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唐朝著名現實主義詩人):
(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漢族,祖籍襄陽,生於河南鞏縣。 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壹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幹雲。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蘇軾(北宋著名文學家)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自號道人,世稱蘇仙[1-3] 。漢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宋代重要的文學家,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宋仁宗嘉祐(1056—1063)年間進士。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壹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又工書畫。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
吳承恩(明代傑出文學家)
(1501年-1582年),字汝忠,號射陽山人。漢族,淮安府山陽縣(今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人。祖籍安徽桐城高甸(今樅陽縣雨壇鄉高甸),以祖先聚居樅陽高甸,故稱高甸吳氏。父吳銳,字廷器,賣“彩縷文羯”,是“又好譚時政,竟有所不平,輒撫幾憤惋,意氣郁郁”之人。因隨祖輩遷徙至淮安府(今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人。
中國明代傑出的小說家,是四大名著之壹《西遊記》的作者。他生於壹個由學官淪落為商人的家族,家境清貧。吳承恩自幼聰明過人,《淮安府誌》載他“性敏而多慧,博極群書,為文下筆立成。”但他科考不利,至中年才補上“歲貢生”,後流寓南京,長期靠賣文補貼家用。晚年因家貧出任長興縣丞,由於看不慣官場的黑暗,不久憤而辭官,貧老以終。
蒲松齡(清朝著名文學家)
(1640年6月5日-1715年2月25日),字留仙,又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 。自稱異史氏。淄川(今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城外蒲家莊人。[2] 清代著名的小說家、文學家。
他出身沒落地主家庭,連續四次參加舉人考試而全部落榜。直到72歲赴青州補為歲貢生。
郭沫若先生為蒲氏故居題聯,贊蒲氏著作“寫鬼寫妖高人壹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老舍也評價過蒲氏“鬼狐有性格,笑罵成文章”。花大量時間,不斷向民眾搜羅資料,再編輯成冊,就成了壹本文言文短篇誌怪小說集《聊齋誌異》。概述圖中的蒲松齡像為清朱湘麟繪,山東淄博蒲松齡故居藏。
林海音(二十世紀中國著名女作家)
(1918年-2001年),出生於日本大阪,臺灣苗栗縣頭份鎮人,祖籍廣東蕉嶺,臺灣著名作家。曾擔任“世界日報”實習記者,主持《聯合報》副刊10年。壹生創作了多篇長篇小說和短篇小說集,銷量十分可觀。其中小說《城南舊事》(1960年)最為著名。她所創立的純文學出版社(1968-1995)堪稱中國第壹個文學專業出版社,曾出版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