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巴州的介紹!

巴州的介紹!

巴州是巴中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地處四川東北部。以巴州為中心的百萬巴中人民,世世代代勤勞勇敢地生息在巴中這塊土地上,創造了壹部有2000多年史載的文明史。

歷史沿革源流長

據史料記載,巴中古屬禹貢梁州之域,春秋時為巴子國地,秦滅巴後屬巴郡,西漢因之。東流和帝永元年年間(公元89-105年)始置漢昌縣,即今巴中。東漢建安六年(公元201年)改屬巴西郡,後繼屬宕渠郡。南朝劉宋(公元420年-479年)末置歸化郡,南朝肖梁武帝天監二年(公元504年)置太谷郡,北朝北魏宣武帝延昌三年(公元514年)首置巴州,隋煬帝大業二年(公元607年)罷州置清化郡。其間千余年雖州郡叠更,但自元至清末均置巴州。除其中四次短時置縣(即南朝梁為梁廣縣、北周為化成縣、宋初為巴中縣、明初為巴縣)外,均屬地方第二級行政區劃。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廢州為縣,恢復古名巴中。據此,巴中正式建縣於1900年,置州已1470年,在達縣地區古建制上僅稍晚於漢置宕渠縣的今渠縣,比其余各縣建置的時期都要早得多。

秀麗山川蘊物華

大自然的神功賦予巴中嶺梁延宕,起伏連綿;河谷開闊,臺地發育;溪溝縱橫,水系對稱;山淺坡緩,植被繁茂的獨特地貌。秀麗的山川,加之豐富的光、熱、水、生物資源,給人民生息提供了有利條件。

據《巴州誌》和有關史料記載,巴中是我們祖先驅開發較早的寺方。相傳川東北最古老的土著民族-- 族在傳中的“伏羲”時代即居住於此。中 入剽勇,質直好義。先是以漁獵為生,後來逐漸學會從事農業生產,到春秋時,已是“牲具六畜”,名揚中原,成以產良馬著稱;糧食生產已能墾田種稻、黍、稷,並善用剩余的農產口釀酒。秦時,其“青酒”能與秦之“黃龍”媲美。“布”、“錢”可作賦稅交納。古代 族對開發巴中作出了重要貢獻。

周朝以前,以廩君為著名首領的居武落鐘離山(今湖北長陽西北)壹帶的巴族入,後向川東擴展,不少巴族入落戶於巴中。後來 族被巴族征服。武王克殷,封為宗姬領地,稱巴子國,春秋時與楚、鄧等國交往頻繁,大大促進了巴子國地域的開發。由此,巴中的開發又向前推進了壹大步。

經多次戰爭洗劫的巴中土人,所剩無幾。但勤勞的祖先開發巴中從未間斷。《巴州誌》記載,元末明初(公元1330年左右)“夷地荒廢”,有自楚者遷入,“插占為業”;後又有明末清初的“湖廣填川”,“深山老林,盡行開墾,地無曠土,梯田直矗……。”糧食以水稻、小麥、玉米、紅苕為主,種植有棉花、蠶桑、甘蔗、白臘、銀耳、藥材、柑桔、油桐等500余種經濟作物,養殖有20余種家畜家禽、10多種水產,形成了有壹定特色的以種植、養殖業為主的傳統農業經濟。

人民奮鬥幾千載,既為自己創造了優美的生息環境,也為我們奠定了向現代化農業發展的良好基礎。

璀璨文明凝明珠

巴中,自古來就以其秀麗的山川和眾多的名勝古跡、文化藝術聞名遐邇。它們有機融合壹體,似明珠異彩,熠熠生輝。如巴州古城周圍的南龕、西龕、北龕和水寧寺的摩巖造像***200多龕窟、3700余尊,尤以南龕為最多, 有137龕窟,2000余尊。均是以佛教為主的宗教藝術。首創於梁魏,續鐫於隋代,後經唐、宋大量增刻,形成了陸離斑爛、雕嵌玲瓏、櫛比相連、各縣特點、規模宏大的石窟群;自唐起不斷興建在崢嶸崎嶇陰靈山的奇巧曲幽的廟宇群;唐代建於城西的漢將軍嚴公廟和嚴顏墓與茶壩章懷山上輝煌壯觀的章懷寺和城南的唐章懷太子李賢墳;南宋抗元據點險峻絕壁的平梁城;清代建在古城東北隅內典雅端莊的“魁星閣”和城東石鼻山脊上直刺藍天的淩雲塔;清代重建在恩陽義陽山巔的“紅梅閣”和“普賢祠”;清乾隆時修在漁溪場漁溪河上的亭閣式木石結構的

“永安橋”和聳立在漁溪場頭河岸山崗上巍峨的“步月塔”;近代建築在城西巴河岸邊的精美獨特的“回風亭”;興隆場境曲折幽深長達壹裏的龍顯洞;還有城守鄉的清蓮洞,壹泉水中清濁兩流,成了少見的怪洞之壹。這些無壹不是我們祖先血汗與智慧的結晶,使古今墨客遊人,覽名勝迷醉忘回返,憑古跡激奮淚滿襟,出現了“古城聚群賢,名刻存萬山”的奇觀。

據史料記載,漢末陳畿、馬忠,閬中侯張魯,蜀漢左將軍宕渠侯句扶、桓侯張飛,唐章懷太子李賢,唐代大詩人李白、杜甫、李商隱,唐巴州刺史嚴武、史俊、羊士鍔,吏部尚書張礻韋,唐龍鎮狀元張曙,宋代張垓、章崇簡,愛國詩人陸遊,巴中籍的天文學家張思訓、民族英雄宗澤、嶽飛,以及明清時期眾多的墨客詩人,都在巴中縣城居住或遊覽過,有的留下了不少名詩佳作、題記碑刻及書坊、洗墨池等珍貴遺跡。僅現在的南龕山上留有歷代墨客膾炙人口的題記就有50條,詩文52首。至今仍保存完好的有:巴州刺史嚴武為保護南龕摩巖造像所作《乞額疏》和向肅宗帝奏請修建西龕“光福寺”的奏文碑刻,鐫於南龕的李白親書“怪狀”二字草書,杜甫在南龕的“九日奉鐫嚴大夫”詩的楷書石刻,鐫於金寶泉崖壁上的嶽飛親題的“墨莊”真跡等,加上南龕對面立於淩

去塔院墻壁的前清四川學使吳傑題寫出的“***登青雲梯,以為人文振興之兆”的巨大石碑等,都是全川稀有的文物珍品。

埋藏在巴中地下的古文物也較為豐富。解放後,相繼在清江始寧古縣廢墟上發現了新石器時代巴族人使用過的石斧壹件,在巴中中學發掘出“秦半兩”壹枚,在城西發掘出東漢時代巴族暮葬群壹處,“五珠錢”千余枚。前不久發掘明代古暮壹座,不僅有四百多年未腐爛的屍臘壹具,還發現“大明通行寶鈔”24張。據先後來巴中的有關專家、學者鑒定,有116件文物達到四級以上標準,其中壹級文物壹件(屬國寶),二級文物12件,三級100件,四級3件。

眾多的文物古跡,是巴中悠久歷史的見證。從而發生在巴中歷史上重要的軍事、政治事件或民情風俗、風景為題材創作的各種文藝作品,也顯示了巴州是壹個文化悠久發達的古城。這些文學作品中,有歌頌漢將軍嚴顏“臨範持大節,孤身欲斷頭”那種英雄氣概的詩句“將軍大節重如山,雲讓孤高松讓寒,壹曲巴江城下水,年年流照舊衣冠”;有在嶽飛“墨莊”真跡石刻處題寫的贊美其抗金收復河山的豪情壯誌的詩句“巴水有情酬壯誌,年年流奏《滿江紅》”;有以北宋時期巴中孝女趙瓊瑤替父伸冤,四次赴河南向包公上訴終得昭雪的事件為題材編著寫的劇本--《四下河南》;有以恩陽義陽山紅梅仙子反抗邪惡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的鬥爭為題材寫出的神話川劇《斬巴蛇》;有以唐章懷太子李賢貶居巴州後勸學勸農有德於民的史實為題材編寫的歷史劇《太子貶巴州》等等。這些作品散在民間,戲劇又多次在舞臺上演,使這些民間故事和民間傳說在巴中人民中廣為流傳,並且不斷激勵人們向大自然和壹切邪惡勢力作鬥爭的勇氣和鬥誌。

千年古城展新姿

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巴中人民以勤勞智慧的雙手創造的眾多名勝古跡和文化藝術佳品,受到了中央、省、市、縣(區)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解放後,公布為省、市、縣(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就有七十九處,其中摩巖造像六處,古建築七處,石刻二處,古墓葬三處,古遺址壹處。當年的川陜省委、川陜省蘇維埃政府、川陜省委黨校、紅四方面軍總部、紅四方面軍總政治部、川陜省保衛局、川陜省總工會、川陜省遊擊總指揮部,和省級各部門,道、縣、市級機關,以及嚴公廟、太子墳、魁星樓、淩雲塔等等,均分布在巴州城內,真象壹個露天博物館。從1956年起,省、地、縣多次撥款修葺,使壹些重點文物基本保持完好。中央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所長溫廷寬教授和研究員顧森同誌不久前專程來巴中考察摩巖造像,他們對巴中石刻贊不絕口地說:“巴中石刻是

壹顆被埋沒未發掘的藝術明珠,是研究我國佛教史的寶貴遺產。我國隋唐時代的石刻作品,保存得象水寧寺、南龕這樣完好的石窟群,全國罕見,是我國的國寶,應很好地珍惜它!”國家文物局朱處長最近帶領專家學者專程來巴中視察,表示要把南龕、西龕、北龕和水寧寺的石刻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時下撥15萬元作為南龕、水寧寺兩處石刻第壹期工程的維修專款。

川陜革命根據地博物館的正式揭館,為具有悠久歷史的巴中縣城增添了新的光彩。這座紀錄老壹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和紅四方面軍、當年川陜蘇區廣大人民光輝業績的豐碑,將永遠鼓舞巴山兒女繼承革命的光榮傳統,向四個現代化奮進,使巴中這塊“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的好地方,早日達到俊采星馳的光輝未來。

目前,巴州區***有49個鄉鎮,分別為:

石城鄉 梓桐廟鄉 下八廟鎮 三星鄉

龍背鄉 花叢鎮 金碑鄉 關公鄉

羊鳳鄉 水寧寺鎮 寺嶺鄉 玉山鎮

淩雲鄉 茶壩鎮 白廟鄉 大羅鎮

雙勝鄉 大和鄉 三河場鎮 平梁鄉

鼎山鎮 觀音井鎮 梁永鎮 上八廟鎮

舞鳳鄉 鳳溪鄉 漁溪鎮 三匯鎮

巴州鎮 青木鎮 光輝鄉 巴中市經濟技術開發區

棗林鎮 興文鎮 興隆場鄉 恩陽鎮

柳林鎮 關渡鄉 萬安鄉 花溪鄉

三江鎮 清江鎮 曾口鎮 九鎮鄉

化成鎮 群樂鄉 尹家鄉 義興鄉

玉井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