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庭堅:詩歌的主要風格是生新瘦硬。
淡化社會背景,采用線型結構沿題賦詩,強調內容的切題.他在處理詩歌基本要素時,使景物皆著主觀色彩,個人情感隱於意象與情趣之間,以敘事為主而穿插情景。
他往往借虛擬的方式創造藝術中的景觀、事物,並抒發詩人隱微雅致的情感,向往自由閑適的精神境界,以生新的形象啟示某種價值觀念,實現對"詩之美"的追求.這是黃區別於其他詩人的藝術特征。
黃庭堅論詩以“不俗”為高標,而要達到這種境界,他強調須多讀書,只有“胸中有萬卷書”,才能“筆下無壹點塵俗氣”。
黃庭堅對多讀書的強調,並非是為學問而學問,而主要有三層意思:其壹在於認真學習、廣泛吸取前人壹切好的東西,在融會貫通的基礎上加以創造和發展。
其二是作為壹種學養的積累,以增加詩歌的內涵與意蘊,力去淺俗。其三在於主觀修養和性情的陶冶,培養壹種以儒家基本精神為底蘊而又超脫流俗、獨具個性的氣質,為人“不俗”,才能寫出“出塵拔俗”之詩。
黃庭堅最為著名的詩歌主張之壹“點鐵成金”實際上也與他所強調的主觀修養有關。他在《答洪駒父書》中說:“古之能為文章者,真能陶冶萬物,雖取古人之陳言入於翰墨,如靈丹壹粒,點鐵成金也。”這段話往往被認為是指翻用古人陳言,因此是提倡蹈襲剽竊。
事實上,黃庭堅借用了道家術語,用鐵比喻被陶冶的萬物即詩歌的素材,用金比喻點化後的成品即詩歌,靈丹則比喻詩人的主觀思想和精神修養,所以他的意思是說出色的詩人善於將外界的事物拿來為己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