訓儉示康 司馬光 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
吾性不喜華靡,自為乳兒,長者加以金銀華美之服,輒羞赧棄去之。二十忝科名,聞喜宴獨不戴花。
同年曰:「君賜不可違也。」乃簪壹花。
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亦不敢服垢弊以矯俗幹名,但順吾性而已。 眾人皆以奢靡為榮,吾心獨以儉素為美。
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為病。應之曰:孔子稱「與其不遜也寧固」;又曰「以約失之者鮮矣」;又曰「士誌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古人以儉為美德,今人乃以儉相詬病。嘻,異哉! 近歲風俗尤為侈靡,走卒類士服,農夫躡絲履。
吾記天聖中,先公為群牧判官,客至未嘗不置酒,或三行五行,多不過七行。酒酤於市,果止於梨、栗、棗、柿之類;肴止於脯醢、菜羹,器用瓷漆。
當時士大夫家皆然,人不相非也。會數而禮勤,物薄而情厚。
近日士大夫家,酒非內法,果肴非遠方珍異,食非多品,器皿非滿案,不敢會賓友,常數月營聚,然後敢發書。茍或不然,人爭非之,以為鄙吝。
故不隨俗靡者蓋鮮矣。嗟乎!風俗頹敝如是,居位者雖不能禁,忍助之乎! 又聞昔李文靖公為相,治居第於封丘門內,聽事前僅容旋馬,或言其太隘,公笑曰:「居第當傳子孫,此為宰相聽事誠隘,為太祝奉禮聽事已寬矣。
」參政魯公為諫官,真宗遣使急召之,得於酒家,既入,問其所來,以實對。上曰:「卿為清望官,奈何飲於酒肆?」對曰:「臣家貧,客至無器皿、肴、果,故就酒家觴之。
」上以無隱,益重之。張文節為相,自奉養如為河陽掌書記時,所親或規之曰:「公今受俸不少,而自奉若此。
公雖自信清約,外人頗有公孫布被之譏。公宜少從眾。
」公嘆曰:「吾今日之俸,雖舉家錦衣玉食,何患不能?顧人之常情,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吾今日之俸豈能常有?身豈能常存?壹旦異於今日,家人習奢已久,不能頓儉,必致失所。
豈若吾居位去位、身存身亡,常如壹日乎?」嗚呼!大賢之深謀遠慮,豈庸人所及哉! 禦孫曰:「儉,德之***也;侈,惡之大也。」***,同也,言有德者皆由儉來也。
夫儉則寡欲:君子寡欲,則不役於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則能謹身節用,遠罪豐家。故曰:「儉,德之***也。
」侈則多欲:君子多欲則貪慕富貴,枉道速禍;小人多欲則多求妄用,敗家喪身;是以居官必賄,居鄉必盜。故曰:「侈,惡之大也。
」 昔正考父饘粥以糊口;孟僖子知其後必有達人。季文子相三君,妾不衣帛,馬不食粟,君子以為忠。
管仲鏤簋朱纮、山?藻棁,孔子鄙其小器。公叔文子享衛靈公,史鰍知其及禍;及戍,果以富得罪出亡。
何曾日食萬錢,至孫以驕溢傾家。石崇以奢靡誇人,卒以此死東市。
近世寇萊公豪侈冠壹時,然以功業大,人莫之非,子孫習其家風,今多窮困。其余以儉立名,以侈自敗者多矣,不可遍數,聊舉數人以訓汝。
汝非徒身當服行,當以訓汝子孫,使知前輩之風俗雲。 翻譯: 我本來(出身在)貧寒的家庭,壹代壹代(都)以清白(的家風)相繼承。
我生性不喜歡豪華奢侈,從做嬰兒(時起),長輩把飾有金銀的華美的衣服加(在我身上),(我)總是害羞地扔掉它。二十(歲那年)忝列在(進士的)科名(之中),(參加)聞喜宴(時),只有(我)不戴花,同年說:“(花是)君王賜戴的,不能違反(不戴)。”
(我)才(在帽檐上)插上壹枝花。(我)壹向衣服(只)求抵禦寒冷,食物(只)求飽肚子,也不敢(故意)穿骯臟破爛(的衣服)以違背世俗常情,(表示與壹般人不同)求得名譽。
只是順著我的本性(行事)罷了。 許多人都把奢侈浪費看作光榮,我心裏獨自把節儉樸素看作美德。
別人都譏笑我固執,不通達,我不以(此)為缺陷,回答他們說:“孔子說:‘與其驕傲,不如固執,不通達。’又說:‘因為儉約而犯過失的,(那是很)少的。
’又說:‘讀書人有誌於真理,卻以吃得不好,穿得不好,(生活不如別人)為羞恥,(這種人是)不值得跟(他)談論的。’古人把節儉作為美德,現在的人卻因節儉而相譏議,(認為是)缺陷,嘻,(真)奇怪呀!” 近年風氣尤其奢侈浪費,當差的大都(穿)士人的衣服,農夫穿絲織品作的鞋。
我記得天聖年間(我的)父親作群牧司判官(時),客人來了未嘗不擺設酒席,(但)有時斟(酒)三次,(有時)斟五次,最多不超過七次(就不斟了)。酒(是)向市上買的,水果限於梨、栗子、棗、柿子之類,下酒菜限於幹肉、肉醬、菜湯,食具用瓷器和漆器。
當時士大夫人家都這樣,人家(並)不譏笑非議。(那時)聚會次數多而禮意殷勤,食物少而感情深厚。
近來士大夫家庭,酒(如果)不是(照)宮內釀酒的方法(釀造的),水果、下酒菜(如果)不是遠方的珍貴奇異之品,食物(如果)不是(很)多品種,食具(如果)不是(擺)滿桌子,(就)不敢約會招待客人朋友。(為了約會招待)往往(先要用)幾個月(的時間)準備,然後(才)敢發請柬。
如果有人不這樣做,人們(都)爭著非議他,認為(他)沒有見過世面、舍不得花錢。因此不跟著習俗順風倒的(人),(就)少了。
唉,風氣敗壞得像這樣,居高位有權勢的人雖然不能禁止,(難道能)忍心助長這種。
2. 有關勤儉節約的文言文1、正文:
天下事有難易乎 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人之為學有難易乎 學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則易者亦難矣. 蜀之鄙有二僧,其壹貧,其壹富.貧者語於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壹瓶壹缽足矣." 富者曰:"吾數年來欲買舟而下,猶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富者有慚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幾千裏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人之立誌,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翻譯:
天下的事情有困難和容易的區別嗎 只要做,那麽困難的事情也容易了;如果不做,那麽容易的事情也困難了.人們做學問有困難和容易的區別嗎 只要學習,那麽困難的也容易了;不學習,那麽容易的也困難了.
四川的邊境上有兩個和尚,其中的壹個貧窮,其中的壹個富有.窮和尚對富和尚說:"我想去南海,怎麽樣 "
富和尚說:"您靠什麽去呢?"
窮和尚說:"我靠著壹個水瓶壹個飯缽就足夠了."
富和尚說:"我幾年來想雇船而往下遊走,還沒有能夠去成.您靠什麽能去!"
到了第二年,窮和尚從南海回來了,告訴富和尚.富和尚顯出了慚愧的神色.
四川距離南海,不知道有幾千裏路,富和尚不能到達,可是窮和尚到達了.壹個人立誌求學,難道還不如四川邊境的那個窮和尚嗎?
2、原文:
唐雷,字尉傑,萊州人也。時年三歲,其父攜家人客居新疆額敏,躬自儉約,躬耕以供讀,鄉裏稱其敦睦。年十六進京城,入中財,父奉犧牲以慶,雷曰:“今日之勢,焉神明之能乎?乃因吾之好學,天佑之說但當笑爾。”年二十,學成,出為審計師,清慎強記,同僚號為才子。雷嘗審計於蘇家坨,處事秉公,輒無私取,及去,百姓以雷在職不受餉遺,追載帛金以送之,雷卻不受。眾威服其仁義。
翻譯:
唐雷,字尉傑,山東省萊州市人。三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帶著全家人遷到新疆額敏地區,他父親勤儉節約以身作則,從事農業生產供養兒子獨書,鄰居都誇他們家裏和睦。唐雷十六歲到北京,考入了中央財經大學,他的父親捧著供品到寺院,唐雷卻對父親說:今天的成績難道是神仙幫忙的嗎?是因為我努力學習啊。上天保佑的說法只是個笑話罷了。”他二十歲的時候,大學畢業,作了壹名審計師,工作嚴謹記性好,同事們都說他是個有能力的人。他曾經到蘇家坨去審計,辦理公正,從不私下收取好處,到離開的時候,群眾因為他在當地工作時從不收受禮品錢財都追著他給送紀念品,可他卻還是不收。群眾們都佩服他的愛心和正義感。
3. 關於節約的古文名句君子以儉德辟難。
出處《周易·否》。 大意君子用儉樸的德行來避免危難。
提示《周易》含有樸素的辯證思想,有許多地方闡述事物變化的道理。這句話就有辯證的思想。
壹方面,闡明儉樸的德行有助於防患於未然,防止奢靡腐化等行為;另壹方面,在面臨危難的時候,特別是在面臨物質匱乏的困難時,具備儉樸的德行有助於克服危難。《周易》的作者認為,天地萬物都有順與不順、通與不通之時,不順不通,就要修身養德,不能過分彰顯自己,以渡過難關。
克勤於邦,克儉於家。 出處《尚書·大禹謨》。
大意在國家事業上要勤勞,在家庭生活上要節儉。 提示克勤克儉,是我國人民的傳統美德。
傳說中的古代聖賢都是這樣做的,他們對於國家大事盡心盡力。大禹勤勞於治水大業,數過家門而不入。
堯特別關心群眾,認為別人挨餓受凍,是自己的工作沒有做到家,是自己的過錯。古代聖賢的生活卻十分節儉,經常穿著粗布衣裳,吃粗米飯,喝野菜湯。
由於堯、舜、禹在事業和生活上克勤克儉,所以贏得了百姓的擁戴。 儉,德之***也;侈,惡之大也。
出處《左傳·莊公二十四年》。 大意節儉,是善行中的大德;奢侈,是邪惡中的大惡。
提示魯莊公命人在廟堂的柱子上塗紅漆,在椽子上雕花紋,這都是奢侈而不合禮法的事情。大夫禦孫勸諫他時,說了這句話,並指出這樣做實際上是在先人的“大德”中註入了“大惡”,不但不能取悅先人,反而是辱沒了他們。
可見,古人是從禮的規範和德的大小的高度來看待節儉,而把奢侈浪費看做壹種惡行。在物質極大豐富的今天,戒奢以儉,不靡費財物,仍是值得我們崇尚的美德。
民生在勤,勤則不匱。 出處《左傳·宣公十二年》。
大意老百姓的生計在於辛勤勞作,只有勤於勞作,財物才不會匱乏。 提示這是壹句古老的格言。
古人明白,只要老百姓辛勤勞動,社會安定,百姓和國家都會隨之富足起來。我們現在仍應保持以勤為本的美德,在各自的崗位上辛勤勞動,這樣,國家才會更加富強,人民生活才會更加富裕。
儉節則昌,淫佚則亡。 出處《墨子·辭過》。
大意節儉就會昌盛,淫佚享樂就會敗亡。 提示在先秦諸子之中,墨子以樂於過類似苦行僧的生活而聞名。
他痛恨統治者的驕奢淫逸、靡費財物,提倡節儉。他到處宣揚自己的觀點,吸引了大批人做他的弟子,在先秦諸子中獨樹壹幟。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出處李紳《憫農》。 大意農夫在中午的炎炎烈日下鋤禾,滴滴汗珠掉在生長禾苗的土中。
又有誰知道盤中的飯食,每壹粒都是這樣辛苦得來。 提示這首詩語言淺顯而內涵深邃。
有壹個故事說,壹個財主的兒子不知道稼穡之艱難,常到壹個飯館裏吃餃子,但把餃子皮全吐掉,只吃肉餡。後來家裏遭遇火災,麗樓美閣壹夕之間夷為平地,他成了乞丐,要飯要到這個飯館,老板以餃子皮招待他,他深為感動。
老板說,不用謝,這都是妳當初扔掉的皮,我揀起曬幹了而已。財主的兒子很慚愧,後來勤奮勞動,生活節儉,家道重又殷富起來。
這個故事,也印證了“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
出處李商隱《詠史》。 大意縱觀歷史,大到邦國,小到家庭,無不是興於勤儉,亡於奢靡。
提示古往今來,成功的創業者大都經過艱苦奮鬥的階段,所以比較註意勤儉節約。但是對守業者來說則正好相反,他們沒有經歷過創業的艱辛,容易貪圖奢侈享樂,最終的命運必然是事業的衰敗,國家的滅亡。
這是幾千年的歷史所昭示的真理。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出處《新五代史·伶官傳序》。 大意憂慮操勞國事可以使國家興盛發達,追求安逸享樂可以招致自己的滅亡。
提示五代時的後唐莊宗李存勖,壹開始勵精圖治,奮發有為,擊敗各個敵手稱帝。但他後來沈湎於音樂戲曲,寵愛伶人,不思進取,部下作亂,伶人發難,在位三年就死於兵亂之中。
歐陽修在撰寫《伶官傳》時,有感於這段歷史,闡發了“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中國文化有著很強的憂患意識,特別是在國家動蕩、民不聊生時更是如此。
孔子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孟子講“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就是分別從個人與國家的角度強調了保持憂患意識的重要性。魏征即使在大唐盛世,也規勸皇帝“居安思危,戒奢以儉”,以實現長治久安。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出處司馬光《訓儉示康》。
大意從節儉變得奢侈容易,從奢侈轉到節儉則很困難。 提示這是司馬光引述他人的話,用來訓誡子孫。
它強調要自覺保持儉樸,防止奢侈,含有自勉、警世之意。人都想過好日子,這本無可厚非。
但是過於奢華是不可取的,而且這種追求是永無止境的。商紂王用了雙象牙筷子,他的臣子就要逃走,原因是看到了紂王的貪欲壹發,將不可遏止。
所以,堅持節儉要有自律的能力。 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
出處《資治通鑒》卷二百三十四。 大意有計劃地索取,有節制地消費,就會常保富足。
提示這是唐朝的陸贄給皇帝上書中的話,旨在強調節。
4. 有關勤儉節約的文言文勤儉節約 王 文 古人雲:“儉,德之***也;侈,惡之大也”、“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
勤儉節約是國人的壹種傳統美德,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小到壹個人、壹個家庭,大到壹個國家、整個人類,要想生存,要想發展,都離不開勤儉節約這四個字。
可以說修身、齊家、治國都離不開勤儉節約,諸葛亮把“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作為“修身”之道;朱子將“壹粥壹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當作“齊家”的訓言; *** 以“厲行節約,勤儉建國”為“治國”的經驗。
參考資料:
●興家猶如針挑土,敗家好似浪淘沙
●成由勤儉破由奢
●勤儉永不窮,坐食山也空
●從儉入奢易,從奢入儉難
●小錢不知省,大錢將濫花(英國)
●成家子,糞如寶;敗家子,錢如草
●眼下胡花亂鋪張,往後日月空蕩蕩
●壹勺勺積累的東西,不要用桶倒出去(哈薩克族)
●辛苦得來的果實,不要壹口氣把它吃完(維吾爾族)
●家有萬石糧,揮堆不長
●殺牛吃肉,不如留著擠奶(藏族)
●有錢時擺闊,沒錢時挨餓
●欲求溫飽,勤儉為要
●緊緊手,年年有
●勤能補拙,省能補貧
●思前顧後,吃穿常有
●精打細算,油鹽不斷
●披著破大氅的,往往是個好酒徒(西班牙)
●糧收萬石,也要粗茶淡飯
●會吃的吃千頓,不會吃的吃壹頓
●精打細算,油鹽不斷
●披著破大氅的,往往是個好酒徒(西班牙)
●糧收萬石,也要粗茶淡飯
●會吃的吃千頓,不會吃的吃壹頓
●精打細算,有吃有穿;大吃大喝,當屋賣鍋
●小富由儉,大富由天
●不喝酒,不抽煙,三年省下無數錢
●節儉是致富的秘訣(英國)
●節儉本身就是壹宗財產(英國)
●積小利,成巨富(英國)
●節儉是妳壹生中食之不完的美筵(愛默生)
●小處不省錢袋空(托·莫爾)
●錢幣是圓的,所以容易滾走(托裏安諾)
●節約壹分錢,等於生產壹分錢(英國)
●節省下來多少,就是得到多少(丹麥)
●黃金本無種,出自勤儉家
●飽時省壹口,餓時得壹鬥
●細水長流,遇災不愁
●省下煙酒錢,急難免求人
●有荒節約度荒,天荒節約備荒
●好處安身,苦處用錢
●精打細算夠半年,遇到荒年不受難
●年年有儲存,荒年不荒人
●奢侈的必然後果風化的解體反過來又引起趣味的腐化(英國)
●奢侈會破壞人們的心靈純質,因為不幸的是,妳獲得愈多,就愈貪婪,而且確實總感到不能滿足自己(安格爾)
●奢侈好像酒,既使人興奮,又使人衰弱(卡爾)
●奢侈和 *** 只是壹種社會腐化的現像,決不是原因(魯迅)
●不擇手段地追求高級物質生活的人,他的思想品德,必然是低級的(潛夫)
●奢侈乃德義之滅亡(瑞士)
●奢侈是民族衰弱的起點(古巴)
●知足是天然的財富,奢侈是人為的貧困(希臘)
●良田萬頃,日食壹升。廣廈千間,夜眠七尺
●壹飽之需,何必八珍九鼎?七尺之軀,安用千門萬戶?
●身後有余忘縮手,眼前無路想回頭
●壹粥壹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惜衣有衣,惜食有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壹粥壹飯汗珠換
●不當家不知柴米貴
●誰愛風流高格調,***憐時世儉梳妝
●吃飯要知牛馬善,著絲應記養蠶人
●成物不可損壞
6. 告誡人們要節約的文言警句節省下來多少,就是得到多少(丹麥)
●黃金本無種,出自勤儉家
●飽時省壹口,餓時得壹鬥
●細水長流,遇災不愁
●省下煙酒錢,急難免求人
●有荒節約度荒,天荒節約備荒
●好處安身,苦處用錢
●精打細算夠半年,遇到荒年不受難
●年年有儲存,荒年不荒人
●奢侈的必然後果風化的解體反過來又引起趣味的腐化(英國)
●奢侈會破壞人們的心靈純質,因為不幸的是,妳獲得愈多,就愈貪婪,而且確實總感到不能滿足自己(安格爾)
●奢侈好像酒,既使人興奮,又使人衰弱(卡爾)
●奢侈和 *** 只是壹種社會腐化的現像,決不是原因(魯迅)
●不擇手段地追求高級物質生活的人,他的思想品德,必然是低級的(潛夫)
●奢侈乃德義之滅亡(瑞士)
●奢侈是民族衰弱的起點(古巴)
●知足是天然的財富,奢侈是人為的貧困(希臘)
●良田萬頃,日食壹升。廣廈千間,夜眠七尺
●壹飽之需,何必八珍九鼎?七尺之軀,安用千門萬戶?
●身後有余忘縮手,眼前無路想回頭
●壹粥壹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7. 教育我們要懂得節約的古文(意思完整即為壹句)天地否,君子以儉德辟難,不可榮以祿。——《周易·否》
大意:《周易》的“否”卦告示人們當處在“否”(不利、不好)之時,君子要用儉樸的德行來避免危難, 不可追求榮華而謀取祿位。其實,當處在“泰”(通泰、順利)之時,也應居安思危,保持清醒的頭腦,
克勤於邦,克儉於家。
大意:在國家事業上要勤勞,在家庭生活上要節儉。
儉,德之***也;侈,惡之大也。。――左丘明
大意:節儉,是善行中的大德;奢侈,是邪惡中大惡。
儉節則昌,淫佚則亡。——《墨子·辭過》
大意:節儉就會昌盛,淫逸享樂就會敗亡。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紳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宋 司馬光
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
大意:有計劃地索取,有節制地消費,就會常保富足。
惟儉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宋史·範純仁傳》
大意:只有節儉可以使人廉潔奉公,只有寬容可以使人養成好的品德。
壹粥壹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李商隱《詠史》
大意::認真全面地觀察分析壹下以前的賢人、國和家庭,能成功的都是由於勤儉,衰敗滅亡的都是由於奢侈。
勤儉,治家之本;和順,齊家之本;謹慎,保家之本;詩書,起家之本;忠孝,傳家之本。 ------(清)金纓
以耕讀為本,以勤儉為德。 ------(明)施耐庵
興家猶如針挑土,敗家好似浪淘沙。——民諺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
天下之事,常成於勤儉而敗於奢靡。――陸遊
節儉樸素,人之美德;奢侈華麗,人之大惡。 ---薛瑄
禁奢崇儉,美政也。 ----魏源
民奢示之以儉,民儉示之以禮。 -----桓寬:《鹽鐵論·救匱》
從來好事天生儉,自古瓜兒苦後甜。 ——元 白樸
大意:從來能成為好事的都生於儉樸,自古瓜兒是先苦後甜。
足國之道,節用裕民,而善臧其余。 ——荀子
大意:使國家富足的辦法,在於節制消費和使民豐裕,並善於把盈余儲藏起來。
救奢必可儉約。 ——南朝 範曄
大意:挽救奢侈時尚的辦法必定是節約儉樸。
食之以時,用之以禮。 ——孟子
大意:對金錢谷粟等財富,要按照時令和禮法,合理地、有節制地使用和消費。
明主必謹養其和,節其流,開其源,而時斟酌焉。——荀子
大意:賢明的君主必須發展生產,節約開支,開發財源,處處考慮賦稅、賑濟是否有違反制度的情況。
奢侈之費,甚於天災。——唐 房玄齡
天地之財,要看他從來處,又要看他歸宿處。從來處要豐要養,歸宿處要約要節。 ——明 呂坤
大意:天地之間的財物,要看它的來處,又要看它的去處。來的地方要豐厚要培養,去的地方要約束要節儉。
居安思危,戒奢以儉。——魏征《諫太宗十思疏》
解釋:勸諫唐太宗在安居樂業之時,也要時刻想著危險將要來臨,要戒奢侈,行節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