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教師,我們又如何來實現《課標》的要求呢?本文將從“學習古詩的意義”,“如何感悟古詩的美”,“古詩教學的誤區”這三方面談談自己對古詩教學的認識。壹、學習古詩的意義首先,古詩具有簡潔、抒情、篇幅短小而豐富的特點,學習要充分了解詩中意境,詩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去補充和領悟,這當中就發揮了學生的想象力。同時對於小學生而言,他們有豐富的想象力,可以利用古詩作為壹個起點,去聯想、補充和創造,以構設想象中的圖畫。古人雲:不著壹字,盡得風流。即是這個道理。由此可以引出其第二個作用即創造性思維的訓練。這對於發展創造性思維不能不說是壹個有益的契機。
其次古詩教學給了我們壹個發揮想象的空間發展創造性思維,進行藝術再創造。學生在讀古詩時,對詩中描繪的各種形象大都見過,然後利用想象根據詩意把大腦中記憶的各種意象進行再造組合,從而再大腦中創造壹個新的畫面。這樣不僅對詩意的理解更加深刻,也充分發揮了主導作用,發展了他們的創造性思維能力。這對於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作文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促進智力的發展有重要的作用。第三,古詩把色彩美、畫面美、意境美與藝術妙筆融為壹體,有著特殊的審美功能,學生從中受到美的熏陶。“詩中有畫”、“詩中有情”、“詩中有理”,既閃耀著美的光彩,又給人以深刻的啟迪;既抓住“亦畫、亦情、亦理”的特點,又引發學生思想情操上受到美的陶冶和升華。因此小學古詩教學的過程其實是鑒賞美的過程。
對於小學生而言,他們還沒有形成完整的審美體系,對於好與壞、美與醜、善與惡往往憑借外部表象去下定論,而不能分析其內在的美和價值。通過古詩教學正好可以彌補這壹點,因為古詩往往反映壹種內化的、含蓄的情感,詩人把自己的誌意和感情寓含在詩文中,正所謂“詩以道誌”。
教師可以通過對古詩的講評,擴展學生的審美視野,讓學生獲得更高層次的審美經驗,得出正確的審美標準。另外,古詩教學可以汲取古詩有益精髓,弘揚民族傳統文化。古詩不僅體現詩人對社會事物、人情哲理的深刻認識,更是千百年來勞動人民的思想結晶。它能讓學生珍惜新生活,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以及思鄉惜友之情,同時教給學生闡事明理,為人處世之道,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並且,它還可以培養學生在音樂、建築、繪畫等方面的興趣,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因此,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古詩學習不論是對學生的語文能力的培養,還是對其他方面的培養都有積極的意義。這就要求我們老師在進行古詩教學中運用正確的方法進行指導,使學生能夠充分領悟古詩的意境。
二、讀中悟美、悟情(壹)強化吟誦,品味古詩的語言美古詩的語言美,首先是指語言的音樂美。古詩和轍押韻,字數、句數整齊、均衡。誦讀起來瑯瑯上口,自然而然產生樂感,讓人感受到悅耳順暢的音韻美,均勻和諧的節奏美。古詩的語言美還指語言的精確美、凝練美,壹字壹詞包含著極豐富的內容。例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壹個“生”字,不僅把香爐峰寫“活”了,也把山間煙雲冉冉上升、裊裊流動的景象生動地表現了出來。在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感受和理解古詩的語言美呢?我在古詩教學中總是把朗讀作為壹根主線貫穿始終。起始階段齊聲讀,個別讀;深入學習階段邊理解邊朗讀;學完全詩後讓學生反復朗讀,或壹唱三嘆地吟讀,或搖頭晃腦式地自由讀。宋代方嶽說:“書不厭頻讀,詩須放淡吟”。只有讓學生反復吟誦,仔細品味,而不以背誦為滿足,才能使學生感受到古詩的語言美。(二)啟發想象,領悟古詩的意境美意境,是創作者的審美體驗、情感與經過提煉、加工後的生活圖景融為壹體而形成的壹種藝術境界。
在古詩學習中,教師應啟發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去領悟古詩中的意境美。如《尋隱者不遇》壹詩語言相當精煉,初讀此詩,似覺平易,細加欣賞,則易中有難。尋隱者來的過程,壹字未提;與童子會晤時的寒暄和問話,也壹概從略;童子答問也當不少,但詩人僅摘三句,答問不多,但寓意深刻。在教學中,我首先指導學生弄清詩的大概意思和人物,引導學生展開想象:“詩人在松樹下問些什麽,詩中有沒有寫?妳能概括童子的回答,並展開聯想補充出來嗎?假如妳是書童,妳會怎麽回答?”然後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對這些問話壹壹作答,並讓學生分角色當堂進行對話表演。在表演中學生思維活躍,想象豐富,對答如流,還伴有生動、有趣的動作表演,把《尋隱者不遇》中的尋訪場面生動地再現出來,初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