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隋唐時期中國思想文化的特征

隋唐時期中國思想文化的特征

隋煬帝時,就奉行佛、道並重的宗教政策;唐高祖武德八年(625)確定了道先、儒次、佛末的三者次序;唐太宗再次申令道先佛後;唐玄宗時,道教達到極盛,但同時又封孔子為文宣王;武則天壹度偏尚佛教,使佛教達到極盛。整個隋唐時期除唐武宗毀佛外,其余大都奉行三教並立的政策。科舉考試以儒家經典學說為主,也曾把道家學說列為考試內容;國家重大節日與慶典,都要詔三教講論於朝廷之上,三教也從互相貶低發展到互相補充,互相融合。這裏需要註意各派宗教之間的互相鬥爭,在壹定程度上體現了封建統治階級之間的鬥爭。

作為外來的宗教佛教,為適應中國民眾心理的需要,吸收了儒家的壹些思想因素,增添了世俗宗法色彩。到隋唐時期,佛教內部各宗派為了彌補長期存在的理論分歧,各自根據當時社會的經濟情況和政治需要,對原有佛教進行了系統的批判和整理,從而完成了中國化的過程。佛教逐漸轉化為具有中國特色的宗教。

隋唐時,對於其他外來宗教壹般也不排斥。許多西方宗教隨著中外經濟、文化的頻繁交流而傳入中國。它們主要在西域胡商中流傳,而唐人信仰的並不多。這些宗教有伊斯蘭教、景教等。唐朝前期,對這些宗教都能尊崇,允許它們建寺傳教。伊斯蘭教在7世紀中葉傳入我國內地。

隋唐的統治者,尤其是唐太宗、唐玄宗重視發展教育。唐太宗已認識到南北朝以來由於大臣們不讀書,“無學業”,“不能識前言往行”,治國“多劣於前古”,因而在文化政策上提倡以德行、學識為本。而學校是培養地主官僚子弟,使之成為後備官員的場所。唐太宗即位後,大力發展學校,增築學舍,學生人數大增。學校分為京師學和州縣學。京師學隸屬國子監,下設國子學、太學、四門、律學和書學、算學,各學的長官為博士。各學校中國子學和太學最重要,學生也只收達官顯貴的子弟。學校教育由於主要是為科舉選拔服務,因而學生主要學習儒家經典,其中尤以《孝經》和《論語》為主;此外科舉考試中還設有明法、明書、明算等科,因而唐代還設有專科性質的學校,如以律令為專業的律學,以書法為專業的書學,以數學為專業的算學等。學生完成學校學業,方可參加科舉考試。唐朝除官學外,私人聚徒講學也很興盛,私學學生完成學業,可由州、縣保薦參加科舉考試。

唐詩是唐代文學的主要成就,唐朝是中國古典詩歌最輝煌的時期。唐代遺留下來的詩歌將近五萬首,比西周到南北朝遺留下的詩篇數目多出兩三倍以上,其中著名詩人人數也大大超過了戰國到南北朝所有著名詩人的總和。所以會出現這種繁榮的局面,建議教師講明以下原因:國家的統壹和國力的強盛,為詩歌的發展準備了必要的物質條件;南北、中外的文化交流也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礎;開明兼容的政治及文化政策和科舉“以詩取士”,不僅使文人思想開放、活躍,也直接刺激了詩歌創作的迅猛發展。唐代詩歌壹般來說可以分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個時期。初唐詩壇的佼佼者是陳子昂。唐朝建立之初,占據詩壇的依然是南朝那種輕浮綺靡的宮體詩,直至唐高宗年間,生活遭遇、思想感情與宮廷詩人不同的陳子昂,力排梁陳“逶頹靡”的詩風,以復古為號召,主張作詩要有“風骨”,他創作的《登幽州臺歌》對唐詩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其後唐詩進入了鼎盛時代。盛唐時期是壹個詩星璀璨的時代,唐詩的發展達到了繁榮的頂峰,詩壇上名家輩出,流派眾多,詩體大備。王維、孟浩然為代表的山水田園詩派,描寫了悠閑寧靜的山水田園生活,雖然有時流露出佛老消極思想和政治上失意的情緒,但在藝術上卻很有成就。他們的詩使晉宋以來形成的田園、山水詩更加豐富,在文學史上具有壹定的地位。邊塞詩人高適、岑參等人的詩既描繪了雄奇壯麗的邊塞風光,也反映了邊塞軍人無畏的氣概、樂觀的精神、思鄉的情懷和將士苦樂的差異等,為唐詩增添了新鮮壯麗的色彩。盛唐時期成就最高的當屬李白、杜甫。李白蔑視權貴,憤世嫉俗,向往光明,追求自由;他的詩氣勢磅礴,熱情奔放,想像豐富,手法誇張,意境深遠,具有突出的浪漫主義風格,有“詩仙”之稱,是繼屈原之後又壹個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蜀道難》《望廬山瀑布》等都是千古絕唱。教師還可向學生朗誦李白的《贈孟浩然》,體會李白詩的風格。杜甫是我國傑出的現實主義詩人,有“詩聖”之稱。杜甫生活在安史之亂前後由盛轉衰的時代,壹生貧困失意,顛沛流離,因而他的詩揭露了統治階級政治昏庸、生活腐朽,反映了下層人民在戰亂前後的悲慘境遇,表現了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和對國事的關懷。他的詩風深沈濃郁,跌宕有致;語言上的功力非常深厚,“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這種“毫發無遺憾”的嚴肅創作精神,使他成為現實主義詩人的偉大代表,突出的作品有《三吏》《三別》等。安史之亂後,唐朝元氣大傷,原來潛伏著的社會矛盾日益尖銳化,詩歌的現實主義精神完全取代了那種昂揚樂觀的情調,在中唐時期成為主流。中唐詩人白居易等繼承杜甫的傳統,進壹步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掀起新樂府運動,倡導詩歌沿著“補察時政、泄導人情”的現實主義方向發展,在藝術上追求淺顯平易的詩風。白居易的諷喻詩《新樂府》50首等就是這類詩的代表。進入晚唐時期,封建統治岌岌可危,階級矛盾空前尖銳。國勢的衰微,詩歌的風貌又為之壹變。杜牧和李商隱是活躍於晚唐前期的兩位成就較高的詩人。杜牧主張在文學創作上“以意為主”,反對單純追求“文采辭句”,現實性較強。李商隱壹生仕途坎坷,但壹直關心政治,詠史詩在其詩中占的比重較大。這兩位詩人的詠史詩都反映了走向衰落的唐朝現實,但也都流露出個人失意的頹喪情緒。在藝術上,杜牧追求“高絕”,不滿“奇麗”;李商隱則形成深情婉曲、典麗精工的獨特風格,為我國古典詩歌發展作出了新的貢獻。

1.藝術寶庫莫高窟。首先可讓學生回憶雲岡石窟和龍門石窟的有關知識,然後再介紹莫高窟。敦煌莫高窟有壹千多個洞窟,所以又名千佛洞,現存有壁畫和塑像的洞窟492個。它位於甘肅敦煌城東南25公裏的鳴沙山崖壁上。這裏是古代通往西域的河西走廊的西端,由此向西南是陽關,向西北是玉門關。據史書記載,公元前111年設置敦煌郡,陽關和玉門關就歸它管轄,它是通往西域的咽喉之地,是當時文化交流的樞紐。石窟寺源於古印度,後漸漸發展為融匯建築、雕塑和繪畫藝術的綜合體。隨著佛教在亞洲各地的傳播,這種藝術也傳入中國。敦煌莫高窟的洞窟中,隋唐時期開鑿的占了十分之六七。它是世界上現存最大的藝術寶庫之壹,其藝術成就主要在於彩塑和壁畫。彩塑是在傳統的泥塑上加以彩繪,塑造的形象主要是神態各異的佛像。壁畫除了宗教人物故事外,還涉及現實生活中的人物。敦煌石窟藝術體現了鮮明的民族風格,其中包容了古印度佛教藝術、西域民族藝術的風格,具有強烈的藝術魅力,也反映了唐代豐富的社會生活,是我國古代美術史上的傑作。

2.隋唐繪畫,教師可從三方面講述:第壹,隋唐時期的繪畫題材範圍擴大了,除原有的宗教人物故事畫為主要內容外,山水畫、花鳥畫逐漸發展起來,到盛唐時期,山水畫已正式成為壹支獨立的畫科了。建議教師可以提壹下造成這種變化的原因,還是由於隋唐社會經濟文化生活的變化。第二,繪畫的表現技法趨於成熟。人物畫註重用線條表現人物的神態,透過變化的線條,可以感受到人物動態的美;山水、花鳥畫則采用“焦墨薄染”的畫法,使其向“水墨渲淡”發展,強調山水、花鳥的意似,這對宋代的畫風產生了較大的影響。第三,這壹時期傑出的繪畫家有隋朝的展子虔與唐朝的閻立本、吳道子。唐朝的兩位畫家,初中時已學過,可啟發學生自講,重點閱讀展子虔壹段小字。

3.巔峰時代的書法。隋唐書法風格是在繼承魏晉南北朝書法風格的基礎上形成的,既有南朝的秀美,也有北朝的雄健。關於這壹時期著名的書法家,要求學生掌握他們的特點、代表作及其所處的時代。唐初三大書法家基本上繼承了王羲之書法瀟灑飄逸的風格以及“瘦”的特點,字形以長方為主,大小力求壹致,結構嚴謹而優美。盛唐的書法家顏真卿突破了王氏書體,筆法遒勁,方嚴正大,形體敦厚,尤其是點畫較肥,甚至偏向於圓。中晚唐之際的柳公權則吸收歐顏諸家之長,自成壹體,後人把他和顏真卿的書法並稱為“顏筋柳骨”。唐朝的草書大家有“草聖”張旭和懷素。

4.隋唐樂舞,首先要讓學生把握的是其特點。基於唐朝前期經濟繁榮的盛世景象,受西域文化及周邊鄰國文化的影響,隋唐樂舞集歷代樂舞之大成,集各民族優秀樂舞之大成,發展到了高峰,並對宋、元、明、清的樂舞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其次,音樂方面,隋代的宮廷宴樂有九部樂,列在首位的就是由西域少數民族傳來的西涼樂;唐太宗時擴充為十部樂,其中著名的樂曲有《秦王破陣樂》。第三,唐代的舞蹈又分為健舞和軟舞。健舞雄勁,基本以少數民族地區傳入者居多。軟舞柔美,《霓裳羽衣舞》就是著名的軟舞。

總之,隋唐時期的思想文化,為中國歷史留下了壹筆寶貴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