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山西戲曲的風格特點

山西戲曲的風格特點

“山鄉廟會流水板整日不息,村鎮戲場梆子腔至晚猶敲”。這副來自晉西的舊戲臺楹聯,可以說集中反映了山西人民對戲劇的強烈愛好。這種愛好,源遠流長,已經形成壹種代代相因的傳統風尚了。早在北宋年間,當北宋王朝的國都汴京的演出場所還被稱作“勾欄”、“瓦舍”、“樂棚”的時候,山西早已有了固定的磚木建築、被稱作“舞亭”、“舞樓”、“樂樓”的正式戲臺了。宋 、金 、元、明、清以來,山西戲臺屢有所建,雖然年深月久,幾經滄桑,現今古戲臺仍在百座以上。特別是明代中葉以後,山西漢族民間戲曲如雨後春筍,蓬勃興起,民間唱戲之風日盛。《 朔州誌 》記載清朝雍正年間,朔州有個知府叫汪嗣聖的,頒布了壹個《 禁夜戲令 》,企圖改變這種風尚。這個禁令說:“朔、武風俗,夜以繼日,惟戲是耽……而愚夫愚婦方且雜沓於稠人廣眾之中,傾耳註目,喜談樂道,僧俗不分,男女混淆。風俗不正,端由於此。”結果怎麽樣呢?官方的禁令雖然堂而皇之,民間的“愚夫愚婦”“傾耳註目,喜談樂道”乃至“夜以繼日”的盛況依然如故。到了乾隆年間,定襄縣有個叫樊先瀛的舉人給皇帝上了壹個《保泰條目疏》(見《定襄補誌》),急於借助皇帝的力量來“裁演劇,。止夜唱,戒淫戲”。他列舉的“淫戲”種類,不僅有戲曲,還包括舞拳棍、弄刀槍等賣藝活動,女筋鬥、上刀山、跑刀、緣繩、弄猴、耍熊等“異方雜戲”,以及打花鼓、鳳秧歌、霸王鞭、蓮花落等,這正好從反面說明:民間百戲,在清代的山西農村是多麽興盛!這位舉人還在奏疏中對演戲提出了具體的限制:“大村每歲戲止壹臺,中樹則二年壹臺,小村則三年壹臺。每臺戲止三日。”從這裏我們不難看到,當時的農村村村有戲臺,壹年唱數臺,壹臺連唱許多天的景象是確有其事的。定襄縣如此,山西廣大農村也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