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嘉靖年間,平涼“嘉靖八才子”之壹的趙時春,可以稱得上是壹個傑出的才俊,但縱觀他壹生的際遇,卻是壹個讓人無限哀惜的悲劇人物。
趙時春只活了57歲。他進入朝廷做官,前後加起來不過十年,就這十年,也是三起三落,既蹲過錦衣衛的天牢,又挨過皇帝的板子,就連最後的死因,也是撲朔迷離。趙時春是平涼上了國史的人物,但《趙時春傳》對其死因隱而未提,甚至連卒年卒月也沒有,這種情況在正史中是不多見的。那麽,趙時春究竟是怎麽死去的呢?對這壹問題的回答,歷來最簡便的解釋就是病死。趙時春壹生坐過牢,挨過打,吃過敗仗,險些丟掉性命,很早就落下痼疾,說他最後病死似乎順理成章。不過,也有人質疑絕對不是病死,而是被兩個入室行竊的小毛賊所害(見荊愛民楊維周合著《趙時春傳》)。這種懷疑和推測大致不差,但還缺乏深層的分析和探索,大致不差是因為趙時春的確有被人暗殺之嫌。趙時春卒於嘉靖四十五年農歷丙寅臘月(1567年1月),而嘉靖駕崩是在農歷同年11月,也就是說,嘉靖晏駕壹月,太子尚未正式登基,朝中正在舉哀發喪皇權叠變,趙時春就突然死去,這事情發生的實在有些蹊蹺。
早在嘉靖十八年(1539年),趙時春第壹次被“下獄掠治,黜為民”,9年之後,又受召回京復官,命為翰林院編修兼司經局校書。趙時春為什麽在9年後能回京復官?這要看他當初遭到貶黜的原因。趙時春任刑部主事時曾經先後兩次給嘉靖上《崇治本疏》,指陳時弊,倡言革新,不但未被采納,反而龍顏大怒。我們知道,吳晗寫過壹個歷史劇《海瑞罵皇帝》,海瑞罵的這個皇帝就是弄的民生雕敝“家家幹凈”的嘉靖,其實海瑞並非開罵嘉靖之先例,看了《崇治本疏》,罵嘉靖最早的人,不是別個,正是意氣方盛的趙時春。所以,從君臣關系開始定位,嘉靖就不喜歡趙時春,由於《崇治本疏》刺中嘉靖痛處,嘉靖更是恨之入骨,如果不是念其年紀輕輕,必置之於死地而後快。
到了嘉靖十八年(1539年),趙時春憑什麽又能回京復官?這主要是因為朝廷上坐龍椅的皇帝與行立左右的儲君太子之間的矛盾日益漸趨緩和。翰林院壹般為太子所掌管,太子正在擴充翰林院,其實也是為了物色、擴充自己的力量,他必然地想到了趙時春,也就是說,趙時春的《崇治本疏》是得到太子由衷贊賞的。所以,趙時春壹回京復官,立即成為“東宮官屬”,在翰林院供職,與太子朝夕相處。這時的嘉靖荒淫無道,壹難以適從嘉靖淫欲無度的宮女,在不堪蹂躪時,趁嘉靖熟睡幾乎將其勒死,嘉靖蘇醒後,極端殘忍地將宮女處死,但嘉靖仍不引以為戒,反而更加沈湎迷信於方士道人的鉛丹紅丸,縱欲不斷,連日累月托病不朝,大小朝政壹律推諉於奸相嚴嵩。趙時春此時與太子親信羅洪先、唐順之三人聯名上疏,要請太子禦殿臨朝攝政,接受百官朝賀,也就是要推行政變,接管政權,這本是推進明朝政治改革走向開明的壹步,但嘉靖看到後大為震怒,忿曰:“汝等料朕必不起也。”趙時春又壹次被“杖刑八十,削籍為民”,羅、唐二人也被杖責除名,太子派的勢力遭到了沈重的打擊。
聯想到這壹事實,我們不僅要問:嘉靖晏駕,太子醞釀登基,趙時春原是“回籍聽調”,看來復出有望,調遷時機以臻成熟,而在此時為何會突然死亡?死亡時間又正是嘉靖去世訊息傳至天下、平涼韓王也正在依國喪之列舉哀。如果說此時趙時春偶被兩個小毛賊殺害,小毛賊不過以偷竊為生,為什麽直奔其室偏要奪人性命?由此看來,這兩個毛賊非同壹般,其手段也非常高強。雖說趙時春乃壹介文人學士,但畢竟巡撫山西提督雁門,“善騎射”,曾經是壹個上過陣打過仗的民兵統帥,難道毫無掙紮毫無聲息地就會死在兩毛賊之手?我們這麽說的意思不是別的,而是可以斷定,殺害趙時春的不是小毛賊,而極有可能是銜命而來的專職殺手。明朝中央 *** 自建立東廠以來,鷹犬遍地,大內緹騎橫行無忌,密捕暗殺幾為常事,據此,我們完全有理由說,壹是有人害怕趙時春復出於己不利,搶在新君未立詔書未達之前下了毒手;二是東廠忠實貫徹嘉靖死不饒人密詔遺命也大有可能,而這壹點,正是後世史家無從下筆的原因。趙時春的確切死因,從此不但史無記載,而且四百多年以來如同石沈海底。
趙時春兄弟三人,他排行為二。其兄趙時元,其弟趙時泰,三人均為同父異母所生。趙時元是趙時春父趙玉原配史氏所生,長時春十歲有余,據平涼民間口傳,趙時元為人誠實,壹生不曾考取功名,在平涼城南峻谷村以開油坊為業,人稱“趙家油坊”。趙時元留有三子,名守約、守敬、守業。趙時春為其父續弦許氏所生,趙時春生有二子,名守嚴、守愚。其弟趙時泰為其父小妾王氏所生,所謂“庶出”。令人不解的是,趙時春死後,其兄弟子侄皆從此隱沒不顯,或離開平涼隱姓埋名,或拋棄家業遠走他鄉,以致趙時春後裔在平涼壹直無從稽考,僅其女婿周鑒,任過兩任督學及河南布政使,明朝天啟年間,仍有聲望。試想,不是趙時春死因不明,內中必有隱曲,甚而刀光劍影,何以趙氏壹門如此恐禍延身?以致在平涼絕跡,豈不悲夫!
那麽,造成趙時春最終悲劇的主觀原因又是什麽?
文集印行情況趙時春傳世的文集印行情況,李曉林先生在2006年政協平涼市崆峒區委編印的《趙時春文集選編》序言中寫道:“《趙浚谷文集》10卷、《平涼府誌》13卷、《趙時春詩集》。他在晚年即著手整理自己《趙時春文集選編》的詩文集,去世後兒子趙守巖整理出版‘秘梓於思成堂’。女婿周鑒任河南布政使時,在汴梁又重新整理了他的詩文集。民國年間莊浪人李植磊選部分文章編印了《浚谷文鈔》。明嘉靖朝首輔徐階以及胡松、李開先等著名人物曾為《趙浚谷文集》作序,給予了很高評價。”大致說明了趙時春去世後他的文集印行情況,但說趙時春生前並未印行自己的文集並不準確。
明代都察院右副都禦史胡松於嘉靖四十壹年(1562年)春為趙時春的文集寫了序言。胡松在序言中說:“訪浚谷先生於藏書閣之回光亭,因得盡讀先生平生所為詩若文,乃其感事,憂時、詠懷、撰物、酬答、寄贈,則何其宛然秦繆公後子蹇叔孟明氏之烈……余蓋於趙子得師焉,趙子以余之論深有合,而因屬余題其集,余不敢讓浚谷,其將益有以教蒙乎”。
李開先在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為趙時春的文集寫了《浚谷文集序》,他說“浚谷趙子詩文集刻傳久矣”,也佐證了胡松之序言中所說的趙時春文集印行情況。李開先在此序言中稱,自己寫此序是受了趙時春的囑托才寫的,“邑人有薄官平涼者,浚谷子每寄聲雲,詩文詞論俱未有序,在交遊知愛莫有如中麓者,因序幸勿退托”。此序中說趙時春的文集“集凡十卷,詩六卷,文九卷,續有作者,當續久之”。
胡松與李開先的序言,都是受趙時春的囑托而寫的,從序言中可以看到,趙時春在世時已經將他的文集編選定稿了。李開先序言的第壹句話就是,“浚谷趙子詩文集刻傳久矣”,可以看出趙時春在世時,他的詩文集應該是印行過的。從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十二月十五日趙時春兵敗山西“回籍聽調”,到他去世再未被起用,他在嘉靖四十年(1561年)完成《平涼府誌》的撰寫之後,就把主要精力放在整理自己的詩文集上。因為從唐宋以來,文人把整理自己的詩文集看做是人生的壹件大事,從趙時春請胡松作序到趙時春去世的六年時間裏,趙時春不會不出版自己已經整理好的文集的。
徐階為趙時春的文集作序時,趙時春已經去世,徐階作序的時間是萬歷庚辰(1580年)冬望日,徐階在序言中說到,“往予誌公墓,深悼惜之。今十五年而茲集出”,也就是說徐階作序時已是趙時春去世十五年後的事,此文集是壹部合集,“集凡十六卷,為詩若文凡千余篇。初公捐館舍,後其子守巖秘梓於思成堂。其婿巡撫河南禦史周君鑒賞學於公而得其誌守,故又久之而復傳於汴,乃其體裁之雅,氣格之奇,則太宰胡松序之詳矣”。
徐階作序的這部文集是趙時春去世十五年之後,由趙時春的女婿周鑒在任河南都禦史時印行的,所據的本子應該是趙守巖校訂制版的那壹部書稿,周鑒又增加了壹些文章,“故又久而復傳於汴”。
趙時春的詩文將壇醇酒冰漿細,元夜邀賓燈火新。直待清霄寒吐月,休教白發老侵人。香翻桂影燭光薄,紅沁榆階寶靨勻。群品欣欣增氣色,太平依舊獨閑身。——明代·趙時春《元宵飲陶總戎家二首》元宵飲陶總戎家二首
明代 : 趙時春
將壇醇酒冰漿細,元夜邀賓燈火新。
直待清霄寒吐月,休教白發老侵人。
元宵節 , 飲酒組詩秋聲咽塞笳,邊氣肅霜華。九日登高處,群山入望賒。蒼蒹仍碧水,綠酒對黃花。鴻鵠歸何處,長天空落霞。——明代·趙時春《原州九日》原州九日
秋聲咽塞笳,邊氣肅霜華。九日登高處,群山入望賒。
蒼蒹仍碧水,綠酒對黃花。
鴻鵠歸何處,長天空落霞。 重陽節 , 登高 , 寫景山水冒頓驅降過月支,蟠成右臂盡西陲。玉關驛路才如線,可念河西十萬師。——明代·趙時春《河西歌三首》
河西歌三首
冒頓驅降過月支,蟠成右臂盡西陲。玉關驛路才如線,可念河西十萬師。查看更多趙時春的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