蘭花不是因為蘭花不存在,而是因為辨別不清蘭草和野草。《麂子》很感人,如果詩人沒有博大的愛心,是無論如何也寫不成最後兩行詩的。《傷疤》的創作過程是:因為詩人有傷疤,他才能發現樹的傷疤;只因詩人體驗深切,他才能說出“所有的傷疤下面/都有深深的根啊”這樣石破天驚的話。

編輯本段作品欣賞

1973年6月,我第壹次去桂林時,寫了壹首《華南虎》,連我自己事先也沒有料到竟然寫了壹首大煞桂林風景的老虎詩。老虎,按它的氣質與形象,很難與桂林山水聯系起來。但是,我卻以憤激的情緒寫了壹只體態並不出眾的虎。有生以來,我多次見到虎。那些虎,比桂林的這只華南虎,要威武得多。1951年,在齊齊哈爾見過壹只囚放鐵籠不久、狂吼不已的東北虎,在北京動物園見過不下三五只老虎。但都沒有動過寫虎的念頭。前面說過,我的氣質不是喜歡寫壯美的事物嗎?為什麽沒有寫狂吼如雷的東北虎?壹般說,我這個人對生活的感應還不算遲鈍,但讓我冷靜地剖析我當時的感應,使之理論化,確沒有這個本領。我只能盡量真實地寫下當時形成詩的經過。

冷靜地想想,1973年的當時,我如在另壹個地方,遇到老虎,不見得能寫出這首《華南虎》。桂林動物園的這只虎,給我的靈魂以震驚的是它的那幾只血淋淋的破碎的爪子,還有墻上帶血的抓痕,壹下子把我點爆了起來。當時,我在湖北鹹寧文化部幹校,絕大部分學員都已回京或分配到別的城市,我是屬於少數不能入京的“分子”之壹。不待說,情緒是異常沈重的。那天,桂林的天氣燠熱難當。我和兩位同伴坐在幾棵夾竹桃樹陰下壹條石凳上休息。——桂林的夾竹桃不是盆栽,它是高大的樹,有三四丈高,滿樹粉紅的花朵,發出了我熟悉的甜甜的氣味,否則真難相信它就是夾竹桃。對面是桂林動物園,由於無聊,我們走進園內。炎炎如火的陽光,蒸烤著壹個個鐵籠,裏面大半是蟒、蛇,還有幾只猴。在最後壹排鐵籠裏,我們看到了這只華南虎。正如我在詩裏寫到的那樣,它四肢伸開,沈沈地睡著(?)。我看到血淋淋的爪子,破碎的,沒有爪尖,最初我還沒有悟過來,我記得有人告訴過我,動物園的老虎,牙齒、趾爪都要剪掉或鋸掉。這只虎,就用四只破碎的趾爪,憤怒地絕望地把水泥墻壁刨出了壹道道深深淺淺的血痕,遠遠望去像壹幅絕命詩似的版畫。我立在鐵籠外好久好久,我想看看虎的眼睛。人的眼睛是靈魂的窗子;虎的眼睛也應當是靈魂的窗子。但它始終沒有轉過臉來。這四只虎爪已經足夠使我的靈魂感到慚愧。我想,從遙遠的長江南岸來桂林,原只是想在大自然無邪的懷抱中解脫壹下,現在我居然還作為壹個觀眾,有興趣來欣賞被囚禁的老虎。我沒有老虎那不馴的氣魄,不但自慚形穢,而且覺得心靈卑劣,於是,匆匆離開。我並沒有聽到虎嘯,但期待著1951年在嫩江岸上聽到過的東北虎那樣的怒吼。我從來沒有聽過比虎嘯更淒厲的更洪亮的聲音,我即使再悲憤,拼出全生命的血氣,也吼不出如此強勁的聲音。

回到幹校時,當天就匆匆寫了這首《華南虎》。寫得比較長,大約在壹百行上下。我寫詩有個弱點,不凝練。綠原多次提醒我說,不論做人,還是作詩,都應當盡力凝練,抒情詩壹般不要超過壹百行。我生活作風散漫,寫詩常常拖沓,不深刻,感情不集中,很不講究結構。綠原的話,十分中肯。因此,1979年,我整理謄清這首詩的時候,我刪去枝枝蔓蔓的東西,剩下不到五十行。去年編集子時,我在文字上作了少許改動,結尾添了兩行:

還有滴血的,

巨大而破碎的趾爪!

我覺得,華南虎不羈的靈魂,掠過人們的頭頂,騰空而去,總屬虛幻,即使讓人看見它的“火焰似的斑紋,火焰似的眼睛”,總感到還沒有寫出最震懾人心的那個特殊的形象,應當讓滴血的趾爪掠空而過,讓虎爪的受傷的血,壹滴壹滴,像灼熱的熔漿,灼痛那些沈悶而麻痹的靈魂!最後添的這兩行,我感到滿意。壹首詩,必須給讀者留下壹點難忘的與眾不同的形象。人們常說,每首詩有壹個“核”,有壹個感情的爆發點;有了這壹點,才能把作者與讀者之間的感情交融起來。這種說法有壹定的道理。我相信,這首《華南虎》,如果失去滴血的趾爪,而且最後不出現騰空而過的具有動感的形象,它就會顯得平淡無奇。

這首詩,有壹處寫得或許過於簡略了,最後壹節開頭兩行“我終於明白……我羞愧地離開了動物園”,原來寫得較具體,寫到了我當時自責的心情;但我不願意過多地剖析自己,覺得那樣“聯系思想”,有點壹般化,公式化,還不如壹筆帶過,留下空白,讓讀者去思索。我的這個考慮不能說沒有道理,但刪得太苦,“我終於明白……”用省略號隱去了我的許多內心活動,只用“羞愧”二字點出我的心情。如果詩的最後壹節的頭兩行,單獨成為了壹節,前後各空壹行,可能更好,使讀者讀到這裏,停頓壹下,思考思考我隱去的復雜的感情。

這幾年我寫的詩,包括這首《華南虎》在內,我努力在詩的意境上開拓得深遠些。每首詩,從第壹節到尾,是壹個完整的藝術生命,每壹行、每壹個字都是完整的生命的壹個有機的部分,不應再多壹點或少壹點,它的表現形態(不僅是外在的形式)是與詩的情境、形象以及它的氣韻和節奏,是壹次完成的。當然達到這個境地是困難的。這只是我的壹個孜孜以求的理想而已。

歌德說過,每首詩都應當寫明創作的時間,這對了解詩有著不可忽略的意義。《華南虎》表現的那種情感只能從那個歷史時期的特點去體會。就我個人來說,我當時只能這麽寫老虎,而當時奇遇似的讓我看見了這只虎,而這只虎與我當時的境遇何其相似啊!

(選自《夢遊人說詩》,華文出版社2001年版)

滹沱河和我

從我三四歲時起,祖母常兩眼定定的,對著我嘆氣,說:“妳這脾氣,真是個小滹沱河。”每當我淘氣得出了奇,母親和姐姐也這麽說我。但從她們的話音裏,我聽不出是在罵我,似乎還帶著壹點贊美之情;可她們那嚴正的眼神和口氣,明明有著告誡的意思。我真不明白,為什麽要把我和滹沱河壹塊說。

滹沱河和我們村莊只壹裏路光景,當時我還沒有見到過滹沱河。什麽是河,我的頭腦裏沒有壹點概念。只曉得這個滹沱河很野,很難管束。真想去見見它,看我究竟和它有什麽相同之處。我想它多半也是壹個人,比我長得強大,或許只有它能管住我。

……

當我們走向壹片望不到邊際的曠野時,寶大娘指著前面說:“那就是滹沱河。”但我並沒有看見什麽,哪裏有滹沱河呀?那裏什麽都沒有。那是灰灰的沙灘,無知無覺的躺在那裏,除去沙土之外,竟是大大小小的石頭。我感到異常的失望,滹沱河啊,妳丟盡我的臉了!我怎麽會像眼前這個喊不應打不醒的滹沱河?

姐姐和寶大娘說說笑笑地在岸上的樹林子裏低著頭挑野菜,我懷著滿腔的悲傷向她們說的滹沱河走去。我找尋我那個失落的夢,在滹沱河那裏尋找我心中的滹沱河。

……

滹沱河是我的本命河。它大,我小。我永遠長不到它那麽大,但是,我能把它深深地藏在心裏,包括它那深褐色的像蠕動的大地似的河水,那顫栗不安的岸,還有它那充滿天地之間的吼聲和氣氛。

編輯本段解讀牛漢的詩

余 瑋

“我的詩不是個人的自傳,而是歷史大傳的壹個微小的細節,是歷史結出的壹枚果子。我所有的作品,包括散文,是歷史的壹個活生生的、新鮮的斷層,有壹種史詩的痛感。”又說:“我和我的詩所以這麽頑強地活著,絕不是為了咀嚼痛苦,更不是為了對歷史進行報復。我的詩只是讓歷史清醒地從災難中走出來。”

——牛漢

“我的詩只是讓歷史清醒地從災難中走出來。”

見證“苦難”

在牛漢的情境詩中,其美好的生命意象,常常置身於險惡的情境之中:有的處在被槍口瞄準的危急關頭,如《麂子》;有的已經被暴力所“殺害”,如那株被砍倒的楓樹;但更多的仍然是在嚴酷的生存境遇中,被邪惡蹂躪成傷殘,如《華南虎》、《半棵樹》、《巨大的塊根》等等。但是它們並沒有倒下,而是在扭曲變形中頑強地生存,堅忍、果敢地與險境相抗爭。總之,牛漢情境詩中意象與情境的審美關系,常常是生命意象的反抗力量,與險惡情境中殘酷暴力的相互沖突和相互博鬥。牛漢情境詩中沈重的苦難感與強大的力量感,就是由此產生的。作品將源於生命的沈痛和至死不移的人格追求,寓於有相似遭遇的動物和植物身上,以壹種象征性形象或意境來表現。

艾青說:“苦難比幸福更美。”艾青是新詩史上,第壹個不使苦難在筆下失重的大詩人。當年,血氣方剛的牛漢,就是衣袋裏裝著艾青的《北方》詩集,走上抗日和寫詩的道路。艾青對牛漢的影響是決定性的,也是終生的。艾青的《北方》詩集之所以具有史詩的分量,就在於獨創了許多凝聚著民族苦難的情境。牛漢也像艾青那樣,努力去開創詩歌中獨特的苦難情境。他說:“如果沒有發現新的情境,決不抒寫壹行詩。”

牛漢說:“我的詩不是個人的自傳,而是歷史大傳的壹個微小的細節,是歷史結出的壹枚果子。我所有的作品,包括散文,是歷史的壹個活生生的、新鮮的斷層,有壹種史詩的痛感。”又說:“我和我的詩所以這麽頑強地活著,絕不是為了咀嚼痛苦,更不是為了對歷史進行報復。我的詩只是讓歷史清醒地從災難中走出來。”以壹個見證人的身份,表現特定歷史時期的民族苦難,祈盼中華民族永遠不會再壹次重復這樣的大災難,是牛漢詩歌創作的“自定義”。

真正經歷過大災大難的人,最能理解幸福。

幸福不是享受

“1955年被捕,反革命帽子戴了25年,沒有公民權,更沒有發表作品的權利;不斷地勞動改造,在單位裏也幹幹編輯,壹搞運動就叫妳抄卡片去。然後到農村去勞動,壹勞動就兩年、三年。壹到過節,就把我們轟到八達嶺去幹活……那個時代非常可笑,非常荒謬,更談不上幸福”。牛漢說:“大概壹個悲痛的人,壹個經歷了這麽多誤解、歪曲、迫害和打擊的人,真正經歷過大災大難的人,最能理解幸福。真正的幸福不是空洞的,不是現實的享受。幸福是發自內心的精神追求,是壹種理想的境界。”

牛漢這壹輩子,遭受了太多太多的苦難:流亡、饑餓、受迫害、被捕、監禁、坐牢、受審判、勞動改造,什麽重活都幹過……的確稱得上是壹種“痛苦而豐富的人生”,他的詩就是這種生命痛感的真實記錄。如果說他的早期詩作在傳達這種痛感時還顯得過於激烈和外露的話,那麽經過煉獄般生活磨難後的詩風則變得深沈和凝重了。“要讓我談苦難太容易了,我的詩裏都有,血淚、憤怒、控訴……但是,之所以我沒有向苦難低頭,沒有潰退,沒有逃亡,沒有墮落,沒有投降,沒有背叛自己的良心,沒有背叛人文精神,沒有背叛詩。是因為我相信壹定有壹種更高尚的,超脫壹切現實規範、壹切利益計較的人文境界、人文精神,值得我去追求。這本身就是幸福的壹部分,妳說它是幸福也可以。”

在牛漢看來,幸福就是這樣不斷地追求、發現、突破、再追求的過程。“為了詩,為了文學,我可以付出壹切。在任何情況下我都沒有放棄詩,沒有停止文學創作。我的詩跟我壹生的經歷是密不可分的,寫的是帶有自傳性的內心活動,詩反映了我的生命狀態。”

我從不認為自己是個傑出者,但是我的確是個不同尋常的虔誠的跋涉者。

生命的動力

他說詩是他生命的動力,沒有詩也就沒有他今天。2003年5月,訪問中國的馬其頓作家協會主席斯來列夫斯基在中國作家協會向牛漢頒發了“文學節杖獎”。該獎是馬其頓作家協會設立的壹項國際性文學獎。“當得知馬其頓***和國的‘文學節杖獎’授予我時,頓時感到十分慚愧和不安。節杖,在我的心目中是個博大而高遠的意象,它不僅象征莊嚴和神聖,還顯示著凜然巍然的權威。而我,不過是壹個朝向人類詩歌聖境苦苦跋涉的平凡的老人而已;在過去的半個多世紀動蕩嚴酷的生涯之中,曾渴望為理想世界的創建,全身心地將自己燃燒幹凈:血漿、淚水、筋骨,還有不甘寂滅的靈魂,都無怨無悔地為之奉獻。或許就是由於這點執著而且癡情的精神,才得到讀者的理解和信任;也可以說正因為個人的命運始終與國家的安危和民族不滅的信念息息相關,才熔鑄成我的真實的人和詩的氣質。”

在現當代詩壇,牛漢是壹個繞不過去的名字。在中學生中間,更因為他的不下10篇詩文入選了人教版教材及中國香港和韓國的學生課本,而有著無數的粉絲。在最近《詩選刊》搜狐網舉辦的中國首次詩歌讀者普查中,68萬讀者投了他的票。在評出的十大受喜愛的詩人中,牛漢排第5位。“得到讀者的認可,我很欣慰。”

“在中國眾多的詩人之中,在詩歌的創作領域中,我從不認為自己是個傑出者,但是我的確是個不同尋常的虔誠的跋涉者。我雖平凡卻十分堅毅。”牛漢說:“我壹生寫過多少首詩,從未計算過,但是有壹點我是清楚的,我的詩絕大部分是沈重的,這的確是我的終生遺憾。多少年來,我壹直渴望寫壹些甜蜜的柔和的詩篇,我苦苦地寫詩也正是為了能嘗到壹滴從未嘗到的蜜。在中國近百年的歷史中,作為壹個真誠的詩人,沒有寫過壹首苦味的詩的詩人幾乎沒有。如果有誰自命為詩人,卻從未寫過壹首苦味的詩,我絕對不信任這個詩人的品質,我更不會欣賞他或她的詩。我多麽渴望自己的詩能讓讀者咂出壹點未來的甜蜜。”

“並不是因專家鑒定這塊石頭才突然變得珍貴起來,我從地下遇到它的那個瞬間就感到它的靈性。”

著有詩集《彩色生活》、《祖國》、《在祖國面前》、《溫泉》、《愛與歌》、《蚯蚓和羽毛》、《牛漢抒情詩選》等十余本,散文集《童年牧歌》、《中華散文珍藏本·牛漢卷》等七本,詩話集《學詩手記》、《夢遊人說詩》2本。近幾年日本、韓國匯編出版了牛漢的詩選集。

獲獎作品

《悼念壹棵楓樹》獲1981年-1982年文學創作獎,《溫泉》獲全國優秀新詩集獎

《滹沱河和我》

本文是壹篇含義頗深的敘事散文。課文敘述了幼年時對家鄉河——滹沱河產生的壹段不解的情結,抒發了作者熱愛家鄉的摯熱情感。

全文可分為四個部分。

第壹部分(第1~2段),寫幼小時候,祖母她們都說“我”像滹沱河,於是我產生了想見見她的念頭。

文中的“罵”、“贊美”、“告誡”的含義,只是在“我”淘氣得出奇時,他們給與的壹種帶有疼愛的警告和勸誡。

開始時,“我”對祖母她們的話的認識,只是覺得自己性情有點野,很多時候都不受大人們的管束。大概是這個緣故,才把我與滹沱河相比。所以“我”當時認為滹沱河多半也是壹個人,比我長的強大,能夠管住我。

第二部分(第3~9自然段),寫過了不久,“我”第壹次見到了滹沱河,滹沱河卻成了“我”失落的夢。

因為“我”心目中的滹沱河應當是橫沖直撞的大水,應當有磅礴的氣勢。然而眼前的滹沱河竟是壹條壹點水都看不見的滹沱河,“除去砂土之外,盡是大大小小的石頭”,使我異常悲傷。滹沱河成了我失落的夢。

這壹部分,作者運用了虛實結合的描寫方法。首先虛寫心目中的滹沱河,其次實寫見到的沒有水的滹沱河,然後再虛寫自己想象中的滹沱河,從而突出了滹沱河在我心靈中的重要位置。

第三部分(第10~17自然段),寫“我”終於見到了氣勢宏偉、狂吼飛奔的滹沱河,了卻了心願。

這部分先寫大水來時的宏偉氣勢。

當大河發水時,我終於見到了朝思暮想的滹沱河。

“壹骨碌”、“衣服也不穿,拔腿朝門外跑”、“壹邊跑、壹邊喊”,這些動作,表達了我想見滹沱河的急迫的心情。

寫狗的情態,寫河水的聲音,寫人們的呼喊聲,都烘托了滹沱河發大水時的氣勢。

寫祖母攔阻我,姐姐尋找我,既寫出了滹沱河發大水時,人們惶恐不安的心態;同時,突出了我的脾性“說來就來,誰也說不清楚,怕自己也說不清楚”,確實像滹沱河壹樣,攔阻不住。

接著寫滹沱河狂吼飛奔的氣勢。寫“我”伸手想去摸滹沱河河水,是流露出自己對滹沱河的親切感情。

之後又寫了“我”見到滹沱河的感受。

最後寫幾天後大水消退,“我”又壹次去看望這與自己已經難舍難分的滹沱河。

第四部分(第18段)抒發自己與滹沱河難舍難分的依戀的感情。

雖然滹沱河那麽偉大,我那麽渺小,但是“我”覺得自己與有滹沱河相似的性格而感到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