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古詩《杜甫·望嶽》註釋與賞析

古詩《杜甫·望嶽》註釋與賞析

杜甫·望嶽①

岱宗②夫如何③?齊魯④青⑤未了⑥。

造化⑦鐘⑧神秀⑨,陰陽⑩割昏曉⑾。

蕩胸⑿生曾雲,決眥⒀入⒁歸鳥。

會當⒂淩⒃絕頂,壹覽眾山小。

註釋

①嶽:此指東嶽泰山,泰山為五嶽之首,其余四嶽為西嶽華山,北嶽恒山,南嶽衡山,中嶽嵩山。

②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嶽,在今山東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為五嶽之首,諸山所宗,故又稱“岱宗”。歷代帝王凡舉行封禪大典,皆在此山。

③夫如何:怎麽樣。

④齊魯:古代齊魯兩國以泰山為界,齊國在泰山北,魯國在泰山南。

⑤青:指山色。

⑥未了:不盡,不斷。

⑦造化:這裏指大自然。

⑧鐘:聚集。

⑨神秀:(指泰山)神奇秀麗(的景色)。

⑩陰陽:陰指山之北,陽指山之南。

⑾割昏曉:誇張。此句是說泰山很高,在同壹時間,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

⑿蕩胸:心胸搖蕩。

⒀決眥(zì):極力張大眼睛。決:裂開。眥:眼眶。

⒁入:收入眼底,即看到。

⒂會當:應當,定要。

⒃淩:登上。

賞析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祖籍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出生於鞏縣(今河南鞏義),初唐詩人杜審言之孫。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經歷了唐代的由盛到衰的過程。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壹生寫詩壹千五百多首,詩藝精湛,被後世尊稱為“詩聖”。

杜甫七歲始學詩,十五歲即揚名,開元十九年(時二十歲)杜甫開始漫遊吳越,五年之後歸洛陽應進士,不第,之後杜甫再漫遊齊趙五載。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歸東都。天寶三年(公元744年)在洛陽遇李白,兩人相見恨晚,結下了深厚友誼,繼而又遇高適,三人同遊梁、宋(今開封、商丘)。

翌年漫遊齊魯,與李白遇於東魯,這便是“詩仙”與“詩聖”的最後壹次相見。天寶五年秋(公元746年)自齊魯入長安,屢上詩韋濟,求汲引。天寶十年(公元751年),杜甫進三大禮賦。玄宗奇之,命待制集賢院。天寶十三年(公元754年),杜甫自東都移家至長安,居南城之下杜城。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祿山反,玄宗奔蜀。杜甫輾轉避難於白水、奉先(今陜西蒲城)、鄜州(今富縣)等地,此年喪幼子。獨自去投肅宗,中途為叛軍俘獲,押到長安。後來潛逃到鳳翔行在,做左拾遺。時官軍在相州大敗,關輔饑荒,杜甫棄官,舉家入蜀避難,乾元二年末(公元759年)至成都,居草堂。與嚴武唱和甚密,武時有饋贈。

後嚴武入朝,蜀中軍閥作亂,杜甫漂流到梓州,廣德壹年(公元763年)在梓州,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便欲還東京洛陽,後聞嚴武將再鎮蜀,大喜,遂改計卻赴成都。

廣德二年(公元764年),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後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

後嚴武去世,他再度舉家漂泊。離草堂南下,過嘉州(今樂山)、戎州(今宜賓)、渝州(今重慶)、忠州(今忠縣),後至夔州(今奉節)住兩年。大歷三年(公元768年),杜甫五十七歲。正月中旬,去夔出峽。留江陵數月,頗不得意。歲末,至嶽州。大歷四年(公元769年)抵潭州(長沙),不幸病逝於湘江上。

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二十四歲的詩人開始過壹種“裘馬清狂”的漫遊生活。其父杜閑當時任兗州司馬,該詩即寫於北遊齊、趙(今河南、河北、山東等地)時,是已存杜詩中年代最早的壹首,字裏行間洋溢著青年杜甫那種蓬蓬勃勃的朝氣。當詩人遠遠望見泰山,不禁發出感慨,泰山啊,妳究竟有多麽雄偉?妳的蒼翠橫跨齊魯大地,大自然在妳身上集中了那麽多神奇和魅力。妳宏偉的山峰將南北分成晨夕。山中繚繞的雲霧令人心胸蕩漾,天上入巢的歸鳥看得人眼隱隱作痛。我壹定要登上山頂,將周圍的山巒盡收眼底。

詩人對泰山的描繪由遠及近,從虛入實,最後抓住層雲和歸鳥這兩個景物細節,表達了心情的激蕩和眼界的空闊,然後順理成章地牽出了他俯瞰群山的氣概,他攀登的哪裏是泰山極頂,明明是要攀登人生的頂峰。從此可以看出詩人青年時代兼濟天下的遠大抱負。正因為有如此深遠的意境,這首詩歷來被譽為詠泰山的千古絕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