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評課,是指對課堂教學成敗得失及其原因做中肯的分析和評估,並且能夠從教育理論的高度對課堂上的教育行為作出正確的解釋。以下是我整理的蘇教版第二冊語文《放小鳥》評課(精選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第二冊語文《放小鳥》評課 篇1壹、構建和諧的課堂氣氛,點燃學生心中的火焰。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指出:“學習的最好刺激是對所學知識的興趣。壹個人壹旦對某壹事情發生了濃厚的興趣,那他作出的努力會達到驚人的程度。”吳瓊恬老師的課,充分反映了師生之間的“平等、民主、和諧”的氛圍。課堂上每個學生都都能各抒已見,暢所欲言,學習積極性非常高。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只有點燃了學生心靈上的興趣之火,才能不斷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活躍課堂教學氣氛。
二、讓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著力訓練學生的思維與語言。
古希臘生物學家、散文家普羅戈曾說:“頭腦不是壹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壹把需被點燃的火把。”兒童的想象力是最活躍,教師給學生插上那壹雙雙想象的翅膀,在知識藍天中展翅高飛。老師讓學生當翻譯家,充分引導學生看圖後通過自己的直觀感受去思、去說,給予他們思維與說話的機會,把學生的思維引向壹名動物語言的翻譯家。她的課,既訓練了學生的想象力,又訓練了學生語言表達的能力,將思維與語言得到了同步發展,想到什麽說什麽,並且能把所想的內容清楚地說出來。
三、註重以學生為主體,關註他們的所想、所感,尊重他們的獨特感受。
在整個課堂實施過程中,老師註重以學生為主體,關註學生所想、所說,不斷用激勵性的話語從正面加以引導。如“相信妳們壹定能做到”,看似平常的語言卻蘊涵著教師對學生提出的要求,不顯得那麽生硬,正如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說的:“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
閱讀教學中,老師從詞、句入手,簡化學生讀課文、理解課文的難度,能照顧暫差生;對於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吳教師能引領他們深刻體會課文的主題;對於膽小的學生老師給予他們鼓勵、膽量,對於答錯問題的學生給予方法、尊嚴,對於積極發表見解的學生給予熱情、成功,整節課真正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及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使學生經過自己的努力獲取了知識、培養了能力。
四、思想教育水到渠成。
本文通過敘寫小作者放小鳥的經過以及當時的心情,從而使學生清楚地感受到課文中的小作者非常喜歡小鳥,但他為了小鳥生活地更加幸福快樂,毅然把小鳥放了。與此同時,他的這壹舉動使自己高興,小鳥高興,小鳥的媽媽也高興,說明我們不能只想著自己,也要想想別人。對於學生來說,從這篇課文中悟出了壹個道理:鳥類是我們人類的好朋友,我們應該保護鳥類;對於教師來說,思想教育水到渠成,課文讓學生受到了熏陶、感染與教育。
第二冊語文《放小鳥》評課 篇2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青年教師:
在這乍暖還寒的春日,我們相聚在阜寧實小,進行同課異構、有效教學的展評活動,意義非凡。因為今年是鹽城市教育局推進有效教學的第二年,是攻堅年。我來自教學壹線,非常高興和大家分享我聽課的壹些體會。
今天上午的四節課上的是蘇教版壹年級下冊的《放小鳥》,這是壹篇具有教育意義的優美散文,貼近兒童生活。上課的四位青年教師聲音甜美,基本功紮實,教態親切自然,或激情洋溢,或從容淡定,或樸實平和,帶著新課程的理念,為我們演繹了各具特色、精彩紛呈的語文課。
四位青年教師執教的都是第二課時,她們在字詞教學等內容及教學策略的選擇上,有自己個性化的處理,此外,有許多設計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我覺得這四節課亮點很多,這裏主要講四點:
壹、 正確解讀文本,突出教材重難點
昨天上午,張海峰主任評課時說:“怎麽教,是方法問題;教什麽,是方向性的問題。”這節課教什麽?教的重點是什麽?難點是什麽?縱觀這四節課,四位老師都很清楚。《放小鳥》壹文敘述了“我”得到小鳥,然後養小鳥,最後放小鳥的過程,“我”的心情也隨之跌宕起伏,由得到小鳥的高興到小鳥壹動不動時的著急,再到放小鳥後的高興。四位老師將這兩條線索有機地融合在壹起,慢慢推進,引導學生領會文章表達的感情。小男孩把小鳥關進籠子,是因為喜愛它,想把它留在身邊;把小鳥放回大自然,讓它自由快樂地生活,這才是真正的愛鳥。這就是課文的中心,四位老師把握得都很準確。
二、 精心創設情境,激發學習熱情
學習的最好刺激是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興趣。
四位老師都很清楚:他們的教學對象是壹年級的孩子,年齡小,知識經驗少,註意力集中的持續時間短,以有意註意為主。許多班可能是第壹次到大禮堂裏來上課,有陌生感。這四位老師都能以親切的面容、激勵的語言來營造壹種和諧的氛圍,采取豐富的教學形式,精心創設情境,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這在上午的四節課中隨處可見。
課文第二自然段寫了鳥媽媽找小鳥,那聲音聽起來是多麽焦急呀!這是課文的重點,也是難點。四位老師在教學這壹段時,都註重了情境的創設,引導學生體會鳥媽媽和小鳥之間的深情。劉樹華老師、吳素紅老師、孫艷蓮老師讓學生聽鳥的叫聲,在急切的呼喚聲中,老師再以富有感染力的語言描繪情境,讓學生體會鳥媽媽和小鳥之間的深情。孫老師還通過情真意切的表演,將學生帶進課文情境。翟素琴老師是以《小夜曲》的音樂營造壹種氛圍,引導學生三讀“那聲音聽起來是多麽焦急呀”。
情境創設在這壹節課中還有很多,比如:翟素琴老師在板書中形象地用籠子關小鳥,再打開籠子放小鳥,很吸引學生。課的最後,讓學生根據課文動畫配音,學生參與的熱情很高。孫艷蓮老師在課的最後讓學生欣賞鳥兒在大自然裏生活的場景,非常有趣。這段視頻直觀形象,是語言描繪所不能達到的,它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大自然就是鳥兒的家園,鳥兒的快樂就是我們的快樂。
“入境始與親”,將學生帶入精心創設的情境,不但能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熱情,而且能讓學生走進文本,去感受文字中蘊含的感情。學生的思維壹旦打開,智慧碰撞、***享,就會使課堂呈現別樣的精彩!
三、 註重朗讀感悟,體現語文本真
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去思考,去感悟,並通過朗讀將文中的感情表達出來。這四位老師做得都很到位。尤其是指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進行朗讀,讀得充分,讀得紮實,也讀出了感情。多種形式的讀讀出了層次,激發了學生內心深處對弱小動物的關愛之情,喚起學生純真的童心。
課文中需要重點去朗讀感悟的點主要有:
1、“姑媽送我壹只小鳥,綠色的羽毛,黃色的嘴巴,兩只眼睛壹閃壹閃的,非常可愛。”通過讀讓學生感受小鳥的樣子美,體會小男孩對小鳥的喜愛之情。
2、“我把它關進籠子裏,給它食吃,給它水喝,可它壹動不動。我很著急,不知道怎麽辦才好。” 體會小男孩的擔心、焦急,這也是愛鳥的表現。
3、“我擡頭望去,原來窗外也有壹只鳥在叫喚,那聲音聽起來多焦急呀!”
這裏,四位老師都精心創設了情境,指導感情朗讀,體會:小鳥在思念著媽媽,媽媽也在聲聲呼喚著孩子,母子情深。這為以後放飛小鳥做好心理鋪墊。
另外,重視老師的範讀,對壹年級學生來說,很重要。翟素琴老師在學習第壹節時,壹學生唱讀後,老師範讀,再讓這個學生讀,學生就有了明顯的進步。劉樹華老師在學習第二自然段時,先是用深情並茂的範讀,將學生帶進那種情感氛圍。
四、引導觀察想象,訓練學生的思維和語言
古希臘散文家普羅戈說:“頭腦不是壹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壹個需被點燃的火把。”兒童的想象力最豐富。四位老師都能扣住文本中“空白”的地方,引導學生想象說話。
在教學課文第二自然段鳥媽媽找孩子來了的時候,四位老師都在特定的情境中,引導學生想象:如果妳就是那只被關在籠子裏的小鳥,聽到媽媽在叫喚,妳會說什麽,媽媽會說什麽?學生的情緒被激發了,“媽媽,我想妳!”“媽媽,妳不要來,他們會捉妳的。”“媽媽,快來救我!”……這些想象觸及了學生的情感世界,保護弱小,珍愛生命,維系親情,這是童心中閃光的金子。保護鳥類、愛護自然的意識,自然就萌發了。
這樣的說話訓練還有,在小男孩放飛小鳥之後,小鳥會說些什麽?做些什麽?四位老師都作了挖掘。吳素紅老師在學生感知了文中小鳥的可愛之後,出示了另壹幅小鳥的圖,讓學生模仿課文中有關小鳥的外形描寫,觀察說話,讓學生學以致用。這些想象訓練不僅豐厚了文本,而且在提高學生思維、表達能力的同時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除了上面講的這四點以外,這四節課還有許多精彩的瞬間,呈現了細節之美,讓人眼前壹亮。吳素紅老師以“這是壹只
的小鳥”貫穿全課教學,先是美麗、可愛的,然後是憂傷、可憐的,最後是自由、快樂的,思路很清晰,設計很很獨特。劉樹華老師指導寫字很細。她在課上重點指導了“常”和“找”的寫法:“常”,上緊下松,小字頭的豎和巾字的豎要在同壹條線上;“找”先寫提手旁,右邊的橫註意避讓,斜鉤要寫舒展壹些。在低年級,平時就要像這樣面向全體地細致地進行寫字指導,學生的字才能寫得工整美觀。還有,口令語言在低年級的組織教學中效果非常好。比如:翟素琴老師在復習詞語時開火車的口令,師:“火車誰來開?”生:“我來開!”師:“請妳開。”孫艷蓮老師在課中讓學生捧起書來讀,說:“我們壹起來讀書!”生:“書本微微向外斜。”這些口令不僅有趣,而且能很快集中學生的註意力。總之,這四節課給了我們很多啟發,值得借鑒的地方很多。
這幾節課結束了,而我們的思考還沒有結束:如何在常態課上,追求教學的有效紮實,有待於我們的進壹步研究、實踐。壹個教師精湛的教學藝術、遊刃有余的駕馭能力要在長期的實踐中不斷修煉,不斷提升。
以上就是我的聽課體會,不當之處,請多包涵。謝謝大家!
第二冊語文《放小鳥》評課 篇3聽完陳老師《放小鳥》這節課,我受益匪淺。本節課成功之處有以下幾點:
1、目標明確,重點突出,層次清楚。
陳老師能夠抓住課文的重點和難點,以生為本、以疑為線、以讀為主、以拓展為目標,通過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理解。教學中,以“我是壹只()的小鳥”貫穿全文,層次清楚,讀悟結合,層層深入,最後讓學生懂得鳥是人類的朋友,要愛護鳥類。
2、以生為本,課堂氣氛民主、活躍。
新課程標準指出課堂教學應以學生為本,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引導者、組織者,教學時,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在本節課的教學中,陳老師把大部分時間都留給了學生,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她讓學生充分地讀,選擇自己喜歡的句子、喜歡的方式讀,讀完之後,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的感受,帶著自己的感受再去讀。整個課堂氣氛很活躍,師生之間能夠真正地實現互動。
3、註重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節課,陳老師不僅重視學生知識的積累,還註重培養學生學習方法與能力。在學生讀書前,出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讀書,不時地提醒學生邊讀邊思考,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第二冊語文《放小鳥》評課 篇4壹、正確解讀文本,突出教材重難點
《放小鳥》壹文敘述了“我”得到小鳥,然後養小鳥,最後放小鳥的過程,我的.心情也隨之跌宕起伏,由得到小鳥的高興到小鳥壹動不動時的著急,再到放小鳥後的高興。朱老師將這兩條線索有機地融合在壹起,慢慢推進,引導學生領會文章表達的感情。小男孩把小鳥關進籠子,是因為喜愛它,想把它留在身邊;把小鳥放回大自然,讓它自由快樂地生活,這才是真正的愛鳥。這就是課文的中心,朱老師把握得都很準確。
二、抓住關鍵詞語、以重點句子串聯起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
在引導學生精讀課文時,朱老師讓學生畫出,帶有“非常”“可愛”“著急“決心“等詞語和相關的句子品讀體會,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同時積累了語言。
三、註重以學生為主體,關註他們的所想、所感,尊重他們的獨特感受。
在整個課堂實施過程中,朱老師註重以學生為主體,關註學生所想、所說,不斷用激勵性的話語從正面加以引導。如“相信妳們壹定能做到”,看似平常的語言卻蘊涵著教師對學生提出的要求,不顯得那麽生硬,正如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說的:“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
閱讀教學中,朱老師從詞、句入手,簡化學生讀課文、理解課文的難度,能照顧暫差生;對於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吳教師能引領他們深刻體會課文的主題;對於膽小的學生朱老師給予他們鼓勵、膽量,對於答錯問題的學生給予方法、尊嚴,對於積極發表見解的學生給予熱情、成功,整節課真正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及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使學生經過自己的努力獲取了知識、培養了能力。
四、生字的教學紮實
這節課中,朱老師對生字的教學很紮實。生字的認讀,朱老師采取小老師帶讀、全班讀、開火車讀、帶詞語讀、去掉拼音讀等多種形式讀讓學生得於鞏固。對生字的書寫,朱老師指導得更是細致,她通過範寫,提醒學生註意生字的結構、部首、筆畫,以及壹些關鍵筆畫的位置和寫法,然後才讓學生描紅、臨寫。體現了壹年級以識字寫字為主的壹個教學重點。
我們覺得這節課的不足是,讀得不夠:指導不夠,形式單壹,只讀重點句子,沒有讀全文,學生對文本理解不全面,難於融入文中,當然也就難以讀出感情。
第二冊語文《放小鳥》評課 篇5朱老師在執教該課過程有以下幾點值得我學習。
首先,朱老師設計的復習鞏固部分有壹定的梯度又實在。這個環節的每個詞語都是經過老師深思後選擇的。它們中既有“著急”和“焦急”這對近義詞,又有“壹定”、“壹閃壹閃”中“壹”的不同讀法的設計。
其次,朱老師在上課過程中積極構建和諧的課堂氣氛,點燃學生心中的火焰。她盡力結合小學生愛鳥的實際,借助課件為學生創設情景,盡力營造師生之間的“平等、民主、和諧”的氛圍。讓學生入情入境積極學習,讓每個學生都能大膽想象,各抒已見,暢所欲言。從而最大程度的激發學生興趣。
再次,朱老師讓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著力訓練學生的思維與語言。如:小鳥看見鳥媽媽時會說些什麽?妳對小鳥有什麽美好的祝願?看看大哥哥大姐姐的在愛鳥行動中,妳們想對身邊的小夥伴說些什麽?等多出的說話訓練設計都對學生的思維與語言提高有很大的幫助。
最後,在指導學生學習生字時,朱老師從身邊入手,讓學生跟著電腦老師學壹學生字的筆順,學生模仿著描壹描,寫壹寫。用這樣方法學習生字有利於學生對生字鞏固,也容易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