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豆持作羹(geng),
漉菽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註釋譯文
註釋
持:用來。
羹(gēng):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狀食物。
漉(lù):過濾。
菽(shū):豆的總稱。這句的意思是把豆子的殘渣過濾出去,留下豆汁作羹。
萁:豆類植物脫粒後剩下的莖。
釜:鍋。
燃:燃燒。
本:原本,本來。
煎:煎熬。
相煎:指互相殘害,全詩表達了曹植對曹丕的不滿。
泣:小聲哭泣。
何:何必。
譯文
鍋裏煮著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殘渣過濾過後,留下豆汁來做成羹,把豆渣壓幹作成豆豉。豆莖在鍋下燃燒,豆子在鍋裏哭泣。妳我本來是同條根上生出來的,妳又怎能這樣急迫地煎熬我呢?
這首詩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來比喻同父***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來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殘害弟弟,表現了作者對兄弟相逼,骨肉相殘不滿與厭惡。
《鳥鳴澗》
王維
人閑桂花落,
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
時鳴春澗中。
作品註釋
選自《王右丞集箋註》
鳥鳴澗:鳥兒在山中鳴叫。
澗:兩山之間的小溪。
閑:安靜、悠閑,含有人聲寂靜的意思。
空:空寂、空空蕩蕩。空虛。這時形容山中寂靜,無聲,好像空無所有。
月出:月亮出來。
時鳴:時,不時。不時地啼叫。
時:時而,偶爾。
桂花:木犀的通稱。有的春天開花,有的秋天開花。
驚:驚動,驚擾。
作品譯文
春山的夜晚寂靜無聲,桂花不知不覺地雕落,
寂靜使春夜裏的山更讓人覺得空空蕩蕩。
月亮出來了,竟驚動了正在棲息的小鳥,
山澗中時不時地傳出壹陣陣清脆的鳥鳴。
《芙蓉樓送辛漸》
唐 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
壹片冰心在玉壺。
作品名稱:芙蓉樓送辛漸
創作年代:唐朝
作者:王昌齡
作品體裁:七言絕句,唐詩
作品註釋
“芙蓉樓”是潤州(今江蘇鎮江)的城樓。“送”是送別的意思。“辛漸”是詩人的壹位朋友。題目的意思是:在芙蓉樓送別好友辛漸。
1. 芙蓉樓:遺址在潤州(今江蘇鎮江)。
2.辛漸:詩人的壹位朋友。
3.寒雨:寒冷的雨。
4.連江:滿江。
5.吳:三國時的吳國在長江下遊壹帶,簡稱這壹帶為吳,與下文“楚”為互文。
6.平明:清晨天剛亮。
7.客:在這指辛漸。
8. 楚山:春秋時的楚國在長江中下遊壹帶,所以稱這壹帶的山為楚山。
9.孤:獨自,孤單壹人。
10.壹片冰心在玉壺:冰在玉壺之中,比喻人清廉正直。
11.冰心:比喻心的純潔。
12.洛陽:位於河南省西、黃河南岸。
《江畔獨步尋花》
其壹
江上被花惱不徹,無處告訴只顛狂。
走覓南鄰愛酒伴,經旬出飲獨空床。
其二
稠花亂蕊畏江濱,行步欹危實怕春。
詩酒尚堪驅使在,未須料理白頭人。
其三
江深竹靜兩三家,多事紅花映白花。
報答春光知有處,應須美酒送生涯。
其四
東望少城花滿煙,百花高樓更可憐。
誰能載酒開金盞,喚取佳人舞繡筵。
其五(常用)
黃師塔前江水東,春光懶困倚微風。
桃花壹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
其六(常用)
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
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其七
不是愛花即欲死,只恐花盡老相催。
繁枝容易紛紛落,嫩蕊商量細細開。
《江畔獨步尋花》是唐代大詩人杜甫所作的壹組絕句詩,***七首。其中最著名的是第六首: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石灰吟》
明·於謙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註釋譯文
註釋
(1)石灰吟:贊頌石灰。吟:吟頌。指古代詩歌體裁的壹種名稱(古代詩歌的壹種形式)。
(2)千錘萬鑿:無數次的錘擊開鑿,形容開采石灰非常艱難。千、萬:指撞擊次數多,不是實指壹千壹萬。錘,錘打。鑿,開鑿。
(3)若等閑:好像很平常的事情。若:好像、好似;等閑:平常,輕松。
(4)清白:指石灰潔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節操。人間:人世間。
譯文
(石頭)只有經過多次撞擊才能從山上開采出來。它把烈火焚燒看成平平常常的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懼怕,甘願把壹身清白留在人世間。
鄭燮:漢族,江蘇興化人;清代著名畫家、書法家;字克柔,號板橋,也稱鄭板橋;乾隆時進士,曾任濰縣縣令。
《竹 石》
清鄭 燮(xiè)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
任爾東西南北風。
古詩釋義
竹石:紮根在石縫中的竹子。詩人是著名畫家,他畫的竹子特別有名,這是他題寫在竹石畫上的壹首詩。
咬:在這首詩裏指的是緊緊紮根在土裏。
咬定:比喻根紮得結實,像咬著青山不松口壹樣。
[竹 石]
竹 石
立根:紮根,生根。
原:本來,原本。
破巖:破裂的巖石。
磨:折磨,挫折。
擊:打擊。
堅勁:堅韌、剛勁。
任:任憑。
爾:妳。
譯文
竹子抓住青山壹點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紮在巖石縫中。經歷成千上萬次的折磨和打擊,不管是酷暑的東南風,還是嚴冬的西北風,它都經受得住,仍然堅韌挺拔,頑強地生存著。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⑴
劍外忽傳收薊北⑵,初聞涕淚滿衣裳⑶。
卻看妻子愁何在⑷,漫卷詩書喜欲狂⑸。
白日放歌須縱酒⑹,青春作伴好還鄉⑺。
即從巴峽穿巫峽⑻,便下襄陽向洛陽⑼。
註釋譯文
安史之亂給國家和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杜甫早就盼望能早日平定安史之亂。當這壹天終於盼來時,他竟激動得悲喜交加,喜極而哭。前四句由“忽傳”到“初聞”,再到“卻看”“漫卷”,幾個連續動作把驚喜的心情描繪得生龍活現。後四句通過想象,盡力描寫“喜欲狂”時的激動心情:他不但要高歌痛飲,而且恨不得乘著大好春光馬上回到家鄉,這從他壹口氣列出的四個地名,就能看出他的心早已沿著這壹路線飛走了!
作品譯文
劍門關以南的四川,忽然傳來收復薊北的消息,初聽到這個消息我驚喜得涕淚交流,沾濕了衣裳。回過頭來再看妻子和兒女,平日的憂愁已不知跑到何處去了;我胡亂地卷起詩書高興得幾乎要發狂。白天裏我要放聲歌唱,縱情暢飲;美好的春景正好伴著我返回故鄉。我們要立即動身,從巴峽乘船,穿過巫峽,順流直下到達湖北襄陽,再從襄陽北上,直奔洛陽
年代:清代 作者:(清)龔自珍 體裁:古詩 數量:***315首 九州生氣恃風雷, 萬馬齊喑究可哀。 我勸天公重抖擻, 不拘壹格降人才。
《己亥雜詩》—— 220首
九州生氣恃風雷,
萬馬齊喑究可哀。
我勸天公重抖擻,
不拘壹格降(jiàng)人才。
註釋
1.九州:中國。
2.風雷:疾風迅雷般的社會變革。
3.生氣:生氣勃勃的局面。
4.恃(shì):依靠。
5.喑(yīn):沒有聲音。
6.萬馬齊喑:比喻社會政局毫無生氣。
7.究:終究、畢竟。
8.天公:造物主,也代表皇帝。
9.重:重新。
10.抖擻:振作精神。
11拘:拘泥、束縛。
12 降:降生。
譯文
要是這麽大的中國重新朝氣蓬勃,靠的是像疾風迅雷般的改革。像萬馬齊喑壹樣的局面,畢竟讓人心痛。 我奉勸皇帝能重新振作精神, 不要拘守壹定規格降下更多的人才。
浣溪沙 蘇軾(其二)
遊蘄(qí)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瀟瀟暮雨子規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
註釋
1.蘄水,縣名,今湖北浠水縣。時與醫人龐安時(字安常)同遊,見《東坡題跋》卷三《書清泉寺詞》。
2.浸:泡在水中。
3.子規:布谷鳥。
4.唱黃雞:感慨時光的流逝。因黃雞可以報曉。表示時光的流逝。
5.白居易《三月三日祓禊洛濱》:"沙路潤無泥"。
6.“瀟瀟暮雨”,白居易《寄殷協律詩》自註:"江南吳二娘曲詞雲,'蕭蕭暮雨郎不歸'。"子規,杜鵑鳥,相傳為古代蜀帝杜宇之魂所化,亦稱"杜宇",鳴聲淒厲,詩詞中常借以抒寫羈旅之思。
7.此句當為寫實。但"門前"雲雲,亦有出處。《舊唐書》卷壹九壹方伎《壹行傳》,謂天臺山國濟寺有壹老僧會布算,他說:"門前水當卻西流,弟子亦至。"壹行進去請業,"而門前水果卻西流"。
8.白居易《醉歌》:"誰道使君不解歌,聽唱黃雞與白日。黃雞催曉醜時鳴,白日催年酉前沒。腰間紅綬系未穩,鏡裏朱顏看已失"。這裏反用其意,謂不要自傷白發,悲嘆衰老。
9.無再少:不能回到少年。
10.白發:老年
11.瀟瀟:形容雨聲
《蔔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
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
欲問行人去那邊?眉眼盈盈處。
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
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
譯文
水是眼波橫, [水好像是眼波橫流,]
山是眉峰聚。 [山好像是眉峰攢聚。]
欲問行人去哪邊? [要問遠行的人去哪裏?]
眉眼盈盈處。 [有山有水風景很美的地方。]
才始送春歸, [方才送春天歸去了, ]
又送君歸去。 [又送君(鮑浩然)回去了。]
若到江南趕上春, [要是到江南(江蘇浙江)趕上春天 ]
千萬和春住。 [千萬要把春天留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