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論述先秦兩漢歷史散文的嬗變?(1.介紹主要散文著作2概括說明其嬗變軌跡3嬗變原因4)

論述先秦兩漢歷史散文的嬗變?(1.介紹主要散文著作2概括說明其嬗變軌跡3嬗變原因4)

先秦兩漢歷史散文的嬗變

(壹)源頭

先秦文學發生和發展的最初階段是中國文學的源頭。先秦散文作為先秦文學的壹部分,以其獨特的魅力,昭示著中國文學強大的生命力。“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回歸原典,更能不斷從作品中解讀出最準確的內涵,傳承並發揚中國優秀的古典文化。漢朝雖然在政治體制上沿襲奏朝,但在文化政策上有較大調整,采取了壹系列有利於文學發展的措施,加之國力增強,社會進步,漢朝文學出現了蓬勃發展的局面。如果將中國文學史比作壹條長河,那麽先秦散文無疑是壹片美麗的浪花,而兩漢散文則是長河中不斷流淌的活水。

(二)先秦兩漢散文發展變化的原因

朝代更替,制度變化,只是導致文學變化的主要原因。真正推動文學本身變化的,更多的是創作主體的發展變化。在漢朝,已經有壹大作家群體,專門負責寫作。此外,作品思想內容、體裁、藝術手法的創新,也使得兩漢散文較先秦散文有明顯的區別,如漢賦,就是時代進步的產物。

(三)先秦散文的發展脈絡

先秦散文的主要形式,是歷史散文和諸子散文。歷史散文是在史官文化傳統的基礎上漸進產生並成熟起來的。歷史散文的發展大體上可分為三個階段:

(1)第壹階段,以《尚書》和《春秋》為代表。《尚書》是中國最早的壹部歷史文獻匯編,在時間跨度上與甲骨蔔辭和銅器銘文相近。《尚書》文字古奧典雅,語言技巧超過了甲骨蔔辭和銅器銘文,而且這些文誥都是單獨成篇,有完整的結構,對先秦歷史敘事散文的成熟有直接的影響。《春秋》是魯國的編年史,據傳是由孔子修訂的。《春秋》維護周禮,貶斥邪說暴行。這種在史著中灌註強烈感情色彩的作法,為後代史傳所繼承。二書體現了早期歷史散文的特征。

(2)第二階段,以《國語》和《左傳》為代表。《國語》是中國最早的壹部國別體史書,由各國的史料匯集而成。《國語》中主要反映了儒家崇禮重民等觀念,所記多為諷諫、辯詰、應對之辭。《左傳》是中國第壹部記事詳備的編年體史書,也是先秦歷史散文中思想性和藝術性最為突出的著作。《左傳》以《春秋》的記事為綱,增加了大量的歷史事實和傳說,敘述了豐富多彩的歷史事件,描寫了形形色色的歷史人物,同時把《春秋》中的簡短記事,發展成為完整的敘事散文。《左傳》敘事,往往很註重完整地敘述和因果關系,還常有道德化和神秘化的特點,其敘事最突出的成就在描寫戰爭。《左傳》廣泛描寫了各種人物,其中許多人物寫得個性鮮明,敘事中人物的行為、對話構成了表現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絕少對人物進行外貌、心理等靜態描寫。以《秦晉肴之戰》為例,《秦晉肴之戰》和《左傳》中的其他篇章壹樣,是以記敘事件為主的。本來,以記敘事件為主的文章不同於以寫人為主、為人作傳的文章,它不著重於哪壹個人物的深入刻劃,而只是對事件所涉及的人物作必要的較為簡略的交代。但是《秦晉肴之戰》卻用簡煉的筆法,生動地勾勒出如秦穆公、蹇叔、王孫滿、弦高、皇武子、先軫、晉襄公、孟明、文嬴、陽處父等人物群象。雖然每個人都著墨不多,有的只是寥寥壹兩筆,但是卻形象鮮明,栩栩如生。如王孫滿的年幼而聰明敏銳,弦高的愛國和機警應變,文嬴的人在晉而心在秦的特殊地位,陽處父解下左驂以誘捕孟明等,都給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二書標誌著歷史散文發展到了壹個新的階段。

(3)第三階段,以《戰國策》為代表。《戰國策》也是壹部國別體史書,主要記敘的是戰國時期謀臣策士們的言行。《戰國策》的文學成就首先表現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戰國策》還以波瀾起伏的情節,個性化的言行,傳神的形象和細節來描寫人物。《戰國策》辯麗橫肆的文風,雄雋華贍的文采,是當時縱橫捭闔時代特征的體現,標誌著先秦敘事散文語言運用的新風的新水平。以《魯仲連義不帝秦》為例,秦師圍趙,魯仲連義不帝秦。邯鄲解圍,平原君欲封魯仲連,“辭讓者三,終不肯受”。 文章記敘完整,情節曲折扣人心懸。人物個性鮮明,突出表現了魯仲連卓越的智慧,高尚的品德。辯言有理有節,比喻犀利深刻,邏輯縝密,具有說服力。

《尚書》中的記言文字,已初具說理文的論說因素。我國古代說理文體制的 逐步形成,跟百家爭鳴以及諸子散文的出現和發展相壹致。《論語》創立的語錄體,在《墨子》中得到發展,進而形成了《孟子》的對話式論辯文。《莊子》豐富的寓言和奇崛的想象,成為先秦說理文的瑰寶。《荀子》、《韓非子》中的專 題論文,則標誌著我國古代說理文體制的完全成熟。

(四)兩漢散文的發展(1)漢賦的興起。漢賦的文體來源是多方面的,是壹種綜合型的文學樣式,它巨大的容量和頗強的表現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此。枚乘的《七發》標誌著新體賦的正式形成,司馬相如的作品《子虛》《上林》以鋪陳寫物為中心,運用排比誇張渲染的手法描寫事物,而且句法靈活多變,句式長短不壹。(2)政論文,如賈誼的《過秦論》。政論文賈誼《過秦論》為代表,既繼承戰國散文縱橫馳騁的氣勢,又具有戰國散文所缺少的嚴謹風貌同時註重具體實際的政策方針,而不是壹般地從理論上討論政治的原則。(3)史傳散文,如司馬遷的《史記》。《史記》中對復雜事件和宏大場面駕馭的敘事藝術;人物個性與***性的展現的人物刻畫;強烈傳奇色彩的風格特征對後世產生很大的影響。

東漢散文在西漢的基礎上又有新的發展。史傳散文中,班固的《漢書》和趙曄的《吳越春秋》都有很高的文學價值;政論散文相繼出現了以王充《論衡》、王符《潛夫論》為代表的壹批積極參與現實的作品。別外,遊記、碑文等新的散文樣式也嶄露頭角,開始成為文體大家庭的壹員。同時,不少語體散文家也著意追求通俗易懂、淺顯明快的文章風格,在壹定程度上對浮華文風有所矯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