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本段註釋譯文
註釋
1.該詩作於建安十二年(207),這時曹操五十三歲。這首詩是《步出夏門行》的最後壹章。詩中融哲理思考、慷慨激情和藝術形象於壹爐,表現了老當益壯、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2.“神龜”二句:神龜雖能長壽,但還有死亡的時候。神龜,傳說中的通靈之龜,能活幾千歲。壽,長壽。竟,終結,這裏指死亡。 3.竟:終結,這裏指死亡。 4.“螣蛇”二句:螣蛇即使能乘霧升天,最終也得死亡,變成灰土。螣蛇,傳說中與龍同類的神物,能興雲駕霧。 螣音同“騰” 5.驥(jì):良馬,千裏馬。 櫪(lì):馬槽。 6.已:停止。 7.烈士:有遠大抱負的人。暮年:晚年。 8.盈縮:原指人的壽星的長短變化,現指人壽命的長短。盈,滿,引申為長。縮,虧,引申為短。 9.但:僅,只。 10.養怡:保養身心健康。 11.永:長久。永年:長壽,活得長。 12.幸甚至哉:兩句是合樂時加的,跟正文沒關系,是樂府詩的壹種形式性結尾。
譯文
神龜的壽命雖然十分長久,但也還有生命終結的時候。 螣蛇盡管能乘霧飛行,終究也會死亡化為土灰。 年老的千裏馬躺在馬棚裏,它的雄心壯誌仍然是壹日馳騁千裏。 有遠大抱負的人士到了晚年,奮發思進的雄心不會止息。 人的壽命長短,不只是由上天所決定的, 只要自己調養好身心,也可以益壽延年。 我非常高興,要用這首詩歌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
編輯本段詩作鑒賞
這是壹首富於哲理的詩,是曹操晚年寫成的,闡述了詩人的人生態度。詩中的哲理來自詩人對生活的真切體驗,因而寫得興會淋漓,有著壹種真摯而濃烈的感情力量;哲理與詩情又是通過形象化的手法表現出來的,因而述理、明誌、抒情在具體的藝術形象中實現了完美的結合。詩中 “ 老驥伏櫪 ” 四句是千古傳誦的名句,筆力遒勁,韻律沈雄,內蘊著壹股自強不息的豪邁氣概,深刻地表達了曹操老當益壯、銳意進取的精神面貌。全詩的韻調跌宕起伏,開頭四句娓娓說理, “ 猶有 “ 終為 ” 兩個詞組下得沈著。而 “ 老驥 ” 以下四句,語氣轉為激昂,筆挾風雷,使這位 “ 時露霸氣 ” 的蓋世英豪的形象躍然紙上。而最後數句則表現出壹種深 沈委婉的風情,給人壹種親切溫馨之感。全詩跌宕起伏,又機理縝密,閃耀出哲理的智慧之光,並發出奮進之情,振響著樂觀聲調.藝術風格樸實無華,格調高遠,慷慨激昂,顯示出詩人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熱愛生活的樂觀精神。人壽命的長短不完全決定於天,只要保持身心健康就能延年益壽,這裏可見詩人對天命持否定態度,而對事在人為抱有信心的樂觀主義精神,抒發了詩人不甘衰老、不信天命、奮鬥不息的壯誌豪情。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 《莊子·秋水篇》說:“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曹操反其意而用之,說神龜縱活三千年,可還是難免壹死呀!《韓非子·難勢篇》記載:“飛龍乘雲,騰蛇遊霧,雲罷霧霽,而龍蛇與 同矣!”“騰蛇”和龍壹樣能夠乘雲駕霧,本領可謂大矣!然而,壹旦雲消霧散,就和蒼蠅螞蟻壹樣,灰飛煙滅了!古來雄才大略之主如秦皇漢武,服食求仙,亦不免於神仙長生之術的蠱惑,而獨曹操對生命的自然規律有清醒的認識,這在讖緯迷信猖熾的時代是難能可貴的。更可貴的是如何對待這有限的人生?曹操壹掃漢末文人感嘆浮生若夢、勸人及時行樂的悲調,慷慨高頌說到: “老驥伏櫪,誌在千裏。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曹操自比壹匹上了年紀的千裏馬,雖然形老體衰,屈居櫪下,但胸中仍然激蕩著馳騁千裏的豪情。他說,有誌幹壹番事業的人,雖然到了晚年,但壹顆勃勃雄心永不會消沈,壹種對宏偉理想追求永不會停息啊!這首詩始於人生哲理的感嘆,繼發壯懷激烈的高唱,復而回到哲理的思辨曰: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曹操對人生的看法頗有壹點辯證的思維,他首先講尊重自然規律,人總是要死的。接著講人在有限的生命裏,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去積極進取,建功立業而寫的。 最後再談到人在自然規律面前也不是完全無能為力的,壹個人壽命的長短雖然不能違背客觀規律,但也不是完全聽憑上天安排。如果經常註意保養,使之健康愉快,也可以延年益壽的。曹操所雲“養怡之福”,不是指無所事事,坐而靜養,而是說壹個人精神狀態和身體健康是最重要的,不應因年暮而消沈,而要“壯心不已”--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積極進取精神,永遠樂觀奮發,自強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曹操以切身體驗表達了人的精神因素對健康的重要意義,從這方面來說,它又是壹篇絕妙的養生論。南朝鐘嶸寫了壹部《詩品》,品評詩人,區分第等,把曹操的詩置於下品。可是,曹操的詩卻有了壹種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使後代無數英雄誌士為之傾倒若狂。據《世說新語》記載:東晉時代重兵在握的大將軍王敦,每酒後輒詠曹操“老驥伏櫪,誌在千裏。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以如意擊打唾壺為節,壺口盡缺。為什麽理論家的眼光同讀者的賞愛如此大不相同呢?這是壹個頗為發人深思的問題。 王大將軍擊節贊賞的詩,是曹操樂府詩《步出夏門行》的第四章--《龜雖壽》。曹操當時擊敗袁紹父子,平定北方烏桓,躊躇滿誌,樂觀自信,便寫下這壹組詩,抒寫胸懷建功立業的豪情壯誌。此時曹操已經五十三歲了,不由想起了人生的路程,所以詩壹開頭便無限感慨地吟道: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 《莊子·秋水篇》說:“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曹操反其意而用之, 說神龜縱活三千年,可還是難免壹死呀!《韓非子·難勢篇》記載:“飛龍乘雲,騰蛇遊霧,雲罷霧霽,而龍蛇與 同矣!”“騰蛇”和龍壹樣能夠乘雲駕霧,本領可謂大矣!然而,壹旦雲消霧散,就和蒼蠅螞蟻壹樣,灰飛煙滅了!古來雄才大略之主如秦皇漢武,服食求仙,亦不免於神仙長生之術的蠱惑,而獨曹操對生命的自然規律有清醒的認識,這在讖緯迷信猖熾的時代是難能可貴的。更可貴的是如何對待這有限的人生?曹操壹掃漢末文人感嘆浮生若夢、勸人及時行樂的悲調,慷慨高歌曰: “老驥伏櫪,誌在千裏。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曹操自比壹匹上了年紀的千裏馬,雖然形老體衰,屈居櫪下,但胸中仍然激蕩著馳騁千裏的豪情。他說,有誌幹壹番事業的人,雖然到了晚年,但壹顆勃勃雄心永不會消沈,壹種對宏偉理想追求永不會停息啊! 這首詩始於人生哲理的感嘆,繼發壯懷激烈的高唱,復而回到哲理的思辨: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曹操對人生的看法頗有壹點辯證的思維,他首先講尊重自然規律,人總是要死的。接著講人在有限的生命裏,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去積極進取,建功立業。 最後再談到人在自然規律面前也不是完全無能為力的,壹個人壽命的長短雖然不能違背客觀規律,但也不是完全聽憑上天安排。如果善自保養身心,使之健康愉快,不是也可以延年益壽嗎?曹操所雲“養怡之福”,不是指無所事事,坐而靜養,而是說壹個人精神狀態是最重要的,不應因年暮而消沈,而要“壯心不已”--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積極進取精神,永遠樂觀奮發,自強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曹操以切身體驗揭示了人的精神因素對健康的重要意義,從這方面來說,它不又是壹篇絕妙的養生論嗎! 《龜雖壽》更可貴的價值在於這是壹首真正的詩歌,它開辟了壹個詩歌的新時代,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把漢代人的思想禁錮了三四百年,弄得漢代文人不會寫詩,只會寫那些歌頌帝王功德的大賦和沒完沒了地註釋儒家經書,真正有感情,有個性的文學得不到發展。直到東漢末年天下分崩,風雲擾攘,政治思想文化發生重大變化,作為壹世之雄而雅愛詩章的曹操,帶頭叛經離道,給文壇帶來了自由活躍的空氣。他“外定武功,內興文學”,身邊聚集了“建安七子”等 壹大批文人,他們都是天下才誌之士,生活在久經戰亂的時代,思想感情常常表現得慷慨激昂。正如《文心雕龍·時序》說:“觀其時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積亂離,風衰俗怨,並誌深而筆長,故梗慨而多氣也。”尤其是曹操,鞍馬為文,橫槊賦詩,其詩悲壯慷慨,震爍古今,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這種充滿激情詩歌所表現出來的爽朗剛健的風格,後人稱之為“建安風骨”,曹操是最突出的代表。千百年來,曹操的詩就是以這種“梗慨多氣”風骨及其內在的積極進取精神,震蕩著天下英雄的心靈。也正是這種可貴特質,使建安文學在中國文學史上閃灼著奪目光彩。鐘嶸將曹操置於下品,主要是嫌其“古直”而少文彩,殊不知曹操這樣壹位豪氣蓋世的英雄,是不屑於雕章啄句的。鐘嶸六朝時人,當時文學之士很講究文彩華美,所謂“儷采百字之偶,爭價壹句之奇”,鐘嶸對曹操的評價過低,顯然是時代風氣使然。我們知道,任何文學--包括詩歌在內,文彩較之內容,畢竟是第二位的。關於曹操的文學地位,過去常為其政治業績所掩,而不為人重視,其實,他在中國文學發展史上,是有卓越貢獻的人物,特別對建安文學有開創之功,實在是應當大書壹筆的。 (張鐵明)
編輯本段作者簡介
曹操
(155.7.18.-220.3.15),壹名吉利,字孟德,小名阿瞞,沛國譙
郡(今安徽省亳州市譙城)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
出身
曹操出生於壹個顯赫的宦官家庭。曹操的祖父曹騰,據說漢相國曹參的後人,本身身居高位。父親曹嵩,是曹騰的養子。曹嵩的出身,當時就搞不清楚,所以陳壽稱他:“莫能審其生出本末”,但也有人認為他是夏侯氏之子。官至太尉。
成就
曹操不但是中國歷史上壹位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還是壹位傑出的文學家,著有《孫子略解》、《兵書接要》等軍事著作和《蒿裏行》、《觀滄海》、《薤露》、《短歌行》、《苦寒行》、《碣石篇》、《龜雖壽》等不朽詩篇,後人並且輯有《曹操集》。
曹操詩的內容
大致有三種:反映漢末動亂的現實、統壹天下的理想和頑強的進取精神、以及抒發憂思難忘的消極情緒。曹操對文學、書法、音樂等都有深湛的修養。他的文學成就,主要表現在詩歌上,散文也很有特點。 曹操的詩歌,今存不足20篇,全部是樂府詩體。內容大體上可分三類。壹類是關涉時事的,壹類是以表述理想為主的,壹類是遊仙詩。太祖禦軍三十余年,手不舍書。書則講武策,夜則思經傳。登高必賦,及造新詩,被之管弦,皆成樂章。(《魏書》)上雅好詩書文籍,雖在軍旅,手不釋卷。每每定省,從容常言:人少好學,則思專,長則善忘;長大而能勤學者,唯吾與袁伯業耳。(《典論自敘》,袁伯業名遺,袁紹從兄。)曹公古直,甚有悲涼之句。(鐘嶸《詩品》) 與時事有某種關聯的作品有《薤露行》、《蒿裏行》、《苦寒行》、《步出夏門行》等。《薤露行》、《蒿裏行》二詩,作於建安初年。前壹篇反映何進謀誅宦官事敗,董卓入洛陽作亂;後壹篇寫關東各州郡興兵討卓,又各懷野心,互相殺伐,在內容上緊相承接。詩篇以簡練的語言,高度概括地寫出了這壹段歷史過程,因此被譽為“漢末實錄,真詩史也”(鐘惺《古詩歸》)。尤其可貴的是,在《蒿裏行》詩中他以同情的筆調,寫出了廣大人民在戰亂中所罹的深重苦難:“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裏無雞鳴,生民百遺壹,念之斷人腸。”《苦寒行》作於建安十壹年,詩篇描寫冬日太行山區的酷寒、荒蕪、險峻,形象生動,同時也寫出了詩人內心的復雜感受。《步出夏門行》作於建安十二年征三郡烏桓時。該詩包括“艷”(前奏)及四解。“艷”著重寫了詩人出征時的復雜心情。壹解“觀滄海”,寫進軍途經碣石時的觀感;二解“冬十月”、三解“河朔寒”,寫歸途中見聞;四解“龜雖壽”,寫取得了這場重要戰役勝利後的思想活動。其中“觀滄海”描寫大海景象,“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氣勢磅礴,格調雄放,映襯出詩人包容宇宙、吞吐日月的闊大胸懷。“龜雖壽”以壹系列生動的比喻,表達詩人對人生及事業的看法:“老驥伏櫪,誌在千裏,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這是詩人貫徹終生的積極進取精神的真實表白。 以表述理想為主的詩歌有《度關山》、《對酒》、《短歌行》等。前兩篇寫詩人的政治理想。他設想的太平盛世是儒法兼采、恩威並用的賢君良臣政治。這在漢末社會大破壞的現實背景下,無疑是具有進步意義的。《短歌行》的主題是求賢,以“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等詩句,來抒發求賢若渴,廣納人才,以冀成其大業的心情。 遊仙詩有《氣出唱》、《秋胡行》等。曹操是不信方士神仙之說的,所以他寫這些詩當別有所寄,不能據此把他與秦皇、漢武的求仙等量齊觀。
藝術風格
在藝術風格上,曹操詩歌樸實無華、不尚藻飾。它們以感情深摯、氣韻沈雄取勝。在詩歌情調上,則以慷慨悲涼為其特色。慷慨悲涼,這本來是建安文學的***同基調,不過在曹操的詩中,它表現得最為典型,最為突出。在詩歌體裁上,曹操的樂府詩並不照搬漢樂府成規,而是有所發展。如《薤露行》、《蒿裏行》,在漢樂府中都是挽歌,他卻運用舊題抒寫了全新的內容。曹操開創了以樂府寫時事的傳統,影響深遠。建安作家以及從南北朝直到唐代的許多詩人,他們擬作的大量樂府詩,都可以說是這壹傳統的繼承和發揚。
其散文分類
曹操的散文多是應用性文字,大致可分表、令、書三大類。其代表作有《請追增郭嘉封邑表》、《讓縣自明本誌令》、《與王修書》、《祀故太尉橋玄文》等。這些文字的***同特點是質樸渾重、率真流暢,寫出了曹操的獨特聲口。如《讓縣自明本誌令》,自述大半生奮鬥經歷,分析當時形勢,剖析自己的心誌,其“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等語,寫得極其坦率而有氣魄。從東漢以來,散文出現了駢化的趨勢,至漢末而漸顯;壹般散文作者開始講求對偶、註重用典。而曹操以其平易自如、質實明練的文體,在當時獨樹壹幟。魯迅曾稱贊曹操是“改造文章的祖師”(《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
建安文學
曹操在文學上的功績,還表現在他對建安文學(見建安七子)所起的建設性作用上,建安文學能夠在長期戰亂、社會殘破的背景下得以勃興,同他的重視和推動是分不開的。劉勰在論述建安文學繁榮原因時,就曾指出“魏武以相王之尊,雅愛詩章”(《文心雕龍時序》)。事實上,建安時期的主要作家,無不同他有密切關系。曹丕、曹植是他的兒子,“七子”及蔡琰等,也都托庇於他的蔭護。可以說,“鄴下文人集團”就是在他提供的物質條件基礎上形成的;而他們的創作,也是在他的倡導影響下進行的。 曹操著述,據清姚振宗《三國藝文誌》考證,有《魏武帝集》30卷錄1卷、《兵書》13卷等十余種,然多已亡佚,今存者唯《孫子註》。明代張溥輯散見詩、文等145篇為《魏武帝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中。丁福保《漢魏六朝名家集》中也有《魏武帝集》,所收作品略多於張溥輯本。1959年,中華書局據丁福保本,稍加整理補充,增入《孫子註》,又附入《魏誌·武帝紀》、《曹操年表》等,重新排印為《曹操集》。
編輯本段創作背景
作者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曹操,此詩約作於公元208年初他平定烏桓叛亂、消滅袁紹殘余勢力之後,南下征討荊、吳之前。此時曹操已經五十三歲了,不由想起了人生的路程,所以詩壹開頭便無限感慨地吟道:“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莊子·秋水篇》說:“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曹操反其意而用之,說神龜縱活三千年,可還是難免壹死呀!《韓非子·難勢篇》記載:“飛龍乘雲,騰蛇遊霧,雲罷霧霽,而龍蛇與 同矣!”“騰蛇”和龍壹樣能夠乘雲駕霧,本領可謂大矣!然而,壹旦雲消霧散,就和蒼蠅螞蟻壹樣,灰飛煙滅了!古來雄才大略之主如秦皇漢武,服食求仙,亦不免於神仙長生之術的蠱惑,而獨曹操對生命的自然規律有清醒的認識,這在讖緯迷信猖熾的時代是難能可貴的。更可貴的是如何對待這有限的人生?曹操壹掃漢末文人感嘆浮生若夢、勸人及時行樂的悲調,慷慨高歌曰:“老驥伏櫪,誌在千裏。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曹操自比壹匹上了年紀的千裏馬,雖然形老體衰,屈居櫪下,但胸中仍然激蕩著馳騁千裏的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