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關於微妙的詩句

關於微妙的詩句

1.形容對壹個人感情微妙的句子

1、需要經歷很多很多事情,然後妳慢慢堅強,心上結滿了痂,胸口在滴血,然後漸漸學會了如何去面對,面對不能面對的苦難,長大,接受,反擊,也包括憎恨。

2、念此生,青春流年,執手紅塵,朝朝暮暮,凝字為愛。兩相依,如花眷戀,妳是我獨守的暖,不辜負,繁華唇語纏綿。醉相忘,何當纏眷;堪憐寂夜,疏影話淒涼。千年緣識,今生情惆;載不動,許多愁,欲語淚先流。回首間,昨夜夢已碎,多少淚,怎會墜心田?

3、堅強,不是面對悲傷不流壹滴淚,而是擦幹眼淚後微笑著面對以後的生活。壹切都已結束,壹切都將開始。

4、當我流著淚向妳說再見,妳只是冷漠的向我告別,不感看妳的冷漠的眼,心已碎成千片。

5、生命中不斷有人離開或進入,於是,看見的,看不見了;記住的,遺忘了.生命中不斷有得到和失落.於是,看不見的,看見了;遺忘的,記住了。然而,看不見的,是不是就等於不存在?記住的,是不是永遠不會消失?

6、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唐;盧照鄰〈長安古意

7、說話不要有攻擊性,不要有殺傷力,不誇已能,不揚人惡,自然能化敵為友。

8、選擇最淡的心事,詮釋坎坷的人生。

9、結束愛情不外乎兩種方式:分手或結婚。

2.形容微妙的成語有哪些

1.超超玄著[chāo chāo xuán zhù]:超超:形容高超;玄:微妙;著:明顯。言論、文辭高妙明切。

2.閎意眇指[hóng yì miǎo zhǐ]:指宏大微妙的意旨。眇,通“妙”。

3.莫可名狀[mò kě míng zhuàng]: 名:用言語說出;狀:描繪,形容。不能用言語來形容。指事物極復雜微妙,無法描述。

4.曲盡其妙[qū jìn qí miào]: 曲:委婉,細致;盡:全部表達。把其中微妙之處委婉細致地充分表達出來。形容表達能力很強。

5.談言微中[tán yán wēi zhòng]: 微中:微妙而又恰中要害。形容說話委婉而中肯。

3.形容微妙 成語

洞幽察微:徹底地看到幽深微妙處。

閎意眇指:指宏大微妙的意旨。眇,通“妙”。

閎意妙指:指宏大微妙的意旨。指,同“旨”,意義,目的。

可以意會,不可言傳:只能用心去揣摩體會,沒法用話具體地表達出來。指道理奧妙,難以說明。有時也指情況微妙,不便說明。

莫可名狀:名:用言語說出;狀:描繪,形容。不能用言語來形容。指事物極復雜微妙,無法描述。

難解之謎:難以捉摸的事物,尤指微妙、難以理解或不易覺察、不易探索的事物。

清微淡遠:清雅微妙,淡泊深遠。

4.情感微妙的成語

情感微妙的成語

比較常見的有這些:

情深潭水、情投意合、情同手足、範張雞黍、貧賤之交、情深似海、相親相愛、如膠似漆、壹唱壹和、心心相印

心心相印xīn xīn xiāng yìn

成語解釋:心:心意,思想感情;印:符合。彼此的心意不用說出,就可以互相了解。形容彼此思想感情完全壹致。

成語出自:唐·裴休《唐故圭峰定慧禪師碑》:“但心心相印,印印相契,使自證知光明受用而已。”

成語簡拼:xxxy

成語字數:4個字

感情色彩:心心相印是中性詞

成語結構:主謂式

成語年代:古代

常用程度:常用

成語示例:撫臺看了,彼此心心相印,斷無駁回之理。(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五十九回)

5.有關避世的詩句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出自東晉詩人陶淵明的《飲酒二十首·其五》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賞析 大致在魏晉以前,以儒家學說為核心,中國人壹直相信人類和自然界都處於有意誌的“天”的支配下。

這壹種外於而又高於人的個體生命的權威,在東漢未開始遭到強烈的懷疑。於是就迎來了個性覺醒的時代;在文學創作中,相應地有了所謂“人的主題”的興起。

但個性覺醒,既是舊的困境與背謬的結束,又是新的困境與背謬的發現與開始。首先,也是最基本的,就是有限的個體生命與永恒的宇宙的對立。

人們不斷發出哀傷的感嘆:“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古詩十九首》);“自顧非金石,咄唶令人悲”(曹植《贈白馬王彪》);“人生若塵露,天道邈悠悠”(阮籍《詠懷詩》)。人們在自然中感受到的,是無限存在對有限人生的壓迫。

但是,即使說困境與背謬註定要伴隨人類的全部進程(這是壹個存在主義的觀念),在不同的階段上,人還是要尋找不同的解脫方式。哪怕是理念上的或者是詩意上的,人也要發現壹種完美的生命形態。

所以到東晉末,在玄學的背景中,陶淵明的詩開始表現壹種新的人生觀與自然觀。這就是反對用對立的態度看待人與自然的關系,而是相反地強調人與自然的壹體性,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

這在他的這《飲酒》第五首之中,表現得最為充分而優美。憑著它那淺顯的語言、精微的結構、高遠的意境、深蘊的哲理,這首詩幾乎成了中國詩史上最為人們熟知的壹篇。

全詩的宗旨是歸復自然。而歸復自然的第壹步,是對世俗價值觀的否定。

自古及今,權力、地位、財富、榮譽,大抵是人們所追求的基本對象,也便是社會所公認的價值尺度。盡管莊子早就說過,這壹切都是“賓”,即精神主體的對立面(用現代語匯說,就是“異化”),但對絕大多數人來說,終究無法擺脫。

而陶淵明似乎不同些。他當時剛剛從官場中退隱,深知為了得到這壹切,人們必須如何鉆營取巧、裝腔作勢,恬不知恥地丟去壹切尊嚴。

他發誓要扔下這些“賓”的東西,回到人的“真”性上來。 於是有了這首詩的前四句。

開頭說,自己的住所雖然建造在人來人往的環境中,卻聽不到車馬的喧鬧。“車馬喧”,意味著上層人士之間的交往,所謂“冠帶自相索”。

因為陶淵明喜歡訴窮而人們又常常忘記貴胄之家的“窮”與平民的“窮”全不是壹回事,這兩句詩的意味就被忽視了。實在,陶家是東晉開國元勛陶侃的後代,是潯陽最有勢力的壹族。

所以,盡管陶淵明這壹支已呈衰落,冷寂到門無車馬終究是不尋常的。所以緊接著有壹問:妳如何能做到這樣?而後有答,自然地歸結到前四句的核心——“心遠地自偏”。

“遠”是玄學中最常用的概念,指超脫於世俗利害的、淡然而全足的精神狀態。此處的“心遠”便是對那爭名奪利的世界取隔離與冷漠的態度,自然也就疏遠了奔逐於俗世的車馬客,所居之處由此而變得僻靜了。

進壹步說,“車馬喧”不僅是實在的事物,也是象征。它代表著整個為權位、名利翻騰不休的官僚社會。

這四句平易得如同口語,其實結構非常嚴密。第壹句平平道出,第二句轉折,第三句承上發問,第四句回答作結。

高明在這種結構毫無生硬的人為痕跡,讀者的思路不知不覺被作者引導到第四句上去了。難怪連造語峻峭的王安石也大發感慨:自有詩人以來,無此四句! 排斥了社會公認的價值尺度,探詢作者在什麽地方建立人生的基點,這就牽涉到陶淵明的哲學思想。

這種哲學可以稱為“自然哲學”,它既包含自耕自食、儉樸寡欲的生活方式,又深化為人的生命與自然的統壹和諧。在陶淵明看來,人不僅是在社會、在人與人的關系中存在的,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每壹個個體生命作為獨立的精神主體,都直接面對整個自然和字宙而存在。

從本源上說,人的生命原來是自然的壹部分,是“大化”遷變的表現,只是人們把自己從自然中分離出來,投入到毫無真實價值的權位和名利的競逐中,以至喪失了真性,使得生命充滿焦慮和矛盾。所以,完美的生命形態,只有歸復自然,才能求得。

這些道理,如果直接寫出來,詩就變成論文了。所以作者只是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

詩人(題名叫《飲酒》,自然是壹位微醺的、飄飄然忘乎形骸的詩人)在自己的庭園中隨意地采摘菊花,偶然間擡起頭來,目光恰與南山(即陶之居所南面的廬山)相會。“悠然見南山”,按古漢語法則,既可解為“悠然地見到南山”,亦可解為“見到悠然的南山”。

所以,這“悠然”不僅屬於人,也屬於山,人閑逸而自在,山靜穆而高遠。在那壹刻,似乎有***同的旋律從人心和山峰中壹起奏出,融為壹支輕盈的樂曲。

另壹種版本,“見南山”的“見”字作“望”。最崇拜陶淵明的蘇東坡批評說:如果是“望”字,這詩就變得興味索然了。

東坡先生非常聰明,也很懂得喝酒的妙處,他的話說得不錯。這裏不能作“望”,是因為“望”是有意識的註視,缺乏“悠然”的情味。

還可以深壹步說:在陶淵明的哲學觀中,自然是自在自足無外求的存在,所以才能具足而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