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龍的對話

龍的對話

龍的對話

清初著名詩人王士禛倡導的“神韻說”,是清代詩論中頗具影響的壹種理論,其內容主要是主張含蓄蘊藉的藝術風格,要求詩歌具有味外味;追求清運淡雅的藝術境界;以盛唐為尚,標舉王維、孟浩然的詩歌風韻。王士禛的這種主張產生於清朝進入國家比較安定,而思想禁錮很嚴重的時期,有較大的時代局限性;它過分強調了詩歌的虛無飄渺,產生了壹定的流弊;因而在當時就受到壹些人的批評。其中以王士禛的甥婿趙執信批評得最為鮮明、激烈。

趙執信所著《談龍錄》壹書,專為針對王士禛的“神韻說”而發。本書提出了壹些較有價值的現實主義詩論,有些也頗能擊中王士禛的要害,比如他認為詩中要有人在,反對作家脫離現實,無病 *** ;詩外要有事在,強調作品的思想內容和教育作用;形式應為內容服務,反對不顧作品內容而單純追求語言技巧等等。但是,我們當代有些論者,過於貶低了王士禛“神韻說”的價值而過於誇大了趙執信的成就,以至於有點替趙執信強詞奪理的嫌疑。趙執信的詩話名曰《談龍錄》,其中第壹則便是壹場龍的對話。這場對話是在洪升、王士禛、趙執信三人之間進行的。洪升認為詩象龍壹樣,首尾爪角麟須,壹樣不具備,不完整,就不是龍。王士禛則認為,詩歌象神龍壹樣,見其首不見其尾,或雲中露壹爪壹鱗而已,怎樣也不會露出全體,毫發畢現的;洪升所說的具備全體的龍是雕塑繪畫的龍,不是神龍。趙執信反駁說:“神龍者屈伸變化,固無定體,恍惚望見者,第指其壹鱗壹爪,而龍之首尾完好,故宛然在也。若拘於所見.以為龍具在是,雕繪者反有辭矣。”趙執信的這幾句話其實並無什麽深刻的地方,當代有些論者卻認為這幾句話認識到了詩歌和現實的關系,附合中國古典詩歌的現實主義傳統。

其實,王士禛重視的是以少勝多,意在言外的藝術法則。他所謂“詩如神龍,見其首不見其尾,或雲中露壹爪壹鱗”,就是壹種生動的比喻。而趙執信以神龍“首尾完好,故宛然在”相詰難,倒是有點膠柱鼓瑟。王士禛只不過認為,詩如“神龍行空”,難以測其首尾,並沒有否認“完龍”的存在。他所追求的是“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的悠遠境界。這些論點倒是接觸到了藝術表現和現實題材的關系,比較符合藝術規律。

前幾年我們的文學理論過於強調了文學與現實的關系,機械地以是否反映現實生活為標準來評價作品;在研究古代文學理論時,也機械地套用了這壹標準。文學是現實生活的反映,但絕不是鏡子式的映照,而是經由很多中介環節的能動性反映,因此文學和現實的關系絕不象壹條直線串起來那樣簡單。王士禛的言論中也很重視生活經歷的重要性,也很註重細節真實。只不過他處處用“神”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把詩歌比喻為“神龍”,把詩歌的藝術效果稱為“神韻”,以至使自己的理論顯得迷離惝恍。但我們不能因此而揚趙抑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