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古詩文中的“雞”

古詩文中的“雞”

雞在十二生肖中名列第十,也是十二生肖中飛禽類的代表。由於雞與“吉”諧音,所以雞年象征著吉祥如意,表達了人們對雞年的美好祝願。

中國古典詩歌中不乏對雞的描述,在第壹部詩歌總集《詩經》裏,便可以找到涉及雞的詩句,如《雞鳴》:“雞既鳴矣,朝既盈矣”;《風雨》:“風雨淒淒,雞鳴喈喈”;《君子於役》:“雞棲於塒,日之夕矣”。

陶淵明的《歸園田居》:“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裏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薄暮時分,炊煙裊裊,狗在深深的街巷裏吠叫,雞在桑樹枝上啼鳴,構成壹幅優美寧靜的田園風景畫。這種景象以其清淡平素的、毫無矯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現在讀者面前,使人悠然神往。杜甫《羌村三首》:“群雞正亂叫,客至雞鬥爭。驅雞上樹木,如聞叩柴荊。”王維《桃源行》:“月明松下房櫳靜,日出雲中雞犬喧。”唐代張繼《山家》:“板橋人渡泉聲,茅檐日午雞鳴。”也都把雞與農家樂趣聯系在壹起,親切自然,富有生活氣息。

晚唐詩人溫庭筠的《商山早行》:“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詩人用細膩生動的筆觸為我們描繪了壹千多年以前商山早晨的景色:曉月還掛在西天,報曉的雄雞剛剛啼叫,可是住在茅店的旅客卻早已起身趕路了,在鋪滿濃霜的木板橋上,留下了早行人的點點足跡。全詩語言明凈,結構縝密,抒發了遊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濃濃的思鄉之情,歷為人們所傳誦。

宋代蘇東坡謫居黃州時,躬耕薄田,養雞自樂。他在《食雉》壹詩中生動地塑造了雄雉自詡自誇、爭強鬥勝的形象:“雄雉曳修尾,驚飛向日斜。空中紛格鬥,彩羽落如花。喧呼勇不顧,投網誰復嗟。百錢得壹雙,新味時所佳。”清代袁枚的《雞》:“養雞縱雞食,雞肥乃烹之。主人計固佳,不可使雞知。”寥寥20字,寫出了雞肥之日卻難免壹死的命運,並希望雞的主人能“不可使雞知”。字裏行間,寄予了詩人對雞不幸命運的同情。

雄雞啼晨,昭示時間之可貴,生命之可珍,於英雄有如黎明的號角,於誌士乃驚心之警鐘。

《晉書·祖逖傳》:“中夜聞晨荒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這是誌在恢復中原的祖逖與劉琨“聞雞起舞”的故事。

南宋的陸遊系文人而兼誌士,他的作品中也多有詠雞之作,有關詠雞特別是詠雄雞之作多達十余首,寄托的是壯心不已的遠誌,報國無門的悲哀,如《新買啼雞》:“峨峨赤幘聲甚雄,意氣不與其曹同。我求長鳴久未獲,壹見便覺子群空。主人燒神議已決,知我此意遽見從,秋衣初縫惜不得,急典三百新青銅。憐渠亦復解人意,來宿庭樹不待籠。狐貍熟睨那敢犯,蕭蕭清露和微風。五更引吭震戶牖,橫梃無復須元戎。明星已高啼未已,雲際騰上朝陽紅,老夫抱病氣已索,賴汝豪壯生胸中,明朝春黍得碎粒,第壹當冊司晨功。”又有《老雞》:“老雞擁腫不良行,將旦猶能效壹鳴。碓下糠粞幸不乏,何妨相倚過余生。”老而仍“壹鳴”的雞,正是詩人老當益壯詩人的生動寫照。

又如魏源《曉窗》:“少聞雞聲眠,老聽雞聲起。千古萬代人,消磨數聲裏。”由少到老,世上千千萬萬代人,他們的歲月與生命,都無壹例外地消磨在報曉的雞鳴中,無誌者消沈,蹉跎歲日,有誌者奮發,建功立業。

相傳宋太祖趙匡胤壹次微服端坐酒樓,恰在此時,壹班文士正以公雞為題吟詩。趙匡胤也來了興致,作詩湊趣。先吟兩句:“雞叫壹聲撅壹撅,雞叫兩聲撅二撅。”眾學士聽了,無不掩口而笑。誰料趙匡胤微微壹笑,迅速吟出後兩句:“三聲喚出扶罍日,盡掃殘旱與曉月!”這兩句猶如異峰突起,境界全出,詩意奔放,胸襟景邁,眾學十聽罷,白愧不如,贊不絕口。

無獨有偶。明洪武壹四年,歲逢辛西,恰為雞年,明太祖朱元璋與大臣們壹起飲酒慶賀。席間以詩詠雞,朱元璋未加思索吟出兩句:“壹叫-公勾,兩叫兩勾勾。”眾臣深感俗氣,紛紛犯嘀咕。但見朱元璋接著吟出後兩句:“三叫日出滿天紅,驅散殘星月朦朧!”壹下子就寫出壹個朝氣勃勃的大好氣象,令眾臣拍手叫好。

乾降帝由壹首題《百雞圖》的詩歌也很有趣:“走來壹只又壹只,三四五六十八只鳳,凰,何少爾何多,啄盡人間千萬石。”傳說乾降皇帝在《百雞圖》上題寫了這首詩,眾用不解其意,乾降得意微笑,最後大學壹紀曉嵐說道:“”這是壹首絕妙的數字謎語詩!第壹句的‘壹只又壹只’,是兩只雞;第二句,‘三四’壹十二,‘五六’三十,‘七八’五十六,三個得數相加,得九十八只雞。把壹二兩句合起來剛好是壹百只,正切合《百雞圖》之意! ”

當然,我們最為熟悉的還是毛澤東寫於 1950年10月的《浣溪沙·和柳亞子先生》:“長夜難明赤縣天,百年魔怪舞翩躚,人民五億不團圓。壹唱雄雞天下白,萬方樂奏有於闐,詩人興會更無前。”雄雞高鳴,各族人民載歌載舞,壹片歡樂祥和。表達了中國人民翻身得解放,迎來光明的揚眉豪氣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