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高二語文上冊教案五篇

高二語文上冊教案五篇

1.高二語文上冊教案

教學目標

 1、學習、欣賞作者以語言文字不珍現音樂形象的藝術手法。

 2、體會作者對琵琶女身世的無限同情和***鳴。

 教學重點

 學習用文字表現音樂的藝術手法。

 教學難點

 感受“聲中之情”。

 教學步驟

 壹、導入聽“曲”(播放音樂)

 聽壹段琶琶曲《十面埋伏》對琶琶聲有壹個感性的認識。

 二、賞“聲”

 1、學生談聽後之感

 2、白居易在聽到壹曲琵琶後是如何寫下他的感受的?(直接進入第二段的琵琶聲部分)

 3、詩人是如何用文字來描述音樂形象的?(師生同分析)

 三、品“情”

 提問設計:音樂是主人公內心情感的流露,那我們壹起去體會琵琶女的琵琶聲中的“情”。

 1、勾劃出文中能體現“聲中之情”的詩句。

 明確:未成曲調先有情;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誌;說盡主中無限事;別有幽愁暗恨生。

 2、如何理解“無限事”、“平生不得誌”、“幽愁恨生”?(過渡到琵琶女的身世)

 3、根據課文,學生先朗讀,後討論,理解“聲中之情”。

 明確:琵琶女是壹賣藝之女,年輕時因美貌和超群的音樂才華受眾人矚目。然年長色衰,才華無人賞識,下嫁商婦,獨守空船,故“平生不得誌”、“恨生”是壹種“懷才不遇”的“惆悵”,“幽愁”是壹種落漠和孤獨。

 四、識“知音”

 設計提問:我們通過了解琵琶女的身世,才聽出了她的曲中之情,可是詩人卻在知她遭遇之前就已聽出了她的曲中之情,為什麽?(過渡到詩人的處境)

 1、學生討論。

 2、明確:白居易是貶官,政治抱負不得施展,與琵琶女有相同的“不得誌”。

 貶謫將辭行“醉不成歡慘將別”心情與琵琶女壹樣“幽愁”。

 總結:“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2.高二語文上冊教案

教學目標

 語言建構與運用:掌握文中的重要實詞、虛詞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礎知識。

 思維發展與提升:善於汲取世俗經驗論說道理的寫作方法;鑒賞《莊子》借助寓言增強說理的趣味性的寫作方法。

 審美鑒賞與創造:對文中道家文化的審美鑒賞與創造。

 文化傳承與理解體會:理解並繼承道家思想中的優秀之處。

 教學重點:掌握文中的重要實詞、虛詞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礎知識。

 教學難點:掌握說理方法。

 教學方法:研讀法、探究法、討論法。

 教學要點:自主研讀《五石之瓠》。

 教學過程

 壹、引疑設問明莊子

 1.作者介紹

 莊子(約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壹說子沐),戰國時期宋國蒙(今河南商丘東北)人。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他繼承並發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曾做過宋國蒙地的漆園吏,與梁惠王、齊宣王是同時期人。相傳,莊周自幼聰明好學,壹生率性,崇尚自然,非毀禮法,傲視王侯。他生活貧困,以編草鞋為生,但淡泊名利,以清靜修道為務,楚威王曾以厚禮請他擔任相國,被他拒絕,從此終身不仕。

 莊周的文章,想象奇特豐富,結構變化多端,善於運用寓言和比喻,文字汪洋恣肆,意象雄渾,情致曠達,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給人超凡脫俗與崇高美妙的感受,他的作品常對黑暗現實有所揭露和抨擊,也有壹些積極意義。

 主要作品有莊周和他的門人以及後學所著《莊子》名篇有《逍遙遊》《齊物論》等。

 莊子名言:

 ①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

 ②庖人雖不治庖,屍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③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

 ④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響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⑤不以物挫誌之謂完。

 ⑥孝子不諛其親,忠臣不諂其君,臣、子之盛也。

 ⑦無為也,則用天下而有余;有為也,則為天下用而不足。

 2.題目解說

 本文節選自《莊子·逍遙遊》。

 “石”,計算容量的單位,十鬥為壹石。“五石”是指數量。“瓠(hù)”是葫蘆的壹種。“五石之瓠”指可容五石的大葫蘆。作者只是借“五石之瓠”來說明道理。

 3.文學常識

 《莊子》又名《南華經》,與《老子》《周易》合稱“三玄”。《莊子》***三十三篇,分“內篇”“外篇”“雜篇”壹般認為“內篇”的七篇文章是莊子所寫,“外篇”十五篇壹般認為是莊子的弟子們所寫,或者說是莊子與他的弟子壹起合作寫成的,它反映的是莊子真實的思想。“雜篇”十壹篇的情形就要復雜些,應當是莊子學派或者後來的學者所寫,有壹些篇幅就認為肯定不是莊子學派的思想,如《盜跖》《說劍》等。“內篇”最集中表現莊子哲學的是《齊物論》《逍遙遊》《大宗師》等。

 4.寫作背景

 二、字正腔圓誦文本

 1.自由誦讀,每人讀兩遍。

 2.正音。

 3.美讀全文:兩個同學上講臺演讀,壹人讀惠子,讀出疑問、惋惜的語氣,壹人讀莊子,讀出解惑、肯定的語氣。

 三、字斟句酌解文意

 1.同桌合作,互相釋疑,解釋全文,

 2.點兩名同學上臺展示,其中壹人朗讀後指出關鍵字詞並解釋,壹人翻譯。

 3.問題:文章是怎樣通過“大瓠”與“不龜手之藥”之用的對話闡述“無用”和“有用”的觀點的?

 首先,惠子對莊子發起“大瓠無用而掊之”的詰問,莊子回以“不龜手之藥”的故事作為啟發。然後,莊子告訴惠子怎樣“巧用”這個“五石之瓠”,建議他可以把這個大葫蘆當作腰舟系在身上,用來浮遊於江湖之上,這正是壹種自由自在的“逍遙遊”境界。由此可見,“無用”是“大瓠”的外在價值,而“有用是事物的內在價值,“無用”很可能有大用。從“逍遙遊”的角度來說,人應該註重內在的生命價值和自我價值,巧用“無用之用”來實現自我價值。

 4.主題歸納

 選文利用寓言告訴我們,同樣的東西用在不同的地方,其效果大不壹樣。對待事物,要主動探尋規律,用善於發現的眼睛探索事物的價值,從而更好地利用它。

 四、探驪得珠賞技法

 本文的說理方法:寓言說理,情感鮮明。

 ①借用寓言說理。

 作者善於運用富有形象性的寓言,把自己的思想隱含其中,而且使情感更加深邃,寓意更加深刻。本文運用了“五石之瓠”和“不龜手之藥”來證明自己的觀點,深入淺出,含義更加豐富。

 ②鮮明的感情XX。

 文中莊子的態度非常鮮明。如當惠子講了“五石之瓠”的故事後,莊子說:“夫子固拙於用大矣。”壹個“拙”字鮮明地表達了自己的態度,他極不贊成惠子的說法。而在文末莊子又說“則夫子猶有蓬之心也夫”,則直接批判惠子,認為他為塵世所牽絆,為世俗所累。

 五、妳言我語談收獲

 問題:對惠子和莊子的大瓠之爭,應如何理解?

 這裏蘊含著對“有用”和“無用”的認識的問題。

 莊子認為只要不凝滯於物,則大小皆為可用,這是有用。用必須超然物外,遊於忘我之境。當然,是無用,無用無害,也無困苦,就可以逍遙自在、絕對自由了。因而無用是大用,這是莊子追求的理想境界。而惠子則基於對現實的識,自然局限於壹般的理解而有所困惑。

3.高二語文上冊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詩人杜甫的有關常識;

 2、掌握由詩歌意象品味詩歌意境的技巧;

 過程與方法:

 3、掌握詩歌吟誦的基本方法,學習鑒賞詩歌的方法步驟;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4、賞析情景交融的藝術特點,感受詩人深沈的苦痛和憂思;

 教學重點品讀詩歌的語言,分析詩中的形象特征,體味詩人的情感。

 教學難點賞析情景交融、氣象宏偉的藝術特點,感受詩人深沈的苦痛與憂思。

 教學時數

 壹課時。

 教學過程

 壹、激情導入:

 同學們,我先給大家講個故事,大家要認真思考,聽出這個故事渲染的是怎樣壹種情境,並希望大家把故事的中心用簡明、連貫的語言記錄下來。

 壹千二百多年前的壹個秋天,重陽節前後,在夔州,長江邊上,秋風凜烈地吹著,吹得萬木雕零,漫山遍野是衰敗、枯黃的樹葉。江水急劇地翻滾,孤鳥在空中久久地盤旋,遠處還不時傳來幾聲猿的哀鳴。這時,有壹位老人,衣衫襤褸,蓬頭垢面,步履瞞珊,躍跌撞撞地朝山上走來,他疾病纏身,有肺病、瘧疾、風痹。而且“右臂偏枯耳半聾”了。

 重陽節,是登高祈求長壽的日子。可是,這位老人,壹生坎坷,窮困潦倒,似乎走到生命的晚秋。此時,國家正處在戰亂之中,他遠離家鄉,孤獨地漂泊。面對萬裏江天,面對衰敗的枯樹,老人百感千愁湧上心頭,寫下了壹首“七律之冠”:

 (師深情地朗讀)

 風急天高猿嘯哀,緒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裏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二、通過鑒賞對仗工整的形式美,來指導誦讀、背誦。

 ——請同學以詩中的某壹聯為例,研討對仗工整的形式美。

 例句:首聯不僅上下兩句對,而且還有句中對,上句天對風,高對急;下句沙對渚,白對清,對仗極其工整。

 律詩,從格律上說,只要求頷聯、頸聯對仗。經過仔細玩味,該詩則“壹篇之中,句句皆律,壹句之中,字字皆律。”全詩八句皆對,顯出工整有致的形式美。因此,同學們在誦讀或背誦時應註意體會這壹點。

4.高二語文上冊教案

教學目的

 壹、積累壹定量的文言實詞、虛詞。了解壹些常見的文言句式。

 二、體會作品開合自如的章法和說理的手法;指導學生有意模仿,進行寫作。

 三、指導學生學習文中對事物的分析方法,觀察思考問題。

 教學安排

 本課擬用三課時講授:

 第壹課時,疏通文意;

 第二課時,分析作品;

 第三課時,指導背誦,加強學生對作品的理解,完成課後練習。

 教學設想

 基於學生對這段歷史有所了解,理解課文的難度較先秦散文小,打算采用以朗讀帶動文意疏通,以背誦帶動對作品鑒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步驟

 第壹課時

 壹、XX設計

 同學們大概聽說過弱肉強食這壹成語吧,在自然界這似乎是壹條法則,但在人類社會,這條法則常常會被打破。在兩千多年前,秦朝國力還是那樣的不可壹世,壹場農民戰爭就打破了開國者千秋萬代的夢想,這壹切是什麽原因造成的呢?西漢的政治家、文學家賈誼為我們闡述了他的看法,下面我們壹起來學習這篇《過秦論》。過秦就是指出秦的過錯,那秦之過是什麽呢?

 二、作者簡介

 賈誼,西漢政治家、文學家。他的散文有戰國縱橫家的風格,他的賦作趨向散文化,所以有開漢賦之先聲者之稱。作品有《過秦論》、《鵬鳥賦》、《吊屈原賦》等。

 三、朗讀課文,疏通文意

 1.教師範讀課文,提示學生註意朗讀節奏,依據朗讀節奏推知意群,進而理解詞句意義。

 2.學生自讀課文。逐段讓學生提出自己難以理解的詞句,教師點撥學生猜度詞義,並將重點詞語形成板書。

 3.學生已能初步理解作品文字意義基礎上朗讀課文,通過糾正學生朗讀節奏的錯誤,指導學生正確理解作品內容,檢查學生對詞、句的理解、掌握。

 4.指導學生在筆記上總結重點實詞、虛詞、通假字、詞類活用現象、重點文言句式。

 第二課時

 壹、XX設計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可以把握本文的大意,現在我們壹起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分析作品謀篇布局的特點。

 二、分析文章構思精巧

 提問:文章題目為過秦論,在文章中真正指責秦之過的文字有多少?作者為什麽這樣安排作品內容?

 明確:只有全文最後壹句。

 (第二問學生不易答出,可引導學生思考下列問題:

 提問:作者在文中設計幾組實力對比?對比的結果是什麽?

 明確:秦國與九國實力比較,陳涉與九國賢士、謀臣比較。秦國實力不比九國聯合起來的實力大,但秦統壹了中國,陳涉的實力不能與九國君臣相提並論。

 提問:請同學們回憶我們在學習現代文閱讀時講到的理清思路的方法,理清本文的思路。思考作者結構安排的獨具匠心之處。

 明確:秦的逐步強大秦統壹中國為鞏固政權在政治、軍事、思想文化方面采取的措施

 文章第壹段敘秦之興,第二段敘秦之亡,這兩段的史料敘述占了絕大部分篇幅,作者卻絲毫沒有議論。但事實勝於雄辯,經過這兩段生動的記述,讀者對秦的盛世轉瞬即逝景況已深深印在腦中,對秦滅亡的原因不是外部因素引起,而是內因導致已有認識,只是還未明確,此時作者將論點擺出,自然令讀者信服。所以金聖嘆說:秦過只是末句仁義不施之語,便斷盡此通篇文字。這足見文章構思精巧。

 三、指導學生朗誦課文,體會課文的主題思想

 主要側重在對感情、聲調、課文整體節奏方面的朗讀指導。

 四、指導學生體會文章開合自如的章法和說理的手法

 可提兩個提示性問題引導學生討論:

 1.本文是壹篇論說文,但記敘多於議論,這樣安排內容是否得當,理由是什麽?

 2.作者在寫作本文時,應用了哪些寫作技巧,值得我們借鑒?

 第三課時

 壹、結合課後練習第二題,指導背誦

 指導學生在把握全篇的基礎上,了解後三段段與段間的關系,進而理清這三段的寫作思路,方便背誦。

 註意語言特點、句式特點,準確背誦。

 二、介紹《阿房宮賦》,比較閱讀,加強學生對本文的理解

 比較閱讀的目的在於品味兩文在辭采上的不同,更好地體會西漢散文的特點。

 三、總結本課的知識點,完成課後練習

5.高二語文上冊教案

 壹、分析第壹層

 齊讀課文第壹層的兩支曲子

 提問:竇娥為什麽要指斥天地鬼神?

 明確:竇娥訴說自己莫名其妙犯法受刑,冤屈之大可“動天地驚鬼神。”又因為竇娥的沖突對象隱於幕後,而天地鬼神便成了她的指斥的對象,由於內心的悲憤難以控制,便築成了對天地的怨恨與控訴。

 二、分析第二層:

 提問:從“左側右偏”“前合後偃”兩句可見竇娥在赴刑途中所受的苦難,可她為什麽還要提出堅決走後街,舍近求遠呢?

 明確:因為竇娥的婆婆住在前街,怕婆婆看見自己受刑而傷心,這充分顯示了她的善良與淳樸的美好心靈,展示了她性格的壹面。

 然而,她的婆婆還是迎面趕來,情看她與婆婆的壹段對白,並試做分析

 (原文略)

 三、提問:通過人物對白試分析關漢卿的語言藝術和戲劇效果。

 明確:關漢卿駕馭語言的能力是驚人的,他可以根據生活本身所提供的語言來反映現實,充分為戲情的人物性格服務,竇娥對婆婆的壹段對白,出自這個封建社會小媳婦的口裏是那樣貼切,表現得是那麽自然生動。

 四、閱讀[快活三][鯉魚兒]

 提問:這兩支曲子是竇娥臨刑前對婆婆提出的希望的要求,在表現主題方面起到什麽作用呢?

 明確:使人們對竇娥的悲慘遭遇更加同情。她勸婆婆不要過分悲傷,再壹次表明她善良美好的心靈。這樣的好人蒙受冤屈而死,自然使人們對不公正的社會產生憤恨之情,戲劇的審美作用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五、閱讀第三層:分析竇娥臨刑時發出三樁誓願,說明她所希望的是什麽?

 明確:第壹樁誓願是血濺白練:她希望刑場上的人們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第二樁誓願是六朋飛雪:她希望自己的冤屈會在上蒼得到反應。第三樁誓願是亢旱三年“她不僅希望介人的冤屈得到伸張,而且希望上天能夠懲治惡。

 六、她的三樁誓願與第壹層對天地的指責是什麽關系?是否矛盾?

 明確:竇娥對天地的指斥和感受動天地,顯然是矛盾的。可見,竇娥訴冤過程中對天的懷疑和依賴是始終交織在壹起的。這正反映了作者的歷史和階級的局限性,壹方面,他通過竇娥指斥天地從根本上批判封建統治階級,表達自己變革現實的願望。另壹方面,又不能從根本上提出救民於水火的辦法。只能靠天動動容不定期昭雪竇娥的冤案。

 七、作業設計:

 如何分析理解竇娥的反抗精神?

 八、板書設計:

 竇娥冤

 1、竇娥為什麽要指斥天地鬼神?

 2、三樁誓願是什麽?表現了竇娥什麽樣怕精神?

 3、歸納主題

 4、作業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