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四大經典指的是中醫發展史上起到重要作用,具有裏程碑意義的四部經典巨著。關於四大經典的具體組成存在爭議。目前學術界壹般將《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看做是中醫四大經典。也有部分中醫教材把《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條辨》當作四大經典。目前采用前者說法的較多。
《黃帝內經》成編於戰國時期,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專著。
《難經》,原名《黃帝八十壹難經》,三卷,原題秦越人撰,但據考證,此書為壹部托名之作,約成書於東漢以前(壹說在秦漢之際)。《難經》是中國經典的中醫理論著作,“難經”即“問難《內經》”。
《傷寒論》,是壹部闡述外感和雜病治療規律的專著。東漢末年南陽人張仲景撰於公元200-205。張仲景原著《傷寒雜病論》,在流傳的過程中,經後人整理編纂將其中外感熱病內容結集為《傷寒論》。
《金匱要略》是西晉王叔和整理了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十六卷中的“雜病”部分,經晉王叔和整理後,其古傳本之壹名《金匱玉函要略方》。《金匱要略》也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壹部診治雜病的專著。
《神農本草經》,又名《神農本草》,簡稱《本草經》、《本經》,撰者不詳,“神農”為托名,《神農本草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藥物學專著,是我國早期臨床用藥經驗的第壹次系統總結,歷代被譽為中藥學經典著作。其成書年代自古就有不同考證結果,有說成書於秦漢時期,也有說成書於戰國時期,但原書早佚,所能看到的本書是後世輯錄的結果。
問題二:歷史有多少年了 時期與具體事件 ●第壹章 史前時期的人類
500萬年前~公元前5000年遠古(500萬年前~公元前5000年)
早期人類的進化
南方古猿、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舊石器時代與血緣家族的演變、舊石器時代早期血緣家族的出現、舊石器時代中期、舊石器時代晚期、母系氏族公社、母系氏族公社的產生、新石器時代近親結婚的禁止及對偶婚的產生。原始農業的出現、原始畜牧業的出現、父系氏族公社金石並用時代的來臨、父系氏族公社的形成私有制的產生、軍事民主制國家產生、原始社會的文化、原始的宗教、原始繪畫、原始雕刻,原始音樂。
●第二章 古代文明的出現
公元前5000~前500年
亞洲 (公元前5000~前500年)
蘇美爾?阿卡德城邦的建立和統壹、蘇美爾的政治結構神廟、大經濟阿卡德統治、南部兩河流域烏爾第三王朝、古巴比倫王國時期、古巴比倫王國的興起、漢謨拉比的統治、亞述帝國亞述國家的產生和演變、亞述帝國的建立、新巴比倫王國、新巴比倫王國滅亞述、古代兩河流域的文化、楔形文字、吉爾伽美什史詩、古代兩河流域的科技、巴比倫的天文學、巴比倫的數學成就、腓尼基文明、腓尼基的興起、腓尼基發達的經濟、赫梯和古巴勒斯坦赫梯的興亡、古巴勒斯坦的統壹猶太教的產生、古代印度文明、早期哈拉巴文化階級的產生和國家的出現、四大吠陀婆羅門教的創立、列國時代的印度十六國的建立、摩竭陀國稱霸城市的再度興起、沙門新思潮佛教的產生與釋迦牟尼、中國第壹王朝――夏朝、大禹治水、階級社會的產生、夏啟建國、少康中興、夏桀亡國、商朝的興衰、成湯建商商朝的滅亡、商朝的農業生產技術、神奇的甲骨文、發達的青銅文化、禮樂統治下的西周等級森嚴的分封制、周公制禮作樂、西周的宗廟祭祀、國人暴動與宣王中興、三星堆文化、紛亂的東周、平王東遷、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清凈無為”的道家、孔子創立儒學、《考工記》問世、波斯帝國的興衰、波斯帝國的建立、大流士壹世改革、大流士的對外政策、波斯帝國的經濟、波斯帝國的衰亡。
非洲(公元前5000~前500年)
國家的產生和早期王朝時期前王朝文明、提尼斯王朝的建立、古王國時期的經濟社會、古王國的經濟、古王國的瓦解、法老和金字塔中王國時期、第壹中間時期和人民起義、埃及的再度統壹、中王國時期的對外戰爭、中王國時期的農業和手工業、中王國的滅亡、新王國的盛衰強盛的第十八王朝、新王國的冶金業和紡織業、發達的商業和海外貿易、埃赫那吞宗教改革、垃關兩斯二世與赫梯爭霸、新王國的衰亡、後期埃及塞易斯王朝、後期埃及前期的經濟、波斯征服埃及、波斯對埃及的統治、埃及人民反抗、波斯的鬥爭後期、埃及滅亡、古埃及的文化早期的象形文字、圖騰崇拜到自然崇拜、宏偉的雕塑建築和精湛的工藝、藝術、發達的天文歷法、非洲的其他文明、撒哈拉農耕社會、努比亞文化、凱爾邁文化、迦太基文明的興起、迦太基的政治制度、迦太基在北非的擴張,迦太基的貿易和探險。
歐洲(公元前5000~前500年)
愛琴文明、克裏特文明、邁錫尼文明、邁錫尼的墓葬、特洛伊戰爭、古希臘城邦、國家的出現、城邦的形成、斯巴達城邦、國家的形成、雅典城邦國家形成、梭倫改革、希臘城邦的繁榮、希波戰爭戰後、希臘的城邦經濟、奴 隸制度的發展、城邦民主政治的發展、希臘諸城邦的沒落、雅典的海上霸權、伯羅奔尼撒戰爭、戰後諸城邦的危機、後期希臘城邦的爭霸和衰亡、古典時期及以前的希臘文化、希臘的宗教與神話、發達的戲劇、精美的建築和雕刻、史學的繁盛,哲學的興起。
美洲(公元前5000~前500年)
美洲的早期文明、亞洲人的遷入、奧爾梅克文明、特奧......>>
問題三:東漢距今有好多年 東漢(公元25年~220年),與西漢合稱漢朝,是中國古代強盛的大壹統封建王朝。
25年(東漢建武元年),參加過農民起義的西漢皇族劉秀稱帝,沿用漢的國號,定都洛陽,史稱東漢。劉秀即漢光武帝。
184年黃巾大起義後,東漢王朝名存實亡。220年(東漢延康元年),曹丕廢漢獻帝,在洛陽稱帝建魏,東漢滅亡。東漢歷經十二帝,享國祚195年。
東漢科技文化的發展在歷史上是重要階段。蔡倫改進造紙術;張衡發明渾天儀、地動儀;張仲景、華佗取得了很高的醫學成就。繼西漢司馬遷的《史記》之後,東漢的班固著《漢書》,成為又壹部重要的歷史巨著。東漢還出了傑出的唯物主義思想家王充。
問題四:餃子起源於我國,距今至少有多年的歷史 餃子起源於我國,距今大約2000年的歷史
傳說餃子是東漢名醫張仲景發明的
據三國魏人張揖著的《廣雅》記載,那時已有形如月牙稱為“餛飩”的食品,和現在的餃子形狀基本類似。到南北朝時,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據推測,那時的餃子煮熟以後,不是撈出來單獨吃,而是和湯壹起盛在碗裏混著吃,所以當時的人們把餃子叫“餛飩”。
唐代稱餃子為“偃月形餛飩”,宋代稱為“角子”,元代稱為“扁食”;清朝則稱為“餃子”。
問題五:什麽 人 什麽 餃子原名“嬌耳”,是我國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的。
東漢末年,各地災害嚴重,很多人身患疾病。南陽有個名醫叫張機,字仲景,自幼苦學醫書,博采眾長,成為中醫學的奠基人。張仲景不僅醫術高明,什麽疑難雜癥都能手到病除,而且醫德高尚,無論窮人和富人,他都認真施治,挽救了無數的性命。
張仲景在長沙為官時,常為百姓除疾醫病。有壹年當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門口壘起大鍋,舍藥救人,深得長沙人民的愛戴。張仲景從長沙告老還鄉後,走到家鄉白河 岸邊,見很多窮苦百姓忍饑受寒,耳朵都凍爛了。他心裏非常難受,決心救治他們。張仲景回到家,求醫的人特別多,他忙的不可開交,但他心裏總掛記著那些凍爛 耳朵的窮百姓。他仿照在長沙的辦法,叫弟子在南陽東關的壹塊空地上搭起醫棚,架起大鍋,在冬至那天開張,向窮人舍藥治傷。
張仲景的藥名叫“祛寒嬌耳湯”,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壹些祛寒藥材在鍋裏煮熬,煮好後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後 分給乞藥的病人。每人兩只嬌耳,壹碗湯。人們吃下祛寒湯後渾身發熱,血液通暢,兩耳變暖。吃了壹段時間,病人的爛耳朵就好了。
張仲景舍藥壹直持續到大年三十。大年出壹,人們慶祝新年,也慶祝爛耳康復,就仿嬌耳的樣子做過年的食物,並在初壹早上吃。人們稱這種食物為“餃耳”、“餃子”或偏食,在冬至和年初壹吃,以紀念張仲景開棚舍藥和治愈病人的日子。
張仲景距今已近1800年,但他折“祛寒嬌耳湯”的故事壹直在民間廣為流傳。每逢冬至和大年初壹,人們吃著餃子,心裏仍記掛著張仲景的恩情。今天,我們用不著用嬌耳朵來治凍爛的耳朵了,但餃子卻已成了人們最常見、最愛吃的食品。
問題六:妳知道餃子有多少年的歷史嗎 餃子源於古代的角子,又名“嬌耳”,相傳是我國醫聖張仲景(約公元150~154年――約公元215~219年)首先發明的;
如傳聞可靠,按照醫聖的生卒年推斷,從餃子誕生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了,但最早的餃子用法並不是食用,而是與藥用。據傳,張仲景用面皮包上壹些藥物用來治病,避免病人因為苦味而影響吃藥;
餃子真正成為飯桌上的食物,最早應該追溯到三國時期,至南北朝時,才開始“天下通食”;如果按照成為食物來追溯,應該有1700多年的歷史。
綜述,1800年左右是個較確切的時間。
問題七:請回答這個題 餃子原名“嬌耳”,相傳是我國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的。 他的“祛寒嬌耳湯”的故事在民間流傳至今。
相傳張仲景任長沙太守時,常為百姓除疾醫病。有壹年當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門口壘起大鍋,舍藥救人,深得長沙人民的愛戴。張仲景從長沙告老還鄉後,正好趕上冬至這壹天,走到家鄉白河岸邊,見很多窮苦百姓忍饑受寒,耳朵都凍爛了。原來當時傷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他心裏非常難受,決心救治他們。張仲景回到家,求醫的人特別多,他忙的不可開交,但他心裏總掛記著那些凍爛耳朵的窮百姓。他仿照在長沙的辦法,叫弟子在南陽東關的壹塊空地上搭起醫棚,架起大鍋,在冬至那天開張,向窮人舍藥治傷。
張仲景的藥名叫“祛寒嬌耳湯”,是總結漢代300多年臨床實踐而成的,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壹些祛寒藥材在鍋裏煮熬,煮好後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後 分給乞藥的病人。每人兩只嬌耳、壹碗湯。人們吃下祛寒湯後渾身發熱,血液通暢,兩耳變暖。老百姓從冬至吃到除夕,抵禦了傷寒,治好了凍耳。
張仲景舍藥壹直持續到大年三十。大年初壹,人們慶祝新年,也慶祝爛耳康復,就仿嬌耳的樣子做過年的食物,並在初壹早上吃。人們稱這種食物為“餃耳”、“餃子”或“扁食”,在冬至和年初壹吃,以紀念張仲景開棚舍藥和治愈病人的日子。
張仲景距今已近1800年,但他折“祛寒嬌耳湯”的故事壹直在民間廣為流傳。每逢冬至和大年初壹,人們吃著餃子,心裏仍記掛著張仲景的恩情。今天,我們用不著用嬌耳朵來治凍爛的耳朵了,但餃子卻已成了人們最常見、最愛吃的食品。
問題八:張仲景人稱妙手回春的什麽 1、名字由來 距今壹千八百三十壹年前,在古南陽郡涅水北岸壹個叫涅陽的大村鎮裏,張家誕生了壹個男孩。滿月的時候,全族百余口都來祝賀。大家看到孩子長得眉清目秀,十分可愛,人人贊不絕口。幾個族中長輩連聲催著孩子的父親說:“孩子這麽伶俐,可得起個好名字啊!”當父親的低頭略壹沈思馬上擡起頭來,微笑著說道:“我看就取壹個單名‘璣’,父老以為如何?”話音剛落,只見壹個同族弟弟張伯祖輕拍雙手,口中低低念著:“張璣,掌璣。”突然高聲稱贊道:“好個張璣,真是咱們張家掌上的珠子啊!”大家聽他壹嚷,先是壹楞,立即明白過來:“璣不就是珠子嗎?好名字!”愉快的人們紛紛端起桌上的酒杯,為這個可愛的孩子,為孩子這個好聽的名字,滿滿地幹了壹杯。
這個孩子,就是後來中外皆知,被後人尊為醫聖的大醫學家張璣,字仲景,生於公元15O年。
2、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 仲景從小天資聰明,勤奮好學。啟蒙以後,他除了努力學習壹般兒童應該學的課業外,還喜歡博覽群書,尤其喜愛讀前人留下來的醫學著作。當時南陽經常有瘟疫流行,每次瘟疫到來,都不知要奪去多少人的生命。輕者村村聞哭聲、家家戴重孝;重則路斷人稀,田園荒廢。兒童時代的張璣心裏常常想:“我要是個醫生,能治好這些人的病該多好啊!”
張仲景人稱妙手回春的醫聖。
資料如下,請參考。 張仲景的同族叔叔張伯祖是當時南陽壹帶的名醫,經常四出給人治病。有壹天,鄰村壹位農民得了傷寒病,來請張伯祖去看,正巧張仲景在叔父家裏,於是張伯祖便帶著仲景壹起去給診治,經過用藥,患者很快好了。張仲景親眼看到叔父這高超的醫術,心裏贊嘆不已。他十分羨慕地問:“叔父的醫道這麽高明,是怎麽學來的?”張伯祖聽了,笑笑說:“我行醫這麽多年,也沒有什麽經驗可說,但是悟出壹個道理,那就是:要想成為壹個醫生,必須勤求古訓,博采眾方”。
“勤求古訓,博采眾方”,張仲景恍然大悟,於是拜張伯祖為師下功夫鉆研醫藥,精究方術,決心做壹個能“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踐之厄,中以保身長全”的好醫生。
從此以後,張仲景每天除了在家鉆研醫書之外,壹有機會,就跟著張伯祖外出治病,通過實踐來驗證從書本上學到的醫學理論,加深對醫藥理論的理解,豐富自己的臨床經驗。晚上,虛心誠懇地請張伯祖 傳授醫術。這樣,日復壹日,年復壹年,不知不覺三年過去了,張仲景在老師的指導下,讀完了《內經》、《難經》等書籍。平時,處處留心觀察,搜集了許多民間治病的驗方。張伯祖看張仲景這樣勤奮好學,心裏有說不出的高興,便把自己所有本事都傳授給他。
十幾歲的張仲景拜張伯祖為師,勤奮鉆研醫術決心為民除疾的事,很快在南陽郡傳開了。壹天,仲景去拜訪同郡壹位當時在朝中名人何J,何J和他交談以後,發現他的誌向十分堅定,非常飲佩地對張仲景說:“妳這樣熱愛醫學,又這樣聰明而勤奮,將來長大後不論做官還是寫詩詞文章都不壹定能有多大成就。但是,妳壹定能成為壹個有名的好醫生。”仲景聽了笑著說:“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
3、行醫故事
①妙手回春 張仲景經過幾年刻苦鉆研,醫術提高很快,在全郡都出了名。找他治病的人越來越多。他從不擺架子,最反對“竟逐榮勢,企踵權豪”。不管貧、富、貴 、賤,白天黑夜,只要有人找他治病,他都立即前往,並且認真診斷。就連外出采藥時遇到病人,他也主動給人家治病。有壹年夏天,張仲景到桐柏山區采藥,路過山腳下壹個村子時,聽到陣陣哭聲,壹打聽,原來這個村子裏正鬧瘟疫,還死了不少人。有壹戶人家老兩口只有壹個兒子,偏偏得了時疫,病得不省人事。老兩口束手無策,哭得成了淚人。鄰居們都來探望,看到孩子病成了這......>>
問題九:嬌耳是什麽意思? 餃子是我國人民喜愛的傳統食品。它的制法是先用面粉做成薄而軟的餃子皮,再以鮮肉、白菜等切碎,拌以佐料為餡,包成後下鍋煮至餃子浮上水面即可。其特點是皮薄餡嫩,味道鮮美,形狀獨特,百食不厭。
餃子原名“嬌耳”,是我國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的。
東漢末年,各地災害嚴重,很多人身患疾病。南陽有個名醫叫張機,字仲景,自幼苦學醫書,博采眾長,成為中醫學的奠基人。張仲景不僅醫術高明,什麽疑難雜癥都能手到病除,而且醫德高尚,無論窮人和富人,他都認真施治,挽救了無數的性命。
張仲景在長沙為官時,常為百姓除疾醫病。有壹年當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門口壘起大鍋,舍藥救人,深得長沙人民的愛戴。張仲景從長沙告老還鄉後,走到家鄉白河岸邊,見很多窮苦百姓忍饑受寒,耳朵都凍爛了。他心裏非常難受,決心救治他們。張仲景回到家,求醫的人特別多,他忙的不可開交,但他心裏總掛記著那些凍爛耳朵的窮百姓。他仿照在長沙的辦法,叫弟子在南陽東關的壹塊空地上搭起醫棚,架起大鍋,在冬至那天開張,向窮人舍藥治傷。
張仲景的藥名叫“祛寒嬌耳湯”,其做法是用羊肉、花椒和壹些祛寒藥材在鍋裏煮熬,煮好後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後 分給乞藥的病人。每人兩只嬌耳,壹碗湯。人們吃下祛寒湯後渾身發熱,血液通暢,兩耳變暖。吃了壹段時間,病人的爛耳朵就好了。
張仲景舍藥壹直持續到大年三十。大年出壹,人們慶祝新年,也慶祝爛耳康復,就仿嬌耳的樣子做過年的食物,並在初壹早上吃。人們稱這種食物為“餃耳”、“餃子”或偏食,在冬至和年初壹吃,以紀念張仲景開棚舍藥和治愈病人的日子。
張仲景距今已近1800年,但他折“祛寒嬌耳湯”的故事壹直在民間廣為流傳。每逢冬至和大年初壹,人們吃著餃子,心裏仍記掛著張仲景的恩情。今天,我們用不著用嬌耳朵來治凍爛的耳朵了,但餃子卻已成了人們最常見、最愛吃的食品
問題十:被稱作“醫聖”的我國古代醫學家是誰 漫談中國古代的十四位聖人
壹、 酒聖杜康
明清時期的《白水縣誌》中記載“杜康,字仲宇,為我縣康家衛人,善造酒”的記載。杜康溝裏的泉水“隱隱噴出,至冬不竭,流四裏許入白水河,鄉民謂此水至今有酒味”。相傳杜康正是取些水造酒,有文字為證:“他邑酒,足滋酒;白之酒獨醫病。故飲之終日,而無沈湎之患;服之終身而得氣血之和。鄰裏百裏許,多沽酒於白。先澤之遺,本地獨得其身,至今遺址槽沿存,此其明驗也。”
杜康生卒於白水,是白水人民的驕傲。杜康酒釀出了淳厚的風土人情,釀出了古老的白水文化。明清、民國年間,白水燒鍋千家,酒坊四鄉。三國時,曹操吟詠出了“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的千古絕唱:唐朝詩人杜甫寫出了“夜深彭衙道,月照白水山”、“杜酒勞頻勸”的優美詩句:晚唐詩人皮日休亦有“滴滴連有聲,空凝杜康語”的佳句傳頌,濃香的杜康酒將黃土高原的淳樸和熱烈展現得淋淳盡致。
二、文聖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後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創始人。魯國人。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提出了“仁”的思想,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發憤為學,博學多能。他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廣收門徒,收的學生不管貧富貴賤,據說有3000弟子,其中優秀的有72人。他成為文化傳播的使者。他曾周遊列國,晚年專心從事古代文獻整理與傳播工作,致力於教育,整理《詩》、《書》等古代典籍,刪修《春秋》。其學生將其思想言行記載在《論語》中。
孔子經其終生倡導和歷代儒家的發展,使中國儒家學說成為中華文化的主流,作為中國人的指導思想逾兩千余年。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是德治主義,他執著地倡導德化社會與德化人生。德化社會的最高標準是“禮”,德化人生的最高價值是“仁”。孔子教導人們積極奉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放人”的‘忠恕之道“,以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正確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孔子倡明”天人合壹“之教,以善處人與自然的關系,他還闡述和弘揚了人不僅要”仁民“,也要”愛物“的道理。孔子堅決主張國家要實行”富之教之“的德政,使社會與文化得到發展。孔子認為文明的最高成就在於造就理想人格以創立理想社會,通過潛誌躬行”內聖外王之道“,以達到”天下為公“、”大同世界“:之境界。由於孔子的卓越貢獻和思想影響深遠,他才被中國人尊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
三、史聖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或前135~?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陜西韓城西南)人。生於漢景帝中元五年(前145),壹說生於漢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司馬遷10歲開始學習古文書傳。約在漢武帝元光、元朔年間,向今文家董仲舒學《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國學《古文尚書》。20歲時,從京師長安南下漫遊,足跡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區,所到之處考察風俗,采集傳說。不久仕為郎中,成為漢武帝的侍衛和扈從,多次隨駕西巡,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前108),司馬遷繼承其父司馬談之職,任太史令,掌管天文歷法及皇家圖籍,因而得讀史官所藏圖書。太初元年(前104),與唐都、落下閎等***訂《太初歷》,以代替由秦沿襲下來的《顓頊歷》,新歷適應了當時社會的需要。此後,司馬遷開始撰寫《史記》。後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護,獲罪下獄,受腐刑。
出獄後任中書令,繼續發憤著書,終於完成了《史記》的撰寫。人稱其書為《太史公書》。是中國第壹部紀傳體通史,對後世史學影響深遠,《史記》語言生動,形象鮮明,也是優秀的文學作品。司馬遷還撰有《報任安書》,記述了他下獄受刑的經過和著書的抱負,為歷代傳頌。
司馬遷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