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關於辯證法的詩句

關於辯證法的詩句

1. 關於唯物辯證法的句子

1、唇亡齒寒. 體現了事物普遍聯系的觀點.事物內部和事物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如同唇齒相依.又如,“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大河有水小河滿,小河無水大河幹”、“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等,同屬此理. 2、竭澤而漁. 違背了事物普遍聯系的觀點.看不到事物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只顧眼前利益,忽視了事物前後相繼發展過程的長遠利益.又如,“殺雞取蛋”、“毀林種田”等,同屬此類. 3、不謀全局者,不足謀壹域. 這是說全局與局部是相互依賴、不可分割的關系.局部離不開整體,否則,就會失去它存在的意義.所以想問題、辦事情,必須著眼整體、顧全大局.又如,“國興則家昌,國破則家亡“等,同屬此理.。

2. 關於哲學的詩句

1、《臨江仙·送錢穆父》——宋代:蘇軾

壹別都門三改火,天涯踏盡紅塵。依然壹笑作春溫。無波真古井,有節是秋筠。

惆悵孤帆連夜發,送行淡月微雲。尊前不用翠眉顰。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尊 通:樽)

譯文:自從我們在京城分別壹晃又三年,遠涉天涯妳奔走輾轉在人間。相逢壹笑時依然像春天般的溫暖。妳心如古井水不起波瀾,高風亮節象秋天的竹竿。

我心惆悵因妳要連夜分別揚孤帆,送行之時雲色微茫月兒淡淡。陪酒的歌妓不用沖著酒杯太淒婉。人生就是壹趟艱難的旅程,妳我都是那匆匆過客,就如在不同的客棧停了又走,走了又停。

2、《鵲橋仙·纖雲弄巧》——宋代:秦觀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壹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度 通:渡)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譯文:纖薄的雲彩在天空中變幻多端,天上的流星傳遞著相思的愁怨,遙遠無垠的銀河今夜我悄悄渡過。在秋風白露的七夕相會,就勝過塵世間那些長相廝守卻貌合神離的夫妻。

繾綣的柔情像流水般綿綿不斷,重逢的約會如夢影般縹緲虛幻,分別之時不忍去看那鵲橋路。只要兩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貪求卿卿我我的朝歡暮樂呢。

3、《斷句》——宋代:蘇麟

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

譯文:靠近水邊的樓臺(因為沒有樹木的遮擋),能先看到月亮的投影;而迎著陽光的花木,(光照自然好得多,所以發芽就早),最容易形成春天的景象。

4、《蜂》——唐代:羅隱

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

譯文:無論是在平地,還是在那高山,哪裏鮮花迎風盛開,哪裏就有蜜蜂奔忙。

蜜蜂啊,妳采盡百花釀成了花蜜,到底為誰付出辛苦,又想讓誰品嘗香甜?

5、《小松》——唐代:杜荀鶴

自小刺頭深草裏,而今漸覺出蓬蒿。

時人不識淩雲木,直待淩雲始道高。

譯文:松樹小的時候長在很深很深的草中,埋沒看不出來,到現在才發現已經比那些野草(蓬蒿)高出了許多。

那些人當時不識得可以高聳入雲的樹木,直到它高聳入雲,人們才說它高。

3. 辯證唯物主義的詩句

濰縣署中畫竹(清 鄭燮)

詩詞原文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壹枝壹葉總關情。

哲理唯物主義認為,意識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但是人們對同壹客觀事物進行思考,卻往往會形成不同的認識和結論。從人的主觀因素來說,主要是由於人們的立場不同,世界觀不同,知識構成不同等因素造成的。詩中描述的祈雨場面就非常鮮明的告訴我們,在階級社會中,由於人們分屬於不同的階級,具有不同的階級立場,因而,他們對許多問題的看法(反映)都大相徑庭。我們要正確地認識事物,首先必須站在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場上去看問題。

“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唐代詩人李白

4. 求辯證法名言

這兩句話說的是兩個事實,角度有些小小的差別。

如果按照現今的比馬恩時代更加成熟和豐富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恩格斯的第壹句話,是從社會歷史的角度來說明辯證法的歷史狀態,而第二句話,則是闡述了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在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中的基石作用,以及人類活動的基本形態。 具體來說,第壹句所說的事實是,人們用對比的觀點來認識事物是壹種理智的習慣,是接近理性思維的思考方法,譬如,人們常說自己的財富或能力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就是這樣壹種觀點,但是,壹般人顯然不知道辯證法。

也就是說,用辯證的方法來處理日常事物是人類社會中常見的現象,但是這種作為屬於無意識的。 即使當哲學在歐洲成為“上學”(高級的學問),邏輯學(由亞裏士多德創立)建立,人們也沒有把辯證的方法當做壹種基本的思考方法,因為人們普遍認為,哲學作為壹種深思的學問,其方向必然是走向單壹的極致,辯證法作為壹種調和性的思考方法,往往混淆視聽,幹擾思考方向,是屬於詭辯的技巧,不能登入大雅之堂。

這種現象,直至德國古典哲學被終止。德國古典哲學家們,他們與同時代的其他哲學家的區別就在於,他們把矛盾當做事物發展的基本動力,把矛盾當做分析事物狀態的基本方法,並把這些當做壹種習慣。

而這種習慣,在黑格爾那裏獲得了極為璀璨的成就,辯證法被黑格爾命名了。從此,壹種新的認識論,壹種可以與形而上學處於同壹地位的認識論被人類發現了。

於是,德國成為近現代世界哲學的聖地。 至於第二句話,具體展開的話,是包含如下三個真理的: 其壹,理論的東西,將受制於實踐實際,不能超越實踐實際而自在,——這是唯物主義的基本思路; 其二,理論的東西,必定是在實踐檢驗以後才能成為真理,——體現在原話中,是由於恩格斯將人改變自然的程度和人的智力發展程度統壹起來; 其三,人類活動的基本形態即改變自然,人的精神活動屬於第二形態,——這也是唯物主義的基本思路。

至於這三句真理的解釋,我就不說了,這在壹般的大學教材中很常見。 以上是鄙人對這兩句話的淺見,希望對閣下有幫助。

比較不好意思的是,說的東西還是不少,算不上簡潔。不過,至少是原創,希望還不至於被罵吧。