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關於李白的背景詩句及含義

關於李白的背景詩句及含義

1.李白的詩和大意,背景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句義:

我的好有孟浩然在繁花似警的陽春三月從黃鶴樓出發,乘船東行到揚州去。

我矗立在江邊,目送友人的小舟越行越遠,漸漸消失在水天相連的地方,只望見浩浩蕩蕩的江水流向天際。

背景:

應該選擇有關長江的圖畫;背景音樂則應是壹種比較傷心的感覺,以襯托出送別好友時悲傷的心情。

2.大詩人李白的詩及寫作寓意、背景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壹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與君歌壹曲,請君為我傾耳聽: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陳王昔時宴平樂,鬥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妳難道沒有看見,洶湧奔騰的黃河之水,有如從天上傾瀉而來?它滾滾東去,奔向東海,永遠不會回還。妳難道沒有看見,在高堂上面對明鏡,深沈悲嘆那壹頭白發?早晨還是滿頭青絲,傍晚卻變得如雪壹般。

因此,人生在世每逢得意之時,理應盡情歡樂,切莫讓金杯空對皎潔的明月。既然老天造就了我這棟梁之材,就壹定會有用武之地,即使散盡了千兩黃金,也會重新得到。

烹羊宰牛姑且盡情享樂,今日相逢,我們真要幹杯三百。岑夫子,丹丘生,請快喝不要停,我為妳唱壹首歌,請妳們側耳為我細細聽。

在鐘鼓齊鳴中享受豐美食物的豪華生活並不值得珍貴,但願永遠沈醉不願清醒。自古以來那些聖賢無不感到孤獨寂寞,唯有寄情美酒的人才能留下美名。

陳王曹植過去曾在平樂觀大擺酒宴,即使壹鬥酒價值十千也在所不惜,恣意暢飲。主人啊,妳為什麽說錢已經不多,快快去買酒來讓我們壹起喝個夠。

牽來名貴的五花馬,取出價錢昂貴的千金裘,統統用來換美酒,讓我們***同來消融這無窮無盡的萬古長愁!置酒會友,乃人生快事,又恰值「懷才不遇」之際,於是乎對酒詩情,揮灑個淋漓盡致。詩人的情感與文思在這壹刻如同狂風暴雨勢不可擋;又如江河入海壹瀉千裏。

時光流逝,如江河入海壹去無回;人生苦短,看朝暮間青絲白雪;生命的渺小似乎是個無法挽救的悲劇,能夠解憂的惟有金樽美酒。這便是李白式的悲哀:悲而能壯,哀而不傷,極憤慨而又極豪放。

表是在感嘆人生易老,裏則在感嘆懷才不遇。理想的破滅是黑暗的社會造成的,詩人無力改變,於是把沖天的激憤之情化做豪放的行樂之舉,發泄不滿,排遣憂愁,反抗現實。

全篇大起大落,詩情忽翕忽張,由悲轉喜、轉狂放、轉激憤、再轉狂放,最後歸結於「萬古愁」,回應篇首,如大河奔流,縱橫捭闔,力能扛鼎。全詩五音繁會,句式長短參差,氣象不凡。

此篇如鬼斧神工,足以驚天地、泣鬼神,是詩仙李白的巔峰之作。

3.大詩人李白的詩及寫作寓意、背景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壹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壹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鬥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

與爾同銷萬古愁。

妳難道沒有看見,洶湧奔騰的黃河之水,有如從天上傾瀉而來?它滾滾東去,奔向東海,永遠不會回還。妳難道沒有看見,在高堂上面對明鏡,深沈悲嘆那壹頭白發?早晨還是滿頭青絲,傍晚卻變得如雪壹般。因此,人生在世每逢得意之時,理應盡情歡樂,切莫讓金杯空對皎潔的明月。既然老天造就了我這棟梁之材,就壹定會有用武之地,即使散盡了千兩黃金,也會重新得到。烹羊宰牛姑且盡情享樂,今日相逢,我們真要幹杯三百。岑夫子,丹丘生,請快喝不要停,我為妳唱壹首歌,請妳們側耳為我細細聽。在鐘鼓齊鳴中享受豐美食物的豪華生活並不值得珍貴,但願永遠沈醉不願清醒。自古以來那些聖賢無不感到孤獨寂寞,唯有寄情美酒的人才能留下美名。陳王曹植過去曾在平樂觀大擺酒宴,即使壹鬥酒價值十千也在所不惜,恣意暢飲。主人啊,妳為什麽說錢已經不多,快快去買酒來讓我們壹起喝個夠。牽來名貴的五花馬,取出價錢昂貴的千金裘,統統用來換美酒,讓我們***同來消融這無窮無盡的萬古長愁!

置酒會友,乃人生快事,又恰值「懷才不遇」之際,於是乎對酒詩情,揮灑個淋漓盡致。詩人的情感與文思在這壹刻如同狂風暴雨勢不可擋;又如江河入海壹瀉千裏。

時光流逝,如江河入海壹去無回;人生苦短,看朝暮間青絲白雪;生命的渺小似乎是個無法挽救的悲劇,能夠解憂的惟有金樽美酒。這便是李白式的悲哀:悲而能壯,哀而不傷,極憤慨而又極豪放。表是在感嘆人生易老,裏則在感嘆懷才不遇。理想的破滅是黑暗的社會造成的,詩人無力改變,於是把沖天的激憤之情化做豪放的行樂之舉,發泄不滿,排遣憂愁,反抗現實。

全篇大起大落,詩情忽翕忽張,由悲轉喜、轉狂放、轉激憤、再轉狂放,最後歸結於「萬古愁」,回應篇首,如大河奔流,縱橫捭闔,力能扛鼎。全詩五音繁會,句式長短參差,氣象不凡。此篇如鬼斧神工,足以驚天地、泣鬼神,是詩仙李白的巔峰之作。

4.李白名句和名句的背景或典故

李白(公元701—762年),字太白,四川綿州彰明縣人,是我國唐代的大詩人,他的大部分詩歌反映了祖國壯麗的自然景色,表達了他對祖國河山的熱愛和對自由的追求,對當時政治的腐敗作了尖銳的批判。

李白求師 李白晚年,政治上很不得誌,他懷著愁悶的心情往返於宣城、南陵、歙縣(在安徽省)、采石等地,寫詩飲酒、漫遊名山大川。 壹天清晨,李白象往日壹樣,在歙縣城街頭的壹家酒店買酒,忽聽隔壁的柴草行裏有人在問話:“老人家,妳這麽壹大把年紀,怎麽能挑這麽多柴草,妳家住哪?” 回答的是壹陣爽朗的大笑聲。

接著,便聽見有人在高聲吟詩: “負薪朝出賣,沽酒日西歸。 借問家何處?穿雲入翠微!” 李白聽了,不覺壹驚。

這是誰?竟隨口吟出這樣動人的詩句!他問酒保,酒保告訴他:這是壹位叫許宣平的老翁,他恨透了官府,看穿了世俗,隱居深山,但誰也不知道他住在哪座山裏。最近,他常到這壹帶來遊歷,每天天壹亮,就見他挑柴進鎮,柴擔上掛著花瓢和曲竹杖。

賣掉柴就打酒喝,喝醉了就吟詩,壹路走壹路吟,過路的人還以為他是瘋子哩。 李白暗想:這不是和自己壹樣的“詩狂”嗎?他馬上轉身出門,只見那老翁上了街頭的小橋,雖然步履艱難,但李白無論怎麽趕也趕不上。

追上小橋,穿過竹林,繞過江汊(河流的分岔),李白累得氣喘籲籲,腰酸腿痛,定神壹看,老翁早已無影無蹤了。李白頓足長嘆,“莫不是我真的遇上了仙人!” 他撩起袍子又趕了壹程,還是不見老翁,只好失望地回來。

那天夜裏,李白怎麽也睡不著,回想起自己大半輩子除了杜甫之外,還沒結識到幾個真正的詩友。沒想到今天竟遇上這樣壹個詩仙,可不能錯過機會,壹定要找到他! 第二天,李白在柴草行門口壹直等到日落西山,也不見老翁蹤跡。

第三天,第四天,天天落空。 第五天壹早,李白背起酒壺,帶著幹糧上路了。

他下了最大的決心,找不到老翁,就是死也要死在這兒的山林裏。 翻過座座開滿野花的山岡,趟過道道湍急的溪流,撥開叢叢荊棘,整整壹個多月,還是沒見老翁的影子。

李白有點泄氣了。正在這時候,他回想起少年時碰到的那位用鐵杵磨針的婆婆,婆婆說得好:“只要有決心,鐵杵磨成針。”

要想找到老翁,就看自己有沒有毅力啦。想到這裏,李白緊緊腰帶,咬咬牙,又往前走。

累了,趴在巖石上睡壹會;餓了,摘壹把野果充饑;酒癮上來,就捧著酒壺美美地喝上壹口。 這天黃昏,晚霞把天空染得通紅通紅,清泉與翠竹互為襯托,顯得分外秀麗。

李白壹心惦念著老翁,哪顧得欣賞景色。他拖著疲憊的身子,壹瘸壹拐地來到黃山附近的紫陽山下。

轉過山口,只見前面立著壹塊巨石,上面似乎還刻著字。李白忘記了疲勞,壹頭撲上去,仔細辨認起來,哦,原來是壹首詩: “隱居三十載,築室南山巔。

靜夜玩明月,閑朝飲碧泉。 樵夫歌壟上,谷鳥戲巖前。

樂矣不知老,都忘甲子年。” 連讀三遍,李白失聲叫道:“妙哉!妙哉!真是仙人之聲哪!”心想:見到老翁,壹定得拜他三拜,好好請教請教。

雖說自己也跟詩打了幾十年交道,但這散發著野花香味的詩還真是頭回領略哩。 他回轉身,看見崖石邊的平地上攤著壹堆稻谷,看來,準是許宣平老翁曬的。

李白索性往邊上壹蹲,壹邊欣賞山中的景致,壹邊等老翁來收谷。 天黑了,李白忽聽到山下傳來陣陣擊水聲,循聲望去,只見山下的小河對岸劃來壹只小船,壹位須發飄飄的老人立在船頭弄槳。

李白上前詢問道:“老人家,請問,許宣平老翁家在何處?” 原來這老人正是李白要找的許宣平老翁,上次他見李白身穿禦賜錦袍,以為又是官家派來找他去做官的,所以再也不願去歙縣城了。沒料到,此人竟跟蹤而來。

這時,老人瞟了李白壹眼,隨手指指船籬,漫不經心地答道:“門口壹桿竹,便是許翁家!” 李白擡眼望了望郁郁蔥蔥的山巒,又問:“處處皆青竹,何處去找尋?” 老人重新打量著這位風塵仆仆、滿臉汗水的客人,反問道:“妳是……” “我是李白。”說著,深深地壹揖。

老人楞住了:“妳是李白?李白就是妳?” 李白連忙說明了自己的來意。 老人壹聽,雙手壹拱:“哎呀,妳是當今的詩仙!我算什麽,不過是詩海裏的壹滴水罷了。

妳這大海怎麽來向壹滴水求教,實在不敢當,不敢當!”說完,撐起船就要往回走。 李白壹把拉住老翁的衣袖,苦苦哀求道:“老人家,三個月了,我風風雨雨到處找妳,好不容易見到了老師,難道就這樣打發我回去不成!” 李白真摯的話語打動了老人的心。

兩人對視了好久,老人猛地拉住李白,跳上了小船。 從此,無論在漫天的朝霞裏,還是在落日的余輝中,人們經常看到李白和這位老人,坐在溪水邊的大青石上飲酒吟詩。

那朗朗的笑聲,和飛瀑的喧嘩聲匯成壹片,隨溪水壹起送到百裏千裏之外…… 至今,許多遊人壹到黃山,總愛順著淙淙的溪水,去追尋李白的遊蹤。 看見了嗎?過虎頭巖,在鳴弦泉下,有壹塊刻著“醉石”二字的巨石,傳說,當年李白和老人就在這裏欣賞山景,飲酒吟詩。

他們經常用旁邊的泉水來洗酒杯,所以這泉就叫“洗杯泉”。 李太白跳月 南京夫子廟前,有壹座文德橋。

聽老輩人說,每逢冬月十五月亮當頭的時候。

5.李白具有代表性的詩句及對應的事跡背景

清平調詞三首

其壹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

其二

壹枝紅艷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

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其三

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

解釋春風無限恨,沈香亭北倚闌幹

創作背景

天寶二年(743年),,李白四十三歲。詔翰林院。初春,玄宗於宮中行樂,李白奉詔作《官中行樂詞》,賜宮錦袍。暮春,興慶池牡丹盛開,玄宗與楊玉環同賞,李白又奉詔作《清平調》。對禦用文人生活日漸厭倦,始縱酒以自昏穢。與賀知章等人結“酒中人仙”之遊,玄宗呼之不朝。嘗奉詔醉中起草詔書,引足令高力士脫靴,宮中人恨之,讒謗於玄宗,玄宗疏之

6.李白經典詩句及所作背景

《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裏江陵壹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李白曾被流放夜郎,在他去夜郎的路途中就遇到赦免,回歸途中他輕快的心情不言而喻。

而在此時,杜甫卻對李白的生死充滿了擔憂,因此才有《夢李白二首》

太白人稱詩仙,自然擁有壹份超然物外的灑脫不羈和豪邁奔放。這樣壹位大家真的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嗎?

或許範文正的標準只能垂懸而不能拿來匡正世人了。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喜形言於意表。

7.李白的古詩及詩意

靜夜思 李 白 床 前 明 月 光, 疑 是 地 上 霜。

舉 頭 望 明 月, 低 頭 思 故 鄉。 [註釋] 1.靜夜思:在靜靜的夜晚所引起的思念。

2.疑:懷疑,以為。 3.舉頭:擡頭。

[簡析] 這首詩寫的是在寂靜的月夜思念家鄉的感受。 詩的前兩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寫詩人在作客他鄉的特定環境中壹剎那間所產生的錯覺。

壹個獨處他鄉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還能沖淡離愁,然而壹到夜深人靜的時候,心頭就難免泛起陣陣思念故鄉的波瀾。何況是在月明之夜,更何況是月色如霜的秋夜。

“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動地表達了詩人睡夢初醒,迷離恍惚中將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誤作鋪在地面的濃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潔,又表達了季節的寒冷,還烘托出詩人飄泊他鄉的孤寂淒涼之情。

詩的後兩句“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則是通過動作神態的刻畫,深化思鄉之情。“望”字照應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詩人已從迷朦轉為清醒,他翹首凝望著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鄉也正處在這輪明月的照耀下。

於是自然引出了“低頭思故鄉”的結句。“低頭”這壹動作描畫出詩人完全處於沈思之中。

而“思”字又給讀者留下豐富的想象:那家鄉的父老兄弟、親朋好友,那家鄉的壹山壹水、壹草壹木,那逝去的年華與往事……無不在思念之中。壹個“思”字所包涵的內容實在太豐富了。

這首五言絕句從“疑”到“望”到“思”形象地揭示了詩人的內心活動,鮮明地勾勒出壹幅月夜思鄉圖。詩歌的語言清新樸素,明白如話;表達上隨口吟出,壹氣呵成。

但構思上卻是曲折深細的。詩歌的內容容易理解,但詩意卻體味不盡。

明人胡應麟說:“太白諸絕句,信口而成,所謂無意於工而無不工者”(《詩藪·內編》)。這首《靜夜思》可以說是李白詩歌的“自然”和“無意於工而無不工”的藝術特色的極好說明。

古朗月行(節選) 李 白 小 時 不 識 月, 呼 作 白 玉 盤。 又 疑 瑤 臺 鏡, 飛 在 青 雲 端。

[註釋] 瑤臺:假說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今譯] 小時候不認識月亮, 把明月叫作白玉盤。

又懷疑是瑤臺仙鏡, 飛在夜空雲彩中間。 [解說] 《古朗月行》是樂府古題,這裏只節選了詩的前四句。

詩人用浪漫主義手法,借助豐富的想象和神話傳說,表現出兒童時期對月亮的幼稚而美好的認識。詩人以“白玉盤”和“瑤臺鏡”作比,不僅描繪出月亮的形狀,更寫出了月光的皎潔可愛,在新穎中透出壹股令人感嘆的稚氣。

第二句的“呼”字和第三句的“疑”字,把兒童的天真生動地表現了出來。這四句詩,恰似壹首完美的絕句,語言質樸,比喻有趣,十分耐人回味。

望廬山瀑布 李 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 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

[註釋] 1.廬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是我國著名的風景區。 2.香爐:即香爐峰,在廬山西北,因形似香爐且山上經常籠罩著雲煙而得名。

3.掛前川:掛在前面的水面上。 4.九天:古代傳說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層。

[簡析] 這是詩人李白五十歲左右隱居廬山時寫的壹首風景詩。這首詩形象地描繪了廬山瀑布雄奇壯麗的景色,反映了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無限熱愛。

首句“日照香爐生紫煙”。“香爐”是指廬山的香爐峰。

此峰在廬山西北,形狀尖圓,像座香爐。由於瀑布飛瀉,水氣蒸騰而上,在麗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頂天立地的香爐冉冉升起了團團紫煙。

壹個“生”字把煙雲冉冉上升的景象寫活了。此句為瀑布設置了雄奇的背景,也為下文直接描寫瀑布渲染了氣氛。

次句“遙看瀑布掛前川”。“遙看瀑布”四字照應了題目《望廬山瀑布》。

“掛前川” 是說瀑布像壹條巨大的白練從懸崖直掛到前面的河流上。“掛”字化動為靜,維紗維肖地寫出遙望中的瀑布。

詩的前兩句從大處著筆,概寫望中全景:山頂紫煙繚繞,山間白練懸掛,山下激流奔騰,構成壹幅絢麗壯美的圖景。 第三句“飛流直下三千尺”是從近處細致地描寫瀑布。

“飛流”表現瀑布淩空而出,噴湧飛瀉。“直下”既寫出巖壁的陡峭,又寫出水流之急。

“三千尺”極力誇張,寫山的高峻。 這樣寫詩人覺得還沒把瀑布的雄奇氣勢表現得淋漓盡致,於是接著又寫上壹句“疑是銀河落九天”。

說這“飛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懷疑是銀河從九天傾瀉下來。壹個“疑”,用得空靈活潑,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這首詩極其成功地運用了比喻、誇張和想象,構思奇特,語言生動形象、洗煉明快。蘇東坡十分贊賞這首詩,說“帝遣銀河壹脈垂,古來唯有謫仙詞”。

“謫仙”就是李白。《望廬山瀑布》的確是狀物寫景和抒情的範例。

贈汪倫 李 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 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倫送我情。

[註釋] 1.汪倫:李白在桃花潭結識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這首詩就是贈給他的。

2.踏歌:壹邊唱歌,壹邊用腳踏地打著拍子。 3.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涇縣西南。

[簡析] 李白遊涇縣桃花潭時,常在村民汪倫家作客。臨走時,汪倫來送行,於是李白寫這首詩留別。

詩中表達了李白對汪倫這個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誼。 前兩句敘事:“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

8.李白名句和名句的背景或典故

李白(公元701—762年),字太白,四川綿州彰明縣人,是我國唐代的大詩人,他的大部分詩歌反映了祖國壯麗的自然景色,表達了他對祖國河山的熱愛和對自由的追求,對當時政治的腐敗作了尖銳的批判。

李白求師 李白晚年,政治上很不得誌,他懷著愁悶的心情往返於宣城、南陵、歙縣(在安徽省)、采石等地,寫詩飲酒、漫遊名山大川。 壹天清晨,李白象往日壹樣,在歙縣城街頭的壹家酒店買酒,忽聽隔壁的柴草行裏有人在問話:“老人家,妳這麽壹大把年紀,怎麽能挑這麽多柴草,妳家住哪?” 回答的是壹陣爽朗的大笑聲。

接著,便聽見有人在高聲吟詩: “負薪朝出賣,沽酒日西歸。 借問家何處?穿雲入翠微!” 李白聽了,不覺壹驚。

這是誰?竟隨口吟出這樣動人的詩句!他問酒保,酒保告訴他:這是壹位叫許宣平的老翁,他恨透了官府,看穿了世俗,隱居深山,但誰也不知道他住在哪座山裏。最近,他常到這壹帶來遊歷,每天天壹亮,就見他挑柴進鎮,柴擔上掛著花瓢和曲竹杖。

賣掉柴就打酒喝,喝醉了就吟詩,壹路走壹路吟,過路的人還以為他是瘋子哩。 李白暗想:這不是和自己壹樣的“詩狂”嗎?他馬上轉身出門,只見那老翁上了街頭的小橋,雖然步履艱難,但李白無論怎麽趕也趕不上。

追上小橋,穿過竹林,繞過江汊(河流的分岔),李白累得氣喘籲籲,腰酸腿痛,定神壹看,老翁早已無影無蹤了。李白頓足長嘆,“莫不是我真的遇上了仙人!” 他撩起袍子又趕了壹程,還是不見老翁,只好失望地回來。

那天夜裏,李白怎麽也睡不著,回想起自己大半輩子除了杜甫之外,還沒結識到幾個真正的詩友。沒想到今天竟遇上這樣壹個詩仙,可不能錯過機會,壹定要找到他! 第二天,李白在柴草行門口壹直等到日落西山,也不見老翁蹤跡。

第三天,第四天,天天落空。 第五天壹早,李白背起酒壺,帶著幹糧上路了。

他下了最大的決心,找不到老翁,就是死也要死在這兒的山林裏。 翻過座座開滿野花的山岡,趟過道道湍急的溪流,撥開叢叢荊棘,整整壹個多月,還是沒見老翁的影子。

李白有點泄氣了。正在這時候,他回想起少年時碰到的那位用鐵杵磨針的婆婆,婆婆說得好:“只要有決心,鐵杵磨成針。”

要想找到老翁,就看自己有沒有毅力啦。想到這裏,李白緊緊腰帶,咬咬牙,又往前走。

累了,趴在巖石上睡壹會;餓了,摘壹把野果充饑;酒癮上來,就捧著酒壺美美地喝上壹口。 這天黃昏,晚霞把天空染得通紅通紅,清泉與翠竹互為襯托,顯得分外秀麗。

李白壹心惦念著老翁,哪顧得欣賞景色。他拖著疲憊的身子,壹瘸壹拐地來到黃山附近的紫陽山下。

轉過山口,只見前面立著壹塊巨石,上面似乎還刻著字。李白忘記了疲勞,壹頭撲上去,仔細辨認起來,哦,原來是壹首詩: “隱居三十載,築室南山巔。

靜夜玩明月,閑朝飲碧泉。 樵夫歌壟上,谷鳥戲巖前。

樂矣不知老,都忘甲子年。” 連讀三遍,李白失聲叫道:“妙哉!妙哉!真是仙人之聲哪!”心想:見到老翁,壹定得拜他三拜,好好請教請教。

雖說自己也跟詩打了幾十年交道,但這散發著野花香味的詩還真是頭回領略哩。 他回轉身,看見崖石邊的平地上攤著壹堆稻谷,看來,準是許宣平老翁曬的。

李白索性往邊上壹蹲,壹邊欣賞山中的景致,壹邊等老翁來收谷。 天黑了,李白忽聽到山下傳來陣陣擊水聲,循聲望去,只見山下的小河對岸劃來壹只小船,壹位須發飄飄的老人立在船頭弄槳。

李白上前詢問道:“老人家,請問,許宣平老翁家在何處?” 原來這老人正是李白要找的許宣平老翁,上次他見李白身穿禦賜錦袍,以為又是官家派來找他去做官的,所以再也不願去歙縣城了。沒料到,此人竟跟蹤而來。

這時,老人瞟了李白壹眼,隨手指指船籬,漫不經心地答道:“門口壹桿竹,便是許翁家!” 李白擡眼望了望郁郁蔥蔥的山巒,又問:“處處皆青竹,何處去找尋?” 老人重新打量著這位風塵仆仆、滿臉汗水的客人,反問道:“妳是……” “我是李白。”說著,深深地壹揖。

老人楞住了:“妳是李白?李白就是妳?” 李白連忙說明了自己的來意。 老人壹聽,雙手壹拱:“哎呀,妳是當今的詩仙!我算什麽,不過是詩海裏的壹滴水罷了。

妳這大海怎麽來向壹滴水求教,實在不敢當,不敢當!”說完,撐起船就要往回走。 李白壹把拉住老翁的衣袖,苦苦哀求道:“老人家,三個月了,我風風雨雨到處找妳,好不容易見到了老師,難道就這樣打發我回去不成!” 李白真摯的話語打動了老人的心。

兩人對視了好久,老人猛地拉住李白,跳上了小船。 從此,無論在漫天的朝霞裏,還是在落日的余輝中,人們經常看到李白和這位老人,坐在溪水邊的大青石上飲酒吟詩。

那朗朗的笑聲,和飛瀑的喧嘩聲匯成壹片,隨溪水壹起送到百裏千裏之外…… 至今,許多遊人壹到黃山,總愛順著淙淙的溪水,去追尋李白的遊蹤。 看見了嗎?過虎頭巖,在鳴弦泉下,有壹塊刻著“醉石”二字的巨石,傳說,當年李白和老人就在這裏欣賞山景,飲酒吟詩。

他們經常用旁邊的泉水來洗酒杯,所以這泉就叫“洗杯泉”。 李太白跳月 南京夫子廟前,有壹座文德橋。

聽老輩人說,每逢冬月十五月亮當頭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