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關於芣苢相關詩句

關於芣苢相關詩句

1.請找出詩經中運用賦比興的詩句各三句

、《詩經》中的賦《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朱熹《詩集傳》:賦也。

方玉潤《詩經原始》:殊知此詩之妙,正在其無所指實而愈佳也。夫佳詩不必盡皆征實,自鳴天籟,壹片好音,尤足令人低回無限。

若實而按之,興會索然矣。讀者試平心靜氣,涵詠此詩,恍聽田家婦女,三三五五,於平原繡野、風和日麗中群歌互答,余音裊裊,若遠若近,忽斷忽續,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曠,則此詩可不必細繹而自得其妙焉。

……今世南方婦女登山采茶,結伴謳歌,猶有此遺風雲。二、《詩經》中的比興《衛風·碩人》:手如柔荑,膚如凝脂。

領如蝤蠐,齒如瓠犀。《陳風·澤陂》:彼澤之陂,有蒲與荷。

有美壹人,傷如之何!寤寐無為,涕泗滂沱。鄭玄《毛詩箋》:蒲以喻所說(悅)男之性,荷以喻所說(悅)女之容體也。

三,賦比興表現手法的作用 賦是最基本的,最常用的壹種表現手法。它的特點就是敷陳、直言,即直接敘述事物,鋪陳情節,抒發感情。

比分為比喻和比擬。比體詩的特點是以彼物寫此物,詩中所描寫的事物並不是詩人真正要歌詠的對象,而是借用打比方的方法,來表達詩人的思想感情。

例如,《碩鼠》壹詩中,就是運用了比的表現手法,通過描寫令人憎惡的老鼠,將奴隸主貪婪殘忍的本性表現的淋漓盡致。為什麽不直接表達而要用比呢?運用比擬表達喜愛的事物,可以使它栩栩如生,給人親切之感;用它表現醜惡的事物,可以使它原形畢露,給人厭惡之感。

興,即起興,在壹首詩的開頭,或壹章詩的開頭。先讓我們來看壹首詩。

《風雨》中運用興的表現手法的句子是“風雨淒淒,雞鳴喈喈;風雨蕭蕭,雞鳴膠膠;風雨如悔,雞鳴不已。”為什麽不直接說出要寫的內容,而要先言他物呢?通過對《詩經》的研究,有些詩中的興起到了渲染氣氛的作用,例如,《風雨》寫的是在傍晚時節,外面下班著小雨,刮著風,女主人公正在思念著自己的夫君,此時,聽見了外面的雞鳴聲。

烘托出女主人公的相思、愁悵之情。興在這裏就起到了渲染了壹種淒涼的氣氛,加深抒情女主人公的相思之情。

在研究中,我們發現,有些詩中的興沒有起到渲染氣氛的作用,與下文也沒有什麽聯系。例如,《黃鳥》的“交交黃鳥,止於棘,止於楚,止於桑。

與下文的子車家的三個兒子為秦穆公殉葬沒有聯系,興就起到了提示、渲染壹種氣氛,幫我們完成從日常生活到詩歌欣賞的過度作用。 人們常常把比、興兩種表現手法截然分開,在研究中我們認為,比興兩種表現手法不是截然分開的,有些詩中是有壹定聯系的,例如,《氓》中,就是用自然現象來女主人公感情生活的變化,由起興的詩句來引出表達感情生活的詩句,由葉子的鮮嫩而至的枯黃,來比喻感情生活的幸福而至的痛苦,這裏的興就具有了比的作用。

興在詩歌中占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失去它,詩歌也就失去了美學價值,失去了感染力。

2.《芣苢》賞析

賞析 “芣苢”(否以)即車前草,這是當時人們采車前時所唱的歌謠。

《詩經》中的民間歌謠,有很多用重章疊句的形式,但像《芣苢》這篇重疊得如此厲害卻也是絕無僅有的。先以第壹章為例:“采采”二字,以《詩經》各篇的情況而論,可以解釋為“采而又采”,亦可解釋為“各種各樣”。

有人覺得用前壹種解釋重復過甚,故取第二種。然而說車前草是“各種各樣”的,也不合道理,應該還是“采而又采”。

到了第二句,“薄言”是無意義的語助詞,“采之”在意義上與前句無大變化。第三句重復第壹句,第四句又重復第二句,只改動壹個字。

所以整個第壹章,其實只說了兩句話:采芣苢,采到了。這還罷了,第二章、第三章竟仍是第壹章的重復,只改動每章第二、四句中的動詞。

也就是說,全詩三章十二句,只有六個動詞——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斷變化的,其余全是重疊,這確實是很特別的。 但這種看起來很單調的重疊,卻又有它特殊的效果。

在不斷重疊中,產生了簡單明快、往復回環的音樂感。同時,在六個動詞的變化中,又表現了越采越多直到滿載而歸的過程。

詩中完全沒有寫采芣苢的人,讀起來卻能夠明白地感受到她們歡快的心情——情緒就在詩歌的音樂節奏中傳達出來。清人方玉潤在《詩經原始》中說:“讀者試平心靜氣涵詠此詩,恍聽田家婦女,三三五五,於平原曠野、風和日麗中,群歌互答,余音裊裊,若遠若近,忽斷忽續,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曠。”

這話雖說想像的成分多了些,體會還是很準確的。這種至為簡單的文辭復沓的歌謠,確是合適於許多人在壹起唱;壹個人單獨地唱,會覺得味道不對。

袁枚曾經嘲笑地說:“三百篇如‘采采芣苢,薄言采之’之類,均非後人所當效法。今人附會聖經,極力贊嘆。

章■(左舟右上艹中佳下又)齋戲仿雲:‘點點蠟燭,薄言點之。剪剪蠟燭,薄言剪之。

’聞者絕倒。”(《隨園詩話》)說《詩經》不宜盲目效仿,當然不錯,但他所取的例子,實為不倫不類。

壹群人在野外采芣苢,興高采烈,采而又采,是自然的事情,詩歌可以把這歡快表達出來。而壹個人在那裏把蠟燭芯剪了又剪,還唱著“剪剪蠟燭,薄言剪之”,除了精神病,也沒有別的解釋了。

這完全是文人制造出來的滑稽,並非《芣苢》不值得贊嘆或絕對不可以效仿。 問題倒是:當時的人們采芣苢——車前草——用來派什麽用處?毛傳說此草“宜懷任(妊)”即可以療治不孕;又壹種說法,是認為此草可以療治麻風壹類的惡疾。

這兩種說法在中醫學上都沒有根據。現在中醫以此草入藥,是認為它有清熱明目和止咳的功能,草籽據說可治高血壓。

這還罷了,我們也可以勉強地說,《詩經》時代的人是相信車前草是可以治療不孕或麻風的。但即便如此,這詩仍然有不可理解之處:不孕或者家裏人生了麻風,都是極苦惱的事情,哪裏有壹大群人為此而興高采烈地壹邊采車前壹邊唱著歌的道理?拿方玉潤所推想的情景來看這樣的解釋,尤其覺得不對勁。

所以我們覺得應該給《芣苢》以另壹種更合理的解釋。值得註意的是清代學者郝懿行在《爾雅義疏》中所說的壹句話:“野人亦煮啖之。”

此“野人”是指鄉野的窮人。可見到了清代,還有窮人以此為食物的。

又據朝鮮族的朋友告訴筆者,在他們那裏,以車前草為食物是普遍的習俗。春天采了它的嫩葉,用開水燙過,煮成湯,味極鮮美。

朝鮮族(包括中國境內和朝鮮半島上的)是受漢族古代習俗影響極大的民族,朝語至今保存了很多古漢語的讀音。可以推想,中國古代民間也曾普遍以車前草為食物,只是到了後來,這種習俗漸漸衰退,只在郝懿行所說的“野人”中偶壹見之,但在朝鮮族中,卻仍舊很普遍。

以此釋《芣苢》詩,就覺得容易理解了。按明代田汝成《西湖遊覽誌》雲:“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薺菜花。

諺雲:三月戴薺花,桃李羞繁華。”薺菜花實在說不上好看,只因薺菜是江南人所喜愛的野菜,對於窮苦人更是天之恩惠,故人們連它的花兒也生了偏愛。

車前草較薺菜更為平常易得,想必很多年前,它更受老百姓的喜愛吧?如方玉潤之說,想必每到春天,就有成群的婦女,在那平原曠野之上,風和日麗之中,歡歡喜喜地采著它的嫩葉,壹邊唱著那“采采芣苢”的歌兒?那真是令人心曠神怡的情景。生雖是艱難的事情,卻總有許多快樂在這艱難之中。

3.“芣苢”的古詩帶拼音和聲調的有

原文及註音fú yǐ芣 苢-詩經·國風·周南cǎi cǎi fú yǐ, bó yán cǎi zhī采 采 芣 苢, 薄 言 采 之。

cǎi cǎi fú yǐ, bó yán yǒu zhī采 采 芣 苢, 薄 言 有 之。cǎi cǎi fú yǐ, bó yán duō zhī采 采 芣 苢, 薄 言 掇 之。

cǎi cǎi fú yǐ bó yán luō zhī采 采 芣 苢, 薄 言 捋 之。cǎi cǎi fú yǐ bó yán jié zhī采 采 芣 苢, 薄 言 袺 之。

cǎi cǎi fú yǐ, bó yán xié zhī采 采 芣 苢, 薄 言 襭 之。註釋采采:采而又采。

芣苢(fúyǐ ):植物名,即車前草,其葉和種子都可以入藥,有明顯的利尿作用,並且其穗狀花序結籽特別多,可能與當時的多子信仰有關。薄言:發語詞,無義。

這裏主要起補充音節的作用。有:取得。

掇(duō):拾取,伸長了手去采。捋(luō):順著莖滑動成把地采取。

袺(jié):壹手提著衣襟兜著。襭(xié):把衣襟紮在衣帶上,再把東西往衣裏面塞裹。

譯文采呀采呀采芣苢,采呀采呀采起來。采呀采呀采芣苢,采呀采呀采得來。

采呀采呀采芣苢。壹片壹片摘下來。

采呀采呀采芣苢,壹把壹把捋下來。采呀采呀采芣苢,提起表襟兜起來。

采呀采呀采芣苢,掖起衣襟兜回來。車前草(芣苢)圖片:。

4.詩經 芣苢的主題思想

詩中完全沒有寫采芣苢的人,讀起來卻能夠明白地感受到她們歡快的心情--情緒就在詩歌的音樂節奏中傳達出來。壹群人在野外采芣苢,興高采烈,采而又采,是自然的事情,詩歌就把這歡快表達出來。車前草較薺菜更為平常易得,想必很多年前,它更受老百姓的喜愛吧?如方玉潤之說,想必每到春天,就有成群的婦女,在那平原曠野之上,風和日麗之中,歡歡喜喜地采著它的嫩葉,壹邊唱著那"采采芣苢"的歌兒?那真是令人心曠神怡的情景。

生雖是艱難的事情,卻總有許多快樂在這艱難之中。

謝謝,請采納

5.周南芣苢這首詩歌的表現手法是什麽以其特點

使用的手法是賦。通過動詞的變換表現了采集野菜的勞作過程。

《芣苢》是婦女們采集野菜時唱的民歌。此詩直敘其事,通過婦女們的動作寫出了采集野菜的過程,描繪了壹幅其樂融融的勞動畫面。

芣苢①

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③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④之。采采芣苢,薄言捋⑤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⑥之。采采芣苢,薄言襭⑦之。 註釋:①選自《詩經·周南》,這是婦女們采集野菜時唱的民歌。 芣苢:車前(草名),可食。 ②薄、言:都是語助詞,無實意。 ③有:得到。 ④掇:摘取、拾取。 ⑤捋:成把地握取。

⑥袺:手持衣角盛物。 ⑦襭:把衣襟掖在腰帶間裝物。

問題①《詩經》使用賦、比、興手法,本詩使用的手法是? (1分)

②這首詩生動地表現了采集野菜的勞動過程。這種過程在詩中是怎樣具體表現出來的?(2分) ③前人讀這首詩說:反復諷詠,"自然生其氣象"。妳讀這首詩,眼前出現了什麽樣的景象?請概括描述。(4分)

6.有關茱萸的詩句有哪些

1、唐·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壹人。

2、唐·王勃《落花落》

落花落,落花紛漠漠。

綠葉青跗映丹萼,與君裴回上金閣。

影拂妝階玳瑁筵,香飄舞館茱萸幕。

落花飛,燎亂入中帷。

落花春正滿,春人歸不歸。

落花度,氛氳繞高樹。

落花春已繁,春人春不顧。

綺閣青臺靜且閑,羅袂紅巾復往還。

盛年不再得,高枝難重攀。

試復旦遊落花裏,暮宿落花間。

與君落花院,臺上起雙鬟。

3、五代·李煜《謝新恩·冉冉秋光留不住》

冉冉秋光留不住,滿階紅葉暮。

又是過重陽,臺榭登臨處,茱萸香墜。

紫菊氣,飄庭戶,晚煙籠細雨。

雍雍新雁咽寒聲,愁恨年年長相似。

4、五·李煜《謝新恩·冉冉秋光留不住》

冉冉秋光留不住,滿階紅葉暮。

又是過重陽,臺榭登臨處,茱萸香墜。

紫菊氣,飄庭戶,晚煙籠細雨。

雍雍新雁咽寒聲,愁恨年年長相似。

5、宋·蘇軾《西江月·重九》

點點樓頭細雨,重重江外平湖。當年戲馬會東徐,今日淒涼南浦。

莫恨黃花未吐,且教紅粉相扶。酒闌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間今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