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言古詩(四句)如下:
1、千裏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江南春絕句》
2、東林送客處,月出白猿啼,笑別廬山遠,何煩過虎溪。——《別東林寺僧》
3、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江雪》。
資料擴展:
四言詩是中國傳統詩歌的壹種體裁,“四言”指四字組成的詩句,屬於古體詩範疇。四言詩指通首都是或基本是四字句寫成的詩歌。在上古歌謠及《周易》韻語中,已有所見,到中國第壹部詩歌總集《詩經》中,雖雜有三、五、七、八、九言之句,而基本上是四言體。
體裁沿革
四言古詩我國古代詩歌體裁的壹種。起源於漢楚王傅韋孟。四言最古,在諸詩中獨難,以《三百篇》在前故也。四言詩,自曹氏父子、王仲宣、陸士衡後,惟元亮最高。四言最古,經史韻語、《二南》之前有矣。其經聖人所刪者,出自閭巷謂之風,岀自朝廷謂之雅,用之郊廟謂之頌,有賦、比、興之分。
“四言”,是指以四字組成的詩句,即全首或基本上是四字句寫成的詩歌。在上古歌謠及《周易》韻語中已有所見,我國第壹部詩歌總集《詩經》,雖雜有三、五、七、八、九言之句,但仍以四言為主,基本上屬屬於四言體。
四言體盛行於西周,春秋至戰國初期除楚辭外,其他詩作出現不多。西漢雖有五言體興起於民謠,但文士之作仍多用四言體,韋孟的《諷諫詩》可作為代表,南朝(梁)劉勰(465-520年)譽之為“繼軌周人”之作。
東漢以後,五言詩很快取代了四言詩的地位。南朝(梁)鐘嶸(約468-518年)《詩品序》說,時人對於四言,“每苫文繁而意少,故世罕習焉。五言居文詞之要,是眾作之有滋味者也。”這以後,傳世的四言體確實不多,佳作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