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詩人李白在壹詩中連用5個地名寫的詩是什麽

詩人李白在壹詩中連用5個地名寫的詩是什麽

李白的《峨眉山月歌 蜀江行旅圖: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峽 詩從“蛾眉山月”寫起,點明時令是秋天。“秋”字因入韻關系倒置句末。秋高氣爽,月色特明(“秋月揚明輝”)。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來,自然入妙。月只“半輪”,使人聯想到青山吐月的優美意境。在峨眉山的東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於四川蘆山縣,流至樂山縣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兩個動詞構成連動式謂語,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隨江水流去。生活經驗告訴我們,定位觀水中月影,任憑江水怎樣流,月影卻是不動的。只有觀者順流而下,才會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僅寫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時暗點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謂空靈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是“仗劍去國,辭親遠遊”的青年,乍離鄉土,對故國故人不免戀戀不舍。江行見月,如見故人。然明月畢竟不是故人,於是只能“仰頭看明月,寄情千裏光”了。末句“思君不見下渝州”流露依依惜別的無限情思,可謂語短情長。這首詩是壹首短小的絕句。絕句在表現時空變化上頗受限制,因此壹般寫法是不同時超越時空,而此詩所表現的時間與空間跨度真到了馳騁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見,***十二字,這在萬首唐人絕句中是僅見的。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為絕唱,殊不厭重”(王麟洲語),其原因在於:詩境中無處不滲透著詩人江行體驗和思友之情,無處不貫串著山月這壹具有象征意義的藝術形象,這就把廣闊的空間和較長的時間統壹起來。其次,地名的處理也富於變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附加於景物,是虛用;“發清溪”“向三峽”“下渝州”則是實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讀起來也就覺不著痕跡,妙入化工。 在表達情感方面,除“峨眉山月”而外,詩中幾乎沒有更具體的景物描寫;除“思君”二字,也沒有更多的抒情。這首詩只是以“蛾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峽”,展示了壹幅千裏蜀江行旅圖,然而“峨眉山月”這壹集中的藝術形象貫串整個詩境,成為詩情的觸媒。由它引發的意蘊相當豐富,月與人萬裏相隨,夜夜可見,使“思君不見”的感慨愈加深沈。明月可分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又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詠月處,皆抒發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關於文中的“君”,壹說指峨眉山月。《唐詩別裁集》:“月在清溪、三峽之間,半輪亦不復見矣。‘君’字即指月。”壹說指同住峨眉山的友人,則詩中山月兼為友情之象征。該文章轉自[蘇教版高中語文教學網]: /rjbgz/yuwen/ywjiaoan/jiaocan/200708/754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