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誰有中考古詩文鑒賞試題 不要太難! (課外的) 急救!

誰有中考古詩文鑒賞試題 不要太難! (課外的) 急救!

這是我們學校用的資料,壹個超猛的老師編的,如果妳增加懸賞分,我有更詳細資料

怎樣鑒賞古詩詞(壹)

寧波萬裏國際學校 高三語文備課組

壹.明確鑒賞要求

《考試說明》對古代詩詞的鑒賞要求是:1“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2“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

二.分辨古詩類別

要很好地鑒賞古詩詞,必須辨別不同題材的詩詞,能對具體的詩詞作出準確的判斷,常見的有如下幾種題材的詩:

1、愛情詩,這是以愛情(包括悼亡)為題材的詩,也稱“情歌”、“閨怨詩”。愛情詩自《詩經》起,源遠流長,主要描寫男女愛慕之情和愛情生活,或抒發離別相思之情。如《兼葭》、《迢迢牽牛星》、《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李商隱)、《鵲橋仙》(“纖雲弄巧”秦觀)等等。2004年浙江卷《菩薩蠻 李白》亦屬於這壹類。

2、諷刺詩,這是以嘲諷或勸喻手法,揭露社會黑暗、世態炎涼,表達人民或正人直士呼聲的詩歌,亦稱“諷喻詩”,有時也稱“政治諷刺詩”。諷刺詩同樣源遠流長,自《詩經》起直到現代從未消失。如《碩鼠》、《伐檀》、《蜂》(唐·羅隱)、《題臨安邸》(南宋·林升)等等。2004年春季高考北京卷陸龜蒙的《新沙》就屬於這壹類。

3、哲理詩,這是壹種通過對具體事物的描述、議論,來寄寓或闡發某種哲理的詩歌。有的點明主題,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著名的如蘇軾的《題西林壁》、《琴詩》等。此外,有些詩本身不是哲理詩,只是其中有的詩句富有哲理,如“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壹村”,“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等,這類詩不歸入哲理詩範疇。

4、送別詩,這也是最早出現、最為常見的題材之壹,主要抒寫離情別恨,或用以激勵勸勉,或用以表達深情厚誼,或用以抒發別離之愁。因為送別常與登山臨水相聯系,故又稱“山水送別詩”。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送孟浩然之廣陵》(李白)、《別董大二首》(高適)等。2001年全國卷中的《賦得暮雨送李胄》(韋應物)屬於這類詩。

5、記行詩又稱記遊詩、行旅詩。這類詩或描述個人遊歷見聞感受,或表現思親懷鄉之情,敘事與抒情相結合。其內容描寫離不開山水,所以又稱“山水記行詩”。這與純粹的山水詩略有區別,是“以記行抒情”為主的。如杜甫的《旅夜抒懷》、馬致遠的《秋思》,只作記行詩,不可視作山水詩。2002年全國卷中的《春夜洛城聞笛》(李白)屬於這類詩。

6、邊塞詩,這是以描寫邊塞風光,反映邊疆將士生活為基本內容的詩歌。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有高適、岑參、王昌齡、王之渙、李頎等。高適的《燕歌行》、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王之渙的《涼州詞》、王昌齡的《出塞》以及宋代範仲淹的《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等,均是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2004年江蘇卷《征人怨 柳中庸》亦屬於這壹類。

7、詠史詩,這是以吟詠或評論歷史故事、歷史人物為題材,借此抒發情懷、諷刺時事的詩歌,壹般是先敘事後議論;也有壹些只敘事不議論,讓讀者自己思考。詠史為題的詩以班固的《詠史》、西晉左思的《詠史八首》為早期著名代表作。此後不斷發展,出現了更多的詠史詩,如章碣的《焚書坑》、李商隱的《賈生》、杜牧的《題烏江亭》、溫庭筠的《經五文原》等,均為名篇。1996年全國卷《詠史》(元朝阿魯威的散曲)亦屬這壹類。

8、詠物詩,這是借吟詠自然或社會事物,來表達思想感情的詩歌,托物言誌,象征比擬是其常用手法。這類詩先秦兩漢已出現,唐以後佳作漸多。如王維的《相思》(“紅豆生南國”)、李白的《白鷺》、杜甫的《歸雁》、陸遊的《蔔算子·詠梅》、於謙的《石灰吟》、等等,都是借自然之物,抒自己心誌的名篇。

9、詠懷詩。這是以吟詠個人抱負,反映或諷刺社會為題材的詩歌,比興、象征、聯想等是其主要手法。詠懷詩也源自《詩經》,是古詩中最重要的詩歌之壹。如屈原的《離騷》、《涉江》、李白的《行路難》、《將進酒》、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陸遊的《書憤》等等,都是令人感動的詠懷名作。

10、懷古詩,這是由憑吊古跡而產生聯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發情懷抱負的詩作。懷古詩可歸入詠懷詩大類之中,但獨有特色;懷古詩與詠史詩略有不同,懷古詩是身臨舊地古跡而抒情言誌,而詠史則不必親到歷史遺址,在書房中就可以寫作。懷古詩如杜甫的《蜀相》、劉禹錫的《石頭城》、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張養浩《山坡羊·潼關懷古》等等,都遺響千古。1996年全國卷

11、山水詩,又稱山水田園詩,這類詩以自然風光為題材,通過描寫壹山壹水,壹草壹木等自然景物來寄寓情感,常用寓情於景,借景寫情等手法來抒發自己的思想感情。這類詩在古詩詞中最常見,是高考試題中出現頻率最高的壹種。如:2003年全國卷中的王維的《過香積寺》,1999年杜甫的《漫成壹首》,1998年的兩首:劉禹錫《望洞庭》,雍陶《題君山》,2003年北京卷中趙嘏的《江樓舊感》等。

12.閑適詩,借寫壹點生活瑣事人以抒發個人的閑情逸趣。這類詩在高考中也有出現,如1998年賈島的《推敲》和2000年趙師秀的《約客》屬於“閑適詩”。“閑適”詩大部分是表達詩人“獨善其身”(孟子語)和“倚南窗以寄傲,臨清流而賦詩”(陶淵明論)的心情。該類詩詞題材廣泛,琴棋書畫,風花雪月,皆可入詩。它壹般借助景物描寫表現詩人的感情。《推敲》表現的是詩人悠閑的情趣,《約客》則表現詩人雨夜等候客人,而客人未至的焦急心情。兩都有壹種恬靜怡然的風格。

附高考試題

愛情詩(04年浙江)

16.閱讀下面這首詞,然後回答問題。(6分)

菩薩蠻 李白

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壹帶傷心碧。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 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

(1)古典詩詞特別講究煉字。請簡要分析“空”字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關於這首詞表達的內容,有人認為是“遊子思歸鄉”,有人認為是“思婦盼歸人”,也有人認為二者兼有。

妳的看法如何?請簡要說明理由。(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6、(6分)

①“空"字表達了苦苦等待而沒有結果的孤寂、惆悵,增添了全詞的“愁”味,使主題更加鮮明。

②遊子思歸鄉:壹、二句是遊子眼前所見之景;三至六句是遊子觸景生情,設想家人盼望自己歸去的情景;最後兩句遊子感嘆旅途漫漫,歸鄉無期,更添愁苦。

思婦盼歸人:上片寫思婦見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寫思婦佇立玉階,見鳥歸而懷念遊子;最後兩句寫思婦設想遊人歸途艱難,感嘆相逢無期。

二者兼有:全詞以遊子思歸鄉和思婦盼歸人相互渲染,傳達了“壹種相思,兩處閑愁”的情思。

諷刺詩(04年春季北京)

17、閱讀下面的唐詩,完成①——③題(6分)

新沙 陸龜蒙

渤澥聲中漲小堤,官家知後海鷗知。

蓬萊有路教人到,應亦年年稅紫芝。

註:澥:海。

①對《新沙》壹詩的內容解說恰當的壹項是

A渤海岸邊形成了壹塊新的沙田,官家知道以後海鷗也知道了。

B渤海岸邊形成了壹塊新的沙田,官家從蓬萊島請人來栽種紫芝。

C渤海岸邊形成了壹塊新的沙田,官家馬上修了壹條去征稅的路。

D渤海岸邊形成了壹塊新的沙田,官家馬上就想到來征稅。

②下列詩句與《新沙》的主題接近的壹句是

A采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羅隱《蜂》)

B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倉。(聶夷中《田家》)

C任是深山更深處,也應無計避征徭。(杜荀鶴《山中寡婦》)

D狡吏不畏刑,貪官不避贓。(皮日休《橡媼嘆》)

③簡要分析《新沙》詩後兩句在表達上的作用。

答案:17、①D ②C ③用誇張、諷刺、詼諧、幽默、虛擬等藝術手法明確並深化了詩的主題。

這是壹首諷刺晚唐賦稅之重的詩。在渤海的漲落潮聲中,海灘邊淤積起壹條沙堤,官府知道後海鷗才知道。如果有條通往蓬萊仙境的路,那麽官家也會年年去那裏收紫芝稅呢。詩人以高度的誇張,尖刻的諷刺,用近乎開玩笑的幽默口吻揭露了官家搜刮的觸須無處不到的現實。

送別詩(01年全國卷)

(2001年秋季)閱讀下面壹首唐詩,完成17--18題。

賦得暮雨送李胄

韋應物

楚江微雨裏,建業暮鐘時。

漠漠帆來重,冥冥鳥去遲。

海門深不見,浦樹遠含滋。

相送情無限,沾襟比散絲*。

*古人有“密雨如散絲”的詩句。

17、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壹項是

A、首聯兩句寫黃昏時分,詩人佇立在細雨蒙蒙的江邊。這既點明了詩題中的“薯雨”,又照應了詩題中的“送”字。

B、二、三兩聯描寫船帆被細雨打濕而變重,烏翅因沾雨而無法輕巧地飛翔,天朦朦朧朧看不清通海處,遠處江邊的樹卻顯得十分滋潤。

C、尾聯中將沾襟的別淚與散絲般的密雨交融在壹起,十分含蓄地表達了詩人的送別之情,情與景巧妙地結合了起來。

D、全詩第壹句直接點明“微雨”,而後面主要是通過對船帆、鳥羽、天際、大樹的描繪來烘托蒙蒙細雨,這樣更增強了詩的形象性和表達力。

18、這是壹首寫送別的詩,但主要篇幅卻是寫景,將離別之情寓於這些景中。下面幾首寫送別的唐詩中,與它寫法相同的壹首是

A、此地別燕丹,壯士發沖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B、蒼蒼竹林寺,杏杏鐘聲晚。荷笠帶斜陽,青山獨歸遠。

C、聞道衡陽外,由來雁不飛。送君從此去,書信定應稀。

D、滿酌勸僮仆,好隨郎馬蹄。春風慎行李,莫上白銅(革是)。

答案:17C 18B

邊塞詩(04年江蘇)

閱讀下面壹首唐代的邊塞詩,然後回答問題。(6分)

征人怨 柳中庸

歲歲金河復玉關, 朝朝馬策與刀環。

三春白雪歸青冢, 萬裏黃河繞黑山。

(1)為什麽說這是壹首邊塞詩?結合詩句具體說明。

答:

(2)詩題為“征人怨”,通篇雖無“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請作簡要賞析。

答:

答案:16.①詩句中有金河、玉關、青冢、黃河、黑山等邊塞地名,寫了征人的戍邊生活。②怨年年歲歲頻繁調動,怨時時刻刻練兵備戰,怨氣候酷寒,怨景色單調。

詠史詩(1996年全國卷)

閱讀下面壹首元曲,完成5--6題。

問人間誰是英雄?有釃酒臨江,橫槊曹公。紫蓋黃旗,多應借得,赤壁東風。更驚起南陽臥龍,便成名八陣圖中。鼎足三分,壹分西蜀,壹分江東。

5、對這首元曲文句的解說,錯誤的壹項是

A、“釃酒臨江,橫槊曹公”,意思是曹操橫槊船頭,灑酒於江,表示憑吊。

B、“多應借得,赤壁東風”,指孫權赤壁壹戰借助東風取得了勝利。

C、“便成名八陣圖中”,是化用杜甫“名成八陣圖”的詩句說明諸葛亮的功績。

D、最後壹句指明了鼎足而立的三國中的英雄:劉備、孫權及曹操。

6、關於這首元曲,分析不恰當的壹項是

A、作者以設問開卷,分層次地敘述了三國人物的英雄業績,最後以概述作結,全篇有分有總,首尾相應。

B、作者用"驚起"二字生動而又形象地描繪出諸葛亮從南陽隱居到報效劉備而出仕的這壹轉變。

C、作者通過對三國英雄人物的描繪和比較,表達了自己追慕古賢,意欲建功立業的宏圖偉願。

D、這首元曲風格雄健、高昂,大有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的遺風,而又沒有"人生如夢"的悲傷感嘆。

答案:5、D 6、C

16.(1)曹操、周瑜、諸葛亮(答出壹個得1分,答出兩個或三個得2分)

(2)作者在此沒有提曹魏,而是提到“壹分西蜀,壹分江東”,很明顯是在有意識地贊頌劉備和孫權,贊頌了他們不畏強敵,敢於鬥爭的精神。(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