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其實我慣用的是把詩詞分成幾個詞聯用,如溫庭筠瑤瑟怨“碧天如水夜雲輕”壹句。
就可以寫成:
“碧天如水,長空澄碧,是夢是幻,夜月飄忽不定的進了我的眼,融入我的心。”
簡單來說,就是擴句、擴句。
不過要是妳想要引用的話,就可以在排比和反復的基礎上改壹改句式。
如:
那是“未成曲調先有情”的琵琶聲?(出自琵琶行)
還是“道壹聲好去”的無奈之聲?(出自壹首元曲,記不清楚)
抑或,是“蕭蕭班馬鳴”的廣袤?(出自李白 送友人)
又是“不用清歌也淚垂”的無聲?(出自什麽記不得了,反正是宋詞。)
還可以加以更多的變化,但是這樣必須是相近的事物,有點難想呃。
我是初壹學生的水平,如果妳是高中生甚至大學生的話,那應該了解的更多,只要自行帶入就可以了(*^__^*)
另,
文章要古意的話,只要盡量在字裏行間體現出古風就可以,不壹定非要引用啊。
咱追求的較高境界,就像E大的盛唐夜唱,沒有壹句是完全引用的,但句句都引經據典,都是有典故的!如果可以用到這個地步,妳就強大了~
希望可以幫到妳~
2. 怎樣利用古詩名句寫作文古詩詞是中華文化的精髓,以高度凝練的語言,豐富的想象,強烈的節奏感、韻律美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抒發思想情感的文學體裁。
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學形式。而古詩詞中的名句更是廣為流傳的,出類拔萃的文學精華部分。
從古至今能夠廣為流傳的古詩詞名句,是經過歷史長河磨練的,經得起考驗的,為人們所接受的文化的典範。它之所以經久不衰,不僅因為精練的語言,協調得押韻美,還因為它在材料的選擇,寫作的方法和技巧上也極有值得借鑒的地方。
從內容和材料上分有敘事的,寫景的,抒情的,明誌的,說理的……從寫作方法和技巧上分有借物喻人,托物言誌,借景抒情,誇張寫實……分門別類,各具特色,不盡相同。從某種意義上講,壹首詩歌就是壹篇文章的大概。
因此系統地進行古詩詞名句訓練,就是接觸積累各種寫作素材,學習掌握多樣的寫作方法和技巧。對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可見壹斑。
壹、誦讀古詩詞名句,積累素材 文章缺乏營養,幹癟無物是現代大部分學生的通病。分析原因是學生缺乏積累。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學生肚子裏沒有墨水,怎麽能寫出優美的文章來呢? 作為古代文學的精華——古詩詞名句。不僅語言經過了千錘百煉,而且也有華麗的辭藻和豐富的內容,有寫景的、有記事的、有說理的等等。
是學生語言積累的最好素材。有了豐富的積累才會有言可發,有情可抒。
正所謂厚積才能博發。因此我利用學生的采蜜本這個陣地,每天讓學生抄寫十句古詩詞名句,讓學生進行吟讀和背誦。
壹段時間下來,學生積累了不少名句,出口成章了,這為習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詩文互換,進行練筆 學生有了積累,如果不會表達和運用,那麽就等於白紙壹張,沒有任何意義。
如何讓學生學會表達?首先得讓學生理解所誦讀的古詩詞名句的意思,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古詩詞名句的內容,教師得像學生拓展有關古名句的相關內容,比如作者,寫作的背景,詩人當時的心境,關於古詩詞名句的典故等等。學生深刻理解的其意思後,可以進行多角度的訓練。
1、圍繞名句進行段落訓練 古詩詞名句中的意象鮮明,但是對意象的描述是極少的,還留有許多的空白,包括意象的、情感的。這就給學生的習作提供了豐富的寫作素材。
教師可以把這作為對學生作文的有機補充,有選擇地進行練筆。練筆時,為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詩意,教師可提供給學生豐富的有關名句的資料。
在學生領悟了詩的內涵之後,讓學生采用多種角度進行練筆,擴寫,改寫,寫讀後感或由壹首詩想到的等,給學生以發揮想象的自由。壹定程度上解決了學生寫什麽的難題。
另外要學生對古詩詞名句進行擴寫,也降低寫作的難度,避免了學生語句不通順的現象。長期的訓練,學生就會放飛想象,興趣盎然,入詩境,悟講情,出精美的文章來。
2、給學生壹段話,請學生用自己積累過的壹句古詩詞名句來概括。 學生的習作覆蓋面越來越寬廣了,如果只停留在擴寫古詩詞名句的基礎上,那麽就很難適應其他體裁的習作了。
要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和語文素養,不僅要學生積累大量的好詞好句,而且在理解的基礎上學會運用。讓學生用學過的古詩文概括壹段文字的訓練,讓學生明白如何運用。
拿生活實際的壹段文字進行概括,其實告訴學生,像這樣的情況,我們就可以運用這個名句了。久而久之,學生在描繪壹種畫面的時候,就自然而然想起了這個古詩文句子,避免了啰嗦、繁瑣地敘述,使學生習作表達意思明了,簡潔。
三、方法滲透,指導作文 古詩詞中的名句能夠廣泛傳播,不僅是因為華麗、精練的辭藻,鮮明的思想,也是作者高超的寫作方法和技巧,這些直接影響著古詩詞的魅力和中國文學的發展方向。新課程下如何教作文,為教作文而教作文,還是讓學生“自由地表達”,又如何讓學生自由地表達。
寫作方法和技巧是不可少的。每壹句經典的古詩詞名句,都有著自己獨特的表達方式。
句子是文章的單位,仔細揣摩古詩詞名句的寫作規律和技巧,並將其運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對學生的習作行文有著積極的作用。比如: 1、托物言誌 “會當淩絕頂,壹覽眾山小。”
這句詩出自杜甫大約二十五歲“遊齊趙”時寫的《望嶽》。當時他襟懷浩蕩,眼界空闊。
身在嶽麓而神至嶽巔,寫得有力如虎,遒勁峭拔。雖沒有“登峰造極”而泰山的真形已盡落眼底矣。
表達了詩人不怕困難,敢於攀登之雄心,顯示出他堅韌不拔的性格和遠大的政治抱負。通過學習讓學生明白習作中可以假托事物來抒發自己的誌向和抱負,這對解決學生作文直白,缺少含蓄之美的弊端是很有幫助的。
2、寫景狀物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此句對江南春色進行了形象化的演繹,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紅綠相映的明艷色彩,給人以光彩奪目的強烈印象。
其中,既有同色間的相互烘托,又有異色間的相互映襯,充分顯示了作者善於著色的技巧。從中可以看出寫景的文章要抓住事物的特點,恰當地進行選擇,抓住鮮明的色彩,可對比,也可反襯,從而烘托出景色的美。
3、借景抒情 經常告訴學生環境描寫是心情的寫照,借助景物可以抒 *** 感,然而學生自己操作起來,就是情歸情,物歸物。而古詩詞名。
3. 利用古詩寫壹篇作文童 黃昏時分。
那皎潔的月光宛如壹層薄紗。此時此刻,頭戴草帽,草帽兒也依然帶著,久久凝望那燈火通明的窗口上……不壹會兒,就成了壹彎明月。
而我則站在樹叢中,手心兒裏緊握著那只竹笛,舞動著…… 聽——是誰吹出了那樣歡快柔美的悠揚笛聲,倆只小腳丫在牛背兩側搖來擺去。又是壹路小跑,原來奏笛者是壹位騎在健壯黃牛身上的晚歸牧童,竟連蓑衣都不脫。
我不聲不響的跟了上去,找了壹塊平坦的地方,打壹個哈欠,他仍舊披著那件綠蓑衣;在輪月那淡淡微光的映襯下。野草輕柔地舞動著——在月夜的茫茫碧草之中,輕輕蓋在寧靜的田野上,嘴裏還叼著壹根纖細的茅草,只見他又來到了那片田野上;稍有些羞澀,又夾帶著壹絲歡樂,我也累了,伸壹個懶腰,伴隨清風在原野上回蕩,那位小童又邁著輕快的步子出來了,他身披蓑衣,時續——時斷,歡快的回到了小溪邊上的壹座茅草屋中。
走進壹看,在林間穿梭,有如壹位出色的魔術師似的,就臥躺下來休息了,就在離他不遠的地方走進了夢鄉…… 公雞開始歌唱,輕輕搖身壹變,頭戴那頂小草帽,太陽輕輕地投進大山的懷抱。
4. 古詩詞怎樣在作文用古人常說,“腹有詩書氣自華。”
古典詩文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情感資源,妙用古詩文可以激活語言表達,彰顯文章底蘊,使文章散發出濃濃的書卷氣和文化氣。這無疑是高考作文“出彩”、“創新”的壹條有效便捷的途徑。
那麽,怎樣借用古詩文來為妳的高考作文增輝添色呢? 壹、妙引古詩文名句出彩 這是高考作文中最常見的方式,可引用分為局部引用和全篇引用。 (壹)局部引用。
就是在文章的局部位置引用古典詩文名句,如文章的標題、題記、首段和末尾等。這些地方所處的位置比較突出、醒目,容易引發讀者的關註,給他們留下較好的印象。
在文章標題處引用古詩文名句,能讓題目顯得典雅蘊藉,富有文學情趣,起到耀人眼目、催人卒讀之功。如03年福建考生的《月是故鄉明》,引用杜甫名句作為標題,不僅緊扣“感情的親疏遠近和對事物的認知”這壹作文話題,而且表達得更有韻味;04年福建考生的《壹蓑風雨任平生》,引用蘇軾《定風波》語句,作為題目,既緊扣所選的歷史人物,貼切凝練,又昭示文章題旨,寫出了蘇軾的豁達與超脫,可謂“壹石雙鳥”。
在文章開頭嵌入詩詞佳句,以此領起全篇,則能夠使語言顯得凝練精辟,更能讓閱卷者立刻“窺”到作者的文化積澱和人文素養,給他們留下較佳的第壹印象。如2004年陜西考生的《尋找快樂,精彩人生》的開頭:“漫步於秋日落葉徐徐的小徑上,不禁吟了壹句:‘無邊落葉蕭蕭下,不盡愁緒滾滾來。
’慨嘆落葉的悲哀與不幸。其實,落葉的生命或許就是這樣,只求得春日繁茂,秋日落英繽紛。
換個思維方式,龔自珍曾說過‘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嘛!我們應該欣喜,享受落英繽紛的秋景。” 這個開頭由情景入手,化用杜甫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自然引出對落葉的聯想,然後再引用龔自珍的名句,恰當地詮釋了“快樂幸福與我們的思維方式”這壹哲理話題的內涵。
這樣處理,使文章在開頭便顯得意蘊深刻,詩意靈動,從而避免了“開門見山”式說理可能會有的幹巴枯燥。 在文章收尾處引用古典詩文,則具有畫龍點睛之效,能夠啟人心智、升華主題,收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表達效果,令讀者掩卷沈思,回味無窮。
如04年福建考生《照海倚天》的結尾:“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流年似水,時光如電地過去,也許,只有歷史才能讓“無字碑頭鐫字滿”,也許也只有歷史,才能最好地詮釋曾國藩在天京城破黃袍欲加身之時寫盡生平心境的壹句話:倚天照海花無數,流水高山心自知。
三處引用貼切自然不顯斧鑿,使文章文采飛揚,情理交輝,意蘊深遠,辨證而深刻地評價了曾國藩這壹歷史人物,實在是壹記漂亮有力的“豹尾”。 (二)全篇引用。
既指整段之內大量引用,又指全文各段大量引用。由於古典詩文具有的深厚的文化積澱,大量、多處的引用,將能大大提升文章的文化品質和審美趣味,充實文章的底蘊。
整段引用的如:“寂寞是什麽?曾幾何時,有李白‘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也許,寂寞便是皓月當空,好風如水,萬籟俱寂時形影相吊的那種感覺吧!曾幾何時,有李後主感慨‘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也許,寂寞正是深宮大院,國愁家愁人也愁的情絲糾纏吧!曾幾何時,有陳子昂感嘆‘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也許,寂寞就是芳草依舊,天涯依舊,物是人非的空虛心境吧!於是,我問月亮,廣寒宮的嫦娥告訴我,寂寞是‘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辰’的‘碧海青天夜夜心’。寂寞到底是什麽?我無法回答。”
——2000年高考優秀作文《寂寞的意韻》 壹段之內五處引用詩詞名句,以此作為文章情感和義理的載體,讓“寂寞”具有了深刻的文化內涵,既為文章增添了亮麗的色彩,也增強了論證的說服力和感染力,使文章底蘊厚實,充滿典雅蘊藉的詩意和豐富的人文氣息。 而全篇引用的,2003四川省高考優秀作文《只緣身在此山中》則可稱得上是典範之作了。
該文以蘇軾名句作為標題,非常恰切地暗扣作文話題“感情親疏與對事物的認知”;緊接著引用崔護的詩句“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自然引出對“情感與認知”關系的認識,確立文章主旨;然後緊承首段,引用了李清照的《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杜牧的《赤壁》,從幾個角度來進壹步闡述主旨,形象生動而不乏理性;末尾再以蘇軾的“不識廬山真面目”收結全文。
綜觀全文,恰到好處的引用、嵌入古典詩詞,使哲理思考和情感抒發傳達得深刻而有底蘊,讓文章擁有了較高的文化品位。 二、巧套古詩文結構出彩 古人寫詩做文都很講究章法,每壹首(篇)詩文都有其完整的行文結構與寫作脈絡,再加上古詩文本身言簡意豐、音韻和諧,套用古詩文來鋪設文章的行文結構,不僅能使文章層次分明、結構清晰,而且更能給人以典雅優美的感覺,能夠在最短時間內打動讀者。
這壹點,2004年湖南高考優秀作文《琵琶行之父母有情》做出了很好的。
5. 如何將詩句運用到作文中在描寫景物時可以用;在抒發感嘆時可以用;在總結文章中心思想時可以用。
托物言誌{借某種事物來表達自己的誌向},借物喻人{借某種事物來贊美壹些人}。總而言之,統而言之,多讀多記,理解意思,才能不落不到“書到用時方恨少”這種地步。
例如壹篇網上的作文: 北方。冬日。
弦月。霓虹。
第壹場雪開始飄散。 壹個人坐在壹簾雪霧的背後,聽雪落的聲音。
飄墜的枯葉很快被積雪掩蓋,如同壹粒微塵瞬間消失,隨同我的記憶,壹起沈淪。 似乎每壹年的冬天都是這樣度過,蜷縮在自己溫暖的小屋,點壹盞裊裊的燈,聽著音樂,啜著熱氣騰騰的茶,讀著喜歡的書,看著窗外滑過的風霜雨雪,壹年壹年,周而復始。
我願就這樣棲息在自己的城堡中,靜靜地看歲月年華,如水流逝。不知歲月的痕跡,是否已掛上了我的臉,是否已刻在了我的心頭。
我知道終有壹天,我的眼睛不再如雪花般清澈。多年後的壹場大雪,是否會記取當年那個雪幕後的女子,曾經的過往,如雪的心事。
擡眼望路上的行人,個個腳步匆匆。冬至還未到,此刻的寒冷尚不算刺骨,想必壹個人孤零零地走在路上,看那些將落未落的殘葉飄搖欲墜,會感到稍許的淒涼,會頓覺家的溫暖,會不由自主加快了腳步。
又想起了那句古詩,“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想到這,便不由得想笑,不是笑別人,而是自己。
終日坐在屋中胡思亂想,真實與虛幻已模糊得分辨不清,許多情景明明從未經歷過,也永難實現,卻又不可名狀地熟悉與驚悸。仿若心中生出了翅膀,穿越時空,飄飄蕩蕩,替我飛過了壹程又壹程。
原來想象也可以如此真實,也可以如此荒唐。 忽然想起多年前的壹首老歌:把情感收藏起來,讓回憶留下空白,忘了曾經擁有的過去,永遠永遠不再說愛……喜歡這些淳淳的老歌,只言片語便解盡所有的憂愁。
當年飄渺的諾言,能實現的會有幾句?不得而知,也無力證明。只是知道它再也帶不來絲毫的興奮或是暈眩,便如夜空中綻放的煙花,美麗屬於她只有壹瞬,狂風吹散,繁華落幕,壹切歸於空無。
月色雪影搖窗而入,灑在窗畔桌前,灑上我的額頭,沁潤我的靈魂。指尖再度飛舞,傾訴她的寂寞。
不過是壹場遊戲壹場夢,只是這樣的遊戲規則無常,這樣的夢,看得到彼岸,卻無法泅渡。這場戲很精彩,該上演的時候上演,該落幕的時候落幕。
這場遊戲很無奈,從清晰到模糊,從春花到秋露。如風壹縷,雪壹幕,隨意沈浮,不知方向如何,不知終點何處。
“去的盡管去了,來的盡管來著;去來的中間,又怎樣的匆匆呢?”朱自清先生筆下的《匆匆》讓我嘆息不已,原來壹切註定匆匆,窮我壹生,也無法追逐。 詩,文學領域中壹朵永不雕零的花,壹顆華彩四射的瑰寶。
她有著耐人尋味又綺麗獨特的風格——詩的灑脫,詩的含蓄,詩的飄逸,詩的沈郁,詩的豪放,詩的婉約……詩是文學的精華,是生活的縮影。 詩言誌。
因詩本身 重在反映詩人的品格、誌向,則詩的品位更取決於詩所言誌的價值。無論是曹操的《短歌行》,還是陸遊的《書憤》,或是反映曹操為實現統壹中國的政治理想而廣泛招攬人才的心情,或表達作者重新立誓報國的情感。
無怪乎朱自清先生譽“詩言誌”為我們詩壇“開山的綱領”。 詩緣情而綺靡,詩常寄深情於詩境,正所謂“詩以情為主,情哀則景哀,情樂則景樂”。
無論是杜甫的《登高》還是龔自珍的《已亥雜詩》,前者傾訴了詩人長年漂泊,老病孤獨的復雜感情,後者表明了詩人開風氣之先的樂觀思想。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可見,“詩的本職應在抒情”。
讀詩,常人皆愛之。而讀詩重在悟詩,惟有用心去品味,用情去感受,才能真正悟出超凡脫俗的詩韻! 我心目中的春春天是壹年四季的開始.從春天到夏天到秋天再到冬天,壹年又壹年這樣周而復始,始而復周的重復著,重復著。
"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每當挨到壹年中的最後壹個季節-----冬,我都會想起這句話,急切盼望春天的到來. 我愛春天.春天萬物復蘇,小草也越發變得蔥綠了,到處呈現壹派欣欣向榮,生機勃勃的景象.在遠處看時感覺嫩綠嫩綠的,而走到近處時,卻看不出壹點兒綠.這大概就是韓愈所說的"草色遙看近卻無"吧! 我愛春天.春天代表著綠色,綠色卻又代表著生機與活力,代表著旺盛的生命力,代表著春天的來臨. 我愛春天.當淅瀝瀝的春雨從天而降時,我總有壹種渾身舒暢的感覺.特別是春雨過後,空氣清新得很,彩虹也隨之綻開笑臉.我國民間有關於晴雨預測的農諺,象"初壹落初二散,初三落月半." "清明風若從南起,定主田禾有大收"等.也有關於春雨的詩句.比如宋代詩人黃庭堅的< >中的"春風春雨花經眼,江北江南水拍天". "壹年之計在與春,壹日之計在於晨".春天作為四季的開始,必然會以嶄新的面貌再次呈現在我們的面前。
要想寫出帶有詩句的好文章,必須要:壹、精選,古詩積累中的精華 俗語說得好:“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厚積薄發”。只有積累豐富的語言素材,才能“厚積薄發”,“下筆如有神”。
但我們發現,在“厚積”的過程中,尤其在新課程大力倡導語言積累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今天,許多老師開始壹股腦地把好詞佳句、名段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