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賞析:這是借詠物而寄相思的詩,是眷懷友人之作。起句因物起興,語雖單純,卻富於想象;接著以設問寄語,意味深長地寄托情思;第三句暗示珍重友誼,表面似乎囑人相思,背面卻深寓自身相思之重;最後壹語雙關,既切中題意,又關合情思,妙筆生花,婉曲動人。全詩情調健美高雅,懷思飽滿奔放,語言樸素無華,韻律和諧柔美。可謂絕句的上乘佳品。
紅豆產於南方,結實鮮紅渾圓,晶瑩如珊瑚,南方人常用以鑲嵌飾物。傳說古代有壹位女子,因丈夫死在邊地,哭於樹下而死,化為紅豆,於是人們又稱呼它為?相思子?。唐詩中常用它來關合相思之情。而?相思?不限於男女情愛範圍,朋友之間也有相思的,如蘇李詩?行人難久留,各言長相思?即著例。此詩題壹作《江上贈李龜年》,可見詩中抒寫的是眷念朋友的情緒。
?南國?(南方)既是紅豆產地,又是朋友所在之地。首句以?紅豆生南國?起興,暗逗後文的相思之情。語極單純,而又富於形象。次句?春來發幾枝?輕聲壹問,承得自然,寄語設問的口吻顯得分外親切。然而單問紅豆春來發幾枝,是意味深長的,這是選擇富於情味的事物來寄托情思。?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維《雜詩》)對於梅樹的記憶,反映出了客子深厚的鄉情。同樣,這裏的紅豆是赤誠友愛的壹種象征。這樣寫來,便覺語近情遙,令人神遠。
第三句緊接著寄意對方?多采擷?紅豆,仍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以采擷植物來寄托懷思的情緒,是古典詩歌中常見手法,如漢代古詩:?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即著例。?願君多采擷?似乎是說:?看見紅豆,想起我的壹切吧。?暗示遠方的友人珍重友誼,語言懇摯動人。這裏只用相思囑人,而自己的相思則見於言外。用這種方式透露情懷,婉曲動人,語意高妙。宋人編《萬首唐人絕句》,此句?多?字作?休?。用?休?字反襯離情之苦,因相思轉怕相思,當然也是某種境況下的人情狀態。用?多?字則表現了壹種熱情飽滿、壹往情深的健美情調。此詩情高意真而不傷纖巧,與?多?字關系甚大,故?多?字比?休?字更好。末句點題,?相思?與首句?紅豆?呼應,既是切?相思子?之名,又關合相思之情,有雙關的妙用。?此物最相思?就像說:只有這紅豆才最惹人喜愛,最叫人忘不了呢。這是補充解釋何以?願君多采擷?的理由。而讀者從話中可以體味到更多的東西。詩人真正不能忘懷的,不言自明。壹個?最?的高級副詞,意味極深長,更增加了雙關語中的.含蘊。
全詩洋溢著少年的熱情,青春的氣息,滿腹情思始終未曾直接表白,句句話兒不離紅豆,而又?超以象外,得其圜中?,把相思之情表達得入木三分。它?壹氣呵成,亦須壹氣讀下?,極為明快,卻又委婉含蓄。在生活中,最情深的話往往樸素無華,自然入妙。王維很善於提煉這種素樸而典型的語言來表達深厚的思想感情。所以此詩語淺情深,當時就成為流行名歌是毫不奇怪的。[4]
作者生平:王維(701-761),字摩詰,號摩詰居士,世稱?王右丞?,唐朝著名詩人、畫家。因篤信佛教,又被稱為?詩佛?。
公元701年,生於蒲州(今運城永濟市)。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任太樂丞,因伶人舞黃獅子受累,貶為濟州司倉參軍。開元二十三年,張九齡執政,擢為右拾遺,次年遷監察禦史,後奉命出塞,為涼州河西節度幕判官。此後半官半隱居。安史之亂被捕後被迫出任偽職,戰亂平息後下獄。因被俘時曾作《凝碧池》抒發亡國之痛和思念朝廷之情,又因其弟王縉平反有功請求削籍為兄贖罪,得寬宥,降為太子中允,後兼遷中書舍人,終尚書右丞。
他才華早顯,既是詩匠,又精禪理。生在壹個虔誠佛教的家庭裏,據其《請施莊為寺表》雲:?臣亡母故博陵縣君崔氏,師事大照禪師三十余歲。?《王右丞集箋註》卷二五,有壹篇《大薦福寺大德道光禪師塔銘》,文中述及了詩人同當代名僧道光禪師的關系時說:?維十年座下."可見王維確實也與佛家因緣不淺,其晚年更是過著僧侶般的生活。據《舊唐書》記載:?在京師,長齋,不衣文俯伏受教,欲以毫末度量虛空,無有是處,誌其舍利所在而已,?采,日飯十數名僧,以玄談為樂,齋中無所有,惟茶鐺藥臼,經案繩床而已。退朝之後,焚香獨坐,以禪頌為事。?此時的王維儼然是壹僧侶了。
與其小壹歲的弟弟縉幼年均聰明過人。十五歲時去京城應試,由於他能寫壹手好詩,工於書畫,而且還有音樂天賦,所以少年王維壹至京城便立即成為京城王公貴族的寵兒。有關他在音樂上的天賦,《唐國史補》曾有這樣壹段故事:壹次,壹個人弄到壹幅奏樂圖,但不知為何題名。王維見後回答說 :?這是《霓裳羽衣曲》的第三疊第壹拍。?請來樂師演奏,果然分毫不差(根據沈括《夢溪筆談》卷十七?書畫?的考證,《霓裳羽衣曲》第三疊並沒有拍,是散曲,白居易的句子?中序擘騞初入拍?也可以說明這壹點。沈括精通音律,其言可信。王維工於音律,是正史所載之事,但這個故事卻是編造的)。
在詩歌方面,有他十五、十七、十八歲時寫成的有文字記載的資料。可見,他在十幾歲時已經是位有名的詩人了。這在詩人中是罕見的。當時,在那貴族世襲的社會中,像王維這樣多才多藝的資質,自然會深受贊賞。因此,二十壹歲時就考中了進士。
出仕後,王維利用官僚生活的空余時間,在京城的南藍田山麓修建了壹所別墅,以修養身心。該別墅原為初唐詩人宋之問所有,那是壹座很寬闊的去處,有山有湖,有林子也有溪谷,其間散布著若幹館舍。王維在這時和他的知心好友度著悠閑自在的生活。這就是他的半官半隱的生活情況。
壹直過著舒服的生活的王維,到了晚年卻被卷入意外的波瀾當中。玄宗天寶十四年(755)爆發了安史之亂。在戰亂中他被賊軍捕獲,被迫當了偽官。而這在戰亂平息後卻成了嚴重問題,他因此被交付有司審訊。按理投效叛軍當斬,幸其在亂中曾寫過思慕天子的詩,加上當時任刑部侍郎的弟弟(曾跟隨皇帝出逃)的求情,懇請將其官職等換其兄性命,王維才得免於難,僅受貶官處分。其後,又升至尚書右丞之職。
王維早年有過積極的政治抱負,希望能作出壹番大事業,後值政局變化無常而逐漸消沈下來,吃齋念佛。四十多歲的時候,他特地在長安東南的藍田縣輞川營造了別墅和在終南山上,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這首詩是他隱居生活中的壹個篇章,主要內容是?言誌?,寫詩人遠離塵俗,繼續隱居的願望。詩中寫景並不刻意鋪陳,自然清新,如同信手拈來,而淡遠之境自見,大有淵明遺風。王維在詩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無論邊塞、山水詩、律詩還是絕句等都有流傳人口的佳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