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北是衛前街,往南是東街。
此坊,縱觀歷史,人才輩出,諸多我後輩楷模。
此坊,學府書院,學子往來,孜孜不倦求學路。
那千年來,
三牧坊,群星薈萃。
曾有文臣,榮辱負重的北宋丞相許將,
曾有武將,擊敗宋江起義軍的王師心,
曾有官運,何氏三兄弟皆是明朝官員。
數百年來,
三牧坊,書香坊巷。
正誼書院在此,鳳池書院也在此。
此坊間,
少年郎,總是書生意氣,帶著雄心壯誌。
三牧坊,亦稱為太平坊。
北宋時,曾有壹座寺叫太平寺,
香火旺盛,坊因寺得名,
它叫太平坊。
北宋丞相許將的故裏曾在三牧坊。
自有科舉制以來,
北宋時期(1063年),
許將成為福州地區第壹位狀元郎。
壹生以天下為己任,後官居丞相。
在廟堂之遠為官,以德執政,感化民風,
在廟堂之高為官,勵精圖治,深化改革。
王安石變法期間,圖強國強兵,較為激進,
許將權衡利弊,細化考核,選拔人才,消除官員索賄現象。
宋遼邊境沖突壹戰即發時,許將敢為人先。
他深入遼營,鎮定自若,
他舌戰群儒,曉以厲害,
他捍衛著北宋領土完整。
他,壹名丞相,
未曾結黨營私,
反對激進變法,
卻因朋黨之爭而被貶官,
他,能忍辱負重,以天下為己任,顧全大局。
遠離朝堂,回歸故裏。
那時,
故鄉是壹個平靜的地方。
鳳池裏是許將在三牧坊裏的家,
朝政的鬥爭,看似風平浪靜,卻是暗潮洶湧。
當回到福州三牧坊,
他心裏多了些許平靜,
那個出走半生的少年不在,
但是那顆為民為天下的心,
依舊是初心。
也許,妳曾漫步於福州的狀元鏡,
或者,妳也曾漫步於東街三牧坊,
丞相許將曾走過那些路。
許將壹生的步伐,
少年時,求學的步伐是輕快的,
年老時,為國擔憂的步伐是沈重的。
壹生橫跨北宋南宋兩朝的王師心,
亦曾住三牧坊。
王師心,妳可能陌生,
但是說起宋江,妳並不陌生。
壹場農民起義,
將宋江與王師心的人生軌跡交織在壹起。
在北宋末年,起義軍此起彼伏,
北有宋江,南有方臘。
宋宣和三年1121年
宋江起義軍在河朔地區,南征北戰,
起義軍隊伍缺錢糧,率軍南下。
時至張叔夜鎮守海州,
起義軍進入海州沭陽境內,
時任縣尉的王師心率軍伏擊宋江起義軍,
軍民壹心,斷其後路,四面圍攻,
宋江起義軍傷亡慘重,
替天行道的事業付之東流。
而沭陽伏擊戰,成了王師心壹生的亮點。
後王師心仕途順,在福州任職。
在歷史上,三牧坊留下王師心的足跡。
也許,
在北宋末年的亂世,
或在南宋初年的臨時安定,
王師心漫步坊內,回首往事。
他的壹生最榮耀的壹戰,
便是沭陽伏擊戰。
壹人壹舉成名,壹人壹蹶不振。
壹人是武將,壹人是流寇,
在人生中選擇了各自的角色,
在明朝正德年間,
太平坊迎來了它的高光時刻。
此坊內住有何氏三兄弟,
寒窗苦讀,仕途順遂,光耀門楣。
何顯為知府,何崗為知州,何繼周為知縣。
世人驚嘆何家的家族榮耀,
改坊名為三牧坊。
何為三牧,即為三位為官的人。
何為牧:
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何為牧:
居廟堂之高,心念百姓。
處江湖之遠,心系百姓。
因何氏三兄弟的仕途榮耀,
福州城的老百姓深知,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古人十年寒窗苦讀,
古人頭懸梁錐刺股,
可壹舉成名天下知。
古人深知,
腹有詩書氣自華,苦讀聖賢書,可金榜題名,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仕途上,為君為社稷。
風起潮湧數百年,改朝換代上演著。
但三牧坊的文風依舊鼎盛,
於清代嘉慶道光兩朝,
前有嘉慶壹朝福建總督汪稼門在坊內創立書院,其名“聖功書院”。
後有道光壹朝的鹽道使吳榮光擴建“聖功書院”,改名“鳳池書院”。
因興教育,北宋丞相許將故宅“鳳池裏”被劃入書院範圍,
此時,鳳池書院也應運而生。
從此,三牧坊有了兩個書院。
坊東是鳳池書院,坊西是正誼書院。
遙想,那些歲月,
三牧坊巷中,有壹天橋,
天橋將正誼書院和鳳池書院相連。
橫跨於坊巷之上。
綠意盎然,紫藤花開。
白墻灰瓦,石拱門下。
微風徐來,踏步於青磚,
布衣學子,肩並肩求學。
後來的歲月,
鳳池書院成了三牧坊中學,
三牧坊中學是福州市第壹中學的前身。
想曾經,正誼書院的首任山長(書院的講學者),
是來自華林坊的狀元林鴻年,
冥冥之中,在歷史的安排下,
正誼書院成了福建省圖書館藏書樓,
現如今是福州市東街口少年圖書館。
三牧坊的歷史,
這裏曾香煙裊裊,佛教信徒擦肩而過,
這裏曾達官顯貴,丞相尚書在此居家。
這裏是書香坊巷,學子為功名而苦讀。
也許,
三牧坊註定不凡。
因為坊有了歷史,
於是坊有了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