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詩歌的寫作技巧

詩歌的寫作技巧

詩歌作為壹種文學體裁,在中國幾千年文學史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詩歌的創作是隨性而起,緣情而發的。要談論詩歌的寫作,首先我們得給詩歌下壹個全面的定義。但,何謂詩歌呢?詩歌是壹種抒情性的文學體裁,是運用精煉的,和諧的語言,借助比,興等表現手法,以及豐富的想象和聯想,分行排列,有韻律,有節奏,有形象思維的方法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抒發強烈的思想感情的壹種文學體裁。

自我國第壹部詩歌總集《詩經》的出現,到唐宋元時期詩歌創作的高度鼎盛,再到明清後的逐漸回落。詩歌的發展經歷了壹個波瀾曲折但又在不斷創新的過程。壹般認為,詩歌的表現形式有以下幾種類型:楚辭,魏風,詩,詞(辭),散曲。“詩歌”是壹個較寬泛的概念。我們通常把“五四”以前的詩歌稱為古詩,其後的則稱為新詩。新詩對古詩有壹定的繼承,但又有其符合各個時代特色的“個性”特征。對詩歌我們可以根據時間的先後,表達方式的不同,篇幅,語言形式,詩體,格律的不同等方面進行分類定義。由於這些不是本篇的重點,故在此不多贅述。

詩歌的特征,即詩歌不同於小說,散文等文學體裁的,具有其特殊表現形式和表達方式的鮮明特色的“個性”特征。對於詩歌的這壹特征我們可以概括為兩個字:抒情。正如開篇所說,詩歌的創作是隨性而起,緣情而發的。隨性而起就是對現實社會進行細致的觀察,由感性的認識上升為理性的思考,進而借助詩歌這壹表現形式傳達壹種理念或思想。比如,杜甫的名句“朱門狗肉臭,路有凍死骨”,就高度地概括了當時社會嚴重的貧富分化的狀況,表達了作者對“豪門”的“憎”與對窮人的“憐”的思想。緣情而發,即由濃厚,強烈的思想感情表達對某壹事物的愛,恨,情,愁。比如,白居易的《長恨歌》“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表現了唐玄宗與楊玉環之間的壹出美化了的宮廷愛情悲劇,抒發了作者對這份深情的同情和激賞。 要寫出壹首好詩,對詩歌總體的構思是很重要的。創作者要在大腦中構建起詩歌的“輪廓”,找準所要表達的主題思想。不能是寫完了壹首詩歌,尚不清楚自己所要表達的究竟是怎樣的壹種思想。只有有了思想,才會有靈魂。只有清楚地認識到自己要表達什麽,怎樣表達,構建出詩歌的“立體形象”,進而對其進行有條理的梳理,才能形成詩歌的內在思想和實體結構。

詩歌的創作有其獨特的寫作思路,概括起來,可以歸納為24個字,即感情濃郁,語言精煉,拓開聯想,想象豐富,節奏鮮明,韻律和諧. 感情濃郁要求作者以豐富的感情積澱,結合真實的情感流露,反映生活中的點滴,以細微處見真情,力求做到用情達意,以情動人。

詩歌由於其特殊的篇幅和字數限制,不可能像其他文學體裁那樣可以“洋洋灑灑千萬言”。這就要求創作者在創作詩歌時,做到對語言的提煉和濃縮,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社會現實生活,比如,有這樣壹首詩,試題為《生活》,詩的內容卻只有壹個字--“網”。作者用壹個“網”字高度集中地概括了現實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其中蘊涵著很深的韻味。

拓開聯想,想象豐富是詩歌重要靈魂所在。合理的聯想能使詩歌增強韻味,展現壹種時代的美感。同時,在詩歌的創作中,必要的運用各種修辭手法能使詩歌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更加濃烈豐富,比如,李白的“白發三千丈,緣愁是個長。”把愁緒的濃重抒發得淋漓盡致. 韻律是指詩歌中的押韻和聲調.在古市的創作中尤其註重句子的押韻.不同韻律的字不能壓韻.而新詩的押韻較為隨意,只要押的韻大致相近就可以,而且可以壹韻到底,也可以中間換韻. 節奏是指詩歌中的頓數,即語言在排列順序上的間隔規律.節奏鮮明是詩歌的重要要求.短促的節律可以給人激動,歡樂的情緒;緩慢的節律可以給人深沈,悲傷的情緒。

詩歌的創作還要講求立意的新穎和構思的嚴密.詩歌的立意是表達主題思想的基礎.立意的新穎能夠使詩歌增加可讀性和親和力;能正確反映人們的普遍思想和要求.要做到立意的新穎必須註重對社會中各種現象的分析,把握時代特征,集中反映社會發展的前進性;同時,還要具備較強的洞察事物的能力.只有具備較強的洞察力,才能抓住事物的細微,以小見大,以簡見詳。

詩歌的創作同時也是壹門講求意境的藝術.意境就是用形象思維,在頭腦中構建壹幅有情意有境界有立體感的藝術畫面.詩歌創作講求營造壹定的氛圍,在氛圍中抒發情感,以情動人,情景交融,寓情於景,因景生情.只有對所要表現的事物或現象充滿感情,以富於贊美,同情,鞭撻等的思想,使讀者能夠為情所感,為情所動,達到對詩歌的贊同和認可.要更好地表現詩歌的意境,不單要有豐富的情感積累,還要求在表達方式上註重對細節的把握.(這裏所說的"細節描寫"當然並不同於小說,記敘文等文學體裁的描寫.詩歌的細節描寫有其鮮明的特點:精煉,直接,動情.更重要的是能更形象地描繪某壹事物.)細節描寫是最能打動人,也是最能創造感人意境的表現方式.對細節的描寫要求註意對事物(件)發展過程的描寫,可以運用壹系列的動作語言對事物(件)的變化發展進行動態的描寫,突出"個性",渲染氣氛,使詩歌更富有意境,構建起壹幕幕立體而現象的畫面。

進行詩歌創作除了要註意以上壹些方法和要求外,還要註重對表現方式的運用.詩人艾青說過:"有了材料和工具,有了構思,沒有手法依然不能建造."常見的幾種表現手法有:比,興,誇張,象征,通感等.可以說每壹種表現手法都有其獨到之處.比的運用可以更生動,形象地表現詩歌內容;興的運用可以讓讀者自開篇就能體會詩歌的意境,使詩歌更富於深情和韻味;而誇張,象征,通感等手法的運用可以給詩歌註入更新鮮的血液,使詩歌更富於想象力和親和力,而不會讓人感覺意思朦朧曖昧,晦澀難懂,使讀者真正讀懂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總之,詩歌的創作是壹個思維跳躍,感情流露的過程.只有善於把握和觀察社會百態,把真摯的情感溶於創作中,才能創作出優秀的詩歌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